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生繁花(中)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259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江西60年电视文学以1980年——江西首部电视剧《豆蔻花开》诞生的年份为起点,创作历程分为起步(1980年代)、发展(1990年代)和成熟(新世纪)三个阶段:80年代起步期艰难前行,却勇于探索、孜孜以求;90年代发展期兢兢业业、步步为营,却少有长篇大作与走在全国前列的上等佳作;新世纪成熟期奋进努力、捷报频传,则需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关键词] 60年 起步 发展 成熟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17
  
  二、分述——流转的星河,婉转的歌
  在我们正式进入对江西电视文学创作的概述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大背景: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设立电视剧制作单位,应当经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批准,取得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后,方可制作电视剧。”2000年广电总局颁布的《电视剧管理规定》第二章第七条规定:“设立电视剧制作单位,应当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制作电视剧必须持有《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第一章第四条规定:“国家对电视剧制作、进口、发行等环节实行许可制度。禁止出租、出借、出卖、转让或变相转让电视剧各类许可证。”
  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分为甲、乙两种:甲种证是长期的,一证可拍多剧;乙种证是临时的,一证只可拍一剧。而在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首次向北京英氏影视艺术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民营企业颁发《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以前,国内120家拥有甲种许可证的机构全部为国家及各省电视台、电影制片厂或者国有体制的音像公司。也就是说,在2003年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制度对民营公司准入以前,我们论及的所有电视剧作品皆出自国营电视剧制作单位;在江西,即江西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原江西电视台电视剧部,剧部成立于1984年6月;1982年底之前由演播组负责电视剧创作与生产;1982年底从演播组里分出电视剧组,专门从事电视剧创作与生产,直至剧部成立。本文论及的电视剧即以这两个单位摄制的作品为蓝本,且尤以江西电视剧制作的主要阵地——江西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原电视剧部)的作品为重。
  在电视剧领域,国内拥有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奖项——“飞天奖”、“金鹰奖”与“五个一工程奖”。1981年在全国第三次电视节目会议上,组成了兼具代表性、权威性与学术性的评选委员会,对1980年1月至1981年3月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中播出的131部集电视剧进行评选。这个大奖每年举办一次,前二届定名为“全国优秀电视剧奖”;到1983年第三届,正式更名为“飞天奖”。飞天奖是以专家为主评选产生的国家级电视艺术综合奖。
  1983年《大众电视》杂志开始举办首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从1990年开始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简称中国视协)与《大众电视》杂志共同主办;1997年起,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大众电视金鹰奖” 改由中国文联和中国视协主办,名称也改为“中国电视金鹰奖”;2000年,已办到第十八届的“中国电视金鹰奖”升格为“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由中国文联、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国视协、湖南省广播电视局联合主办,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金鹰奖是以观众投票为主的,结合专家评选产生的国家级电视艺术综合奖。
  在江西电视剧创作的30年流转之星河当中,江西推出了第一部短篇电视剧(短篇电视剧:1-2集)《豆蔻花开》(1集),第一部中篇电视剧(中篇电视剧:3-8集)《封锁线上的交易》(3集),第一部长篇电视剧(长篇电视剧:9集以上,含9集)《张天师》(10集)。第一部戏曲电视剧《正气歌》,第一部儿童电视剧《真假一百分》,第一部电视木偶剧《小猕猴斗败大海怪》。江西第一部获得“飞天奖”的是电视单本剧(根据中央电视台的规定:3集以下的电视剧均称为电视单本剧,也即电视单本剧可以是1集,也可以由“上下”两集甚或“上中下”三集构成)《一生中的九秒》,第一部获得“金鹰奖”的是电视单本剧《理解万岁》,第一部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是电视连续剧《铁血共和》。
  1. 起步期:1980年代
  上文已提及,1980年央视共播出电视剧131部,1981年央视共播出电视剧128部,1982年全国共制作电视剧348集,1983年共制作428集,1984年共制作740集,1985年共制作1300余集,1989年共制作约2000集。上世纪80年代,当全国的电视剧创作已进入恢复阶段并大踏步前进的时候,江西才刚刚起步。此时江西的电视剧创作无论从数量亦或质量上看,与全国水平皆存在相当差距。
  在这个10年里,以江西电视台电视剧部为阵地,江西创作了电视小品(短剧)10部,短篇电视剧42部,中篇电视剧10部,长篇电视剧尚未实现零的突破;在起步的10年里,江西创作的荣获全国电视剧大奖并在全国产生影响的仅两部电视单本剧——《理解万岁》(1987)荣获第五届电视“金鹰奖”优秀单本电视剧奖,《一生中的九秒》(1989)荣获第九届电视“飞天奖”短剧、小品类三等奖。尽管如此,江西还是在竭其所能地用电视剧这一艺术样式多角度、多侧面地记录和反映社会与人生。
  人物传记片,彰显人性的光辉:《太白辞山》(1983),彰显了伟大诗人不惧权贵的崇高品格;《明月照我还》(1988),诠释了王安石立志变革、推出新法,使北宋由弱变强的光辉历史;《邵式平》(1986),讲述了赣东北红军创建人之一、我党早期著名政治活动家邵式平,为寻救国之道而一生充满艰难险阻却始终顽强斗争的曲折经历,表现了其爱憎分明的个性和为革命奋斗终生的崇高品质。
  小品(短剧)集,铺陈集锦式的真善美:《在你身边发生的故事》(1983)——由《乘客之间》、《交公》、《公园奇事》、《卖绢花的女孩》4个小品组成,儿童小品6则(1989)——《小河水清清》、《渴》、《呛》、《我看见了》、《亮》、《残》,通过集中演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经常能遇见的小事,来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戏曲电视剧,唱出坚贞与正气:《白莲》(1983),通过讲述一个在地主家长大的童养媳与红军游击队战士之间的感人爱情故事,鞭挞了极左路线对人性的极大摧残及苏区人民对革命的坚贞信念;《正气歌》(1983)为历史剧,通过演绎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文天祥不畏强暴、兴兵护国的故事,歌颂了其浩然正气与“君降臣不降”的崇高民族气节及宁死不屈的精神;《翠竹青青》(1984)是一出戏曲轻喜剧,通过描叙杨柳村竹编能手柳翠竹择婿的故事,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人民不仅在生活上开始步入富裕的道路,而且在精神面貌上亦发生了深刻变化。
  儿童电视剧,呼吁正义团结与成长的关爱:《红飘带》(1982),“红飘带”是红旗的一角,由父辈的鲜血染成,根据地的儿童们把能带上红飘带视作最大的心愿。孩子们有自己的爱憎,由于各自的家境不同,他们之间甚至有点不和;但在共同的对敌斗争中,他们却团结起来组成红色儿童团,高举着红飘带与父兄们并肩战斗。《真假一百分》(1986),通过刻画小主人公兴兴的转变,生动地说明了少年儿童有很大的可塑性,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的密切配合与正确引导,并且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山娃》(1988),通过讲述主人公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非常经历,形象地告诉人们: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成人世界及生活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小猴斗败大海怪》(1989)是一部儿童神话剧,通过叙写山林中一只聪明的猴子和一群动物斗败大海怪的故事,反映了正义与善良必然战胜邪恶。儿童小品6则(1989)——《小河水清清》、《渴》、《呛》、《我看见了》、《亮》、《残》(上文“小品(短剧)集”中已提及)。
  革命历史剧,弘扬“亮剑”精神:《相遇》(1980),通过讲述一对革命恋人以不同的身份作掩护,打入敌内与敌人展开机智英勇的斗争的惊险故事,歌颂了我党地下工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封锁线上的交易》(1984),生动演绎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中央苏区在反击国民党军事围剿的同时,为打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瑞香店》(1986),刻画了一个忍辱负重的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皮旅——中原东路突围记》(1987),真实地再现了1946年我军中原东路突围这一艰苦卓绝的战斗历史,热情地讴歌了皮定钧、徐子荣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光辉业绩。《井冈之子》(1989),描叙的是陈正人等革命先辈在井冈山与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的故事,歌颂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农村生活片,谱写改革的乐章:《书记打锣》(1981),讲述了三中全会之后为落实农村经济政策,书记带头纠正极左思想,动员社员发展养猪事业的故事。《田螺湾趣事》(1982),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由贫变富的新面貌及党风的逐渐好转。《赭色的老钟》(1987),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农民要致富,必须先治愚;老区建设,不能只靠救济,更要靠科学技术。《田野的风》(1987),通过演绎农村妇女玉香因办商店而引起的一系列风波,揭示了广大农村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性。《金色的情思》(1987),描叙烈士后代方晴的事业、生活与爱情,热情讴歌了老区新一代人积极献身农乡建设、锐意改革的精神。《好戏在后头》(1987),以轻松诙谐的基调反映了富裕起来的农村新旧观念的冲突,善意地讽刺了好心办错事、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干部作风。《唐老鸭的桃花运》(1989),一部反映农民生活的喜剧片,通过讲述“唐老鸭”养鸭致富的故事,反映了农村改革的新风貌。
  青年励志剧,弹奏奋进的交响:《豆蔻花开》(1980),反映了青年一代的心灵虽留下了十年浩劫的阴影,却仍然渴求光明、积极向上。《白纱巾》(1981),老干部尹局长关心爱护一批有理想有才干,由于十年动乱成为受害者的青年;局长积极引导他们发挥各自专长,使其在生活的浪潮中找到了各自位置。《雪花静静地飘》(1981),揭示了新一代青年在迷惘中思索,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勇敢地探索生活新道路的热忱与勇气。《霞村二柳》(1983),通过记叙大柳、小柳两姐妹对事业、生活与爱情的不同态度与遭遇,引导人们去追求真诚美好的生活。《追求》(1985),通过记叙煤矿充电房中三个女工的恋爱生活,反映了80年代的青年煤矿工人对理想、事业、友谊、爱情的执着追求。
  理念宣教片,倡导正确的价值:《龙泉酒家》(1983),通过讲述龙泉酒家在开业大吉的这天,由于部分领导职工不重视食品卫生工作,发生了一连串事故,说明了只有重视食品卫生法,才能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才能搞活经济。《死亡游戏》(1986),通过展现一起水上交通事故的始末,告诫人们要自觉遵守水上交通规则,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血的备忘录》(1986),运用记者采访的形式,将一个个血淋淋的交通事故展现于观众眼前。它疾呼: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请注意交通安全。《明天将远行》(1987),通过描叙一个老教授历经磨难始保存下来的极具科学价值的文稿,不幸毁于火灾的故事,提醒人们要注意防火工作。《绿梦》(1987),强调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让我们将俯瞰的镜头稍稍后拉,当我们将回眸的视域拓宽至这一时期全国电视剧创作的广阔疆土时会发现,在这个10年里,全国首先出现了一批发人深省的反映人们在动荡岁月中曲折命运的“伤痕电视剧”、“反思电视剧”(如1982年《蹉跎岁月》),随后又出现了一批反映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向旧体制、旧观念发起挑战的“改革电视剧”(如1985年《新星》)。至80年代中期,全国又出现了若干根据中国古典和现代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如《四世同堂》(1985)、《红楼梦》(1986)、《西游记》(1987)等,这些作品充分利用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学资源,为中国的电视剧创作开辟了新的题材空间。也即在80年代初期至中期,全国电视剧一方面通过对历史伤痛的反思,控诉了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对人性的戕害,凸显了人本主义的主题,表现了改革开放的趋势与进程;另一方面,它也在通过对中国古典与现代文化以至西方文化的渗透与吸收,完成了文革之后的文化复兴。
  80年代中后期,随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决策和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决定,加之这一时期港台诸如流行歌曲、电视剧及通俗小说等大众文化产品的大规模涌入大陆,西方诸如好莱坞电影等大众文化产品亦大举入侵国门,国内的电视剧创作与市场化进程和通俗文艺渐行渐近。《乌龙山剿匪记》(1987)、《篱笆
其他文献
[摘要] 《情书》和《入殓师》这两部日本电影里面展现的生者面对死亡的态度,折射了日本民族文化中的死亡观。把死亡看做生的另一种形式,把死亡看做生命的一种对照,因为生命而对死亡无所恐惧,因为死亡而对生命更加珍惜,这正是我们可以从这两部电影和日本民族文化中可以得到的启发。  [关键词] 死亡 生命 形式 尊重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1.026  生与死,
[摘要]《疯狂的石头》的荒诞形式与其蕴涵的对存在的叩问之间构成的极具张力的“力  [关键词]疯狂的石头 西西弗的石头 荒诞    人们普遍把《疯狂的石头》视为一部搞笑片,其实它与普通的搞笑片有本质区别,在它搞笑的市场化旗帜上隐藏的是“荒诞”的主题。影片以“游戏的外壳”(宁浩语)、荒诞的形式表达了疯狂追逐时代的荒诞体验。对荒诞的体验,早有种种艺术表现,但对于现代人“对无价值东西的疯狂追逐行为”,却一
[摘要] 电视剧《幸福来敲门》的设计给予了演员很好的提示和更多发挥的空间,蒋雯丽娴熟的演技将江路这一人物形象演绎得真实而丰满。矛盾是推动主人公和故事前进的的动力,当所有的纠结都被化解掉,江路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最简单、最质朴也最真实的幸福。这部电视剧的主创人员以白描的手法和生活流的创作思维,为2011年的电视观众奉献了一部清新芬芳、意味隽永的电视作品。  [关键词] 矛盾 化解 幸福     20
[摘要]《当幸福来敲门》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讲述的是主人公历尽命运的曲折与坎坷,最终通过不屈不挠的奋斗与抗争而取得命运之神垂青与关爱的故事。同时,也展现了对“自主动机、自由抉择、通过自力更生迟到自我实现”为主导价值观的美国梦的解读与阐释。  [关键词]魔方 命运 救赎    一个魔方,有六个面,六种不同的颜色。而生命中也有不同的颜色,这些颜色是生命符号的表征、申诉与扩张。当这些白、绿、黄
[摘要] 《海豚湾》是一部典型的意识形态明显的“真理电影”模式纪录片。在整部影片中,叙述视角和叙述者成为意识形态强权的拥有者,在观影的过程中运用多种叙事手法对观众进行意识规训。而从宏观来看,纪录片无一不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无论是遮蔽的还是解蔽的,意识形态都是纪录片叙事的中心。  [关键词] 《海豚湾》 意识形态 叙述视角 叙述者 叙述接受者  doi:10.3969/j.issn.1002-6916
[摘要]  中国观众对于美剧的追捧成为超越美国本土之外一道炫目的流行文化景观。与韩剧相比,美剧在中国的隐秘流行是收视方式(以网络传播为主)收视习惯(随时随地)、受众群体(以接触网络较为广泛的大学生和白领为主的主动性较强的收视群体)以及美剧中所蕴舍的内容以及所体现的、同时也与该群体当下心理相契合的美国主流价值观(诸如英雄主义、个人主义,和始终不变地强调真善美)这三者相契合形成的产物。  [关键词]美
[摘要]与“辛亥献礼”影片对比,《十月围城》在主流价值传达上的成功经验具有值得探讨的话语空间。再将其置于香港“英雄电影”序列,则在主体设置、价值传达与意义指向等多方面表现出差异,在“辛亥革命”这一话语的影像呈现上,《十月围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成功案例,它的存在让思想性、商业性、艺术性的和谐共振成为一种已然实现或并非遥远的可能。  [关键词]《十月围城》 英雄情结 革命信仰 主流电影  辛亥革命百年
[摘要] 作为一个从普通演员到具有声望的明星,闫妮明星声望的获得与自身文本的特点有关,亦有社会文化和受众需求因素的影响,并且也与电影、电视高度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有关。闫妮的影视文本形象,已经在重复的建构和颠覆性的转变中,被受众定位为具有女性魅力和女性美德的女明星。她从外形、言谈到由形体演绎出的动作,都转化为当今社会文化需求所要求的内涵,因而闫妮成功的从众影星中脱颖而出,拥有了自己特有的声望。  
[摘要] 昵称是用来表示喜爱、亲昵的一种称谓形式。英文人名的昵称是以赋名为基础的缩写或异体, 在学习英语中,英语人名的昵称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掌握这些相关知识不仅可以避免由于不熟悉某些人名及其相应的昵称形式而不知所云的现象,而且恰到好处的使用还能增添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 昵称 英文人名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4.034 
[摘要] 《梅娘曲》选自话剧《回春之曲》中的第三幕,整首歌曲以讲故事的形式向人们诉说一对恋人的过往而由梅娘唱出,在这样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感人场面之中,作曲家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结尾乐句,将人物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层次分明地、细致的刻画,一步步将歌曲的情感表达推向高潮,在这样的艺术效果的感染下,梅娘这位艺术形象在赢得人们钦佩的同时更深深地留在听众的脑海之中。    [关键词] 《梅娘曲》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