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佛教文化的传播运用新媒体技术,并非始于今日。唐朝佛教、印经就是在印刷术产生之后,最先用于佛教文献印刷的。1912年中国最早佛教刊物出版、此后全国佛教报刊创办热潮,以及1996年《法音》网络版建立、1998年大陆第一部电子版《大藏经》出版到今天佛教网站、佛教微博大量涌现。这都说明了佛教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与新媒体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当代佛教文化如何运用新媒体,传播效果又如何呢?本文将采用内容分析方法,以延参法师的微博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分析。发现佛教文化的新媒体传播与传统佛教文化传播有怎样的融合和突破,从而得出一些结论性的东西来。本文共分三个大部分分别是延参法师佛教文化传播内容分析、延参法师微博传播特色分析、佛教文化传播新媒体应用的深度思考。三部分层层递进,逐渐深入,探寻新媒体环境下,佛教传播所呈现的特点和意义。
【关键词】佛教传播;新媒体;微博;传道授业;传播特点
一、研究目的
佛教文化的传播运用新媒体技术,并非始于今日。从唐代佛教的兴盛和印经需求催化了印刷术的产生并最先应用于佛教文献印刷开始,到1912年中国最早的佛教刊物创办并掀起全国佛教报刊创办热潮,再到1996年《法音》网络版建立、1998年大陆第一部电子版《大藏经》出版,再到今天佛教网站、佛教微博等大量的涌现,这都说明了佛教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与新媒体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当代佛教文化如何运用新媒体,传播效果又如何呢?本文将采用内容分析方法,以延参法师的微博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分析。个案研究或者说对于个案的内容研究必不可少在于通过研究其具体的传播内容才能了解其传播特点,发现佛教文化的新媒体传播与传统佛教文化传播有怎样的融合和突破,从而得出一些结论性的东西来。
此外,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为中国当代佛教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崭新的弘法途径,这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国家传统文化的提升和弘扬,同时也可以从学科角度对新媒体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因此通过研究佛教文化这一“非主流”文化的新媒体应用,也可以引起新媒体对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相关问题的思考。
二、研究背景和动机来源
随着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的数据出台,按照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念,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体的重要延伸。作为网络媒体——新媒体的代表——微博,注册用户也已经超过三亿,使用率达到48.7%。以“法师”为关键词在新浪微博中搜索“找人”,出现500多条结果,其中国除了个别“魔法师”和以美女头像打着“打酱油”的旗号招摇撞骗的“法师”以外,90%為传道授业解惑的法师们,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可观的粉丝数。此外一些小法师的自拍照、生活照也会出现在微博中,而微博话语多数是道理的感悟,以及佛法的传递。这些现象的出现首先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其次是引起了对该现象反映的文化内涵的思考。无疑也成为佛教寺院僧侣传播佛教文化、服务国家社会民众的积极平台。因此就有了本文。
为何选择延参法师?
“绳命是夺么的井菜”“奏过丰腴,额们共同祝福任绳~~绳命里,夜市油许多的贫饭”还记得这位“萌法师”吗?因其赞美“绳命”斗妖猴恶犬系列在网上迅速走红,在新浪微博的粉丝量达到617万(2013年5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微博的影响力,同时也具有佛教文化传播新媒体传播的代表性。因此我选择以他为研究对象。
另外一点是我个人情感因素,访问他的微博主页,发现他也是双鱼座。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抽样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延参法师的微博话语进行分析。抽取法师2013年5月1日到6月1日31天的微博共351条微博进入样本。对其内容分成回复网友提问、道理感悟、宣传活动信息发布、节日纪念、个人情感生活五大类,归纳分析其内容倾向性、语言风格、新媒体手段(如转发)的灵活运用等方面特点,最后做出深度思考。
四、正文
(一)延参法师佛教文化传播内容分析
对延参法师5月微博进行梳理,其微博内容大致分为回复网友提问、道理感悟、宣传活动信息发布、节日纪念及祝贺、个人情感宣泄五大类。而从中五大类的微博数量以及转发评论量来看,可以得出延参法师运用微博进行佛教文化传播的一些规律。无泪内容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综上可以看出延参法师微博内容有如下几个特点:
1、传道授业解惑的讲堂
延参法师的大部分微博内容都集中在传道授业解惑的“道理感悟”上,这也是佛教传播的初衷所在。该大类共171条微博,占5月总微博数的48.7%。包括佛教常识、佛法修学,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烦恼,解答质疑观点,解决其他问题等。佛教经典具有独特严谨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宇宙观,历来以治疗众生心病,去除烦恼忧伤痛苦为己任。因为佛教经纶所言均为相对固定长久、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而随着新媒体技术本身带有多变性、复杂性等新特点,佛教的传播也必须依据技术和时代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受众心理变化而不断更新。延参法师运用新媒体——微博进行佛法传播首先是一个创新,同时从其微博六百多万粉丝数、跻身微博影响力名人前150位之中,体现出这是灵活运用新媒体传道授业解惑的结果。
2、个人情感宣泄的领地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日志,其主要功能是将自己的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缩短成140个字以内或是图片或是视频发到微博网页上与自己的朋友分享,这是一个开放的、便捷的平台,它随时随地记录、展现、传播与沟通是其职责所在,法师也不例外,在其微博内容中有关个人情感宣泄的微博有63条,占总比例的17.9%,是即“道德感悟”之后位居第二位。这一类主要是记录或者分享法师的游玩、闲暇之感如图:
再如:
同时也包括对这样盛大活动的纪念:
3、宣传活动信息发布指南
延参法师在自己的微博中会以原创或者转发的形式发布一些售书、宣讲、电台电视台做客等活动信息,有46条微博关于这一部分,达到了 13.1%。这更体现了运用新媒体进行佛教文化宣传的优势,一方面网络上的受众更广泛,发布这样的内容具有广而告之的作用,另外,促进了佛教僧侣与信众之间、僧侣与非信众之间、信众与信众之间、信众与非信众之间线上线下的交流、思想的对话和共享。这是传统佛教传播不具有的高速度、最便捷、以及强大传播效果的优势所在。 4、亲近世俗,却巧妙保持神秘
上表可以看出,法师微博回复网友提问39条,占总体的11.1%。
这其实可以表现出法师的微博具有强烈的互动交流性,和遵循实用主义原则。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回复网友提问多数是采用重新发布原创微博,一般句式都是”有网友提问….我说…”而在具体微博下面的评论中几乎找不到法师的回复,也就是说法师并未参与其中。这一点发现很重要,说明一方面,由于网络环境中评论较繁杂,有些是网友之间的互动而与微博内容并非有实质性的联系,经数据分析,有46%的粉丝提问属于话题转移。所以法师一方面要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帮助网友在海量信息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将重要的信息提炼,以”有网友提问….我说…”这样自问自答的句式回答,清晰明了。另一方面反映出了法师严肃、理智、巧妙的一面,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内容整体上亲近世俗,而实质上其实还是与网友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地位稍高,严肃的同时保持着意见领袖甚至是佛教文化的神秘感。
5、节日纪念和祝福的平台
这一类貌似是所有法师都会干的事情——节日祝福和纪念,占到比例最小9.1%。这32条微博包括五一劳动节、母亲节、国际微笑日这样的人们耳熟能详、耳熟不详的国际节日,也包括佛家的传统节日浴佛节、四月初八佛诞节、四月十五佛吉祥日等等。
(二)延参法师微博传播特色分析
1、法师语言风格幽默、亲切、智慧、简洁;说话分寸拿捏有度,网络语言运用游刃有余
因为视频中“萌”而出名的延参法师,在微博世界也尽显“萌”态,语言生动活泼深受网友喜爱。法师在微博中反映出的性格与其星座——双鱼座也十分搭配。绝对是一个乐天派,看其微博放松而愉快。如5月12日有这样一条微博“小徒弟问我,师父啊你是什么派?我回复他,我是少年派”再如5月13日“小徒弟问,师父啊你的青春记忆是什么?我回复他,青春痘。”都反映出法师思维活跃,智慧,幽默的一面;
说道亲切平易近人(如下图)
“我的老天爷”用得十分有画面感,似乎延参法师前手脚并起,一脸愁容,仰天长叹,十分搞笑的样子出现,并非法师高高在上,而和平常人在此处找到了共鸣,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法师说话较理性,拿捏有度:
后面说“寄托了许多人的快乐”,似乎表示法师是保持中立的,但其实一个“冷冰冰”已经表明法师对拜金主义的态度了。佛家讲求淡然,讲求度化众生,并无冒犯之意。说话得体,拿捏分寸,十分接地气,这不会引起持相反态度受众的反感,反而更具劝服力。
延参法师更是多运用网络语言如“捉急”等,是名副其实的网络达人。
2、原创微博占7成,实用主义倾向明显
原创微博最能体现法师的个性,也是法师传播佛法的主要方式。延参法师原创微博271条,占到五月总微博数的77%,原创微博的内容较全面,以上五个分类全部覆盖,各部分所占比例与整体比例相当。道理感悟比重略大,多数是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劝人向善、磨练心智、从容宽容、坚强,传授不纠结、不纠缠,一切随缘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原创的“道理感悟”涉及真正的佛教常识、佛法修学很少,或者说法师并未直接引经据典,而是转移成为文学性较强,而且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烦恼,解答质疑观点,解决其他问题等。其中生活学习工作的烦恼一类的感悟较多,占总体83.4%,余下部分才属于佛法修学与佛教常识。
可以看出现当代的佛教传播开始注重实用作用,一方面注重解决人们生活学习中的实际困惑,另一方面选择人们更愿意接受的或者习惯了的传播语言弘法,而非直接搬用晦涩需要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受众才可以读懂的佛经或者禅语。这也是延参法师的特点之一。
3、借助“第三人”传道授业解惑
延参法师运用新媒体——微博传播佛教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借助于“第三人”宣传自己、传道授业解惑。运用“第三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利用转发功能,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概念,而是一种手段,却间接充当了“第三人”的角色;另外一种就是利用与小徒弟或者回复网友的自问自答的形式进行传播。
1)利用转发功能,引导、补充、评价观点,从而传播佛教文化,同时做自我宣传。
延参法师5月份转发微博数134条,平均每天4~5条占总体的38%。这些转发微博话语较为简洁,最短5个字,最长52个字(不算标点)。转发内容包括:
转发其他法师禅语或人生感悟,加之自己的短暂评价,此外转发师父的微博,对师父表达敬意,或转发弟子的微博,表示赞同,同时笔者个人认为这样的举动多少有为弟子宣传的意思,具有传承的意味,这样于己,获得更多的受众(信众和非信众均有),于整个佛教文化传播而言其实是在扩大其影响力——人们接受、乐于接近和关注的法师多了,也就意味着对于佛教文化的注意力和关注度就越高;
转发网友对自己的评价,这一类主要归于“个人情感生活”大类中,因为包括网友对延参法师演讲风格的感受,对延参法师方言的调侃,或与法师意外相遇秀合影等其实就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延参法师的转发评语不定,有时轻松应对,网友大呼机智幽默,有时禅语绵延,网友争相转发,这一类转发的作用基本上是法师在树立威信,奠定其“舆论领袖”的地位的举动;
转发媒体的采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视频资料,主要是延参法师参加电视访谈或者其他节目讲佛法故事和感悟道理的视频等(如下图),另一方面是转发有延参法师参与的线下活动信息,意义在于宣传——广而告之;
2)利用与徒弟或网友的提问传播佛法,扩大影响力
翻看延参法师5月的微博,11.1%的内容佛法道理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传播的,“网友”和“小徒弟”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延参法师通常采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有网友提问…我回复…”“小徒弟问我….我说….”。前面我已提到这体现了佛教文化传播自古以来秉承的“实用主义”原则,一问一答的形式,利于受众找到共鸣,具体问题得以解决,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了。 延参法师利用两种“第三人”的方式来传达佛教教义,从心里学的角度而言更有利于佛教文化的传播。因为“第三人”即为他者,延参法师与受众均“置之度外”,这样“第三人”说的话、办的事會更有说服力。而前者——转发,得益于微博,是在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自然而然形成的方法,这个观点并非赞同技术决定论,但是确实承认了技术在现当代文化传播特别是佛教文化传播中起着不可替代作用的这一事实。
后者则是佛教传统的“面面相传”或者“一对一口授”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异或者是延伸。传统佛教文化以寺院为中心,信众登山拜佛,得法师一语点醒,满足而去;或者法师下山进入课堂讲授佛法。而现如今网络的普及,微博的运用,使得法师对于其他信众(包括弟子)的教诲可以通过大众媒介病毒式传播,传播效果大大增倍。
无论以上哪种方式的“第三人”都使得佛教文化的传播更上了一个层次。
4、16861条微博无一表情,多理智、少喧哗
延参法师自2012年3月中旬开通微博至今(2013年6月),发布微博数量已达16861条,可是无论是转发还是原创,他都没有用过一个表情。这算是延参法师的一个习惯或者说是对文字的偏好——乐于运用语言而非表情传达自己的思想,但是从佛教文化传播角度切入分析延参法师的动机,便不难发现这是法师多知识、多理性、少喧哗的体现。佛教传播不同于一般的信息传播,尽管佛语有言“佛语在人间、不离世间觉”,亲近世俗是其本质属性,但是佛教毕竟具有独特严谨的特性,在传播佛法的过程中,法师们也需要自律从而树立威信。
(三)佛教文化传播新媒体应用的深度思考
1、佛教传播新媒体应用别于微博的“刻板成见”
微博在近些年才发展起来,按照李普曼的说法,渐渐的人们对微博也存在着“刻板成见”即微博成为突发事件和舆论监督的根据地,贪污腐化的败露、重大媒介事件的发生、慈善救治事件的处理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一个特点,即微博的内容在短时间内可以形成强大的传播规模和影响深度。近些年来,自发的碎片化的信息在微博上铺天盖地,媒体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传统大众媒体之间的较量,而是时间和速度在奔跑,谁先发布信息,谁就最先获得主动权,并有可能引导事件的走势。然而经过分析延参法师的微博,笔者发现,佛教文化的新媒体应用却显现出了相反的效果。尽管延参法师微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是内容很少具有新闻性,所以发布信息的内容也是“不紧不慢”,不需要“及时,快速”,相反的而是着重强调教化作用,强调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它对于受众的思想道德形成或者心灵气质塑造是长期的,“不慌不忙、急不得”的。延参法师通过日常发布的微博,将佛教思想和理念注入其中,利用受众的注意力,对其日常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于佛教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体现出了新媒体的教育功能,呈现了佛教文化传播与新媒体融合两益的局面。
2、佛教新媒体应用要与商业、媒介事件融合有度
追根溯源,佛教的传播与商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有丝绸之路,物质交流承载着佛教进入了中国,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物质交流促进佛教的传播,这似乎也揭示了佛教经久不衰的奥秘。现代社会,经济、商业更是尤其重视的方面,佛教更是脱不了干系。在延参法师的微博中,会有一些佛事活动的纪念,如开光(下图)或如召开微博大会,
不禁让笔者担忧佛教传播会落入像有些地方政府提出的“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怪圈中,再联系佛门CEO、少林寺推出品牌商品、少林寺整体上市的热门话题,更是让笔者不寒而栗。当然,佛教文化与商业、媒介事件适度联系相互促进为好,这也是佛教传播的另类体现,但是倘若过度的依赖商业或媒介事件制造注意力,也许受众会对佛教传播留下不好的印象,那么千百年来培养起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将会大打折扣。
当然目前看来,新媒体的应用对佛教文化的传承积极作用为先,新媒体的发展扩大了现当代佛教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他们的融合如微博上如延参法师这样的佛教把关人的出现,一方面为大众提供监督佛教传播者的机会,也使得社会的道德得到很好的引导,佛教“空”的思想也可为苍生大众的心理减负;吸收有大量注意力资源的新媒体如微博,通过对佛教遗址、古迹的宣传可以达到保护的目的。
纵观延参法师的微博,这已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微博,更是一个佛教文化传播阵地,借用延参法师的一条微博:“最近整理的六大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佛教、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哈哈”。虽是法师的玩笑话,却十分有道理,微博已然成为佛教文化宣传的“圣地”。它改变了传统的佛教传播模式,新媒体的运用使得佛教传播更加契合现代人的传播内容和方式,满足了现代人对于宗教的期待和需求。目前为止,延参法师微博粉丝数达6254873,微博发布量16866条,平均转发量1775次,这些数字显示延参法师的微博传播是成功的,这除了现代竞争激烈,人们焦虑、消极,需要佛教教义转移注意力和分解压力这样的外部因素外,还有“萌法师”自身的魅力因素。吸引越多的注意力资源,佛教文化的传承就越有保证,而新媒体的发展无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同时也要注意负面的影响,以至于把佛教文化引入歧途,就得不偿失了,通过以上分析足以见得。
【关键词】佛教传播;新媒体;微博;传道授业;传播特点
一、研究目的
佛教文化的传播运用新媒体技术,并非始于今日。从唐代佛教的兴盛和印经需求催化了印刷术的产生并最先应用于佛教文献印刷开始,到1912年中国最早的佛教刊物创办并掀起全国佛教报刊创办热潮,再到1996年《法音》网络版建立、1998年大陆第一部电子版《大藏经》出版,再到今天佛教网站、佛教微博等大量的涌现,这都说明了佛教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与新媒体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当代佛教文化如何运用新媒体,传播效果又如何呢?本文将采用内容分析方法,以延参法师的微博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分析。个案研究或者说对于个案的内容研究必不可少在于通过研究其具体的传播内容才能了解其传播特点,发现佛教文化的新媒体传播与传统佛教文化传播有怎样的融合和突破,从而得出一些结论性的东西来。
此外,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为中国当代佛教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崭新的弘法途径,这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国家传统文化的提升和弘扬,同时也可以从学科角度对新媒体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因此通过研究佛教文化这一“非主流”文化的新媒体应用,也可以引起新媒体对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相关问题的思考。
二、研究背景和动机来源
随着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的数据出台,按照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念,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体的重要延伸。作为网络媒体——新媒体的代表——微博,注册用户也已经超过三亿,使用率达到48.7%。以“法师”为关键词在新浪微博中搜索“找人”,出现500多条结果,其中国除了个别“魔法师”和以美女头像打着“打酱油”的旗号招摇撞骗的“法师”以外,90%為传道授业解惑的法师们,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可观的粉丝数。此外一些小法师的自拍照、生活照也会出现在微博中,而微博话语多数是道理的感悟,以及佛法的传递。这些现象的出现首先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其次是引起了对该现象反映的文化内涵的思考。无疑也成为佛教寺院僧侣传播佛教文化、服务国家社会民众的积极平台。因此就有了本文。
为何选择延参法师?
“绳命是夺么的井菜”“奏过丰腴,额们共同祝福任绳~~绳命里,夜市油许多的贫饭”还记得这位“萌法师”吗?因其赞美“绳命”斗妖猴恶犬系列在网上迅速走红,在新浪微博的粉丝量达到617万(2013年5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微博的影响力,同时也具有佛教文化传播新媒体传播的代表性。因此我选择以他为研究对象。
另外一点是我个人情感因素,访问他的微博主页,发现他也是双鱼座。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抽样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延参法师的微博话语进行分析。抽取法师2013年5月1日到6月1日31天的微博共351条微博进入样本。对其内容分成回复网友提问、道理感悟、宣传活动信息发布、节日纪念、个人情感生活五大类,归纳分析其内容倾向性、语言风格、新媒体手段(如转发)的灵活运用等方面特点,最后做出深度思考。
四、正文
(一)延参法师佛教文化传播内容分析
对延参法师5月微博进行梳理,其微博内容大致分为回复网友提问、道理感悟、宣传活动信息发布、节日纪念及祝贺、个人情感宣泄五大类。而从中五大类的微博数量以及转发评论量来看,可以得出延参法师运用微博进行佛教文化传播的一些规律。无泪内容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综上可以看出延参法师微博内容有如下几个特点:
1、传道授业解惑的讲堂
延参法师的大部分微博内容都集中在传道授业解惑的“道理感悟”上,这也是佛教传播的初衷所在。该大类共171条微博,占5月总微博数的48.7%。包括佛教常识、佛法修学,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烦恼,解答质疑观点,解决其他问题等。佛教经典具有独特严谨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宇宙观,历来以治疗众生心病,去除烦恼忧伤痛苦为己任。因为佛教经纶所言均为相对固定长久、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而随着新媒体技术本身带有多变性、复杂性等新特点,佛教的传播也必须依据技术和时代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受众心理变化而不断更新。延参法师运用新媒体——微博进行佛法传播首先是一个创新,同时从其微博六百多万粉丝数、跻身微博影响力名人前150位之中,体现出这是灵活运用新媒体传道授业解惑的结果。
2、个人情感宣泄的领地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日志,其主要功能是将自己的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缩短成140个字以内或是图片或是视频发到微博网页上与自己的朋友分享,这是一个开放的、便捷的平台,它随时随地记录、展现、传播与沟通是其职责所在,法师也不例外,在其微博内容中有关个人情感宣泄的微博有63条,占总比例的17.9%,是即“道德感悟”之后位居第二位。这一类主要是记录或者分享法师的游玩、闲暇之感如图:
再如:
同时也包括对这样盛大活动的纪念:
3、宣传活动信息发布指南
延参法师在自己的微博中会以原创或者转发的形式发布一些售书、宣讲、电台电视台做客等活动信息,有46条微博关于这一部分,达到了 13.1%。这更体现了运用新媒体进行佛教文化宣传的优势,一方面网络上的受众更广泛,发布这样的内容具有广而告之的作用,另外,促进了佛教僧侣与信众之间、僧侣与非信众之间、信众与信众之间、信众与非信众之间线上线下的交流、思想的对话和共享。这是传统佛教传播不具有的高速度、最便捷、以及强大传播效果的优势所在。 4、亲近世俗,却巧妙保持神秘
上表可以看出,法师微博回复网友提问39条,占总体的11.1%。
这其实可以表现出法师的微博具有强烈的互动交流性,和遵循实用主义原则。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回复网友提问多数是采用重新发布原创微博,一般句式都是”有网友提问….我说…”而在具体微博下面的评论中几乎找不到法师的回复,也就是说法师并未参与其中。这一点发现很重要,说明一方面,由于网络环境中评论较繁杂,有些是网友之间的互动而与微博内容并非有实质性的联系,经数据分析,有46%的粉丝提问属于话题转移。所以法师一方面要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帮助网友在海量信息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将重要的信息提炼,以”有网友提问….我说…”这样自问自答的句式回答,清晰明了。另一方面反映出了法师严肃、理智、巧妙的一面,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内容整体上亲近世俗,而实质上其实还是与网友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地位稍高,严肃的同时保持着意见领袖甚至是佛教文化的神秘感。
5、节日纪念和祝福的平台
这一类貌似是所有法师都会干的事情——节日祝福和纪念,占到比例最小9.1%。这32条微博包括五一劳动节、母亲节、国际微笑日这样的人们耳熟能详、耳熟不详的国际节日,也包括佛家的传统节日浴佛节、四月初八佛诞节、四月十五佛吉祥日等等。
(二)延参法师微博传播特色分析
1、法师语言风格幽默、亲切、智慧、简洁;说话分寸拿捏有度,网络语言运用游刃有余
因为视频中“萌”而出名的延参法师,在微博世界也尽显“萌”态,语言生动活泼深受网友喜爱。法师在微博中反映出的性格与其星座——双鱼座也十分搭配。绝对是一个乐天派,看其微博放松而愉快。如5月12日有这样一条微博“小徒弟问我,师父啊你是什么派?我回复他,我是少年派”再如5月13日“小徒弟问,师父啊你的青春记忆是什么?我回复他,青春痘。”都反映出法师思维活跃,智慧,幽默的一面;
说道亲切平易近人(如下图)
“我的老天爷”用得十分有画面感,似乎延参法师前手脚并起,一脸愁容,仰天长叹,十分搞笑的样子出现,并非法师高高在上,而和平常人在此处找到了共鸣,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法师说话较理性,拿捏有度:
后面说“寄托了许多人的快乐”,似乎表示法师是保持中立的,但其实一个“冷冰冰”已经表明法师对拜金主义的态度了。佛家讲求淡然,讲求度化众生,并无冒犯之意。说话得体,拿捏分寸,十分接地气,这不会引起持相反态度受众的反感,反而更具劝服力。
延参法师更是多运用网络语言如“捉急”等,是名副其实的网络达人。
2、原创微博占7成,实用主义倾向明显
原创微博最能体现法师的个性,也是法师传播佛法的主要方式。延参法师原创微博271条,占到五月总微博数的77%,原创微博的内容较全面,以上五个分类全部覆盖,各部分所占比例与整体比例相当。道理感悟比重略大,多数是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劝人向善、磨练心智、从容宽容、坚强,传授不纠结、不纠缠,一切随缘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原创的“道理感悟”涉及真正的佛教常识、佛法修学很少,或者说法师并未直接引经据典,而是转移成为文学性较强,而且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烦恼,解答质疑观点,解决其他问题等。其中生活学习工作的烦恼一类的感悟较多,占总体83.4%,余下部分才属于佛法修学与佛教常识。
可以看出现当代的佛教传播开始注重实用作用,一方面注重解决人们生活学习中的实际困惑,另一方面选择人们更愿意接受的或者习惯了的传播语言弘法,而非直接搬用晦涩需要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受众才可以读懂的佛经或者禅语。这也是延参法师的特点之一。
3、借助“第三人”传道授业解惑
延参法师运用新媒体——微博传播佛教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借助于“第三人”宣传自己、传道授业解惑。运用“第三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利用转发功能,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概念,而是一种手段,却间接充当了“第三人”的角色;另外一种就是利用与小徒弟或者回复网友的自问自答的形式进行传播。
1)利用转发功能,引导、补充、评价观点,从而传播佛教文化,同时做自我宣传。
延参法师5月份转发微博数134条,平均每天4~5条占总体的38%。这些转发微博话语较为简洁,最短5个字,最长52个字(不算标点)。转发内容包括:
转发其他法师禅语或人生感悟,加之自己的短暂评价,此外转发师父的微博,对师父表达敬意,或转发弟子的微博,表示赞同,同时笔者个人认为这样的举动多少有为弟子宣传的意思,具有传承的意味,这样于己,获得更多的受众(信众和非信众均有),于整个佛教文化传播而言其实是在扩大其影响力——人们接受、乐于接近和关注的法师多了,也就意味着对于佛教文化的注意力和关注度就越高;
转发网友对自己的评价,这一类主要归于“个人情感生活”大类中,因为包括网友对延参法师演讲风格的感受,对延参法师方言的调侃,或与法师意外相遇秀合影等其实就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延参法师的转发评语不定,有时轻松应对,网友大呼机智幽默,有时禅语绵延,网友争相转发,这一类转发的作用基本上是法师在树立威信,奠定其“舆论领袖”的地位的举动;
转发媒体的采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视频资料,主要是延参法师参加电视访谈或者其他节目讲佛法故事和感悟道理的视频等(如下图),另一方面是转发有延参法师参与的线下活动信息,意义在于宣传——广而告之;
2)利用与徒弟或网友的提问传播佛法,扩大影响力
翻看延参法师5月的微博,11.1%的内容佛法道理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传播的,“网友”和“小徒弟”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延参法师通常采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有网友提问…我回复…”“小徒弟问我….我说….”。前面我已提到这体现了佛教文化传播自古以来秉承的“实用主义”原则,一问一答的形式,利于受众找到共鸣,具体问题得以解决,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了。 延参法师利用两种“第三人”的方式来传达佛教教义,从心里学的角度而言更有利于佛教文化的传播。因为“第三人”即为他者,延参法师与受众均“置之度外”,这样“第三人”说的话、办的事會更有说服力。而前者——转发,得益于微博,是在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自然而然形成的方法,这个观点并非赞同技术决定论,但是确实承认了技术在现当代文化传播特别是佛教文化传播中起着不可替代作用的这一事实。
后者则是佛教传统的“面面相传”或者“一对一口授”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异或者是延伸。传统佛教文化以寺院为中心,信众登山拜佛,得法师一语点醒,满足而去;或者法师下山进入课堂讲授佛法。而现如今网络的普及,微博的运用,使得法师对于其他信众(包括弟子)的教诲可以通过大众媒介病毒式传播,传播效果大大增倍。
无论以上哪种方式的“第三人”都使得佛教文化的传播更上了一个层次。
4、16861条微博无一表情,多理智、少喧哗
延参法师自2012年3月中旬开通微博至今(2013年6月),发布微博数量已达16861条,可是无论是转发还是原创,他都没有用过一个表情。这算是延参法师的一个习惯或者说是对文字的偏好——乐于运用语言而非表情传达自己的思想,但是从佛教文化传播角度切入分析延参法师的动机,便不难发现这是法师多知识、多理性、少喧哗的体现。佛教传播不同于一般的信息传播,尽管佛语有言“佛语在人间、不离世间觉”,亲近世俗是其本质属性,但是佛教毕竟具有独特严谨的特性,在传播佛法的过程中,法师们也需要自律从而树立威信。
(三)佛教文化传播新媒体应用的深度思考
1、佛教传播新媒体应用别于微博的“刻板成见”
微博在近些年才发展起来,按照李普曼的说法,渐渐的人们对微博也存在着“刻板成见”即微博成为突发事件和舆论监督的根据地,贪污腐化的败露、重大媒介事件的发生、慈善救治事件的处理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一个特点,即微博的内容在短时间内可以形成强大的传播规模和影响深度。近些年来,自发的碎片化的信息在微博上铺天盖地,媒体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传统大众媒体之间的较量,而是时间和速度在奔跑,谁先发布信息,谁就最先获得主动权,并有可能引导事件的走势。然而经过分析延参法师的微博,笔者发现,佛教文化的新媒体应用却显现出了相反的效果。尽管延参法师微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是内容很少具有新闻性,所以发布信息的内容也是“不紧不慢”,不需要“及时,快速”,相反的而是着重强调教化作用,强调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它对于受众的思想道德形成或者心灵气质塑造是长期的,“不慌不忙、急不得”的。延参法师通过日常发布的微博,将佛教思想和理念注入其中,利用受众的注意力,对其日常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于佛教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体现出了新媒体的教育功能,呈现了佛教文化传播与新媒体融合两益的局面。
2、佛教新媒体应用要与商业、媒介事件融合有度
追根溯源,佛教的传播与商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有丝绸之路,物质交流承载着佛教进入了中国,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物质交流促进佛教的传播,这似乎也揭示了佛教经久不衰的奥秘。现代社会,经济、商业更是尤其重视的方面,佛教更是脱不了干系。在延参法师的微博中,会有一些佛事活动的纪念,如开光(下图)或如召开微博大会,
不禁让笔者担忧佛教传播会落入像有些地方政府提出的“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怪圈中,再联系佛门CEO、少林寺推出品牌商品、少林寺整体上市的热门话题,更是让笔者不寒而栗。当然,佛教文化与商业、媒介事件适度联系相互促进为好,这也是佛教传播的另类体现,但是倘若过度的依赖商业或媒介事件制造注意力,也许受众会对佛教传播留下不好的印象,那么千百年来培养起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将会大打折扣。
当然目前看来,新媒体的应用对佛教文化的传承积极作用为先,新媒体的发展扩大了现当代佛教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他们的融合如微博上如延参法师这样的佛教把关人的出现,一方面为大众提供监督佛教传播者的机会,也使得社会的道德得到很好的引导,佛教“空”的思想也可为苍生大众的心理减负;吸收有大量注意力资源的新媒体如微博,通过对佛教遗址、古迹的宣传可以达到保护的目的。
纵观延参法师的微博,这已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微博,更是一个佛教文化传播阵地,借用延参法师的一条微博:“最近整理的六大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佛教、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哈哈”。虽是法师的玩笑话,却十分有道理,微博已然成为佛教文化宣传的“圣地”。它改变了传统的佛教传播模式,新媒体的运用使得佛教传播更加契合现代人的传播内容和方式,满足了现代人对于宗教的期待和需求。目前为止,延参法师微博粉丝数达6254873,微博发布量16866条,平均转发量1775次,这些数字显示延参法师的微博传播是成功的,这除了现代竞争激烈,人们焦虑、消极,需要佛教教义转移注意力和分解压力这样的外部因素外,还有“萌法师”自身的魅力因素。吸引越多的注意力资源,佛教文化的传承就越有保证,而新媒体的发展无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同时也要注意负面的影响,以至于把佛教文化引入歧途,就得不偿失了,通过以上分析足以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