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四大误区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phe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课程资源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全面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保障,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是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实现新课程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
  一般来说,课程资源是指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上所有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各种资源。它的具体形式有:文字类教学资源、实验室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资源、社会教育资源、自然资源和校园文化资源等。根据来源、性质、特性和存在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文字实物资源和信息活动资源以及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
  目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全面展开,涉及到所有的学校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在对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着以下四大误区:
  误区一:只注重多媒体课程资源,忽视了自然课程资源。在中小学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一旦有公开课、实验课、教研课等,多媒体教学大多成为教师表现的亮点,很多教师认为应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就是最大限度的使用了资源。还有的老师欣喜于多媒体呈现的形象化、便捷性,课前用收集到的图片、视频,精心制作PPT讲义,上课时,大部分时间花在“点击式”呈现上,教师沿着课前结构好的顺序,主导着课堂。有的讲授式课堂成为基于多媒体的“教师的独白”,结构化的课件与以往“灌输式”课堂一脉相承,表面上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授课效率,实际上挤占了课堂上学生在学业工作上所花的时间,是一种新型的“灌输式”课堂,与学生的交流就变得流于形式,也就最终导致了学生资源的闲置。
  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在许多情况下,利用实物教学反倒更直观形象,没有必要都用课件的形式表现,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充分利用自然课程资源,包括各种自然现象、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如太阳光的传播、彩虹的形成、水的流动、电闪雷鸣等现象,都是不可多得的物理课程资源。
  误区二:只注重一线教师,忽视了后勤的作用。许多学校大力提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甚至把一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进行量化管理。这本身应当说是一件好事。但往往是只注重一线教师的作用,忽视了非教学人员和校园其它资源的作用。
  例如,有些学校高喊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口号,却对学校现有的实验室资源和校园文化资源视而不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实验室中那些宝贵的课程资源被长期尘封,成了学校办学硬件之一,唯一的作用是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和验收。
  误区三:只注重校内课程资源,忽视了校外课程资源。有些学校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包括校园内的科普宣传栏、科技景点、地方课程开发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等,这一切充分显示了领导者的高瞻远瞩。但这些往往只局限于条件较好的学校,而这些学校又往往会“妄自尊大”,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很少与外界有接触,对于社会教育资源,如科技馆、游乐园、公共图书馆等,甚至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利用物理原理制作的生产用具等校外课程资源,根本谈不上利用。实际上,学校条件再好,也不可能什么都不缺的。让学生走出校门,将所学的课本知识在实际生产与生活中加以检验和应用,可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误区四:只注重了“物”,忽视了“人”。这也是本文最想说明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跟上潮流,完成一些硬性指标,有些学校不惜斥巨资,进行如下的课程资源建设:大量购进文字类教学资源,包括各地各种风格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学习辅导用书以及各种科普图书、画报、开展物理课外活动、科技小制作等方面的课外读物等,购进各种实验仪器、设备、教学挂图,美化亮化并开放实验室,甚至建成实验长廊,充分开发和利用实验室资源。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也上规模:各种幻灯片、录像带、碟片、光盘、教学软件,直至电子书籍、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等应有尽有,可谓下了血本,但却忽视了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人。
  在所有的课程资源中,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是最为重要的。
  先说教师。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因素,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应用能力,特别是要提高教师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和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能力,通过教师自身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教师队建设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最长期和最核心的工作,也是反映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最主要的环节,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主要突破口和生长点。
  再说学生。学生的体验、情感和态度等,也是一种无形的课程资源。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也特别强调这一点。如何开发和利用学生这一课程资源,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长期课题。简单说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等,都可视为无形的课程资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如果我们抛开了学生,那我们开发课程资源还有什么意义呢?
  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相联系,能够为教育教学活动所用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实质上就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意这一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免误入歧途。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钟启泉等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
   (赣榆县沙河中学)
其他文献
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理解词句,又能使学生体会出文章的主题思想。每学习一篇课文或一篇阅读文章时,都让学生先认真读,不仅动口,还要动脑,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理解文中词句,体会所要表达的思想。  2. 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养成自学的能力。学生预习新课时,画出生字,找出难懂的词或用得好的词及自己喜欢的句子,用笔画上,并随手搞抄、记
一、 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二、 依据教材
地理的“过程式教学”,就是在地理教学中应重视两种过程。一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二是学生领会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过程。本文着重于后一种,即对学生学习过程给予关注。  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标强调的六大理念之一,“过程式教学”正是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
大千世界,物象万千,自然景物绚丽多姿。面对纷繁复杂的景物,在赏心悦目的同时,如何把所看到的景物,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我总结了几点。
1.引言软件工程学是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它研究的是如何应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指导软件的开发,从而达到用较少的投资获得高质量软件的目标。讲授的重点不是具体开发技术的
摘要:柏拉图的灵感说是柏拉图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始终盘踞在柏拉图的思想里,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念由上而下地规定美的本质,那么灵感则是从下而上地实现了人追求达到美的本质的目的,使人见到了美的本身,进入到真实的世界。也就是说,灵感沟通了理性与非理性,重建了人与本体世界的价值联系,最终指向了理性。  关键词:柏拉图;回忆;迷狂;灵感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
<正>同样的艺术作品,对于不同的人而言,鉴于学识、阅历、审美眼光等的不同,会延伸出千变万化的解读。对于美,中西方就有很大差异。内向的东方人重神而不重形,喜好含蓄、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