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说为了镇服“苦海幽州”的孽龙而营造新的都城,刘伯温和姚广孝脊梁对脊梁想出了八臂哪吒样子的北京城。正阳门居中,是哪吒的头;瓮城东西开门,是哪吒的耳朵:正阳门里的两眼井,是哪吒的眼睛:皇城是哪吒的五脏;东城的崇文门、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是哪吒半边身子的四臂:西城的宣武门、西便门、阜成门和西直门,是另半面身子的四臂:而安定门、德胜门是哪吒的两只脚。
只是时过境迁,很难在消失的城墙、城门和大片的拆迁中看出当年的格局了,但是我一直相信确有这样的八臂哪吒藏在遮挡天空的高楼、拥堵的环路和支离破碎的胡同之后。所以我也相信北京城是个有机体,血肉与灵魂渗透在每条街道中。
景山的歌声
有时候真该下定决心为自己做一件事,就算是去一趟景山公园。已经多年未曾进过景山公园,也许是我一直在等待一个晴空万里的秋天的下午,站在景山的万春亭上,看看金色的夕阳照在故宫的那些金色的琉璃瓦上。我单纯地以为这时的故宫最美,大概是因为电影《末代皇帝》里对于故宫的暖色调回忆给了我太深刻的印象。或许,大雪纷飞的冬天也是值得等待的,看看白色的飞雪与金色的琉璃瓦顶交相辉映。此时,在耳边响起的一定会是大卫·伯恩为电影《末代皇帝》所做的那只曲子——轻快的钟鼓声与忧郁的二胡所交织出的不可思议的旋律。
金鳌玉蝀桥分开了本是一脉同流的两块水域,南边是外人眼中带着神秘色彩的中南海,北边则是游人如织的北海。尽管桥两端西为“金鳌”,东为“玉蝀”的牌坊早就不见了踪影;尽管桥面南北两边原有的栏板也被换成了让人感到冰冷与禁锢的铁栏杆,好在风景总是一如既往。夏日里,南边的水畔柳树低垂,风在水面吹出波纹,而北边的水中有人荡起双桨i冬日里,南边冰封了湖面,而北边的白塔映衬着滑冰人的身影。还有从未改变的是南边的栏杆下总有站得像那些栏杆一样笔直而坚毅的士兵。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红墙绿瓦、金钉朱门,紧挨着北海的文津街7号院充满好奇,白墙衬托着黄绿色的琉璃牡丹花图案总是吸引我的目光。这是原来的北京图书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古籍分馆。正门上小小的铭牌恰和了建筑本身和古籍所散发出的低调。门口的石狮子和院子内的华表均是来自圆明园遗址。正面的文津楼是一座工字型的仿古建筑,灰墙绿瓦。因图书馆建成时收入了原来藏在承德文津阁里的《四库全书》而取名文津楼,门前的街道也就因此得名。砖石结构让我能相信这是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可让我不能理解的是这标准的仿古造型却是出自一位德国设计师之手。
现在面对普通读者开放的就只有东侧面向北海的6号楼的地方志阅览室。穿过幽美的院子绕到东边,与同样是来自圆明园的文源阁记碑,阴面刻了蔡元培撰,钱玄同手书《国立北平图书馆记》的清高宗教渝骑射碑,和北海的游客擦身而过,这边却只剩下了安静。两个阅览室分别是建国前的地方志和建国后的地方志。所以与白石桥的国家图书馆本馆和十里河的首都图书馆总是人潮满满的情况不同,这里少有人来。即便不查资料我也喜欢跑来这里看书,当然是偷偷的在兜里带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然后假装在书架上挑选一本厚重的地方志再回到座位上挡在自己的书前。像是在中学课堂上偷偷地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让我有种小孩子做了坏事时狡诈的窃喜。
读书的美妙自是只有读书人自己知道,坐在这里读书并不全是为了能体会到与梁启超、马叙伦、蔡元培、徐坊、江翰、夏曾佑、鲁迅、陈垣、袁同礼和李四光这些大师们同坐一桌的感觉,但是有阳光洒在身上,看看窗外的白塔,谁都会爱上图书馆里的半日时光。
西什库教堂傍晚的弥撒
西什库天主教堂也许真的没办法好好安静地隐藏在文津街边,不要说面前那些低矮的平房,就算是院子里那几棵高大的松树也没法挡住它那哥特式的尖顶。可是这座北京最出名的天主教堂确实因为自己闹中取静的地理位置要比想象中低调的多,至少与王府井的东堂相比是这样的。我经常在通向教堂的巷子口的西安门小吃店里喝豆汁,也可以远远地看一眼漂亮的教堂。整个小店里弥漫着那些北京小吃特有的香气,店里的人很多,有时甚至半天才能等到一个座位。教堂院子门口却异常清冷,大铁门经常关闭着,白天很少有人进出,清静是教堂一贯的风格吧。一开始我小心地在铁门敞开时向内张望,松树遮挡了教堂的大部分,远远地只能看到四个高高的塔尖上的天使像和主跨正中圆形的玫瑰花窗。后来我试着走进院子,看门的大爷问我进来干什么,只是没想到他爽快地答应了让我参观一下的回答,其实教堂本来也 不是一个把人拒之门外的场所。
沿着院子中间的砖路向前,两侧尽是树木和神甫宿舍。看着十层楼高的哥特式塔楼渐渐显现在半幅的天空下,让人恍然中想起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之城”。走的越近,异国建筑的陌生感越是会渐渐消失,大概是源于那些西式设计的中式细节吧。教堂有传统的中式台基,并环以汉白玉栏杆。堂前左右两侧各一座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碑亭,亭内安放御碑两统,碑亭内侧是四尊石狮子和一对石供。往西边一点有座假山,顶端的龛中是圣母像,清晨时有人站在前面祷告并缓慢地在胸前划着十字。教堂入口是三个尖拱券的门,拱门之间雕刻有北京其他的天主堂中绝无仅有的圣若望和圣保禄等四圣像。除了清晨的弥撒,白天的教堂大门紧闭。绕到“十字架”形状的教堂的侧面,光是从外面看到80扇镶彩玻璃的花窗就容易让人联想到巴黎圣母院。当初升的阳光射入漂亮的彩色玻璃照在耶稣像上,表情严肃的神甫就已经身披紫色斗篷,手持《圣经》,面对祭台上方的大十字架,开始了第一场拉丁语的弥撒。阳光温暖地照在那些唱着赞歌的人和固执而沉默地祷告者的身上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再往北的教堂后面是至今还保留着的若瑟修女院。
比起平日清晨的弥撒,我更喜欢主日(周日)晚饭前弥撒,不过对于我来说只是凑凑热闹而已,因为这时候可以进到教堂一睹里面的真容。教堂内灯火通明,300根红黑色的明柱撑起的金色的桔瓣式拱顶,两边垂下大量花簇形的烛台。巨大的空间里,长条木椅上几乎坐满了人。前面的多是些老人,有些人喜欢凑在一起,也有人喜欢孤独地坐在角落。后面的是年轻一点的身影,不少人正在翻阅从图书架上取下的《圣经》。神父的讲道让一个小时过的很快,一场弥撒在诗歌的颂唱中结束了。有人施礼离开,有人依然在默默祷告。平安夜这里更加的“热闹”,唱诗班的歌声优美动听,如果那台曾经是北京城里最大和最好的法国Cavaillecoll牌管风琴没有离开西什库教堂的话,它演奏出的美妙的声音一定会回荡在夜空下。
广济寺里的那些香客
从四号线地铁的西北口出来我一眼就能看到广济寺大雄宝殿的黄色琉璃瓦顶,这也是广济寺身份的象征。北京有名的寺庙不算少,内城中的弘慈广济寺香火尤胜,寺门外的那些佛教用品商店也跟着沾了不少的光。不因别的,只因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时,将会址设在了广济寺。中国的名寺更是多如牛毛,可是佛教协会设在这里,也就意味着广济寺是坐了中国寺院的头把交椅。
广济寺始建于不尊奉佛教的金代,元代毁于战火后,明代得以重建。而现今山门上“敕赐弘慈广济寺”的几个字便是得自明代宪宗皇帝所赐,并一直流传至今。如果适逢阴历初一、十五,广济寺更是热闹非凡。每年腊月初八,广济寺赊粥的活动更会吸引远道而来的善男信女。进出的香客居士们络绎不绝,跟着穿过山门,寺院内也会有免费的香火提供。虽然城里的寺庙已经严禁明火,可是虔诚的香客依然愿意在香炉里摆上一炷香,以许下心愿。第一进院内的东西两侧有对称的钟楼和鼓楼,自然都是后来修复的,可每天的“晨钟暮鼓”必会准时。院子里三五成群围着不少讲经的人,有人讲、有人听、有人辩,在此参禅开悟。西北隅的三字堂是一座建于清康熙十七年的戒坛殿和汉白玉砌成的戒坛,为广济寺现今保存的最古建筑物,
天王殿是第一重殿堂。殿内半盘半坐于莲花座上,法相庄严的明代铜铸弥勒佛与大多数佛寺中供奉的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很不一样,听说这才是弥勒佛原本的形象。二进院是大雄宝殿所在。有时候殿前的香炉里已经放不下更多的高香,更多的是在此虔诚跪下人们。殿中有两支明代长明烛,一个高四米一个高三米,由整根檀香木雕刻而成,通体盘刻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非常罕见。在三世佛像后影壁的背面,便能见到高6米、宽11米的珍贵指画《胜果妙音图》。此画本是清代著名画师傅雯奉乾隆皇帝谕旨为皇太后祝寿所绘,却不知因何原因流入了广济寺。50年代赵朴初居士在藏经楼上发现后,便将它悬于在大雄宝殿内与世人相见。画中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座上,慈容可掬地向信徒讲经说法,周围一百多位弟子洗耳恭听。有趣的是,听众中还有中国的历史人物关羽、关平、周全及布袋和尚等人。
穿过圆通殿,最后一进院落并不对游客开放。所以普通游客或香客和庭院中那座北京城里唯一的明代方缸无缘。不过从别的地方得知,缸内盛着黄土,夏天来的时候,一定会有莲花盛开。
消失的味道
西四路口的附近有三家电影院。老字号的胜利影院和红楼影院,它们南北相隔了也不过百米远。与之50多年的历史相比,路口西边曾经是地质部开会讲座之用、直到89年才对外开放的地质礼堂就要算是小字辈了。可它们的确是有些同命相连,虽然有火爆的美国大片正在上映,门前的冷清却说明近两年新开的高档影城抢走的不仅是客源。地质礼堂甚至已经比不上自己所在的胡同——羊肉胡同的名气更大,越来越火的宝石生意让这条胡同的一边挤着一家接一家的宝石店,另一边则停满了汽车。这让我想到了比利时安特卫普中心火车站前的帕里克大街。而身边确有不止一位朋友是在这条胡同的珠宝店里挑选的婚戒。在这条胡同里的还有地质博物馆,认真算起来,地质博物馆应该已经94岁了,50年前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博物馆的旧馆依然发挥着余热,可说实话,我却真的没有进过新馆。入口处的工作人员似乎有些心不在焉地望着窗外,毕竟半天也没有一名游客。自北向南贯穿了新街口大街和西四大街的地铁四号线解决了交通的难题,车站的修建让地质博物馆前多了一个可以展示矿产标本的小广场,却让我觉得丢失了某种“味道”。
上学时来西四大都为了两件事,一是西四路口西北角上新华书店里种类齐全的教学参考书;二是新华书店对面小店里的包子和炒肝的味道。包子和炒肝于北京再普通不过了,而西四路口的这件小吃店更加的普通,普通到了令我已经忘记店名,也可能是我根本就没有注意过。我还能记得的是路口西南角有间二层楼,电线杆上缠绕着混乱的电话线,破旧的木门冬天还要挂上棉布的门帘子,30多平米的小屋里摆下5、6张边角已经磨损的木桌。还有桌子上包子和炒肝正在冒着的热气,以及飘散出店外的香气和排着长队等位子的食客。我曾经以为在别的任何店里也吃不到这样的美味,以至于我曾许多次从北五环边的大学颠簸近两个小时的车赶来这里吃东西。我曾经以为有那么多忠实的食客所以小店永远不会关张,以至于我当见到重新装修开业的新华书店和对面那一片空地时心中说不出的失落。其实我并不是再也吃不到这样的美味,毕竟包子和炒肝的味道能相差多少。只是我更在意的是以前的那个西四路口,永远堵车的西四路口和看上去杂乱无章的平房。我更在意的是在店里吃饭的回忆,简单食材带来的快乐心情。
时间向前,会让回忆成为一种最难忘的味道。小店不在这里了,我也度过了最美好的学生时光。但无论开车或是坐车,我都宁愿绕点弯路特意路过阜景街,特意路过这边。并非我太留恋过去,或许是我想更多地记住,有了回忆便不再怕失去。
旅游资讯
景山公园:
门票:2元,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凭本人老年优待证游览公园免收门票费(不含园中园,大型活动期间除外)。残疾人免收门票。每年的4至5月可赏牡丹花。
北海公园:
门票:淡季5元,旺季10元,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凭本人老年优待证游览公园免收门票费(不舍园中园,大型活动期间除外),残疾人免收门票。
开闭园时间:
6:30-20:00(1月-3月、11月、12月)
6:00-21:00(4月、5月、9月、10月)
6:00-22:00(6月-8月)
提前半小时停止售票。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
西什库教堂:
西什库教堂的弥撒时间为:
周日(主日)6:00-6:50、7:00-7:50、8:00-9:00、10:00(青少年弥撒)、18:00-19:00周一至周六(平日)6:00-6:50、7:00-8:00。
地质博物馆:
门票:成人30元,学生15元
开馆时间:9:00-16:30,节假日不休息,周一闭馆
4月22日和4月23日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
历代帝王庙:
门票:20元
白塔寺:
地址:北京市阜成门内大街171号
门票:成人20元学生10元
鲁迅博物馆:
门票:成人5元,大学生3元,学生、老人、军人、教师、残疾人、低保人员免费,30人以上需要电话预约免费。
免费日:5月18日
开放时间:9:00-16:00(15:30停止售票)
只是时过境迁,很难在消失的城墙、城门和大片的拆迁中看出当年的格局了,但是我一直相信确有这样的八臂哪吒藏在遮挡天空的高楼、拥堵的环路和支离破碎的胡同之后。所以我也相信北京城是个有机体,血肉与灵魂渗透在每条街道中。
景山的歌声
有时候真该下定决心为自己做一件事,就算是去一趟景山公园。已经多年未曾进过景山公园,也许是我一直在等待一个晴空万里的秋天的下午,站在景山的万春亭上,看看金色的夕阳照在故宫的那些金色的琉璃瓦上。我单纯地以为这时的故宫最美,大概是因为电影《末代皇帝》里对于故宫的暖色调回忆给了我太深刻的印象。或许,大雪纷飞的冬天也是值得等待的,看看白色的飞雪与金色的琉璃瓦顶交相辉映。此时,在耳边响起的一定会是大卫·伯恩为电影《末代皇帝》所做的那只曲子——轻快的钟鼓声与忧郁的二胡所交织出的不可思议的旋律。

金鳌玉蝀桥分开了本是一脉同流的两块水域,南边是外人眼中带着神秘色彩的中南海,北边则是游人如织的北海。尽管桥两端西为“金鳌”,东为“玉蝀”的牌坊早就不见了踪影;尽管桥面南北两边原有的栏板也被换成了让人感到冰冷与禁锢的铁栏杆,好在风景总是一如既往。夏日里,南边的水畔柳树低垂,风在水面吹出波纹,而北边的水中有人荡起双桨i冬日里,南边冰封了湖面,而北边的白塔映衬着滑冰人的身影。还有从未改变的是南边的栏杆下总有站得像那些栏杆一样笔直而坚毅的士兵。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红墙绿瓦、金钉朱门,紧挨着北海的文津街7号院充满好奇,白墙衬托着黄绿色的琉璃牡丹花图案总是吸引我的目光。这是原来的北京图书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古籍分馆。正门上小小的铭牌恰和了建筑本身和古籍所散发出的低调。门口的石狮子和院子内的华表均是来自圆明园遗址。正面的文津楼是一座工字型的仿古建筑,灰墙绿瓦。因图书馆建成时收入了原来藏在承德文津阁里的《四库全书》而取名文津楼,门前的街道也就因此得名。砖石结构让我能相信这是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可让我不能理解的是这标准的仿古造型却是出自一位德国设计师之手。
现在面对普通读者开放的就只有东侧面向北海的6号楼的地方志阅览室。穿过幽美的院子绕到东边,与同样是来自圆明园的文源阁记碑,阴面刻了蔡元培撰,钱玄同手书《国立北平图书馆记》的清高宗教渝骑射碑,和北海的游客擦身而过,这边却只剩下了安静。两个阅览室分别是建国前的地方志和建国后的地方志。所以与白石桥的国家图书馆本馆和十里河的首都图书馆总是人潮满满的情况不同,这里少有人来。即便不查资料我也喜欢跑来这里看书,当然是偷偷的在兜里带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然后假装在书架上挑选一本厚重的地方志再回到座位上挡在自己的书前。像是在中学课堂上偷偷地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让我有种小孩子做了坏事时狡诈的窃喜。
读书的美妙自是只有读书人自己知道,坐在这里读书并不全是为了能体会到与梁启超、马叙伦、蔡元培、徐坊、江翰、夏曾佑、鲁迅、陈垣、袁同礼和李四光这些大师们同坐一桌的感觉,但是有阳光洒在身上,看看窗外的白塔,谁都会爱上图书馆里的半日时光。
西什库教堂傍晚的弥撒
西什库天主教堂也许真的没办法好好安静地隐藏在文津街边,不要说面前那些低矮的平房,就算是院子里那几棵高大的松树也没法挡住它那哥特式的尖顶。可是这座北京最出名的天主教堂确实因为自己闹中取静的地理位置要比想象中低调的多,至少与王府井的东堂相比是这样的。我经常在通向教堂的巷子口的西安门小吃店里喝豆汁,也可以远远地看一眼漂亮的教堂。整个小店里弥漫着那些北京小吃特有的香气,店里的人很多,有时甚至半天才能等到一个座位。教堂院子门口却异常清冷,大铁门经常关闭着,白天很少有人进出,清静是教堂一贯的风格吧。一开始我小心地在铁门敞开时向内张望,松树遮挡了教堂的大部分,远远地只能看到四个高高的塔尖上的天使像和主跨正中圆形的玫瑰花窗。后来我试着走进院子,看门的大爷问我进来干什么,只是没想到他爽快地答应了让我参观一下的回答,其实教堂本来也 不是一个把人拒之门外的场所。
沿着院子中间的砖路向前,两侧尽是树木和神甫宿舍。看着十层楼高的哥特式塔楼渐渐显现在半幅的天空下,让人恍然中想起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之城”。走的越近,异国建筑的陌生感越是会渐渐消失,大概是源于那些西式设计的中式细节吧。教堂有传统的中式台基,并环以汉白玉栏杆。堂前左右两侧各一座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碑亭,亭内安放御碑两统,碑亭内侧是四尊石狮子和一对石供。往西边一点有座假山,顶端的龛中是圣母像,清晨时有人站在前面祷告并缓慢地在胸前划着十字。教堂入口是三个尖拱券的门,拱门之间雕刻有北京其他的天主堂中绝无仅有的圣若望和圣保禄等四圣像。除了清晨的弥撒,白天的教堂大门紧闭。绕到“十字架”形状的教堂的侧面,光是从外面看到80扇镶彩玻璃的花窗就容易让人联想到巴黎圣母院。当初升的阳光射入漂亮的彩色玻璃照在耶稣像上,表情严肃的神甫就已经身披紫色斗篷,手持《圣经》,面对祭台上方的大十字架,开始了第一场拉丁语的弥撒。阳光温暖地照在那些唱着赞歌的人和固执而沉默地祷告者的身上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再往北的教堂后面是至今还保留着的若瑟修女院。
比起平日清晨的弥撒,我更喜欢主日(周日)晚饭前弥撒,不过对于我来说只是凑凑热闹而已,因为这时候可以进到教堂一睹里面的真容。教堂内灯火通明,300根红黑色的明柱撑起的金色的桔瓣式拱顶,两边垂下大量花簇形的烛台。巨大的空间里,长条木椅上几乎坐满了人。前面的多是些老人,有些人喜欢凑在一起,也有人喜欢孤独地坐在角落。后面的是年轻一点的身影,不少人正在翻阅从图书架上取下的《圣经》。神父的讲道让一个小时过的很快,一场弥撒在诗歌的颂唱中结束了。有人施礼离开,有人依然在默默祷告。平安夜这里更加的“热闹”,唱诗班的歌声优美动听,如果那台曾经是北京城里最大和最好的法国Cavaillecoll牌管风琴没有离开西什库教堂的话,它演奏出的美妙的声音一定会回荡在夜空下。
广济寺里的那些香客
从四号线地铁的西北口出来我一眼就能看到广济寺大雄宝殿的黄色琉璃瓦顶,这也是广济寺身份的象征。北京有名的寺庙不算少,内城中的弘慈广济寺香火尤胜,寺门外的那些佛教用品商店也跟着沾了不少的光。不因别的,只因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时,将会址设在了广济寺。中国的名寺更是多如牛毛,可是佛教协会设在这里,也就意味着广济寺是坐了中国寺院的头把交椅。
广济寺始建于不尊奉佛教的金代,元代毁于战火后,明代得以重建。而现今山门上“敕赐弘慈广济寺”的几个字便是得自明代宪宗皇帝所赐,并一直流传至今。如果适逢阴历初一、十五,广济寺更是热闹非凡。每年腊月初八,广济寺赊粥的活动更会吸引远道而来的善男信女。进出的香客居士们络绎不绝,跟着穿过山门,寺院内也会有免费的香火提供。虽然城里的寺庙已经严禁明火,可是虔诚的香客依然愿意在香炉里摆上一炷香,以许下心愿。第一进院内的东西两侧有对称的钟楼和鼓楼,自然都是后来修复的,可每天的“晨钟暮鼓”必会准时。院子里三五成群围着不少讲经的人,有人讲、有人听、有人辩,在此参禅开悟。西北隅的三字堂是一座建于清康熙十七年的戒坛殿和汉白玉砌成的戒坛,为广济寺现今保存的最古建筑物,
天王殿是第一重殿堂。殿内半盘半坐于莲花座上,法相庄严的明代铜铸弥勒佛与大多数佛寺中供奉的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很不一样,听说这才是弥勒佛原本的形象。二进院是大雄宝殿所在。有时候殿前的香炉里已经放不下更多的高香,更多的是在此虔诚跪下人们。殿中有两支明代长明烛,一个高四米一个高三米,由整根檀香木雕刻而成,通体盘刻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非常罕见。在三世佛像后影壁的背面,便能见到高6米、宽11米的珍贵指画《胜果妙音图》。此画本是清代著名画师傅雯奉乾隆皇帝谕旨为皇太后祝寿所绘,却不知因何原因流入了广济寺。50年代赵朴初居士在藏经楼上发现后,便将它悬于在大雄宝殿内与世人相见。画中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座上,慈容可掬地向信徒讲经说法,周围一百多位弟子洗耳恭听。有趣的是,听众中还有中国的历史人物关羽、关平、周全及布袋和尚等人。
穿过圆通殿,最后一进院落并不对游客开放。所以普通游客或香客和庭院中那座北京城里唯一的明代方缸无缘。不过从别的地方得知,缸内盛着黄土,夏天来的时候,一定会有莲花盛开。
消失的味道
西四路口的附近有三家电影院。老字号的胜利影院和红楼影院,它们南北相隔了也不过百米远。与之50多年的历史相比,路口西边曾经是地质部开会讲座之用、直到89年才对外开放的地质礼堂就要算是小字辈了。可它们的确是有些同命相连,虽然有火爆的美国大片正在上映,门前的冷清却说明近两年新开的高档影城抢走的不仅是客源。地质礼堂甚至已经比不上自己所在的胡同——羊肉胡同的名气更大,越来越火的宝石生意让这条胡同的一边挤着一家接一家的宝石店,另一边则停满了汽车。这让我想到了比利时安特卫普中心火车站前的帕里克大街。而身边确有不止一位朋友是在这条胡同的珠宝店里挑选的婚戒。在这条胡同里的还有地质博物馆,认真算起来,地质博物馆应该已经94岁了,50年前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博物馆的旧馆依然发挥着余热,可说实话,我却真的没有进过新馆。入口处的工作人员似乎有些心不在焉地望着窗外,毕竟半天也没有一名游客。自北向南贯穿了新街口大街和西四大街的地铁四号线解决了交通的难题,车站的修建让地质博物馆前多了一个可以展示矿产标本的小广场,却让我觉得丢失了某种“味道”。
上学时来西四大都为了两件事,一是西四路口西北角上新华书店里种类齐全的教学参考书;二是新华书店对面小店里的包子和炒肝的味道。包子和炒肝于北京再普通不过了,而西四路口的这件小吃店更加的普通,普通到了令我已经忘记店名,也可能是我根本就没有注意过。我还能记得的是路口西南角有间二层楼,电线杆上缠绕着混乱的电话线,破旧的木门冬天还要挂上棉布的门帘子,30多平米的小屋里摆下5、6张边角已经磨损的木桌。还有桌子上包子和炒肝正在冒着的热气,以及飘散出店外的香气和排着长队等位子的食客。我曾经以为在别的任何店里也吃不到这样的美味,以至于我曾许多次从北五环边的大学颠簸近两个小时的车赶来这里吃东西。我曾经以为有那么多忠实的食客所以小店永远不会关张,以至于我当见到重新装修开业的新华书店和对面那一片空地时心中说不出的失落。其实我并不是再也吃不到这样的美味,毕竟包子和炒肝的味道能相差多少。只是我更在意的是以前的那个西四路口,永远堵车的西四路口和看上去杂乱无章的平房。我更在意的是在店里吃饭的回忆,简单食材带来的快乐心情。
时间向前,会让回忆成为一种最难忘的味道。小店不在这里了,我也度过了最美好的学生时光。但无论开车或是坐车,我都宁愿绕点弯路特意路过阜景街,特意路过这边。并非我太留恋过去,或许是我想更多地记住,有了回忆便不再怕失去。
旅游资讯
景山公园:
门票:2元,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凭本人老年优待证游览公园免收门票费(不含园中园,大型活动期间除外)。残疾人免收门票。每年的4至5月可赏牡丹花。
北海公园:
门票:淡季5元,旺季10元,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凭本人老年优待证游览公园免收门票费(不舍园中园,大型活动期间除外),残疾人免收门票。
开闭园时间:
6:30-20:00(1月-3月、11月、12月)
6:00-21:00(4月、5月、9月、10月)
6:00-22:00(6月-8月)
提前半小时停止售票。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
西什库教堂:
西什库教堂的弥撒时间为:
周日(主日)6:00-6:50、7:00-7:50、8:00-9:00、10:00(青少年弥撒)、18:00-19:00周一至周六(平日)6:00-6:50、7:00-8:00。
地质博物馆:
门票:成人30元,学生15元
开馆时间:9:00-16:30,节假日不休息,周一闭馆
4月22日和4月23日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
历代帝王庙:
门票:20元
白塔寺:
地址:北京市阜成门内大街171号
门票:成人20元学生10元
鲁迅博物馆:
门票:成人5元,大学生3元,学生、老人、军人、教师、残疾人、低保人员免费,30人以上需要电话预约免费。
免费日:5月18日
开放时间:9:00-16:00(15:30停止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