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名传递的文化信息中品读张家口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you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2022年冬奥会主办地结果出炉,北京、张家口联合胜出。张家口,这个毗邻北京却相比而言默默无闻的城市,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就地名而言,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个体地域的指称,是语言的、地理的、历史的多侧面的综合。在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及发展历史不同,使地名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形成了独特的地名文化景观。
  张家口地名来源于现在张家口桥西区的堡子里一带,这里的发展是整个张家口逐步繁荣的历史见证。而张家口名称的由来也和这里有密切的关系。堡子里,明代时属京师宣府镇(现宣化区),为万全右卫地。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指挥使张文始筑城堡,名张家堡。张家堡高三丈三尺,方四里十三步,东南各开一门,东曰“永镇门”,南曰“承恩门”。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守备张珍在北城墙开一小门,曰“小北门”,因门小如口,又由张珍开筑,所以称“张家口”或“张家口堡”。
  清时张家口北属口北三厅(多伦诺尔厅、独石口厅、张家口厅),南属宣化府(治今宣化)。民国二年(1913年)属直隶省察哈尔特别区口北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设察哈尔省,张家口为省会。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初设立张家口特别市。1952年12月察哈尔省建制撤销,察南、察北两专区合并后称张家口专区,划归河北省,张家口市为河北省直辖,并为专区治所。1958年5月张家口市改属张家口专区。1959年5月撤销张家口专区,所辖各县划归张家口市。1961年5月复置张家口专区,张家口市及所属各县隶属之。1967年12月,张家口专区改称张家口地区,辖张家口市,县属不变。1983年11月,张家口市改为河北省直辖市。1993年7月1日,张家口地、市合并,称张家口市。
  张家口市地处京晋冀和内蒙古交界处,距北京约180公里,这里地势险要,自古为北方重镇和通往蒙古和俄罗斯及东欧市场的陆路商埠,有京畿门户和首都北大门之称。特殊的地域特点和相邻地区的文化传入与融合,使得该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这些风情和地名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一幅独特的民俗画卷,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地名产生的文化背景及流变
  张家口的街名和县名同样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社会性。如怀来县。怀来,秦汉时属上谷郡,北齐属怀戎县,公元916年,辽太祖袭可汗州,改怀戎为怀来。“怀戎”和“怀来”均有安抚北方少数民族,使之臣服、归顺之意。再如万全县。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于今左卫镇置万全左右卫。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裁改万全右卫置万全县。因这里“地势险要,屯兵甚多,防备周全,万无一失”,而称此县为“万全”。在张家口地名中,多有出现的堡、关、镇等最初都是源于军事设施或者是军事工事得名而来,如南新堡、柴沟堡等等。
  中国地名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密切相关,很多地名中都包含着重要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而这些往往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成部分,有时候甚至是精神内核。中国文化有乐感的精神,中国老百姓始终都渴望能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因而在地名中常选取吉祥的字眼。张家口的很多地名中,都属于文化民生色彩极为浓厚的典型。张家口的两条主要道路,分别是明德路和至善街。这两条定名于1928年的街道名称均源于《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文字。崇礼县是一座塞外边城,历代均未单行建制。1934年从张北县划出,取儒家“崇尚礼仪”之意置崇礼设置局,1936年,改崇礼设置局为崇礼县至今。尚义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市西部。东临张北,南接万全,西南与山西天镇接壤,西、北与内蒙古兴和、商都交界。县名蕴含“崇尚礼仪”之意。
  张家口这一塞外山城,地处北京西北,与山西、内蒙古毗邻,当地的民俗风情就具有了多民族多地貌的相互融合的特点,既有山西以儒、道为主的三晋文化,又接受来自内蒙古豪放、洒脱的游牧民族文化,加上张家口的农耕文化,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影响,使得张家口形成了独特的民俗特点,展现了当地朴实的民俗民心,展现了张家口人民勤劳、善良、淳朴的地方特色。
  剪纸是蔚县的一项民间手工艺,自画、自刻、自染,刀工精细、色彩明丽、生动形象,它取材民间,把广大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都一刀刀刻在剪纸里,寄托着农民最朴实的情感和愿望。打树花,是蔚县另外一个独特的民俗,堪称京西民间社火第一绝。这种别具特色的古老社火节目,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得名,其壮观程度绝不亚于燃放烟花。蔚县的名称源于“后周始置蔚州,郡名蔚萝。州志曰:二字皆从草,土地易生之意。然郡名用此者,言其土脉丰润,易生草木,犹蔚萝云。”地名中同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土地的热爱,也是当地农耕文化的体现。
  如此的地名文化共同作用于一代又一代张家口人,并产生深远影响,也由此形成了张家口“崇礼、尚义、明德、至善”传统人文品质,并主导社会主流价值的文化格局,因而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质朴无华的张家口人。
  源于自然地理要素的文化信息
  张家口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坝上高原南高北低,坝下地区地处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带,复杂多样的地形成为影响张家口行政村村名最大的自然地理要素,比较突出的是赤城县、崇礼县、张北县,三县均位于阴山北侧,是坝上和坝下的过渡地区。赤城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崇礼县是“山连山,连绵不断,沟套沟,难以计数”,张北县地形呈高原丘陵景观。张家口地形类地名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地区,主要类型有沟、山、梁、台、坡、岭、峪、坪等,所占比重最大的为沟,占到总数的52%。
  资源类地名主要包括动物类、植物类、矿产资源类以及土壤资源类地名。张家口动植物资源类地名主要分布在山区面积广泛的中东部地区,以赤城县和蔚县最为突出。张家口动物类地名中数量最多的四大类型分别为马、羊、龙、虎。张家口发展畜牧业的条件优越,适合马和羊的喂养,龙和虎在中国都是权利和成功的象征。植物类地名中以柳树和榆树居多,说明张家口的这两种植物的部分是比较广泛的。矿产资源类地名中与石相关的地名最多,反映出张家口具有丰富的石矿资源。另外,土壤资源类地名中以沙命名的村名特别突出,这是由于张家口紧邻内蒙古高原,高原的沙在风的作用下吹往张家口,张家口也因此形成了许多小范围的沙漠,沙作为特殊的土壤资源便成为地名命名的一大要素。   张家口各县水文类地名数量差距不大,因为各县均有河流分布,水文类村名中,有河、海、泉、水、涧、井,其中泉与井的数量很多,这是因为怀来、阳泉、赤城县境内都分布有高质量的温泉。张家口市地下水资源丰富,井是各行政村重要的水源。
  序数地名形成的文化背景
  张家口地区存在很多由数量词构成专名的聚落地名,成为了这一地区地名文化景观的重要特点之一。
  首先,序数地名反映出当地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及历代兵营驻地遗迹。张家口历来就是军事驻防要地,历代屯兵或战事使张家口形成了许多序数地名。如阳原县从东至西有头马坊、二马坊、三马坊……共十个马坊。阳原县为历代戍边要地,外族侵扰时,这里是戍兵所在,边境相安时为放牧之地,马坊即古牧场或骑兵营房。张家口地区的地名绝大多数是明代形成的。明朝一直注意北方边疆军事上的积极防御,并将北方边防分九区,各设重兵,谓之九边。而屯军固定的戍所,以序数命名是最简便的方式,后逐渐成为村名。明代景泰元年在居庸关外屯兵十营,后人定居,形成村名。怀来县的头营至十营、怀安县的三屯至十屯,都属此种类型。明代戍边驻军传递信息的方式是骑马,为了给人马补充给养而修建的驿站时称为“土台墩”,后来以此加上序号演化为地名,如怀安县的头道台、二道台、三道台等。宣化县的头台子、二台子、三台子为明初建村,由古烽火台得名。
  其次,序数地名反映出了当地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及开发背景。明王朝不仅实施“留军屯田”制度,还多次实施了有组织的移民调粮、屯田垦荒政策,主要是从山西、山东向京畿地区移民,一可增加兵源,二可增加田赋。山西移民奉诏分批到张家口立庄筑堡,形成的村落多以序数排列。涿鹿县的头堡至九堡即属此类。
  这种类型的地名最早出现在洪武二十年,政府派人至各州县丈量土地,绘制土地总图,画出每块地的形状、注明位置、土质、四界所至、主人姓名、编上字号,以后,地号便演变为村名。之后,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为恢复生产而采取“放地”措施,放地时要编号,如地字大二号就简称为大二号,也成了地名。1917年至1925年间清镶黄旗屯垦队在康保县设十个棚屯兵垦荒,以后形成地名,现在的二棚至十棚即由此得名。
  张家口地区地势地貌的总格局是北高南低,北部为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当地俗称“坝上”。南部俗称“坝下”。坝上尚义县东部的大淖、二淖则是内陆低洼地的名称。淖,在蒙语中是湖泊的意思。一盖脑包、三盖脑包则是坝上地势稍高的地方,脑包,在蒙语中是低山的意思。在坝下山区,人们往往以山沟为聚居地,那里的水土和植被条件较好,因此坝下山区地名中最常用的是“沟”,仅崇礼县以“沟”为名的地名就有六十多个。其中有以序数为名的,如西南部的头道沟、二道沟等等。这些地名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地的山地沟谷地貌。
  行政村名与人文地理要素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文化,地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可以反映地域的时代文化特征。张家口历史悠久,张家口市行政村名中主要有三大人文地理要素,即建筑工程、姓氏和军事。
  建筑类地名约占了总数的32%,主要集中在坝下地区,这种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蒙汉民族的生活特征差异。坝上地区多为蒙族人居住,游牧民族长期居无定所,建筑数量很少。而汉人一直以来都追求稳定的生活,建筑作为定居之所对汉族人民的意义非常重大,因此,坝下地区拥有众多的建筑工程。
  张家口的建筑类地名主要有庄、窑、房、寺庙、塔、城、坊、店等。庄和房是居民的日常居住之所,因此,烧窑便成为人们的经济来源。寺庙类地名的众多也体现出历史上佛教在这一地区的普遍传播。
  宗法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征,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家族的团结力量,并以姓氏来区别于其他家族,姓氏类地名也主要分布于坝下地区。坝上与坝下姓氏地名的对比,可以反映出宗法制度对汉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张家口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军事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当地不仅保存着古战场遗址,还拥有古代、近代、现代著名的长城、碉堡、烽火台等遗存。军事类地名在张家口分布均匀,以营、堡、屯、关、寨为主要名称,其中营和堡占了多数。
其他文献
当前的我国各级教学都偏重于理论教育,而对于职校学生而言,其实际动手能力更加关键。本文分析了我国的职校教学现状,认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是职校的出路所在,并对职校的理论
一、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发展及应用  计算机对档案信息的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强等,这些优点能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及利用工作的水平,也是档案部门实现科学化、正规化、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档案人员专业水平不等,计算机的应用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为此,加快提高专兼职档案人员综合素质,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摆在档案工作面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把中国化为一个战区,派史迪威到中国战区担任参谋长。史迪威在中国任职期间,对国共两党的偏见较小,是一位比较务实的人物。  据有关史料记载,史迪威早在1936年任美国驻华武官的时候,就开始搜集、研究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情况,对中共有了一定的印象。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一直注视着中共及其军队的动向,台儿庄大捷后,史迪威在武汉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和叶剑英,这也是他第一次和中国共产党人见面。这次会
孙岳与邓宝珊都是早期“同盟会”会员,他们不仅脾气相投,而且有共同的志向,他们以同志加连襟的关系戎马战场,生死与共,在与军阀的斗争中,彼此支持,相互配合,共同演绎了一段轰轰烈烈的中国近代革命史实。  孙岳(1878-1928)字禹行,高阳县西庄村人,明末抗清英雄孙承宗第十世孙。1904年考入保定武备学堂,毕业后任北洋军陆军第三镇中校参谋官,辛亥革命后任苏、淞、宁、扬、镇五路总司令,1913年讨伐袁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