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校”螺旋互动下的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商展经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2009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研究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构建“政产校”双层三螺旋模型,打破旧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壁垒,将学校和企业作为联合培养模式的双核心,建立以政府、企业、学校为外部三螺旋,以及以科研能力、应用能力、职业素养为内部三螺旋的新的协同关系模式,使其形成相互渗透、缠绕的螺旋互动式耦合模式,进而促进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政产校”;双层三螺旋模型;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互动
  中图分类号:F241.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11.26
  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水平经管类研究生人才对社会发展也越加重要。大学作为培养经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传统的经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受到学科的限制,通常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参加实践和实训的机会相对较少,使得经管类研究生在实践中缺乏职业技能素质以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符。因此,需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来实现对经管类研究生的创新性培养。2019年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指出,产教融合是重大国家战略和改革举措的目标,必须深化政府、企业、高校三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促进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稳步发展。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有研究中,国外研究学者一般认为企业的积极参与,政府在法律法规和财政方面的支持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的共同特点。其中Allan Klingstrom[1]认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将企业自身的生产与学校的教学内容紧紧联系起来。Harald Knudsen[2]认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相关合作方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高低。国内研究者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作模式方面,如万烨峰[3]构建了校企融合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理论,巩固了校企合作模式中学校和企业的核心作用;黄亚妮[4]认为根据企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参与度的不同,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分为不同的层次;陈然[5]通过三螺旋模型以学生培养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构建了一个人才培养模式;胡海峰[6]提出“产教融合、课岗对接、能力递进”协同育人模式。此外,还有对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研究,如顾绘[7]指出了产教融合相关的运行机制,并给出了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葛竹兴[8]通过概括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中的具体举措,提出了“双岗双职一体化”。祁志伟[9] 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构建了“平台、模式、环节”紧密相关的三螺旋实践育人机制;沈梦[10]找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机制,并据此研究不同融合方式和合作方式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现机制;王士星[11]通过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概念的界定和特征的分析,设计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总体框架;柳友荣[12]认为产教融合需要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发挥作用;李华[13]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特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王慧[14]从政府、企业、职业学校三个方面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在现有研究中,对产教整合、校企合作方面的政府参与涉及较少。于是,本文基于三螺旋模型理论,以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目标为方向,打破旧有的以学校为单核心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壁垒,构建政府支持、企业全程参与、学校专业引导、校企双向共同培养的政产校螺旋互动下的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2 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现状和企业对经管类研究生实践职业技能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找出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校企合作缺乏政府支持
  在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制定相关实际可行的制度和管理方式,政府也没有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缺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立法研究工作来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对相关责任与义务没有划分明确,使得学校和企业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常常出现管理不妥当、权责不明确等相关问题。
  2.2 校企合作缺乏深度
  在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均是通过学校计划来进行制定的,企业只是给研究生提供去企业实践学习的机会,并没根据自身对经管类研究生的专业需求来参与或提出相关意见到学校培养计划的制定当中,使得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与企业自身的专业要求存在差异;校企合作中的“双导师”制度形同虚设,企业导师只是在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中挂名,而在对研究生的实际培养过程中并无任何参与。
  2.3 校企合作观念存在差异
  在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校企在合作过程中通常有合作意愿不强烈、合作观念存在差异的问题。学校认为在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企业应该有积极责任感参与到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外出学习和实践的相关机会;而企业认为与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并不能为企业自身带来客观的利益,因此在研究生联合培养过程中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并且在实际的校企合作中,往往是学校积极去寻找与相关企业合作的机会,相反企业在此过程中缺乏寻求合作的积极性。
  3 “政产校”三螺旋互动下的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构建与分析
  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三螺旋模型为基础,通过深化政府、企业、大学三个主体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发展的关系,既能为高层次人才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全面提高经管类研究生综合素质,又能推进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養模式改革。
  3.1 “政产校”三螺旋互动下的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构建   结合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构建以政府、企业、学校为支撑的外部螺旋,以科研能力、应用能力、职业素养为目标的内部螺旋的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双层三螺旋模式 (如图1所示)。
  3.2 “政产校”三螺旋互动下的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分析
  3.2.1 内部三螺旋的三个方面
  内部三螺旋是科研能力、应用能力、职业素养的有机结合,在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目标中,三者紧密相连、相互作用,而三者之间相互交叉重叠的螺旋式上升关系,也正是经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不断发展的重要推手。
   (1)科研能力主要表现在研究生在校期间知识的获取程度、自主发表论文数量和校企合作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参与导师和企业相关项目的经历。
   (2)应用能力是科研能力的转化和输出,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是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让研究生在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应用,将所学的知识应用转化到实践当中。
   (3)职业素养中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是每一个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条件,通过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职业素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
  3.2.2 外部三螺旋的三个方面
  在外部三螺旋模型中,政府、企业、学校都是经管类研究联合培养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也分别是政策资源、科技资源和科研知识资源的主体,其构成了经管类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外部三螺旋模型。因此,在经管类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学校和企业为双核心,并且加强双核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明确三者之间合作的义务和责任,培养经管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1)政府的主要职责:一是引导企业与学校积极开展合作交流,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参与经管类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制度环境;二是加强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相关立法研究,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支持与制度保障;三是加强对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资金支持,促进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改革。
   (2)企业的主要职责:一是提高与学校的合作意识和意愿,积极主动与学校进行沟通与联系;二是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制度,促进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深入发展;三是为经管类研究生提供进入企业实习或学习交流的机会,建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
   (3)学校的主要职责:一是探索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校企联合培养的新模式,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二是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双导师”师资队伍不断完善。
  基于双层三螺旋模型的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科研能力、应用能力、职业素养方面的综合提升形成了螺旋上升的内部螺旋;政府、企业、学校以科研能力、应用能力、职业素养为培养目标而连接起来,形成了以政府、企业、学校为主体的相互交叉影响的外部螺旋。通过以外部三螺旋为支撑,内部三螺旋为前进方向,在内外三螺旋模型的交叉作用下提升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4 结语
  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是内外螺旋共同作用的结果,外螺旋保障其运行,内螺旋推动其发展,内外螺旋相辅相成,通过螺旋互动凝聚合力有效推进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实现经管类研究生科研能力、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各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高经管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推进经管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进一步深化,实现校企双赢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Allan Klingstrom.Coopera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Industry[M]. Uppasal University Press,1987:47.
  Harald Knudsen.Higher Education in a Sustainable Society[M].Springer Internatio nal Publishing , 2015:14.
  万烨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1(01):171-173.
  溫希东,黄亚妮.关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基于中国大陆部分高职院校的调研[J].高教探索,2008(06): 108-111.
  陈然.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于宏微“双三螺旋”模型的探索[J].江苏商论,2019(11):126-128.
  胡海峰,徐海东,刘转照,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轮机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20,37(04):14-19.
  顾绘.产教深度融合:学理依凭、机制内涵与实施寻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9-12+27.
  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省兵工科技创新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  陕西高校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研究中心   苏兵  马天斌  姬浩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大规模定制模式已成为当下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趋势。在大规模定制背景下,本文重点研究在“一对多”供应链下能否通过确定一个以标准半成品生产时间占总生产时间的比例值来表示的推拉边界点,实现供应链整体利润最大化,即集中决策模式下的利润最大化。引入排队论对模型进行进一步完善,得出集中决策下供应链利润最大时的最优定价,再通过MATLAB对模型进行仿真,确定最优推拉边界点的定位,最后
摘 要:本文结合农产品冷链安全管理与物流服务质量管理的相关研究,基于风险思维,从企业固有物流服务能力、冷链物流过程质量控制和冷链物流服务质量满意度三个维度分析影响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的因素,构建包含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评价体系,以期为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改进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险;农产品;冷链;质量评价  中圖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
摘 要:本文重点研究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会议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及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两个结论:一是会议基础设施、会议服务人员、其他服务都对会议服务产生正相关的关系,但对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会议服务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来自会议基础设施和会议服务人员。二是对会议基础设施和会议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满足需求及时性满意度较低。因此,只有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才能有效提升广州白云
摘 要:随着网络购物在农村地区的不断扩大,农村送货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仍存在许多问题,这将农产品限制在农村,工业产品限制在城市,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实地走访和文献阅读,分析了农村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众包物流配送模式的优点,并提出在农村熟人社会机制下,运用众包物流模式解决农村电商物流难题。众包物流配送模式存在一定的先进性,在农村中广泛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配送效
摘 要: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下,金融业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管理的发展不容小觑,相关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对其关注度有增无减。在新形势下,如何确保金融管理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步伐一致,要以时代的发展趋势为根本出发点,对金融管理工作进行不断地创新和完善。鉴于此,本文对新形势下如何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展开了相关的分析论述,指出了现阶段金融风险的成因,提出了新形势下完善金融
摘 要:会展业与旅游业同属于海南省“十三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实现海南省会展业提质增效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将会成为海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对产业融合的含义作了简单说明,重点分析了海南省会展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以及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会展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以及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独立管理机构、培养复合型专
摘 要:常客计划是服务性企业奖励老顾客、留住核心顾客、培育顾客忠诚的营销项目。自1986年喜来登酒店集团创立了酒店业第一个常客计划以来,酒店常客计划已广泛运用于酒店业。本文在综述国内外酒店常客计划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消费者视角分析了华住酒店集团“华住会”常客计划现状,探讨了其常客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华住会”;常客计划;顾客忠诚;酒店;会员权益 
摘 要: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由于利润率高、国家支持力度大等原因,成为近年银行发展的主要方向,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各个银行纷纷开发零售业务。但是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科技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也面临着转型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转变思维方式和业务模式是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零售业的转型,对于银行自身结构的优化、抗风险能力的加强、盈利能力的提高、客户服务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的环境下商业银行
摘 要:为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同举办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此形势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成为改革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推手。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模式下培养技能型金融人才,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人才的社会接受度和认可度,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实战能力,更有助于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