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浮力计算的八种方法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piaos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浮力是初中阶段物理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浮力试题很难是因为它综合了很多的力学知识,比如对某个物体的受体分析、二力平衡、压力与压强等.部分一线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仅用常规教学方式难以突破浮力教学的难点,学生更是普遍反映在浮力定义及成因的理解上比较困难,在实际运用中更是无所适从.目前有关浮力计算的方法公认的有四种,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了浮力计算的八种方法,本文提供给同行一种思路,以便交流探讨.
  1 称量法
  由于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与重力的方向正好相反.选择量程合适的弹簧测力计先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再将物体浸没在液体中,记下此时的示数,由此可计算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此法适用于求解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
  例1 (2013年龙岩)如图1所示,重5 N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称时为3 N,则石块受到的浮力为
  A.2 N B.3 N C.5 N D.8 N
  解析 本题考查了用称量法计算浮力的知識,直接套用公式F浮=G-F示=5 N-3 N=2 N,故选A.
  2 压力差法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其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即F浮=ΔF=F下-F上=F向上-F向下>0.如一均匀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块浸没在液体中,已知上表面所处深度为h1,下表面所处深度为h2,此公式又可写为F浮=ΔF=F下-F上=ΔpS=ρ液g(h2-h1)S,此法适用于求解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
  例2 (2014年安徽)一均匀的长方体浸没在液体中,如图2所示.已知它的底面积为S,上表面所处深度为h1,下表面所处深度为h2,则长方体下表面受到的液体的压力表达式为[CD#3]、浮力表达式为[CD#3].(液体密度ρ液和g为已知量)
  解析 本题考查了用压力差法计算浮力的知识,长方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力F下=ρ液gh2S,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上=ρ液gh1S,故由压力差法可得
  F浮=ΔF=F下-F上=ρ液gh2S-ρ液gh1S.
  3 阿基米德原理法
  阿基米德原理告诉我们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公式满足F浮=G排=ρ液gV排,除去物体不受浮力的情况,比如大桥的桥墩和拦河坝等因其下表面同河床完全密合,其它的均可用于浮力的计算.
  例3 (2014年上海)距水面0.2米深处水的压强为[CD#3]帕.体积为1×10-3 m3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为[CD#3]牛;若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则这两个力的合力[CD#3](填“大于”“等于”“小于”)重力.
  解析 本题考查了用阿基米德原理法计算浮力的知识,直接代入公式F浮=G排=ρ液gV排计算即可(只分析有关浮力计算部分),结果为9.8牛.
  4 受力分析法
  当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我们只考虑物体竖直方向上的受力情况,如果物体只受到重力和浮力,由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可得F浮=G;如果物体受到两个及以上力的作用,通过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抓住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这个条件,也可求得浮力的大小.此法适用于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
  例4 (2014年哈尔滨)如图3所示,在家庭实验室中,小明把鸡蛋放入盛水的杯中,鸡蛋沉在杯底如图3甲;向杯中加盐,鸡蛋悬浮如图3乙;再加盐鸡蛋漂浮如图3丙.三种情况下,各物理量间的关系正确的是(鸡蛋质量不变)
  A.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ρ丙
  B.鸡蛋排开液体的质量m甲=m乙>m丙
  C.鸡蛋受到的浮力F甲  D.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p甲=p乙>p丙
  解析 本题考查了用受力分析法计算浮力的知识,鸡蛋甲下沉,F甲  5 分类讨论法
  当题目所给的条件不足时,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存在一定的范围,需要进行分类讨论,此时浮力的大小存在于一个闭区间里,在该区间里的所有数值均有参与竞争的可能,此时只能选择多种可能性.此法适用于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存在一定的范围,不能给出某个特定值的情况.
  例5 某物体重为10 N,把它放在盛有水的圆柱型容器中,溢出6 N的水,则它受到的浮力
  A.一定为10 N B.可能为5 N
  C.一定为6 N[DW]D.可能为8 N
  解析 本题考查了用分类讨论法计算浮力的知识,当圆柱型容器中盛满水,溢出6 N的水,则它受到的浮力为6 N;当圆柱型容器中没有盛满水,溢出6 N的水,则它受到的浮力大于6 N.因此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就存在一定的范围区间内,即6 N≤F浮≤10 N,故选D.
  6 等效法
  当物体浸没且下表面与容器底部完全紧密接触时,此时就应该考虑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和物体本身的体积V物的关系了,在计算V排的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和把控,巧用等效体积法,可以求解出对产生浮力有贡献的那部分体积,从而用于浮力的计算.
  例6 (2012年湖北黄冈)如图4所示,在容器中放一个上、下底面积均为10 cm2,高为5 cm,体积为80 cm3的均匀对称石鼓,其下底表面与容器底部完全紧密接触,石鼓全部浸没于水中且其上表面与水面齐平,则石鼓受到的浮力是(g取10 N/kg)
  A.0 B.0.3 N C.0.5 N D.0.8 N
  解析 本题考查了用等效法计算浮力的知识,石鼓下底表面与容器底部完全紧密接触,全部浸没于水中且其上表面与水面齐平,上下表面没有压力差,这部分不受浮力作用,在计算排开液体的体积时应去除中间圆柱的体积.石鼓排开液体的体积   [BP(]例7 三个体积均为V的正方体物块按照如图5所示的方式叠放在水中,三个物块的下表面与接触面均完全紧密接触,求该整体受到的浮力.
  解析 本题考查了用等效法计算浮力的知识,先找出物块整体的等效体积,由于三个物块的下表面与接触面均完全紧密接触,其等效体积就等于图中黑色部分的体积,加起来就等于V,故F浮=ρ液gV.
  7 比较法
  初始状态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判断物体的沉浮和计算浮力的大小只需比较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当ρ物<ρ液,上浮,最终浮在液面成漂浮状态;当ρ物=ρ液,悬浮,在液面以下可悬浮于液体内部的任意深度;当ρ物>ρ液,下沉,最终沉在液底.
  需要注意的是:在比较的过程中,不管物体是实心、空心或混有其它物质,只要比较两者的密度大小即可.若铁球可以浮在水面上,那么该铁球一定是空心的或是内部混有其它密度很小的物质,该铁球的平均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会上浮,最终浮在液面呈漂浮状态.此法适用于已知物体与液体密度的情况.[TP4CW52.TIF,Y#]
  例7 (2014年河南)a、b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图像如图5所示,分别用a、b两种物质制成体积相等的甲、乙两实心物体,浸没在水中,放手稳定后
  A.甲漂浮,甲受浮力大 B.乙漂浮,乙受浮力大
  C.甲漂浮,乙受浮力大 D.乙漂浮,甲受浮力大
  8 数形结合法
  数形结合是一种数学思考方法,在物理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它能使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过程具体化.数形结合来解决浮力计算的问题,除了要知晓基本的函数知识外,更要考虑具体物理量的物理含义.具体过程如下:我们针对某个过程,对某个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化简为函数表达式,考虑具体物理量的物理含义和实际意义,再画出图形分析,明确几个特殊点的物理含义即可.
  例8 (2014年绍兴改编)面积很大的水池,水面上浮着一边长为4a的正方体均匀木块,开始时木块静止.现用力F随木块匀速下压,运动时,F随木块底面深度H变化如图6所示,请写出力F与木块底面深度H存在的定量关系式,以及A、B两点所代表的物理含义.(液体密度ρ液、g和a为已知量)
  解析 本题考查了用数形结合法计算浮力的知识,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和外力F,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F浮,由于木块被勻速下压,使其处于三力平衡的状态,即F G=F浮,化简可得F=16ρ液ga2(H-3a),力F与木块底面深度H存在的定量关系式形同一次函数,由于当H=4a时,木块受到的浮力达到最大值,考虑其物理含义,因此F-H图像并没有像一次函数描述的性质一样,当比例系数k大于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F-H图像到达B点时,力F就达到最大值,Fmax=16ρ液ga3.在F-H图像的A点处,力F=0,意味此时木块处于二力平衡的状态,木块重力的大小等于此时受到的浮力大小.
其他文献
生活中平地转弯现象是很常见的,例如人行走、自行车行驶为了能顺利地转弯,都需要向内侧倾斜;对于车以同一速率v转弯,转弯半径r越小,车身往往要越倾斜.其中的物理解释几乎都建立在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上,这是高考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所致,但并非每个人对转弯现象的来龙去脉都是心中有数的,可能也存在一些错误的理解.  生活中还有很多与物理有关的现象,平地转弯问题之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对于很多的物理现象常常是知其
光敏电阻器的特性是在特定光的照射下,其阻值迅速减小,可用于检测可见光. 如声控灯中采用了光敏电阻器作为白天控制灯光的装置.轻轻按一下按钮,远处的甚至你目力所不能及的地方的设备就开始工作,这是自动控制的神奇魅力.通常情况下,如图1所示,光敏电阻器都制成薄片结构,以便吸收更多的光能.根据题目反映的物理现象,选择适当的物理规律进行分析求解.  1 电磁铁的工作过程  例1 在昼夜明灯的地下停车场,驾驶员
摘 要:高三英语教学的现状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成绩不佳。笔者结合七年的高三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高三复习课只有讲究复习策略,方能提高复习成效。  关键词:了解学情 创设氛围 结合实际 强化训练    地处农村的尚德中学,英语是其弱势科目。高三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老师精心备课,学生反映迷茫。    一、现状的原因    (一)学习欠兴趣,少自信  对于农
古人认为天体的运动是最完美与最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是圆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圆周运动又是曲线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将从动力学角度阐述圆周运动的特点.  1 什么是圆周运动  当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或者是圆的一部分时,我们说物体做圆周运动.这里的一个难点是如何理解“圆的一部分”这句话.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个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轨迹根本就不是一个圆,如常见的模型:汽车过拱形桥(见图1).当
学生在构建初中物理的知识体系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误和偏差.这些错误在认识的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教师用包容的目光来对待这些错误的同时,更应该将其视作一种教学资源,善加利用,就可以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高.  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错误大致可分为三类:概念性错误、经验性错误和思维性错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提前将这些错误因素考虑进去,将他们改造成教学资源,就有力地推动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
在物理学中,通常用图形来反映物理过程、描述物理现象或者表述物体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这种方法称为图象法.  使用图象法不仅能简捷直观的分析物理问题,还能避免复杂的数学运算和推导,能快速地解决问题.但是学生在使用图象法时总会出现这些问题:①学生容易搞不清楚纵轴和横轴所代表的物理量,不能够明确要描述的是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比如学生就有可能把简谐运动和简谐波的图象认为是相同的;②学生很容易误解成图线就是
中考是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选拔性考试,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说,中考前进行科学的复习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一个重要保证,如何对初中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复习,帮助学生复习知识、弥补和纠正认识上的错误与缺陷,使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中考的第一轮复习相当重要,因为第一轮复习是全面复习打基础,一般在四月中旬左右结束.第一轮复习目的在于夯实“双基”.笔者以中考考点研究
摘要教学组织变革是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面临的重要挑战。通过对高考改革政策理论的研究,以及对上海、浙江、北京等地參与高考改革试点学校的跟踪调研,归纳出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学组织变革的六种范式。建议学校在变革教学组织过程中,既要提升战略认识,又要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系统构建课程与教学体系,推动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性变革。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新课程方案;教学组织变革;选课走班;领域编班;分层教学;双元性课程 
物理学中存在大量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的二级规律,他们是组成物理学的基石,其中包含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大类习题的综合和代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梳理知识、对基本概念进行辨析、掌握基本规律,领会思想方法,以期达到对物理知识与方法的理解、融会贯通、深化应用.在爆炸、碰撞问题中存在两个奇妙的二级规律,让我们来共同欣赏.
摘 要:本文针对高中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有效学习 应对措施 渗透 有机结合    一、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教学要通过尝试、探究、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过程和方法。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人的发展,它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以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及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等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