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分析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ip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我住长江头》;青主;诗艺;乐艺
  一、创作背景
  北宋词人李之仪(1048-1117),字端叔,号姑溪居士,又称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山东)人。李之仪才华出众,是北宋中后期“苏门”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相传《我住长江头》是李之仪写给红颜知己杨姝的传世佳作。
  青主原名廖尚果,祖籍广东惠州,他在30年代初创作了32首歌曲和67篇音乐文章,以及《诗琴响了》《乐话》《音乐通论》等著作。青主在《乐话》中阐明了他主要的美学观点“音乐是上界的语言”,萧友梅为《乐话》一书亲自作序,并指出“此作不止为音乐界开一条新路,简直是为一般初学音乐的指导了”.青主因此以音乐理论家的身份载人了中国近代音乐史册。30年代正值青主“亡命乐坛”时期,他从政坛跌落,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青主本以为民国建立、战争结束,带来的将会是国泰民安、繁荣富强,可到来的却是白色恐怖的牢笼。青主回忆起当年抗击军阀的战友,便写下了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
  二、创作特点
  (一)诗艺与乐艺
  青主认为“乐中有诗,诗中有乐”,他在1930年季刊《音》中对诗与乐的关系作出了独特的见解,在他看来诗和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
  1.诗艺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作为一首优秀的曲子词代表作品有着“依声填词”的特点。“卜算子”是词牌名,其上下片共四十四字,前后两段各四句,有正体及其变体。《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该词牌的一种变体,通篇为四十五字:
  作者用“男子作闺音”的写作手法,把自己拟作一位日夜思君的女子。上片前两句为“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格律形式,其对仗的韵尾,虽未明确表达出相思之情,却以“头”“尾”二字的呼应委婉的刻画出空间上的遥远距离,并以长江日夜奔流不息描绘出内心之急切。之后则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律创作出后两句,明显加重了语气,以及韵律上的递进,这时才开始把内心的“思”娓娓道来,可以看出即便再强烈的“思”,也只能以“共饮长江水”当作二人爱情沟通的唯一渠道。下片是整首词作情感最为强烈的地方,“江水什么时候停止,我内心相爱却不能相见的恨才方可化解啊,只希望你能像我一样这般痴情,才不会辜负这一番相思情义”,这里用无悔的誓言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末句“定”字使《卜算子》由正体改为变体,也是整首词作的点睛之笔,更加凸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诗词字里行间虽把“情”与“思”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但是,细細品味下来,相思中又透漏出些许欣慰与期盼,主人公在思恋的同时,更把心中的“君”当做知己与依靠,唯“君”才能懂我心,知我意。正如晚年的李之仪,回首自己坎坷的仕途,贤妻病逝,加上挚友苏轼被贬,颠沛流离,有心助而力不足,不禁潸然泪下,痛心疾首。这种状态,使李之仪更加渴望有一位知己能与自己举樽望月、畅谈古今,其心中无助与悲伤的形象恰似柔弱的女子,便做出这首绝世佳作。
  2.乐艺
  青主在德国生活了近十年,对古典主义音乐还有浪漫主义音乐甚是喜爱,但是对表现主义音乐却丝毫不感兴趣,所以他艺术歌曲的创作在保持民族风格特点的同时融入了德奥古典主义音乐的和声序进与结构形式。
  该曲为规模不均衡、非典型性的并列单三部曲式,6/8拍、快速。主调虽为G宫调式,但是前奏与A部却在D宫系统,从B部才开始明确为G宫系统(虽然中间也有调性变换)。全曲的伴奏部分基本都是十六分音符,并且各部分也没有过多的出现终止式,借此描绘江水无休止的涌动。
  前奏中的中声部的旋律线为A-B-F-B(和弦为D大三和弦与B小三和弦交替),既可以视为D宫系统的徵一羽一角一羽,也可视为G宫系统的商一角一变宫一角,但前者更符合汉族五声性音调的特点。
  A部是由四句式乐段构成的一部曲式。第一乐句(5-8小节)始于前奏中的A徵、B羽两音并终止于B羽,低音声部的B羽音持续了三小节更突出了该音(见谱例1)。
  第二乐句(9-12小节)是第一乐句的变尾重复,终止于E商。第三乐句(13-16小节)通过“清角为宫”的转调至G宫系统,并终止于E羽(见谱例2)。
  第四乐句(17-20小节)转回D宫系统(并出现了变宫c音),终止于A徵。
  总的来看,A部具有中国传统音乐“起、承、转、合”的四阶段陈述特点,第一、二乐句旋律走向较为平稳,由小调色彩的羽调式转为混合色彩的商调式,从而起、承的特点明显。第三、四乐句转为具有大调色彩的徵调式,音乐情绪逐渐高涨,旋律线中出现的全曲第一个高点a。音代表着情感终于迎来了第一次爆发,整体起到转、合的作用。该部分亦有“叠起结构”的句法特点,第一、二句相似且等长,后续部分具有一气呵成的倾向。另外,在A部的声部特点上.第13-16小节的“日日思君不见君”旋律在低音上进行模仿,从小字组的g音开始,表现出哭泣的音调感觉,更好的诠释了“不见君”的惆怅与悲痛,之后第17-19小节低音与旋律呈倒影关系(见谱例2)。
  B部为四句式乐段构成的一部曲式.其规模与A部相同。第一乐句(21-24小节)调式转向G宫系统,终止于D徵(见谱例3)。
  第二乐句(25-28小节)中比较有特点的是第26小节钢琴伴奏中出现的升高小字一组的a音,该变化音并不属于调式内偏音而更像是大小调体系内离调进行而产生的变音,为G大调重属导七和弦,并带有辅助和弦的性质(见谱例4)。
  第三乐句(29-32小节)依旧在G宫。第四乐句(33-36小节)通过“变宫为角”的转调方式转至D宫系统并终止于D宫,其结束时使用了大小调和声体系中的终止式Sii7-K64-D,-T,为完满全终止(见谱例5)。
  在结构上B部分亦有起、承、转、合的四阶段陈述特点。可以看出,青主以五声调式为根基而借用了大小调体系的和声手法,将两种体系融为一体,增强了旋律与和声的色彩。   c部是由复乐段构成的一部曲式。其歌词为B部的重复,但相较于与B部其旋律线、调式、和声、速度、力度均产生明显变化,实为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段落。第一乐句(37-40小节)开始于G宫、结束于B羽(见谱例6),与B部第一乐句(21-24小节)的D徵产生调式上的色彩对比.在和声方面也在开始处就出现了升高小字一组的a音。
  c部最后一句(65-68小节)又一次出现全曲的最高点小字二组的a音.全曲以很强力度的“相”字推动音乐情绪到达顶点,最后以G宫主和弦结束全曲。
  关于该作品的曲式结构类型,徐晓燕《古诗词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的创作与演绎》一文将其界定为第二部分是变奏曲式的复二部曲式,梅兰《浅析青主<我住长江头>歌曲的艺术特征》一文将其划分为四部并列曲式,陈西凤《青主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音乐特征分析》一文将其定义为“词曲不同步”的多句乐段。其实B部与c部之间的关系是这些文献出现分歧的主要原因.这两部分的歌词相同、局部旋律相同,因此将其界定为复二部曲式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旋律上c部与B部具有明显、鲜明的对比,且两部分问调式、速度、力度均有变化,不符合变奏曲式的特点。至于四部并列曲式的界定是忽视了c部中的复乐段,将复乐段误认为是两个一部曲式。简言之,将之视为规模不均衡、非典型性的并列单三部曲式更为合理。
  (二)诗艺与乐艺的关系
  青主在诗艺与乐艺的关系的处理上有着三个原则,在其核心第一个原则上,青主认为“乐必要能够脱离诗的羁绊,然后才能够成为一种艺术,一如诗必要不受乐的限制,然后才能够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一样。”在这首作品中.可以看出青主并没有寄情于那些只为了声韵的美而忽略诗意的诗,因为青主认为只有一首独立的,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的诗才能算是好的诗。李之仪的词作《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中,歌词基本上没有修饰,格律上也没有做到平平仄仄对仗完美,但作品中的所流露出真情实感却让读者仿佛打破了時间空间的界限,置身其中,因此,相较于工整和韵律,青主更钟爱诗意。
  结语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在歌词、旋律、钢琴伴奏方面都显现出独特的魅力,此曲不仅是青主音乐创造力的结晶,更是那个时代音乐发展进程的缩影。青主在乐曲中把民族调式与大小调体系精巧地糅合在一起,其非典型的曲式结构恰好是此曲的艺术魅力所在之一,同时也体现了青主创作原则之一“艺术的独立性”及其所秉持的对于“诗”与“乐”之间的美学思想——“诗中有乐,乐中有诗”。
其他文献
[关键词]河南省民办高校:钢琴:课程体系:改革  近年来.河南省民办高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承担了培育音乐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钢琴课程体系作为音乐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育观念,进而全面提升民办高校钢琴教学质量与水平。  一、河南省民办高校教育政策  河南省民办高校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在国家政策扶持的大背景下,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具体体现
[关键词]少数民族;合唱课;高校;教学模式  合唱课是高校专业教学中的一门必修课,集理论、实践、创作、审美为一体,是最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及艺术发展的重视,使得少数民族的音乐及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生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了小合唱教学,无论是从质量还是数量上较以往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教学中也出现了部分问题,以下就是作者对有关合唱课在综合型高校教学中的一些看法。  
【摘要】文章主要对当前土建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房地产金融知识的必要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进而对《房地产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思路进行了探析,并在探析的过程中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提升土建类高职毕业生的财商和就业能力有所帮助。  【關键词】房地产金融;教学;课程改革;财商  如今,我国各产业正在转型升级,金融业对各行业的影响力在日益增强,尤其是资金密集的建筑业、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金融业的支持,居民的住
[关键词]壮族;天琴;音乐  2003年开始.南宁的国际民歌艺术节东南亚风情夜晚会上,天琴的完美演绎,吸引了大众眼球,学术界和艺术界纷纷对其充满好奇心与研究热情。天琴自此成为广西的一张靓丽名片,是国内外专家学者耳熟能详的名字。在有限的研究成果中,笔者综述如下。  一、音乐本体研究  这一领域是学者最早研究的。20世纪80年代民族音乐家范西姆先生亲临广西龙州进行实地调研,并偶然发现这一美妙乐器——天
[关键词]音乐;西方;作品分析  从音乐专业的角度上来看,虽西方音乐史仅是音乐学研究中的分支,但其重要性却毋庸置疑。尤其是对西方音乐发展及作品产生过程的表述更是对研究音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从音乐分析的角度上来看,要想深入理解一部音乐作品必然要对音乐作曲、创作的风格及特征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这同样表明了西方音乐史与音乐作品分析之间的关联是极为密切的。在两者的相辅相成下,方为研究者搭建起了通
[关键词]美声唱法;声乐教学;少数民族;个性化  一、美声教学中民族风格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在地理位置、人文背景、生活习惯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每个民族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音乐艺术中尤为突出。笔者作为朝鲜族声乐从业者、教师而言,在学习和工作中,就少数民族学生如何保留和发扬自身的民族特色,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大量的实践工作。少数民族学生身上有民族基因、地域特征、历史传承的
[关键词]马思聪;民族化;小提琴音乐  马思聪作为我国第一代杰出的小提琴作曲家、演奏家,他开创了一条小提琴“民族化”的新思路,改变了我国音乐文化落后的现状,将我国的传统民歌与西方作曲技术巧妙地结合,在调式、和声、对位、配器等多方面做了改革与创新。马思聪注重对音乐艺术形象的刻画,他尝试将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与自己的创作相融合,既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色彩,又使小提琴在中国的发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一
[关键词]《奥赛罗》;种族歧视;救赎与消亡;文化价值观  威尔第的歌剧《奥赛罗》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同名话剧,脚本作者是意大利作曲家、剧作家包依托。与话剧的四幕结构相同,但在“场”的安排上,歌剧则大大的压缩了,简化文学结构,迎合歌剧抒情特点。此部歌剧中,戏剧的发展主要由摩尔人奥赛罗、善良的苔丝狄蒙娜和贪念狠毒的亚戈构成。笔者试从新的视角剖析讨论不同戏剧人物,对主人公奥赛罗的戏剧导向作用。“善”即是拯救
[关键词]主旋律歌曲;艺术歌曲;创作机理  一、背景介绍  (一)主旋律歌曲历史背景  1.主旋律歌曲的概念  “主旋律”是一种音乐术语,是指一部乐曲的主题旋律。在国务院电影局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厂会议上提出的“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口号中被首次提出。  首次提出时就明确表明它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作品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内容,应该成为我们文艺的主旋律。我们的主旋律必须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