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剖析学生活动应立足教材内涵,优化活动策略,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建构和完善数学模型。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教材内涵 问题意识 解题策略
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挖掘教材内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挖掘、捕捉、增加和整合生成性学习材料,从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观察、分析、比较和推理数学问题,树立问题意识,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巩固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和发展问题解决能力。
一、立足教材内涵,引发问题意识
教师立足于教材内容,紧扣教材的知识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的切入点,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喜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策略意识,在学习场景中捕捉、收集数学信息,通过分析、归纳数量关系,理清问题结构,进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树立质疑意识和问题意识。
例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学生在小组里量出自己的身高,组长记录本组同学的身高数据。教师把一部分的学生身高数据列举出来,如,赖娥秀143厘米,钟佳慧148厘米,朱茂发152厘米,曾慈茵149厘米,张心怡148厘米。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同学的身高数据,从中寻找数学信息,判断这些同学的身高在什么范围内,计算出平均身高。学生在观察与探讨中得出:朱茂发最高,赖娥秀最矮,平均身高在143至152厘米之间,并计算出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143 148 152 149 148)/5=148(厘米)。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数学信息,提炼数学问题,并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又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演示教材中情景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中内容,寻找图中的数学信息,分析数学信息,归纳数量关系,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如,①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②还多出几盆?教师列举出数学问题,指导学生列式进行计算,通过计算、操作等数学活动后,学生感悟:23盆花,每组摆5盆,摆了4组,还剩下3盆,这3盆花,就是余数。教师利用教材内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观察与分析数学信息,明确数量关系,理清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
二、亲历学习过程,丰富数学思维
教师应把握学生学情,针对学生认知盲点,立足教材的深刻内涵,紧扣数学概念的本质要义,引导学生操作、体验、感悟与总结,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数学的思考,亲历操作实践的数学化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表象,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深刻感悟、思考与探究数学知识,锤炼和丰富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倒数”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查询字典和交流,理解倒数“倒”的含义。教师出示卡片:1/5、2/3、7/9、3、0,学生根据出示的数字说倒数,部分学生认为3的倒数是3,0的倒数是0,教师及时指出学生认知上的错误。接着,教师让学生列出一些得数为1的一步计算算式,再对这些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研究和总结,感悟出算式里的两个因数互为倒数。学生继续观察分数的倒数特点,从而掌握倒数的概念本质,经历数学知识的思考,锤炼数学思维,建构倒数的数学知识模型。又如,教学“搭配中的学问”的例1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寻找数学信息,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用2件上装和3件下装分别搭配,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引导学生解决这一数学问题之前,教师讲解搭配要求:每一种搭配方法必须由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组成。接着,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袋中画有上衣和裙子的小卡片,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议一议,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小组搭配方法,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分析哪个小组搭配方法是否出现遗漏或重复,怎样才能不出现遗漏或重复呢?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操作探讨,并把搭配的结果记录下来。学生在观察与操作过程中,建立丰富数学表象,感悟搭配方法,树立有序思考的意识,利用有序思考的策略解决数学问题。
三、优化解题策略,促进问题解决
教师要以教材为主要学习材料的基础,利用教材中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资源,因时适宜地设计各种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有利于学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增长智慧的学习材料,优化观察、操作、猜想、推理等活动策略,注重抽象、归纳、类比、演绎等严密的逻辑形式,采取直觉猜测、数形结合、合理想象、合理推理等非逻辑形式的解题策略,提炼和辨别各种数量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和思路解决数学问题,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一道选择补充条件的训练题:国家粮库平和分库有一批小麦,第一次运走1/5,第二次运走160袋,_______,这批小麦一共有多少袋?①两次共运走280件;②还剩320件;③第三运走320件;④还剩这批电器的5/18。学生经过探究,选择条件把题目补充完整,分别列式解答:①(280-160)÷1/5=600(袋);②(320 160)÷(1-1/5)=600(袋);③这个条件不能确定这批小麦是否运完,也无法找出相关数量的对应分率,这个条件无法让这道问题成立,导致无法解答。④160÷(1-1/5-5/18)=600600(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空间得到拓展,处理信息能力得到提高,充实认识和体验,锤炼和发展思维能力,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又如,教学“找次品”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与观察的实验活动,找出了次品,发现了不同的称法需要不同的次数。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引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教材内涵 问题意识 解题策略
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挖掘教材内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挖掘、捕捉、增加和整合生成性学习材料,从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观察、分析、比较和推理数学问题,树立问题意识,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巩固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和发展问题解决能力。
一、立足教材内涵,引发问题意识
教师立足于教材内容,紧扣教材的知识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的切入点,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喜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策略意识,在学习场景中捕捉、收集数学信息,通过分析、归纳数量关系,理清问题结构,进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树立质疑意识和问题意识。
例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学生在小组里量出自己的身高,组长记录本组同学的身高数据。教师把一部分的学生身高数据列举出来,如,赖娥秀143厘米,钟佳慧148厘米,朱茂发152厘米,曾慈茵149厘米,张心怡148厘米。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同学的身高数据,从中寻找数学信息,判断这些同学的身高在什么范围内,计算出平均身高。学生在观察与探讨中得出:朱茂发最高,赖娥秀最矮,平均身高在143至152厘米之间,并计算出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143 148 152 149 148)/5=148(厘米)。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数学信息,提炼数学问题,并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又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演示教材中情景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中内容,寻找图中的数学信息,分析数学信息,归纳数量关系,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如,①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②还多出几盆?教师列举出数学问题,指导学生列式进行计算,通过计算、操作等数学活动后,学生感悟:23盆花,每组摆5盆,摆了4组,还剩下3盆,这3盆花,就是余数。教师利用教材内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观察与分析数学信息,明确数量关系,理清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
二、亲历学习过程,丰富数学思维
教师应把握学生学情,针对学生认知盲点,立足教材的深刻内涵,紧扣数学概念的本质要义,引导学生操作、体验、感悟与总结,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数学的思考,亲历操作实践的数学化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表象,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深刻感悟、思考与探究数学知识,锤炼和丰富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倒数”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查询字典和交流,理解倒数“倒”的含义。教师出示卡片:1/5、2/3、7/9、3、0,学生根据出示的数字说倒数,部分学生认为3的倒数是3,0的倒数是0,教师及时指出学生认知上的错误。接着,教师让学生列出一些得数为1的一步计算算式,再对这些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研究和总结,感悟出算式里的两个因数互为倒数。学生继续观察分数的倒数特点,从而掌握倒数的概念本质,经历数学知识的思考,锤炼数学思维,建构倒数的数学知识模型。又如,教学“搭配中的学问”的例1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寻找数学信息,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用2件上装和3件下装分别搭配,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引导学生解决这一数学问题之前,教师讲解搭配要求:每一种搭配方法必须由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组成。接着,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袋中画有上衣和裙子的小卡片,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议一议,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小组搭配方法,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分析哪个小组搭配方法是否出现遗漏或重复,怎样才能不出现遗漏或重复呢?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操作探讨,并把搭配的结果记录下来。学生在观察与操作过程中,建立丰富数学表象,感悟搭配方法,树立有序思考的意识,利用有序思考的策略解决数学问题。
三、优化解题策略,促进问题解决
教师要以教材为主要学习材料的基础,利用教材中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资源,因时适宜地设计各种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有利于学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增长智慧的学习材料,优化观察、操作、猜想、推理等活动策略,注重抽象、归纳、类比、演绎等严密的逻辑形式,采取直觉猜测、数形结合、合理想象、合理推理等非逻辑形式的解题策略,提炼和辨别各种数量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和思路解决数学问题,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一道选择补充条件的训练题:国家粮库平和分库有一批小麦,第一次运走1/5,第二次运走160袋,_______,这批小麦一共有多少袋?①两次共运走280件;②还剩320件;③第三运走320件;④还剩这批电器的5/18。学生经过探究,选择条件把题目补充完整,分别列式解答:①(280-160)÷1/5=600(袋);②(320 160)÷(1-1/5)=600(袋);③这个条件不能确定这批小麦是否运完,也无法找出相关数量的对应分率,这个条件无法让这道问题成立,导致无法解答。④160÷(1-1/5-5/18)=600600(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空间得到拓展,处理信息能力得到提高,充实认识和体验,锤炼和发展思维能力,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又如,教学“找次品”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与观察的实验活动,找出了次品,发现了不同的称法需要不同的次数。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引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