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宗亲:
大家好!
徽州之域,集天地之灵气,黄山之邑,聚人文之精华,拓千年之基业,绘徽州之鸿图,振兴中华之腾飞。
回首徽州,大哉汪王,以身忠贞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伟大英雄形象,爱国亲民的伟大精神,勇毅果敢的刚烈品格,进取求新的魅力旨趣,大智、大勇、大仁、大镰的高尚品质,政清人和的光辉典范,是中华民族江山所系的旷世忠魂,代表了中华民族历史的高度,代表了中华民族精神,值得华夏炎黄子孙永远学习的光辉榜样。
汪华,公元(5865—649)年,字国辅—字英发,又名世华,安徽省原徽州登源里,现宣城市绩溪县登源汪村人。
忆当年,隋末炀帝无道,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兵燹叠起,歙州汪世华,顺应民心,乃集果毅,遂起兵据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之地域,建吴国,称吴王,承炀帝之正朔。保境安民,拯生民於涂炭,百姓安居乐业,为政宽宏,政清人和,社会安定,经济和文化逐步发展繁荣。汪华不但有文治武功,而且还有一套系统的政治思想。他总结实施了历代治国安邦之道、博文强志、明於治乱、修明法度、社会稳定、进步发展等等治国方略,奠定了古徽州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其丰功伟绩,在古徽州历史上是不可比拟的。意莫高於爱民,行莫厚於乐民。唐灭隋之初,逮天下既定,奉表於唐。武德四年九月二十二日,唐高祖诏日:“往因离乱,保据州乡,镇静一隅,以待宁晏,识机慕化,远送款诚,宜从褒宠,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真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授左卫白渠府统军。贞观十七年改授忠武将军,行右卫积福折冲都尉。贞观十八年,太宗伐辽东,诏任九宫留守,辅佐丞相房玄龄朝政。贞观二十三年三月三日,以疾病逝於长安任上,享寿六十有四,将星陨落。永徽二年,遵其遗愿,在官军和众子孙的护卫下,由长安归葬歙州云岚山。唐太宗嘉其勤政,敕封谥号“忠烈王”,朝野景仰,人民崇奉。
传承弘扬汪华精神,启迪教育后人爱国。史称汪华:“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业垂千古;治平朝帝厥,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乱称王,治称臣,两念都归一是;生封公,殁封帝,千秋曾有几人。”唐皇李隆基敕赞越国公汪华:“煌煌伦音,光贲我祖。保据勋高,大启尔宇。威著款诚,为唐食辅。持节六州,分茅胙土。生也食邑,殁也六舞。捍患御灾,诸方安堵。锡封累朝,为百神主。呜呼休哉,於录万古。”是对汪华忠君爱国,保境安民,以身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高度赞扬和铁的历史见证,为汪华树立了伟大的历史丰碑和中华民族历史永远不可磨灭的伟大英雄形象。他保境安民,拯生民於涂炭,百姓安居乐业,功揭天地,笼盖当世,让中华民族浩然正气再现;忠贞爱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威震华夷,照耀古今,为华夏神州雄健国魂永生。
看今朝,千百年来,徽州人民群众始终崇祀的太阳——徽州第一伟人——汪公大帝,一直庇佑百姓,捍灾御患,出云雨御灾疬,保国护民,是古徽州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光辉典范。汪华崇拜、汪华信仰、汪华文化现象和汪华精神所衍生的汪华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着时代的光辉,如灿烂的阳光普照人间,促进唐宋元明清至今徽州经济和文化繁荣昌盛。
徽州先圣汪华用光辉的生命力历练出博大精彩的厚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长河,永远都不是那个砖头一样的典籍所能比肩的。一个人就像一座城市的铜象,越国公汪华之於徽州,於安徽,於中国,如汤武之出,如秦之吴芮,如汉之窦融,苟有良史如班、范者,列诸吴、窦之间,有着傅作义将军之於中国,莎士比亚之於英国,泰戈尔之於印度,巴顿将军之於美国的象征意义。是这个地方,这个国家以个人生命力支撑起的民族文化胎记和灵魂。
汪华文化,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吴王宫、古山洞、古战场、古徽州府衙、汪王墓、汪公祠、汪公大帝庙会等历史物质文化遗产和“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财富,蕴含着巨大的亟待开发的社会文化价值,历史人文价值,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和蕴含着很值得研究、整合、弘扬和发展的汪华文化精神,将振兴繁荣,云兴霞尉,硕果昭彰,光辉灿烂,永放光芒。
展未来,秉越国公汪华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博大精深,开拓创新,团结奉献文化之精神,舒千载徽州历史文化之长卷,集志士贤达,汇智共商,推存纳新,生生不息,厚德载物,发杨光大,广施德仁双馨之美誉,树爱国亲民之声望,感召民众,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为祖国现代化之建设,中华之崛起,腾飞世界,再创辉煌。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汪明基,孚韬,九十一世,生于一九四七年,河南省固始县,祖籍徽州绩溪县。毕业于河南水利学校,工程师,工作退休。固始县汪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国家西部报社通讯员。安徽省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徽学研究员。联系电话:15037695500)
大家好!
徽州之域,集天地之灵气,黄山之邑,聚人文之精华,拓千年之基业,绘徽州之鸿图,振兴中华之腾飞。
回首徽州,大哉汪王,以身忠贞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伟大英雄形象,爱国亲民的伟大精神,勇毅果敢的刚烈品格,进取求新的魅力旨趣,大智、大勇、大仁、大镰的高尚品质,政清人和的光辉典范,是中华民族江山所系的旷世忠魂,代表了中华民族历史的高度,代表了中华民族精神,值得华夏炎黄子孙永远学习的光辉榜样。
汪华,公元(5865—649)年,字国辅—字英发,又名世华,安徽省原徽州登源里,现宣城市绩溪县登源汪村人。
忆当年,隋末炀帝无道,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兵燹叠起,歙州汪世华,顺应民心,乃集果毅,遂起兵据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之地域,建吴国,称吴王,承炀帝之正朔。保境安民,拯生民於涂炭,百姓安居乐业,为政宽宏,政清人和,社会安定,经济和文化逐步发展繁荣。汪华不但有文治武功,而且还有一套系统的政治思想。他总结实施了历代治国安邦之道、博文强志、明於治乱、修明法度、社会稳定、进步发展等等治国方略,奠定了古徽州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其丰功伟绩,在古徽州历史上是不可比拟的。意莫高於爱民,行莫厚於乐民。唐灭隋之初,逮天下既定,奉表於唐。武德四年九月二十二日,唐高祖诏日:“往因离乱,保据州乡,镇静一隅,以待宁晏,识机慕化,远送款诚,宜从褒宠,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真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授左卫白渠府统军。贞观十七年改授忠武将军,行右卫积福折冲都尉。贞观十八年,太宗伐辽东,诏任九宫留守,辅佐丞相房玄龄朝政。贞观二十三年三月三日,以疾病逝於长安任上,享寿六十有四,将星陨落。永徽二年,遵其遗愿,在官军和众子孙的护卫下,由长安归葬歙州云岚山。唐太宗嘉其勤政,敕封谥号“忠烈王”,朝野景仰,人民崇奉。
传承弘扬汪华精神,启迪教育后人爱国。史称汪华:“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业垂千古;治平朝帝厥,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乱称王,治称臣,两念都归一是;生封公,殁封帝,千秋曾有几人。”唐皇李隆基敕赞越国公汪华:“煌煌伦音,光贲我祖。保据勋高,大启尔宇。威著款诚,为唐食辅。持节六州,分茅胙土。生也食邑,殁也六舞。捍患御灾,诸方安堵。锡封累朝,为百神主。呜呼休哉,於录万古。”是对汪华忠君爱国,保境安民,以身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高度赞扬和铁的历史见证,为汪华树立了伟大的历史丰碑和中华民族历史永远不可磨灭的伟大英雄形象。他保境安民,拯生民於涂炭,百姓安居乐业,功揭天地,笼盖当世,让中华民族浩然正气再现;忠贞爱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威震华夷,照耀古今,为华夏神州雄健国魂永生。
看今朝,千百年来,徽州人民群众始终崇祀的太阳——徽州第一伟人——汪公大帝,一直庇佑百姓,捍灾御患,出云雨御灾疬,保国护民,是古徽州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光辉典范。汪华崇拜、汪华信仰、汪华文化现象和汪华精神所衍生的汪华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着时代的光辉,如灿烂的阳光普照人间,促进唐宋元明清至今徽州经济和文化繁荣昌盛。
徽州先圣汪华用光辉的生命力历练出博大精彩的厚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长河,永远都不是那个砖头一样的典籍所能比肩的。一个人就像一座城市的铜象,越国公汪华之於徽州,於安徽,於中国,如汤武之出,如秦之吴芮,如汉之窦融,苟有良史如班、范者,列诸吴、窦之间,有着傅作义将军之於中国,莎士比亚之於英国,泰戈尔之於印度,巴顿将军之於美国的象征意义。是这个地方,这个国家以个人生命力支撑起的民族文化胎记和灵魂。
汪华文化,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吴王宫、古山洞、古战场、古徽州府衙、汪王墓、汪公祠、汪公大帝庙会等历史物质文化遗产和“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财富,蕴含着巨大的亟待开发的社会文化价值,历史人文价值,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和蕴含着很值得研究、整合、弘扬和发展的汪华文化精神,将振兴繁荣,云兴霞尉,硕果昭彰,光辉灿烂,永放光芒。
展未来,秉越国公汪华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博大精深,开拓创新,团结奉献文化之精神,舒千载徽州历史文化之长卷,集志士贤达,汇智共商,推存纳新,生生不息,厚德载物,发杨光大,广施德仁双馨之美誉,树爱国亲民之声望,感召民众,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为祖国现代化之建设,中华之崛起,腾飞世界,再创辉煌。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汪明基,孚韬,九十一世,生于一九四七年,河南省固始县,祖籍徽州绩溪县。毕业于河南水利学校,工程师,工作退休。固始县汪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国家西部报社通讯员。安徽省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徽学研究员。联系电话:1503769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