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时期土家族竹枝词对地方音乐的影响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iz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朝的刘禹锡受到巴渝竹枝词的影响,创造了竹枝词文体,并引领其向文坛大步走去,自出现后,竹枝词文体受到了各方文人雅士的大力推崇。竹枝词这一文学体系与地方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土家族的竹枝词就记载了大量的土家族音乐活动,为土家族的音乐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地方音乐产生了极其积极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土家族竹枝词 地方音乐 影响
  据郭茂倩的《乐府诗集》记载,竹枝词出自巴渝,后经学者们一致研究认为,古代巴渝地区的民歌民谣就是土家族竹枝词的历史发展来源,在这个地区是古代巴人生活的场所和进行劳动的地方,因此在这里流传得最早的民谣歌曲就被人们称之为“竹枝歌”。巴人的最早生活区域是在西北部,后来由陕西河南往湖北迁入,据史书记载,竹枝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流传开来。秦国时期,巴人的国家被大秦所灭,迫于战争的无情肆虐,巴人只能到处迁徙寻找乐土,途中经过湘、鄂等地区以后,巴人们就待着竹枝文化,并且在行走和流传的过程中,文化不断的流传和发扬,竹枝文化逐渐扩散到很多地区,后来竹枝文化进一步发展扩散,就到了武陵地区,也就是湘、鄂、渝、黔边区地带,与竹枝词的产地极为相近。因此在我国关于土家和巴人有关的书籍记录中也显示着巴人是土家人的祖先。
  而古代巴人生活在竹枝词出现的湘、鄂、渝、黔边区,因此基本可以推断土家族的先民歌谣就是竹枝。竹枝词因为各方文人的青睐得以大放异彩,土家族的文人雅士也吸收了老祖宗的竹枝歌精华,不断的加以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竹枝词文化,得以保存至今,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由此可见,土家族的竹枝词一直与土家族的民族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竹枝词的民歌特点
  竹枝词最早是作为巴渝的民歌的形式而为人熟悉的,因此,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其继承了很多民间歌谣的特点,因为其独有的民谣、民歌特性,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对音乐起到了很大的发展促进作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促进了我国地方音乐的蓬勃发展。
  民歌易于广泛传唱,它有词有曲、能唱能和,它是民间歌曲的简称。它的词多描写自己民族的风情习俗,同时也有一副与乐曲相适应的格局、章法,它是一种词、曲、表演相融合,并结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因为巴渝文化已经泯灭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已经很难窥见其真面目,但是宋朝诗人的《远古竹枝词的原貌》一诗却能帮我们揭开巴渝竹枝文化的神秘面纱一角。
  唐朝时期,竹枝词被广泛地运用到文坛,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系—竹枝词文体,在竹枝词形成一定的发展文体后,它同时也很好的继承了我国地方民谣和民歌特色,比如我国很多古代诗人都对其进行了一番景象的描述,这也正说明了竹枝词在我国的影响深远,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流传和传播。有些竹枝词内容在诗体格律上,不讲究一定要对仗,与七言律诗的格律不符。由此可见,竹枝词的格律还是相对自由的。虽然格律不对称但是具有一种韵律美,并不输于绝句,同时也很好地保留了它的民歌特点。
  二、与地方音乐的渊源
  竹枝词与地方音乐的发展也颇有渊源。据记载,早期的竹枝词是巴人在集体歌舞时所唱的,早期的民歌形式的竹枝不仅仅是以唱的形式表现的,它是歌、舞、乐三种表演形式的结合。而这种表演形式能转化为诗体的形式在文坛上发展,其最大的功臣当属刘禹锡,竹枝词是在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创新加工下,才能在文坛上不断发展,为其他文人雅士所熟悉的。因此我们现代接触到的竹枝词才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刘禹锡在竹枝词的创作本质上,也大量运用了民间文化的音调、声韵等多种元素。这些都是借鉴了早期的竹枝歌文化。
  刘禹锡最为有名的一首竹枝词是:“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其中读者最喜欢的也是流传最广的一句就是“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一句就是刘禹锡仿照竹枝歌中谐声双关的手法创作而出的。
  三、竹枝词中的音乐活动
  明朝初期,土家族就出现了音乐活动与竹枝词相结合的现象,当时的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大家聚集在一起,以歌舞等极富地方特色的表演来表达的一种活动方式。而“改土归流”之后,大量的办学讲艺活动在土家族中展开,竹枝词文体也是这个时候在土家族得以发展的。创作竹枝词的文人在土家族的音乐活动中获取了很多创作素材,《摆手舞》、《梯玛神歌》等是土家族的优秀民族文化,文人们从这些民族音乐特色中,获取了很多的灵感及素材,创作出了大量的与土家族音乐活动相关的竹枝词。
  土家族中的《哭嫁歌》是比较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首乐曲,哭嫁歌与竹枝词也有着类似之处,光绪年间的向晓甫就有一首关于哭嫁的竹枝词:“住违侬志趣违亲,娘家难留女儿身;世间最苦离娘哭,无奈生心骂媒人。”这首是描写哭母骂媒人的桥段,这首竹枝词用土家族《哭嫁歌》的语调来唱也是毫无违和感。这些极富民族特色的竹枝词能够保存下来,为我们研究各民族的民间艺术形式有了宝贵的资料。
  四、在民间歌曲中的发展
  在我国明清时代,土家族就流传了很多的土家民谣和土家民歌,这些民歌的表现形式和竹枝词的表现形式是存在很大相似性的,同时竹枝词的口语化特征也和民歌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整个文化的发展和继承特色就是在巴人的竹枝文化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流传,并且不拘于平仄规律,很容易被传唱。这一表现形式得到了土家人的青睐。湖南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是革命对唱歌曲,创作于红军长征时期,它借鉴了竹枝词的结构,采用每句七字,四加三的格式。它反映了长征时期土家族的生活状态,这正好继承了竹枝词描写民风民情的特点。
  五、结语
  极富有土家人民特色的竹枝词文化,为当地的音乐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竹枝词在发展过程中记录了许多的土家族音乐活动,在竹枝词中能找到土家人民各项音乐活动的影子。竹枝词因其语言浅显又富韵律、束缚少、题材广等特点给音乐创作人员带来了许多的启示,竹枝词在不同时期的土家音乐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2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湘西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研究”,项目编号:12C0317。
其他文献
摘要:在钢琴的演奏中,寄托演奏者情感并表现乐曲内容与意境,必须依靠对声音的把控。除了节奏之外,音色就是掌控乐音的另一关键。音色是不同乐器或者人所发出的自身独特的声音特性,是乐器之间相互区别的艺术特征。钢琴由于独特的击弦及音板结构,音域广而音色清润。从机械与声学角度来说,调控钢琴的音色主要是依靠对琴槌与踏板的掌控。所以,想要演奏出优美的钢琴曲,就必须从肢体技能上首先掌握技巧。本文简单对影响钢琴音色的
喜欢电影的人,大概也会喜欢黄琦雯的专辑《M&M》(《音乐电影院》),里面的每一首歌,都充满电影感。她的歌,是灵魂拥有者的歌,是有故事的歌。  对故事的需求,是人们的本质需求,当一个时代趋于平静时,对故事的需求就更为强烈。人们希望在他人的故事里认识世界,通过故事去分享经验。所以,就连选秀比赛,也已经开始充分地“故事化”,整个节目的框架,是有叙事成分的,选手的出场、导师的转身,选手和导师之间的互动,以
《中国好声音》自开办到现在已经是第三季了,自推出之时便深受广大观众的追捧。虽然继好声音红透全国以后,很多类似的音乐选秀节目也陆续推出,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中国好声
新维也纳乐派,又称“第二维也纳乐派”(Second Viennese School),是西方现代表现主义音乐流派。广义上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与他在维也纳教授的一批学生,狭义上讲专指勋伯格以其两位弟子贝尔格(Berg Alban)和韦伯恩(Anton Webern)。  1920年至1925年间,奥地利作家勋伯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新的作曲技法——十二音
新的音乐课标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角色到音乐课上扮演,设计丰富的音乐课表演内容、真实象形的表达音乐,学生学习是为了自己,所以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主机,兴趣学习,爱上学习。所以音乐教师应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音乐教学情境,营造愉悦的音乐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方式应以丰富的“节日表演”与“丰富的情感”为交流,让学生在丰富的音乐情感与情趣的表演中能感受于音乐优美动情旋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
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音乐教学,流行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分量。文章着重分析高校如何开展流行音乐教学以及发扬流行音乐教学的意义。
摘要:自从事高校音乐教学工作以来,发现很多音乐专业的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分析能力较差,多数音乐工作者认为是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得不够透彻。对专业的学习,有些同学只停留在习题写作层面,甚至有些同学没有学懂,这确实是导致该问题的原因之一。但笔者认为该问题的源头并不在此,而是他们没有真正把音乐当作一门语言,学习中没有遵循其学习规律。而作为学习音乐语言的入门课程,乐理、视唱练耳的不达标才是问题的根源。  关键
摘要:钢琴弹奏中力量的贯通与合理支配表现在演奏者的用力方式符合钢琴弹奏的规律和要求、力量与演奏动作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正确的认识和处理钢琴弹奏中的力量贯通和合理支配问题,是钢琴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将结合人体生理学的相关知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更为全面、科学、直观的阐述如何在钢琴弹奏中恰当的处理弹奏发力问题。  关键词:钢琴弹奏 力量贯通 力量支配  钢琴弹奏作为人体的一种特殊运动方式,其
高校音乐人才需要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内获得发展,通过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可以实现高校音乐人才进一步的发展和培养,当前需要对高校培养音乐人才的方式加以创新,通过服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