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的角度看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k0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的课堂提问是一项策略,也是一门技巧,这在教学中运用得较为广泛。如何有效地提问,不仅需要教师有策略,同时也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学生的配合。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粗浅探析,仅供同行参考。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提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自,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由此可见古人是非常注重提问技巧的。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基本手段。那么,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把教材中的内在机理、语言形式和思想底蕴展现在学生面前呢?
  一、抓住有效课堂提问的前提,就要吃透文本深意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着自身的特点,作为教者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准确认识文本特点,明确重点、难点,才能选好提问的突破口,更好地引导学生释疑解难。反之,如果教材掌握不熟,只是从表面来看问题,肤浅地提出几个问题,往往起不到回答问题的实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以莫怀戚的《散步》为例,这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意蕴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五百多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读完这篇文章,犹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使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作了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体会文中的那份浓浓亲情,从而激发学生去感悟亲情、拥抱亲情、珍爱亲情。教学方法上应力主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当然,教学环节还可进一步设计为“创设情境,回味亲情;整体感知,感知亲情;品读课文,感悟亲情;合作探究,体验亲情;小结课文,升华亲情。”从而让“浓浓的亲情”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这样的问题聚焦,使教学目标高度集中,使文本的核心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有效的实现。
  二、突出有效提问的关键,就要优化问题设计
  优化问题设置的主导者是教师,教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带动全文,如此提问能够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
  1.激活思维的兴奋点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是兴趣的先导。课堂是否生动活泼,很多时候是由所提问题来决定的。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笔者在教《清平乐·村居》时,对“最喜小儿无赖”一句若直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可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问在此而意在彼,则可以增加思维含量,使提问别具一格,富有启发性。通过讨论,学生便理解了在这里“无赖”不是“游手好闲,品德不好”,而是“顽皮”的意思。
  2.突出文本的重难点
  教学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找准问题的切入点,突出文本的重难点,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要切合学生实际。因此,教者在课前备课的过程中,首先应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以此作为设计提问的依据,使设计的提问既明确易懂无歧义,又能突出知识的重难点。笔者在上《羚羊木雕》一文时,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学阶段设计问题,激发学习兴趣,铺垫文本理解,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最终使课堂提问有效、高效。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1)导入环节:在你的家庭生活中,当你和自己的父母亲发生了矛盾,该如何解决呢?(2)初读阶段: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围绕什么事物展开故事情节?(3)精读阶段:在文本的事件中,你认为谁的做法对?谁的做法不对?为什么?作者的思想倾向于谁?如何才能避免此等事情的发生呢?(4)总结阶段:这篇文章的学习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三、确保有效提问的提出,就要关注学生差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提问的对象。学生的智力、基础有差异,个性、社会环境、生活空间等也不同。对同一个问题,问甲生有效,问乙生未必有效。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尊重学生的情智现状,承认学生间存在的差异,遵循量力性原则,特别是要慎重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而不能歧视后进生,或以提问来惩罚学生。同时,在教学提问中,要注意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分析其心理动态,积极引导其情感向有利于课堂认识活动的方向发展。如此问题设置处理,必然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解决。例:教学《变色龙》一文,教者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轻易回答“善变”)(2)奥楚蔑洛夫“善变”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3)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看风使舵”)(4)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本节课的教学中,教者所设问题采用分层设问,层层铺垫,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充分关注到了学生间的个性差异,让每一类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回答的问题,增加回答问题的参与率,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学习是有生命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生命焕发、涌动、发展的过程。然而,现行的学业评价未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及成长的惬意,却在扼杀着学生的灵气与悟性,消磨学生生命的热情
文化是有血有肉的整体,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体系,也不是毫无意义的衣食住行的大杂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必要观察和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中华文化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
【摘 要】随着我县“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逐步深入开展,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被我广大中小学教师、学生及家长所接受,实践也证明这是一种适合多数学生,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但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如教学成果与先进经验的引进吸收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单纯的模式化的学习形式呆板、枯燥乏味,评价效果低下等问题。尤其是在“合作研学”这一环节当中,更是因为要求不够明确、小组存在差异、合作没
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提高生存技能。语文学科蕴藏着异常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彰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高质量地
阅读这件事,从小到大,我们已经听过无数苦口婆心的唠叨了。如今,无论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还是朱永新教授倡议的设立国家阅读节,都可以说是另外的一种“唠叨”。记得在一
寻找合脚的鞋每当回想起和孩子们共读的一本本书,就会不由地沉浸在与阅读同行的一个个生活片断里。共读《特别的女生萨哈拉》,也让我顿悟了自己的使命:帮助每个孩子找到一双
文化观是人们关于文化的根本看法的总结和概括,其核心是文化的价值观。  “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关注和创造的事物,具有各异的特色和大致接近的旨趣。“文化”一词,英文和法文均
【摘 要】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本文就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进行知识训练的同时如何使语文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渗透情感教育,追求和谐境界。  【关键词】情感教育;和谐境界;情景和谐;诵情和谐; 情文和谐;情美和谐  语文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审美创造的心理过程”。那么如何使语文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呢?笔者认为,教师和学生只有在自然、和谐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美的存在,才能自觉地、
初中是学生的中学阶段起步,对学生来说,走好这步非常重要。而初中的语文又是其它科目的基础,所以初中语文学习得好坏,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初中语文中最难学的不是
额南油田是2009年发现的位于二连盆地腾格尔坳陷内的一个含油气区块,主要含油气层系为下白垩统,该区块研究程度较低,亟需对沉积演化及油气储层特征进行深入研究。额南油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