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邓恩铭的初心使命看红船精神

来源 :世纪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zhong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活动家和创始人之一,是杰出的工人运动的组织者。他短暂而光荣的一生一直践行着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的鲜明体现,主要体现在:共产党人具有敢叫日月换新颜的气魄和勇气、共产党人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执着、共产党人具有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私和奉献三个方面。发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汲取更多前行的力量。
  关键词:邓恩铭;初心使命;红船精神
  中图分类号 D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75(2021)03-020-04
  精神是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前置变量,是民族之魂、心之定所、行之依归。红船精神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1]红船精神熔铸于“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年代,社会变迁和家国破败激发了像邓恩铭一样早期共产党人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责任感。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使命[2]。他们勇立时代潮头、劈波斩浪前行,即使遇到暗礁险滩,也要逆水行舟。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是杰出的工人运动组织者、领导者,是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自确立革命意志那天起就一直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邓恩铭少年时忧国忧民、体恤民苦,在济南求学时发愤图强、追求真理,在组织工人运动时敢闯敢拼、求索创新,在狱中斗争时威武不屈、矢志不渝,在奔赴刑场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邓恩铭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是一幅可歌可泣的壮美篇章,充分体现了邓恩铭等早期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红船精神的生动写照。
  一、铁肩担道义:共产党人具有敢叫日月换新颜的气魄和勇气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这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鲜明品格,做大事不仅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气魄和勇气,还要有撬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历史沧桑巨变的责任担当。红船精神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精神图谱,是邓恩铭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革命理想脚踏实地、上下求索、接续努力的真实写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3]。党成立之初,就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探寻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面貌焕然一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首创精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邓恩铭等中国先进分子顺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潮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不断探寻救亡图存的出路。邓恩铭在积贫积弱的年代目睹了底层社会的变迁,萌生了心系天下的情怀,同情广大的劳动人民,积极寻找救国救民的科学理论,参与革命斗争实践。他出生于1901年1月5日,是贵州荔波人。邓恩铭小时候家境不富裕,使他对劳苦大众有深刻的认识,不满清朝统治者的暴虐和腐败。在读小学期间受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接受民主、科学的思想,萌发了救民于水火的理想抱负,追求真理,勤于思考,立志“科学救国”“读书救国”。其间,他创作了大量通俗易懂的歌谣和诗文宣传进步思想,在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后,他与荔波县的同学在街上宣传爱国主义思想,痛斥卖国行为。在叔父和老师的资助下,年仅16岁的邓恩铭赴济南求学开始新的革命人生。在离开家乡之前,他赋诗写到“赤日炎炎辞荔城,前途茫茫事无分,男儿立下钢铁志,国计民生焕新然”。字里行间透露着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到济南后,邓恩铭开始接触到大量进步思想,如饥似渴接收新知识,对《新青年》的革命思想产生极大兴趣,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使他提升了认识,淬炼了思想,走上了探求真理、救万民于水火的革命道路。五四运动爆发后,邓恩铭结识了一生的革命挚友王尽美,他们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痛斥腐朽封建专制制度,号召青年学生积极寻求思想的解放,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1920年8月,在上海早期党组织和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带动和影响下,他们在山东组建了“共产主义学会”,并发起成立“励新学会”。邓恩铭还负责《灾民号》的编辑出版,先后发表了《改造社会的批评》《灾民之我见》等文章,针砭时弊,痛斥封建专制和腐朽统治,认为只有联合被压迫的最广大的劳苦大众共同反抗列强和军阀才能取得革命胜利。这一时期,邓恩铭革命思想进一步成熟,从热血的爱国青年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先驱者。1921年春,邓恩铭与王尽美等建立了济南共产主义小组,深入工厂积极宣传革命思想。6月,组织成立了山东省第一个工会组织——大槐树机厂俱乐部。7月,与王尽美作为山东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写下了“为国牺牲殇是福,在山樗栎寿嫌长”的诗句,这是他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邓恩铭作为最年轻的中共一大代表,也是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践行了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彰显了改变旧中国山河破碎的迫切愿望。[4]
  二、只要主义真:共产党人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执着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这是共产党人顽强奋斗的坚毅品质。红船奋楫破浪、扬帆远航,演绎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捍卫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心和决心,在通往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上星夜兼程、风雨无阻。现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奋起抗争,掌握自己命运,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信念坚定是共产党人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内在动力,即使风云突变、急流险滩、风吹浪打,都能胜似闲庭信步。百年风雨兼程,却艰难竭蹶,待浴火重生,马克思主义拨开了萦绕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云雾,使邓恩铭等早期共产党人找到了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成为那个风雨如晦时代的民族先锋和时代脊梁。伟大信念彰显伟大实践,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人物。邓恩铭自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从来没有动摇过这种信仰,正是这种虔诚而执着、笃信而躬行、至信而深厚的信仰,激励着他不断开拓进取,成为前进道路上破浪前行的不竭动力。有了信仰就要奋斗,通过奋斗来捍卫自己的信仰,邓恩铭不屈不挠,越是坎坷多艰、狂风骤雨,越能坚定信念、奋斗不止,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与执着,从选择马克思主义之时就熔铸在他的血脉之中,成为他在前进道路上迎接一切风险、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力量支撑。邓恩铭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担当、敢于斗争,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联系起来,不论困难多么艰巨,斗争环境如何险恶,他都坚定不移追求毕生未竟事业。自1921年5月至中共一大结束,邓恩铭开始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道路,他积极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抓住学习和锻炼机会,积极引导工人为自身解放而斗争,通过宣传、组织、凝聚工人,他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邓恩铭结合革命实际情况,认识到他们的生活窘境,将注意力集中在底层劳苦大众身上。他深入工人之间,进一步关注工人们的困窘生活,教育工人群众,动员组织工人为维护自身利益与资本家斗争,帮助工人改善生活现状,利用一切机会揭露资本家丑恶的嘴脸,并培养进步工人,指导建立青岛团组织和党组织,成立了四方机厂工会,积极开展工人運动。他团结带领胶济铁路、青岛四方机厂和纱厂工人大罢工,迫使资本家提高工人生活水平,增加工人工资,掀起青岛革命运动高潮。邓恩铭在山东开展各项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但他仍然坚定信念,坚贞不屈,克服重重困难,继续为实现广大劳动群众的解放而奋斗。1925年11月,邓恩铭因组织领导罢工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坚持斗争,即使被重刑审讯,遍体鳞伤,甚至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仍然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始终不屈不挠。后来,在两名贵州同乡的担保下,邓恩铭得以“保外就医”。他的叔父劝诫他不要再参与政事,安心养病,但刚能下床走动,他又进入学校、工厂开展党的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号召广大工农阶层团结起来,与敌人作斗争。邓恩铭在血雨腥风、大浪淘沙的年代,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革命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面对新的复杂环境和条件,他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凸显了邓恩铭为理想信仰奋斗到底的韧劲和执着。
其他文献
《忧虑》  作者:[英]弗朗西斯·奥戈尔曼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一段文学与文化史译者:张雪莹出版日期:2021-4页数:244定价:65.00元  查尔斯·里克罗夫特是英国精神分析师兼心理治疗师,他在1968年写过一本很有影响的书,题为《焦虑症和神经症》。书中,他讨论了焦虑的一些进化优势,认为它可以抵御其他更严重的精神疾病,是预防精神衰退的天然手段。不同于早期作家的观点(有时会担心
期刊
摘 要:井冈山时期的红军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克服经济困难,利用打土豪、群众捐赠和向商户征收三种形式筹款。通过筹款,红军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所需经费,改变了军民生存艰难的现实困境,打击了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提高了人民群众对红军的信任度,扩大了红军影响力,在红军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红军;筹款  中图分类号 D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75(2
摘 要:马克思“自然观”本质上是生活自然观。它从生存论和主客体互动关系的角度对自然的本质、内涵、发展规律与价值向度进行了历史性的解读和科学诠释,从而彰显其鲜明的批判性、革命性、科学性和生活性。马克思“自然观”通过对“现实的”“感性的”人的生活前提的批判性审视,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互动过程中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生成的历史逻辑。这一互动过程所使自然分化的“天然自然”“
摘 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党取得伟大成就的关键所在。通过回顾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发展历程,研究探索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实践表明,要想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就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基本原则,要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以及建立起党规与国法相结合的党内治理模式。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实践探索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有力助推了民族复兴
摘 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真理力量,是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内在要求。立足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是巩固意识形态、凝聚思想共识、实现铸魂育人的需求。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思想文化、法治宣传、生态文明等方面教育,着力在“实、活、新”上下功夫,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深入探索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当代价值,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  关键词:新时代
摘 要: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是中国共产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者主要从基本内涵、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等方面,加强了对廉政风险防控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文章对现有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梳理,以期为学术界进一步深化该问题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廉政风险防控;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75(202
摘 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建设文化强国”作出重要部署,围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要求。高等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如何为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服务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研究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入手,分析了高等院校在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方面具有的明显优势,并提出了有效路径,为高等院校服务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工作思路和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