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音乐教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音乐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6(B)-0052—01
新课程标准是我国实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方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校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被一些教师完全抛弃,双基教学无形中被淡化。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没有双基作为教学的支撑,音乐审美教育就犹如“空中楼阁”,学生也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创造。为此,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要继承和创新,要重视双基教学。
一、重视双基教学。增强学生审美体验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未能把握音乐教育的本质,片面强调音乐的趣味性,忽视了双基教学,进而偏离了音乐教学的正确方向。如,有些教师认为每节课像举行一台预先排练好的晚会一样有条不紊、热热闹闹才是好课,认为教学要像小孩子做游戏那样敲敲打打才是改革,并简单地认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其间,一些教师对过程和方法目标缺乏必要的理解,将情感、价值观目标与知识、技能目标对立起来。在新课改背景下,加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其有别于传统的知识、技能教学。传统的知识、技能教学,过分强调技能、技术的作用,以单纯的乐理知识、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造成了学生虽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尴尬局面。当前,音乐审美教育提倡的是“融合式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某种音乐知识、技能,而是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技能,形成高尚人格,得到美的享受。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将识谱、视唱等教学内容与学生情感体验有机结合,可提高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使学生对音乐作品能作出积极的独特的反应,同时能自觉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审美品位。
二、重视学生参与。正确看待双基教学与审美体验的关系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全部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一些教师由于对课程标准缺乏深刻的认识,他们认为重视学生音乐活动的参与就“一定要让学生身体动起来”。课堂中如果没有学生活动的环节,则可能被视为缺乏创新、教法老套。音乐活动虽然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但是学生的参与应该是自主的、自然的,其对音乐的感受应发自内心,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身动”就忽视了学生的“心动”。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只有当学生将“身动”、“心动”结合起来,全方位参与音乐活动,与音乐融为一体,主动去探索、领悟、体验、感受时,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音乐的内涵。为此,音乐教师必须实现以技能、技术训练为主转向以学生参与体验为主、以获取直接经验为主,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如,在欣赏课时,表面上学生表现为一种安静状态,但内心却受到震撼、冲击。表面上的“静”,深层次的“动”——内心深处的感动,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音乐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进行整体把握,虽然课程标准淡化了双基教学,但不是不要双基,教师应该正确看待两者的关系。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是必要的,但不是最主要目的,学习知识、技能是为了更好地体验音乐。
责任编辑:孟刚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6(B)-0052—01
新课程标准是我国实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方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校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被一些教师完全抛弃,双基教学无形中被淡化。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没有双基作为教学的支撑,音乐审美教育就犹如“空中楼阁”,学生也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创造。为此,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要继承和创新,要重视双基教学。
一、重视双基教学。增强学生审美体验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未能把握音乐教育的本质,片面强调音乐的趣味性,忽视了双基教学,进而偏离了音乐教学的正确方向。如,有些教师认为每节课像举行一台预先排练好的晚会一样有条不紊、热热闹闹才是好课,认为教学要像小孩子做游戏那样敲敲打打才是改革,并简单地认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其间,一些教师对过程和方法目标缺乏必要的理解,将情感、价值观目标与知识、技能目标对立起来。在新课改背景下,加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其有别于传统的知识、技能教学。传统的知识、技能教学,过分强调技能、技术的作用,以单纯的乐理知识、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造成了学生虽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尴尬局面。当前,音乐审美教育提倡的是“融合式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某种音乐知识、技能,而是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技能,形成高尚人格,得到美的享受。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将识谱、视唱等教学内容与学生情感体验有机结合,可提高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使学生对音乐作品能作出积极的独特的反应,同时能自觉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审美品位。
二、重视学生参与。正确看待双基教学与审美体验的关系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全部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一些教师由于对课程标准缺乏深刻的认识,他们认为重视学生音乐活动的参与就“一定要让学生身体动起来”。课堂中如果没有学生活动的环节,则可能被视为缺乏创新、教法老套。音乐活动虽然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但是学生的参与应该是自主的、自然的,其对音乐的感受应发自内心,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身动”就忽视了学生的“心动”。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只有当学生将“身动”、“心动”结合起来,全方位参与音乐活动,与音乐融为一体,主动去探索、领悟、体验、感受时,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音乐的内涵。为此,音乐教师必须实现以技能、技术训练为主转向以学生参与体验为主、以获取直接经验为主,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如,在欣赏课时,表面上学生表现为一种安静状态,但内心却受到震撼、冲击。表面上的“静”,深层次的“动”——内心深处的感动,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音乐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进行整体把握,虽然课程标准淡化了双基教学,但不是不要双基,教师应该正确看待两者的关系。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是必要的,但不是最主要目的,学习知识、技能是为了更好地体验音乐。
责任编辑: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