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觉后见之明效应中自我与他人的分离

来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k7978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见之明效应是指后见判断(已知事件结果的判断)与先验判断(不知晓事件结果时的判断)的系统差异。考察61名4-5岁儿童的视觉后见之明效应及其机制,将他们对自己的后见判断与对他人后见的判断进行比较,结果发现4-5岁的儿童表现出了同等程度的视觉后见之明:与基线条件相比,被试在后见之明条件下报告他们更早地识别出了图片内容。视觉后见之明效应没有出现随年龄的改变。图片任务越难,视觉后见之明效应越大。无论图片任务难度如何,他人的后见之明都显著高于自己的后见之明,表现出自我与他人的分离。与其他机制相比,认知流畅性错误归因
其他文献
自我倾注是个体对内部产生的、与自我相联系信息的觉知。通过对自我倾注的研究,有助于探索自我倾注与人格变量的关系,以及其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几类主要的测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什么是学习兴趣苏霍
用延迟匹配样本任务来考察时距记忆,在实验中相继呈现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操纵标准和比较刺激的延迟时间,发现随着延迟时间的增加,更多被试作出选择短时距或选择长时距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