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辅导员学生事务管理应该是以情感管理为主、制度化管理为辅助的管理模式。情感管理以感恩教育作为载体,以理想与信念、道德教育与传统文化为教育主题,以社会责任为实现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树立适合时代特征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观念体系。制度化管理是学生管理的框架,是事务管理的依据。将学校基本管理制度融入学生入学教育之中,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进行学习、强化。
【关键词】辅导员;事务管理;情感管理;制度化管理
学生事务管理是很琐碎的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在岗期间的主要工作,做好事务管理对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青年大学生有决定性意义。学生事务管理应该基于经验上自身的运行规律,并植入新形势下创造性管理理念,其工作方式是并用制度化管理与情感管理。制度化是建立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新形势特点下更有效、更科学的行为约束管理方法;情感管理以架构适合时代特征的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系为宗旨。运行模式以感恩教育为载体,并入道德和传统文化教育,以理想与信念为切入点,以社会责任为实现价值界定标准,让学生通过自我完善的过程选择并形成健康人格。大學生入学后用制度化管理为基本框架,标准学生行为方面的尺度,提升情感管理作为主线,达到培养新时期具有时代特征的高素质、全面型大学生的目的。
一、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法规,依据高校管理要求而构建的管理机制。以促进科学规范实现学校管理工作良性循环为目的的有效管理途径。制度化管理是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管理模式。管理制度是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时自我管控、自我约束的基本标准。
1.制度化管理定义及意义
制度化管理是指在学生事务管理的过程中,遵循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为维护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制定的规定。制度化管理的制定是为了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让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有章可依,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其形成并运用是学生管理秩序和工作效率的保证。
2.制度化管理遵循的依据
“高校的制度一般分为正式的管理制度和一些非正式的制度(长期以来形成的并为大家多默认的好的习惯、惯例或约定),两者共同形成一个规范体系”[1],制度化管理内容中,正式制度的制定须遵循社会环境特点及环境特点下学生的思想特点,须考虑到制度的合理性、延续性和兼顾性。合理性是指在不同体制的院校中(国办民办高校体制区别),在制度方面加入体制上特点成分。延续性指在制度制定过程中须考虑到施行后一段时间里能持续合理,并能形成习惯后继续执行。兼顾性是指其能在整个高校所含层次类别学生中能合理、延续统一的运用。非正式制度是根据环境自动自发形成的一种风气、习惯。该约束性质制度的形成,须管控其与正式制度及学生健康发展不相斥。
3.制度化管理的施行与运用
制度化施行过程,学生入学后以学习式引导为主,将学习制度作为入学教育课程一部分,让学生了解制度化中制度内容并执行。制度化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在学生行为规范化管理方面对防范违反规定事情的教育和对学生违反规定的处理。
二、情感管理
情感管理是基于制度化管理更高以层面上的学生培养体系,运用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层次的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宗旨。其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学生感恩意识,建立完善感恩课程体系
感恩教育是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发现美好,增强学生对他人的认同感和感激。感恩教育从入学开始,一方面由归属感引入道德情感的认知,构建家庭、家乡、学校教育体系,以环境熏陶学生。另一方面在校期间以团队形式组织感恩活动,让学生从自身角度感受美好。把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社会环境所体现出的感动事情做出罗列并分享。将各种感恩途径形成合力,连续的创造并引导,提升并唤醒学生自身的感恩意识。感恩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以实践形成。由感恩身边人和事开始,例如让学生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感恩对象可以是自己的父母、同学、老师、兄弟姐妹等等;要求学生记感恩笔记,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美好并记录;参加志愿者活动,感恩社会,帮助别人等。
2.引导理想与信念教育,植入道德与传统文化
“理想与信念的核心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问题。”[2]情感管理意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三观”体系,世界观、人生观在一定程序上是以价值观观念为显现的。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理想、坚定自我实现的信念,并让学生针对自己做出的努力发表评价,然后做出积极方面的引导评论,让学生有自发形成积极的价值观趋向。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是社会理想跟个人理想的有机结合。把个人理想教育的方向定义在引导学生阐述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个人人生追求。把社会理想方向定义在引导学生树立起共同的目标和追求。理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树立学生个人理想并升华至社会理想,让学生把理想的价值实现定义在推动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做贡献。信念教育的落实意义体现在个人理想的实现和与社会理想的融入,实现个人理想的形成并整合,推动社会理想的实现。在理想教育过程中,把传统文化为介质,树立道德标准。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角度,管理者要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课程以鲜活性内容展现,增加学生学习内在自觉性。让学生以自我认知的道德高度学习传统文化,得出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定义,并将理想努力的实现。
3.实现价值引导—社会责任
学生事务管理者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将社会责任感依使命来诠释。应该让大学生深刻明白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必定路线。当代大学生之所以淡化甚至缺乏社会责任感,就是因为他们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对立起来,认为如果追求社会整体利益,其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必定会受到影响。其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的。没有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即没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没有生产关系的完善,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就不可能有个人价值的实现。可以这样说,社会整体利益的内容如何,个人利益的内容也就如何;社会整体利益发展到何种程度,个人价值也就实现到何种程度。这就意味着,社会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源”,个人利益是社会整体利益的“流”。个人价值要实现,唯一的途径在于推动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在于每个人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因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大学生如果懂得了这一道理,就会自愿地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3]
参考文献
[1]方宏建,张宇.高校学生工作概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2]熊丙奇,林强.楼巍.高校学生工作者手册[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3]张众.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作者简介:黄玉海(1987—),男,大学专科,山东英才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辅导员。
【关键词】辅导员;事务管理;情感管理;制度化管理
学生事务管理是很琐碎的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在岗期间的主要工作,做好事务管理对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青年大学生有决定性意义。学生事务管理应该基于经验上自身的运行规律,并植入新形势下创造性管理理念,其工作方式是并用制度化管理与情感管理。制度化是建立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新形势特点下更有效、更科学的行为约束管理方法;情感管理以架构适合时代特征的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系为宗旨。运行模式以感恩教育为载体,并入道德和传统文化教育,以理想与信念为切入点,以社会责任为实现价值界定标准,让学生通过自我完善的过程选择并形成健康人格。大學生入学后用制度化管理为基本框架,标准学生行为方面的尺度,提升情感管理作为主线,达到培养新时期具有时代特征的高素质、全面型大学生的目的。
一、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法规,依据高校管理要求而构建的管理机制。以促进科学规范实现学校管理工作良性循环为目的的有效管理途径。制度化管理是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管理模式。管理制度是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时自我管控、自我约束的基本标准。
1.制度化管理定义及意义
制度化管理是指在学生事务管理的过程中,遵循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为维护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制定的规定。制度化管理的制定是为了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让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有章可依,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其形成并运用是学生管理秩序和工作效率的保证。
2.制度化管理遵循的依据
“高校的制度一般分为正式的管理制度和一些非正式的制度(长期以来形成的并为大家多默认的好的习惯、惯例或约定),两者共同形成一个规范体系”[1],制度化管理内容中,正式制度的制定须遵循社会环境特点及环境特点下学生的思想特点,须考虑到制度的合理性、延续性和兼顾性。合理性是指在不同体制的院校中(国办民办高校体制区别),在制度方面加入体制上特点成分。延续性指在制度制定过程中须考虑到施行后一段时间里能持续合理,并能形成习惯后继续执行。兼顾性是指其能在整个高校所含层次类别学生中能合理、延续统一的运用。非正式制度是根据环境自动自发形成的一种风气、习惯。该约束性质制度的形成,须管控其与正式制度及学生健康发展不相斥。
3.制度化管理的施行与运用
制度化施行过程,学生入学后以学习式引导为主,将学习制度作为入学教育课程一部分,让学生了解制度化中制度内容并执行。制度化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在学生行为规范化管理方面对防范违反规定事情的教育和对学生违反规定的处理。
二、情感管理
情感管理是基于制度化管理更高以层面上的学生培养体系,运用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层次的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宗旨。其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学生感恩意识,建立完善感恩课程体系
感恩教育是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发现美好,增强学生对他人的认同感和感激。感恩教育从入学开始,一方面由归属感引入道德情感的认知,构建家庭、家乡、学校教育体系,以环境熏陶学生。另一方面在校期间以团队形式组织感恩活动,让学生从自身角度感受美好。把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社会环境所体现出的感动事情做出罗列并分享。将各种感恩途径形成合力,连续的创造并引导,提升并唤醒学生自身的感恩意识。感恩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以实践形成。由感恩身边人和事开始,例如让学生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感恩对象可以是自己的父母、同学、老师、兄弟姐妹等等;要求学生记感恩笔记,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美好并记录;参加志愿者活动,感恩社会,帮助别人等。
2.引导理想与信念教育,植入道德与传统文化
“理想与信念的核心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问题。”[2]情感管理意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三观”体系,世界观、人生观在一定程序上是以价值观观念为显现的。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理想、坚定自我实现的信念,并让学生针对自己做出的努力发表评价,然后做出积极方面的引导评论,让学生有自发形成积极的价值观趋向。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是社会理想跟个人理想的有机结合。把个人理想教育的方向定义在引导学生阐述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个人人生追求。把社会理想方向定义在引导学生树立起共同的目标和追求。理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树立学生个人理想并升华至社会理想,让学生把理想的价值实现定义在推动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做贡献。信念教育的落实意义体现在个人理想的实现和与社会理想的融入,实现个人理想的形成并整合,推动社会理想的实现。在理想教育过程中,把传统文化为介质,树立道德标准。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角度,管理者要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课程以鲜活性内容展现,增加学生学习内在自觉性。让学生以自我认知的道德高度学习传统文化,得出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定义,并将理想努力的实现。
3.实现价值引导—社会责任
学生事务管理者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将社会责任感依使命来诠释。应该让大学生深刻明白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必定路线。当代大学生之所以淡化甚至缺乏社会责任感,就是因为他们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对立起来,认为如果追求社会整体利益,其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必定会受到影响。其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的。没有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即没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没有生产关系的完善,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就不可能有个人价值的实现。可以这样说,社会整体利益的内容如何,个人利益的内容也就如何;社会整体利益发展到何种程度,个人价值也就实现到何种程度。这就意味着,社会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源”,个人利益是社会整体利益的“流”。个人价值要实现,唯一的途径在于推动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在于每个人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因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大学生如果懂得了这一道理,就会自愿地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3]
参考文献
[1]方宏建,张宇.高校学生工作概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2]熊丙奇,林强.楼巍.高校学生工作者手册[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3]张众.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作者简介:黄玉海(1987—),男,大学专科,山东英才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