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围生期血糖干预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母亲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IDMs)围生期不同干预方法对新生儿血糖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选择IDMs 205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05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于出生或生后1 h内即用奶瓶或鼻饲(口饲)喂10%葡萄糖溶液5 mL/kg。间隔1~2 h 1次,出生后2~3 h开奶,直至连续2次血糖检测正常。对照组以母乳喂养为主,喂养困难者辅以人工喂养。出生后1 h、2 h、3 h、6 h、12 h、24 h、48 h监测血糖,统计并比较两组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新生儿疾病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出生后1 h低血糖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生后2 h、3 h血糖分别为(3.01±0.45)mmol/L、(3.02±0.51)mmol/L,观察组出生后2 h、3 h血糖分别为(3.14±0.72)mmol/L、(3.18±0.69)mmol/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01、4.236,均P<0.05);对照组出生后2 h、3 h低血糖症发生率分别为28.0%、19.0%,观察组出生后2 h、3 h低血糖症发生率分别为5.7%、2.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215、6.852,均P<0.05);两组出生后12 h、24 h、48 h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2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6,P<0.05)。

结论

IDMs围生期不同干预方法,可降出生后2 h、3 h低血糖发生率,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症发生率,对其他新生儿疾病发生率无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124例,应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利培酮组和齐拉西酮组两组,每组各62例,分别给予利培酮或齐拉西酮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8周和12周时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分量表(PANSS)的差异及治疗前后糖脂代谢、体质量指数及泌乳素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利培酮组57例患者完成研究,齐拉西酮组55例患者完成
目的探讨血清IL-17、IL-35在老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60例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将60例心衰患者按照病情程度的不同分为心衰急性期(34例)和心衰稳定期(26例);将60例患者按照NYHA分级标准分为心衰Ⅱ级24例,Ⅲ级20例,Ⅳ级16例;按照原发疾病的不同分为:扩张型心肌病组(A组,20例),冠心病组(B组,24例),高血压心脏病组(C组,16例)。另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