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顺课内与课外的阅读关系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shinoYu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泛的阅读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宝贵经验,它的重要作用也是被无数实践所证明的。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在145万字以上)。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已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如何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对接,使学生“得于课内,益于课外”,使学生的语言得到发展,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认真思考与研究的。
  1.抓好课内个性化阅读
  让学生做一个独立、自主的阅读者,而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穷于应付的接受者。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让他们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让其独立自主阅读,教师要做的是将指导的形式由直接明示转为间接暗示,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尊重自己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去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具有对各种学说进行批判、质疑的精神。对作品解读,不要去追求唯一答案。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要注意学生对鲤鱼妈妈这一个角色的不同评议。有的认为它是真不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认为它知识狭隘;有的持不同意见,认为鲤鱼妈妈是因为给自己的孩子喂食而无暇顾及小蝌蚪,它是很自私的。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感受,教师都应给学生以指导性的阅读理解。
  2.选择正确的阅读策略
  第一,要重视积累,培养语感。阅读时离不开对文学语言的品味,它不是对词语、句子等作纯语法意义的分析,而是看 遣词造句在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方面起了什么作用,即重在词句的艺术审美功能,而非语法功能。品味语言又不能脱离语言运用的具体场景,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所说:“提供语法功能。品味语言又不能脱离语言运用的具体场景,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标记的学习。”所以对词句的理解应该放在上下文中进行,而不是抽出来作孤立的分析解剖。对语言的感受主要得依靠语感能力,语感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须经长期的阅读积累,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不知不觉间实现质的飞跃,是有意积累,无意得之。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积累习惯的养成,通过课内阅读来培养学生语感。
  第二,要重视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语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诵读,就是熟读成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最终烂熟于心,自然地背诵出来。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里的“吟”是“作”的意思。这两句话很好地阐述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即多读诗,不会作诗也会作了。一些诗歌、儿歌、佳句很需要这种学习方式。在多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3.指导学生阅读有方
  文章,首先要求读懂,然后学会运用,并且能够创新。所谓读懂,包含三个层次:一是要明白“写了什么”(内容)。这是一般的、基本的要求,也是最起码的要求。二是要明白“怎么写的”(形式)。就是侧重于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三是要明白“为什么这样写”(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第二、三个层次是阅读理解的深层次问题,是由认识阅读到认知阅读的升华。它不仅可以加强作品思想和语言艺术的熏陶作用,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还可为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阅读创新通常以运用的方式表现出来,即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引申激发,亦即创造出新认识、新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是阅读活动的延伸和发展,是最活跃、最有光彩、最能显示阅读效果的境界。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切切实实进行阅读教学,就要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扎扎实实对其进行语言训练。
  总的来说,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教师实行大语文观念教学的实施与实践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为学生开创一个大语文学习氛围的同时,努力培养他们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让其语文素养真正得以提高。阅读,不仅仅是一个人获取书面知识的需要,它还是一个人的生命需要。在中小学阶段就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能使他们受益终身的。◆(作者单位:江西省都昌县教育局督导室)
  责任编辑:曾维平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首诗。在教学过程中,朗诵是一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再创造的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既恰当又充分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思维,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读然后才能善读。通过教师的示范,或者寻找优美的配乐朗诵让学生聆听,让他
教育的起点和回归是人的生命,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过程,也是生命自主、能力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那么,构建这样的课堂需要些什么呢?   1.土壤  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是孕育生命的土壤。传统的课堂环境过分强调学习的预设性和封闭性,就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生态环境”的课堂应是和谐、活跃、民主、平等的,是让每个学生身处其中都会感到安全、亲切、有归
期刊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服务,教师的认识和做法不太一样,以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来说,有的人认为,讲读课上,要多讲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作文就能写好了;有的人则认为,就是要让学生记住一篇篇谈文章结构的这种“式”、那种“法”,这样学生到了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套用了。这些认识做法看似有道理,可实际上往往事与愿违,阅读课上的讲练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此同时再适当让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我们明白了:“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理想的课堂是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如何构建真实有效、互动生成的课堂呢?  一、更新观念,营造生成氛围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一个教师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理念走进课堂,就会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理念支配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