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不入而又 乐在其中

来源 :中学生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j198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独类型:选择性内向
  倔强指数:五颗星
  封闭指数:三颗星
  典型症状:佛系社交。跟不跟你说话,看心情;是不是个孤僻的人,看心情。总之,看心情。
  小时候我就是长辈眼里“不会说话”“ 内向”的小孩儿,我很讨厌过年的时候挨家挨户拜年。
  因为那个时候他们就会看着坐在旁边哑巴似的一言不发的我,说我怎么总是不说话,而我妈就会抢着替我回答:“她就是这样。”亲戚问我要不要吃什么时,我客气地说:“不用,不用。”我妈也会补一句:“她不喜欢吃这些东西。”
  因此,临近20岁的我,到现在还是他们眼中“不会说话又什么都不喜欢吃”的小孩儿,而那些亲戚的小孩儿也都不会主动找我玩儿。
  我既不想主动改变我在他们眼中的形象,我妈也早就用她的一言一行把我推向了那些标签,又十分羡慕那些成群结队玩耍的小孩儿们,纠结着想要融入他们。
  我觉得对比起外向的表哥,我让我妈觉得很没有面子。虽说是为我辩解,其实是在潜移默化中加固我的内向形象。
  后来我也开始习惯在不熟的人面前逐渐沉默与被动。
  还有多少小孩儿也是因为小时候爸妈无意有意的一些话,而固定了一些形象呢?
  幸好我不太喜欢计较,远亲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一定要在乎的人。我在家以及在朋友面前,却是一个十足的话痨,但是离开了熟悉的人和环境,我又会开始无所适从。
  小学上英语补习班的时候,我一节课下来估计除了读课文外没有说超过5句话。当时两个半小时的补习时间,我还拼命憋尿,怕要上厕所举手有点儿尴尬。
  高中的时候朋友不多,外加学业繁忙,有一段时间我跟室友说话的时候会莫名其妙地紧张,说不完整话,要在脑子里想一遍才说得出来。
  大学之后朋友圈又进一步缩小,有时我在宿舍,也不怎么想理人,不會什么都附和别人说话。尽管在社团呆了一年,又当了部长,但我还是很不喜欢集体活动,经常开完例会一群人走回宿舍时,我因为不知道要跟旁边的人说什么,就会开始假装玩手机回信息。
  我同样不喜欢所有要组队完成的作业,怕自己不早点儿找队友就会被单出来。经常性推各种聚餐,更不喜欢主动约别人去图书馆或者是一起跑步吃饭。我怕尴尬,更怕被拒绝。
  我室友跟我都不是同一个班的。刚开始知道她们三个人是和我不同专业也不同班时,我是很绝望的……也说不上绝望,就是觉得,自己肯定在班里要被单着了。后来也有无数次羡慕那些室友是同班的,可以互相提醒起床,而不是像我这样第二天有什么课都得自己记着;也羡慕她们能互相问作业和一起准备考试,而我只能靠自己摸索。有时也会觉得互相等着一起上课太麻烦了,也会觉得每天都跟一样的人走在一起是很无趣的一件事。这大概是我觉得自己身上最宝贵的地方吧,就算环境很差很不如意,也不会过多地抱怨生活,总能很快接受下来,不喜欢辩解地适应着这一切。
  就不要给自己找很多解决不了的麻烦吧?
  我常常这样安慰自己。
  我觉得话少不一定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也还是喜欢这样的自己,虽然在努力地让自己假装一个外向的人去融入集体,不要那么孤僻,但是骨子里,我还是喜欢有自己独立空间和脾气的自己。
  “也许是,这个年代里,表达的欲望无尽膨胀,静默才更显格格不入。”
  我喜欢这句话。
其他文献
绵羊姑娘对我说,“你不心疼自己,是没人心疼你的,尤其是长得丑的人。”  于是我安慰围姐,“在这里失去,在别处又不会得到。因为你长得丑嘛~”  精彩抢先:长时间的分离慢慢消磨掉我们之间的默契。待到后来再点开和绵羊姑娘的对话框,竟发现不知道说什么好。就像一管快要用完的牙膏,皱瘪瘪的,虽然用力挤一挤总是能挤出来的,可是牙膏的形状却不再连续。  和绵羊姑娘的认识过程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刚上初中的时候。  
{呆呆傻傻的夏安,上课别睡觉啦}  七月的夏天,连风都是热的。上班的人还有空调可吹,学生可就没那么幸运了。五十几个人挤在一间教室里,还要听台上的老师讲课。  夏安便是这不幸的学生大军一员,更不幸的是她们连风扇都没有!  每到下午,她就精神不佳,加之老师低沉的声音,夏安就难以控制地睡着了。而且夏安有个奇特的功能,能够直立着睁着眼睛睡觉!这样一来,老师也发现不了。于是,计算下来夏安一天能睡十个小时。据
偷故事的人  我的秘密花园:我珍惜我的秘密,我也珍惜我的痛苦。  暗恋像是自导自演的独角戏,两人的朋友名义是我始终难以逾越的界限。而许久得不到回应的喜欢,让我的内心备受煎熬,人也变得神经兮兮,时常不由自主地胡思乱想,任何与他走得近的女生,都是我自以为是的假想敌。  这个秘密亦与他有关。学校的信箱没有独立的钥匙,只能去保管室借那种统一的,一开便是一整排。那日我去开信箱,在隔壁微弱的光里瞥到他的名字,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种只属于这座城市的食物,不论城市怎么改造,从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味道是永远不会被改变的。比如,牛肉面一定离不开兰州,虾饺只有出现在广州人的早茶中才算最贴切,而对于热爱火锅的食客来说,成都一定是他们的天堂。相对于这些大名鼎鼎烙有深刻城市标签的食物来说,济南的把子肉在外地人心中的名声要逊色很多,但这丝毫不影响济南人对于它最虔诚的热爱,“我请你吃大米干饭把子肉”是济南人最自豪的口头禅。 
那年我十七岁半,凌晨一点多在高考志愿查询页面看见被W大学录取的时候,赤着脚从床上蹦起来。  但当我实实在在坐在外语学院的课堂里那一刻,看着英国外教刻板严肃的脸,困惑地听着他的指令开始操作语音教室的计算机,茫然地听着语速为每秒160词的BBC News的时候,我才开始怀疑:我面对的到底是一场成真的美梦,还是刚刚开始的恶魇。  对,初高中时代我是长达六年的英语课代表,但是在W大外院全英文授课的课堂里,
[1]  我妈是客家人,迁居潮汕,高中聚会在老家举办。  为了那场聚会,她提早两个星期拉我去附近的品牌服饰店寻找她要的服装。身材保持得相当好的我妈,穿起什么服装都好看。但是当她看到衣服后面的标签时,眼神瞬间黯淡,然后拉着我到附近的卖场,找到了一件风格相似的服装,价格只是一半。  接着她花了两百大洋做了一个发型,在发型师千万次保证两个星期后还能保持原状后,才心满意足地带着我到下一个根据地,她还要买鞋
后来的后来,看着她远远离去的背影,我终于明白了那句话。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莫回头。  莫回头,不是不要回头,是不能回头。  [1]  我认识林阿媚的时候正好是她最精分的时候。也是,我最正常的时候。  说起来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她的场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好呢,就是平地一声惊雷吼啊,地上的人们抖三抖啊。真的没有半点夸张成分,那时候的她真的是梁山一条好汉,活脱脱一个孙三娘。  其实这也算不了什么
我的大学:东北林业大学  坐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兴路26号。门口就是天天堵得要命的哈尔滨著名二环主干路和兴路,左边是哈理工,右边还是哈理工(没办法儿,理工富裕,校区多)。  校训:学参天地,德合自然  特色:好考,校园生活幸福感主要靠傻笑和吃食堂提升。树多,交通方便。总的来讲,想花钱的时候就去林场转转,有利于省钱。因为考试众多,所以大学四年肯定不会有虚度之感。对考研来讲,相对来说是个好平台
一、“洪荒之力”这个梗  二零一六年的八月中旬,小城高温回袭,校年级组在教育局的明令之下无可奈何停止补课。  消息通过广播发布时,高三整栋楼异常沉寂。快烤成咸鱼干的少年们酝酿好洪荒之力从理科班到文科班爆发出潮水般的欢呼声。音波强有力地拍击着教室四面填满各科答案的斑驳墙壁,荡回一朵朵无形的热浪。  原本八月补课挤不出时间看里约奥运,我寻着空闲接上网,这才体会到“洪荒之力”的精妙用法。  空间顶层言子
自小学到初中换了几套桌椅后,最后一台留下的是卧室里一米的写字台。颜色是工匠舅舅帮忙油漆上去的,虽然桌面不够平坦,但粉粉的桌面到处写满的都是少女的梦。  初中那会儿,写完家庭作业后时不时就托着腮帮在那里发春,偶尔拿个笔写下一连串男生的名字后,又羞涩地擦掉。这一来一回,加上失心疯,哭哭闹闹几回,这桌面在汗液和各种涂改带化学物质的刺激下,终于看起来有点“励志”的模样了。  我妈骂我的时候,我便装出学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