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大都来源于亲身参与的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從学生的视角出发,为学生构建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课堂,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这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久前笔者听过一堂讲座,是关于一个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是什么样的小调查。是“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课堂受欢迎还是由学生自主探索更深入人心。结果大部分学生选择的都是通过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综合与实践”教学就是一个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跟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活泼、开放的特点,能鲜明直观地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合理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能改变沉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使其创新意识得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实践活动,创新就无从谈起。那么我们该怎样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开展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成为数学教学中的常态呢?
重视积累实践活动的经验,帮助学生体验数学、理解数学
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学生的数学学习最终要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生活,开阔学生的眼界,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物体、情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握实践活动的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学生参与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学习是为了积累通过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来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对于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不同于常规的数学课,而是一种集综合能力与数学知识应用于一身的课,处理得不好就变成了一堂普通的综合实践课。但课程标准在关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应该有让学生“用数学”的内容,通过“用数学”活动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例如三年级上册是综合与实践活动《周长是多少》,主要就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本次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量一量”“围一围”“摆一摆”“拼一拼”“估一估”等丰富的活动体验中,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不仅巩固了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而且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也同时得到了提升。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
数学教材中每册都有综合实践活动课,但是教学活动的次数只有一两次。其实结合教学内容,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大量的素材可以运用到课堂中来,这些都是鲜活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素材。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里完全可以融入我们的数学实践活动中,数学教师自己开发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更贴近生活,也更实用。每两周或三周进行一次跟当前数学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尽量把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变成常态,学生的实践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后,可以设计这样一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做两个不同圆柱的侧面,并另外配上底,比较一下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进行测量、计算、记录,从而比较两个圆柱容积的大小。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探索到了把长方体的长边作底面周长、短边作高时,圆柱的体积大这一规律,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挖掘习题资源,进行实践活动的探究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有些习题的错误是令教师始料未及的,甚至还有些错误是重复犯的。对于这些有价值的原因,如果只在错误表面做些文章,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如果就某一题型展开一场实践活动来进行专题研究,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了。例如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认数》后,有这样一道题目,给你4颗算珠,在计算器上一共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像这样的题目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也不知道如何进行有序思考,只能通过实践操作来加以认知。根据这样一类习题,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来进行专题研究。让学生拿四颗算珠来进行实际操作,并进行有序的记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此基础上可以延伸出这样的题目:如果给你的是5颗算珠、6颗算珠,甚至更多呢?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我发现,理解就更为深刻了。
数学实践活动,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也有着很大的探究空间。基于学生的视角下,设计多样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应该成为数学教学中的常态,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活跃数学课堂,让学生积累经验,激发其创造潜能,使其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重视积累实践活动的经验,帮助学生体验数学、理解数学
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学生的数学学习最终要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生活,开阔学生的眼界,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物体、情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握实践活动的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学生参与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学习是为了积累通过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来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对于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不同于常规的数学课,而是一种集综合能力与数学知识应用于一身的课,处理得不好就变成了一堂普通的综合实践课。但课程标准在关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应该有让学生“用数学”的内容,通过“用数学”活动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例如三年级上册是综合与实践活动《周长是多少》,主要就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本次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量一量”“围一围”“摆一摆”“拼一拼”“估一估”等丰富的活动体验中,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不仅巩固了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而且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也同时得到了提升。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
数学教材中每册都有综合实践活动课,但是教学活动的次数只有一两次。其实结合教学内容,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大量的素材可以运用到课堂中来,这些都是鲜活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素材。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里完全可以融入我们的数学实践活动中,数学教师自己开发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更贴近生活,也更实用。每两周或三周进行一次跟当前数学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尽量把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变成常态,学生的实践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后,可以设计这样一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做两个不同圆柱的侧面,并另外配上底,比较一下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进行测量、计算、记录,从而比较两个圆柱容积的大小。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探索到了把长方体的长边作底面周长、短边作高时,圆柱的体积大这一规律,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挖掘习题资源,进行实践活动的探究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有些习题的错误是令教师始料未及的,甚至还有些错误是重复犯的。对于这些有价值的原因,如果只在错误表面做些文章,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如果就某一题型展开一场实践活动来进行专题研究,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了。例如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认数》后,有这样一道题目,给你4颗算珠,在计算器上一共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像这样的题目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也不知道如何进行有序思考,只能通过实践操作来加以认知。根据这样一类习题,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来进行专题研究。让学生拿四颗算珠来进行实际操作,并进行有序的记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此基础上可以延伸出这样的题目:如果给你的是5颗算珠、6颗算珠,甚至更多呢?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我发现,理解就更为深刻了。
数学实践活动,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也有着很大的探究空间。基于学生的视角下,设计多样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应该成为数学教学中的常态,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活跃数学课堂,让学生积累经验,激发其创造潜能,使其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