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回光返照还是全面复兴?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ovo_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公布的“萨尔马特”导弹性能

  近日,在“俄罗斯军队-2019”国际军事技术论坛期间,俄方首次公开了其最新的“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弹道导弹的性能参数。该导弹全长35.5米,直径3米,采用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推动;其起飞重量为208.1吨(其中液体燃料重约178吨),有效载荷近10吨,战斗部为分导式核弹头;导弹最大射程18000千米,但其命中精度数据(圆概率偏差)并没有公布。早在2018年初,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发表年度国情咨文时就表示,“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弹道导弹正在测试当中,首批量产型导弹将于2021年投入使用,并将取代SS-18系列重型洲际弹道导弹。
  作为昔日东西方冷战标志性武器之一的SS-18系列重型洲际弹道导弹(俄方称“R-36M系列重型洲际弹道导弹”),是苏联洲际弹道导弹家族的第4代产品,其基本型的最大射程约为16000千米,并可投送1枚爆炸当量约为2500万吨的核弹头。而其后期型号全部具有投送分导式核弹頭的能力,最大射程虽有所缩减,但毁伤效率明显提高,从而也成为了东西方冷战时期西方最为忌惮的苏制战略武器之一。然而,“岁月不饶人”,俄罗斯现役的SS-18系列重型洲际弹道导弹已基本接近寿命上限,因而被“萨尔马特”导弹全面取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的历史回顾


  在弹道导弹上使用液体燃料,始于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V2,其使用了乙醇和液氧作为推进剂。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液氢液氧、煤油液氧、甲烷液氧、偏二甲肼红烟硝酸、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等为燃料的火箭发动机不断涌现,既推动了军事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民用航天事业的发展。但综合比较后而言,液氢、液氧、液态甲烷等均属低温燃料,储存和使用的条件比较苛刻,且液氢和液氧等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等恶性事故。更为重要的是,液氢和液氧等为不可储液体燃料,一旦加注进弹体,就要尽快发射,难以满足战略导弹长时间战备值班、令到即射的需要。
  总之,根据各国的实践经验,最适合战略导弹的液体燃料还是偏二甲肼与四氧化二氮的组合,当然也有使用混肼50与四氧化二氮的(如美国的“大力神”2洲际弹道导弹),但从大类上讲还是一致的。这两种液体燃料造价适中,且为常温燃料,一旦加注可在弹体内储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战略导弹的需要,当然其具体储存时间为各国的机密。同时,偏二甲肼与四氧化二氮一旦相遇即可自燃,可以简化战略导弹的点火机构。当然,其缺点也是相当明显的,一是其在弹体内的储存时间仍难与固体燃料相比,二是其毒性较大,一旦泄露,将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纵观俄罗斯,其现役的陆基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如SS-18和SS-19),全部使用的是偏二甲肼与四氧化二氮燃料,甚至在潜射洲际弹道导弹方面,也有相当部分的型号使用了以上两种液体燃料(如SS-N-23)。而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除早期的“宇宙神”与“大力神”1洲际弹道导弹之外(其使用液氧煤油燃料),其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全部使用了肼类与四氧化二氮燃料。当然,自“大力神”2洲际弹道导弹退役之后,美国已无现役的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其海基和陆基导弹全部实现了“固体化”。
  此外,英国现役唯一一种洲际弹道导弹“三叉戟”IID5(潜射)为固体燃料;法国现役唯一一种洲际弹道导弹M51(潜射)也使用固体燃料。
试验中的“萨尔马特”导弹

“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弹道导弹性能解析


  “萨尔马特”的最大参考目标,就是其前辈SS-18重型洲际弹道导弹。两相对比,“萨尔马特”略有超出。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指标即有效载荷和最大射程,有了明显提升。以俄罗斯目前的核弹头小型化技术水准而言,近10吨的有效载荷至少可以运载并投送10枚以上的分导式核弹头,每枚核弹头的爆炸当量至少在50万吨以上。如果降低单个核弹头的爆炸当量,还可以运载并投送更多的核弹头。当然,单枚导弹运载过多的核弹头,不利于分散风险,一旦在初始段或中段被敌方反导武器拦截,损失太大。因此,现在各国现役的各型洲际弹道导弹,其所运载的核弹头,基本上都不超过10枚。
即将被“萨尔马特”取代的SS-18重型洲际弹道导弹

  所以说,“萨尔马特”所运载并投送的核弹头也不太可能超过10枚。“萨尔马特”导弹的直径不超过3米,可能主要是从便于铁路运输的角度考虑的,即使俄罗斯境内都是宽轨铁路,但若导弹直径超过了3米,铁路运输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若超过了3.5米,就难以进行铁路运输。据推测,该导弹可能采用了两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推进剂为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具备一定的燃料可储性。为了充分利用既有发射井,该导弹还可能沿用了冷发射的方式,即先用高压燃气将导弹推出井口后再点燃主发动机,这样还可以避免在发射井内设计安装复杂的导焰冷却装置。早在上一代的SS-18重型洲际弹道导弹上(改进型号),就实现了圆概率偏差350米的设计目标,这也是苏联时代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的最高设计精度。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萨尔马特”导弹,应该拥有更高的命中精度。众所周知,一款洲际弹道导弹的命中精度,主要取决于其惯性导航元件的精度,而在这个方面,各大国对自己相应产品的性能参数,都是严格保密的。因而我们只能合理推测,“萨尔马特”导弹的命中精度比SS-18有较大的提高,其圆概率偏差应该在200米左右,基本达到了与美国现役洲际弹道导弹相当的水准。由于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且国土面积广阔(国土面积1700余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一),因此从其境内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只要具备10000千米左右的最大射程,就能覆盖其主要战略对手的全境。而“萨尔马特”导弹18000千米的最大射程,显然大大超过了俄罗斯的现实战略需要。   因此,18000千米可能只是“萨尔马特”导弹理论上的最大射程,要达到这一数值,导弹必须减轻有效载荷。所以说,“萨尔马特”导弹的实际最大射程,可能不会超过15000千米。同时考虑到各大国反导武器特别是中段反导武器的发展,“萨尔马特”导弹还应强化了自身的突防能力。一般来说,洲际弹道导弹的突防方式无外乎使用速燃发动机、释放诱饵、机动变轨等,考虑到“萨尔马特”导弹的有效载荷较大,除运载核弹头之外,尚有余力运载较多的诱饵。因此,“萨尔马特”导弹很可能采用了释放“有速诱饵、再入诱饵”及“机动变轨”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突防能力,在战时突破主要战略对手中段反导系统的拦截。
俄罗斯导弹固定发射井

“萨尔马特”导弹未来部署与换装


  对于重型洲际弹道导弹而言,最传统的部署方式就是将其置于地下发射井内,这种部署方式简单易行,且具有很长的历史。事实证明,地下发射井的部署方式,具有良好的隐蔽性与生存性。即使在卫星侦察手段十分先进的今天,要想发现并定位一个大国所有的地下发射井,是不可能的。此外,通过卫星等侦察手段发现的敌方地下发射井,也可能有真有假,一旦“认真为假”或“认假为真”,战时将造成严重的后果。与此同时,现代地下发射井,均综合使用了抗压减震的多种手段,特别是高强度抗压混凝土的使用,使地下发射井坚如磐石。
  即使战时有敌方的核弹头在近距离爆炸,只要其爆炸当量不超过地下发射井的设计上限,就能确保生存下来并进行反击。此外,前文已经提到,只要导弹的长度和直径大体相当,新型导弹就有可能沿用上一代导弹的地下发射井,从而减少使用成本。而且考虑到“萨尔马特”导弹的体积和重量,其实现公路机动发射的可能性甚微,但其实现铁路机动发射的可能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此前全世界唯一进入现役的铁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SS-24,全长21米、直径2.35米、有效载荷约为3.6吨,其铁路发射车最大载重约为120吨。
  两相对比可知,“萨尔马特”导弹如果要实现铁路机动发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现有铁路发射平台难以承载,必须重新研制。综上所述,“萨尔马特”仍将是一款以地下井发射为主的洲际弹道导弹,但未来不排除其它的部署方式。未来俄罗斯若要使用“萨尔马特”导弹攻击其主要战略对手,主要有两个发射方向:一是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发射;二是从其本土向北极方向发射。但由于洲际弹道导弹弹道高度的限制,洲际弹道导弹是存在最小射程的(一般在4000千米左右),也就是说从距离主要战略对手越近的地方发射,就越难以覆盖其全境。
  因此,未来“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地,应该还是在俄罗斯的内陆地区,其欧洲和亚洲部分都有可能部署。另根据俄罗斯方面的消息,“萨尔马特”导弹的首批量产型将于2021年投入使用。这也从侧面说明,该导弹将于近期结束试验并尽快定型投产,逐步替换上一代的SS-18和SS-19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不过考虑到现役的这两种导弹还有一定的剩余寿命,加之“萨尔马特”导弹也并没有明确的服役时间表,因此未来的整个换装过程,还会有一定的时间上的变数。
美国“大力神”2导弹使用混肼50与四氧化二氮液体燃料

固体燃料与液体燃料,未来谁主沉浮?


  众所周知,在弹道导弹领域,液体燃料的出现时间要远比固体燃料早,从最早期的乙醇液氧、液氧煤油到现在的偏二甲肼与四氧化二氮,技术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比冲大的优势却一直未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其固体燃料从最早期的聚硫橡胶到现在的NEPE推进剂,其两大技术难点(推进剂配方与燃料浇注),却一直困扰着有关科研人员。尤其对于中小国家来说,先进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技术几乎是高不可攀的。因而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中小国家以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为突破口,取得了弹道导弹技术方面的重大进展。
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公司在测试液氧煤油发动机

  对财力、技术有限的国家来说,假如将同等的资源投入在固体燃料弹道导弹上,所取得的技术进展肯定会小很多。再者,如果是单纯的航天发射活动,在不考虑应急发射的前提下,使用液体燃料运载火箭的效费比,要远高于固体燃料运载火箭。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特别是重型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其具有火箭發动机比冲大、导弹有效载荷大等优点,特别是对海基核力量并不强大的国家而言,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一枚重型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的有效载荷及弹头投送量,可能是同级别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的好几倍,在效费比方面优势明显。但目前还要继续研究改进的一个问题是,液体燃料在弹体内的储存时间。根据公开的资料,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燃料在弹体内的可储存时间一般是若干个月,在这个时间内,可随时待命发射,其反应速度并不亚于固体燃料导弹;一旦超过这个时间还未发射,就要将上述两种液体燃料从弹体内抽出,以免腐蚀弹体。相比之下,固体燃料导弹,其燃料可靠性至少在10年以上,这方面优势相当明显。因此,重型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一个关键的技术发展方向,就是尽可能提高液体燃料在弹体内的可储存时间,其主要技术措施可能是进一步强化导弹燃料箱的密封性和耐腐蚀性。一旦取得重大技术突破,重型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就会可望迎来“第二春”。
  【编辑/行健】
其他文献
2020年2月9日,伊朗电视台公布了伊朗革命卫队的最新武器装备——“雷霆”500(Raad 500)弹道导弹的相关情况,引起外界广泛警惕,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技术先进的实用性武器。那么,这种新型武器究竟怎样呢?“雷霆”500的发展  这型导弹基本反映了伊朗导弹武器技术发展的进程,也集中体现了其军事需求变化。  “蛙”式起步的“地震” 严格意义上看,伊朗的固体火箭发展要比现在成为主力的液体燃料火箭早。从
[编者按]俄罗斯“2016国际军事比赛”,我军代表队再次获得团体第二名、单车赛冠亚军的好成绩,使时刻关心我国军队建设的广大军迷朋友无不欢欣鼓舞。不过在单车赛和此后的半决赛中,我参赛队曾两次在坦克炮射击中,3发全部未中,引起了国内军迷的极大关注,以及众多媒体的猜测和评论。但很多评论,都是不了解坦克实车操作者,根据片面的知识和信息,做出的错误猜测。  笔者这次就对于“三发未中”的原因,从装备技术原理、
2019年10月2日上午07:11(格林尼治标准时间周二22:11),在朝鲜江原道元山北部一带的东海元山湾水域,朝鲜国防科学院成功试射新型“北极星”3潜射弹道导弹。这是朝鲜自2016年8月以来首次发射潜射导弹,也是自2019年5月以来发射的第11枚导弹,此前10次发射的都是近程导弹。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国防安全论坛(KODEF)首席分析员申钟宇(音)表示,“北极星”3与前两个型号完全不同,最大射
摄影/东剑  2021年5月15日上午,海军第38批护航编队从浙江舟山某军港解缆起航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第37批护航编队执行护航任务。此次护航编队由导弹驱逐舰“南京”舰、导弹护卫舰“扬州”舰和综合补给舰“高邮湖”舰组成,编队携带舰载直升机2架、特战队员数十名,任务官兵近700人。其中,“南京”舰(見图)是首次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从空中俯视直升机吊运的榴弹炮  2021年5月4日,在夏威夷斯
2021年7月中旬,新疆军区某火力团一条长龙般的车队穿山谷、越沟壑、碾冰雪,来到海拔5 300米的某陌生地域,展开一场跨昼夜实弹射击演练。此次演练,该团力求在实战化背景的极限条件下全面检验部队指挥控制、快速机动、精确打击能力。  机动途中,该团突出战备等级转换、行军指挥、疏散隐蔽等环节穿插“敌情”,重点对部队指挥控制、战术机动、战斗协同等能力进行检验考核。  在实弹演练阶段,该团依托指挥方舱及指挥
如果问现代枪械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各种琳琅满目的附件以及标志性的皮卡汀尼导轨了。如今,在美军列装的每一种步兵武器上,几乎都能找到皮卡汀尼接口。皮卡汀尼接口标准名称为MILSTD-1913,从数字上,很多人以为是1913年颁布的老标准,实际上,1913只是编号而已,并不代表年份。而且,皮卡汀尼接口也并不是唯一的接口标准,还有韦弗式(weave)导轨、俄罗斯MTKM导轨和中国燕尾式导轨等。近
战火中的伊德利卜省  从2019年11月以来,叙利亚政府军集中优势兵力,在俄军的配合下,展开了对全国最后一块由反对派控制的地区——伊德利卜省的收复之战。3个多月来,叙利亚政府军陆续收复了1500多平方千米的领土以及200多座村庄和城市,但这也导致叙利亚政府军与支持反对派的土耳其武装力量之间的军事冲突全面升级。土耳其为报复叙利亚政府军空袭炸死36 名土耳其士兵,于2月28日对叙利亚政府军发动“春季盾
女性能否担当战斗机飞行员是个争论多年的问题,现已得到肯定回答。不久,我国第一代女战斗机飞行员将冲天而起,本次就来关注相关的一些装备问题。  张:女战斗机飞行员最早出现在二战。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空军特地组建了女飞行员飞行团,这是历史上第一批女战斗机飞行员。当时,苏联先后组建了一个女子歼击机团和两个女子轰炸机团。歼击机团战斗出动4419架次,参战125次,击落敌机38架、击伤42架,涌
2016年4月27日,年仅29岁的中国海军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在进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因战机突发机械故障,壮烈牺牲。据报道,张超在加入舰载机飞行员行列前已拥有11年飞行经验,先后驾驶过6型战机,飞行技术和心理素质俱佳,曾多次带弹执行驱逼外国军机的任务。可就是这样一位不折不扣的业务尖子,却在上舰前夕倒在了离梦想咫尺之遥的地方,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被称作“刀尖上的舞蹈”的舰载机起降作业。事实上,航母舰载
几乎在一夜之间,美军的反舰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7月26日,美国洛·马公司宣布,美国海军和美国空军正式授予第一批AGM-158C远程反舰导弹(LRASM)的预生产合同。半个月后,美国国防部宣布,授予雷锡恩公司4 000枚“战术战斧”Block IV生产合同,其中包括改装反舰型“战斧”。新生的LRASM,重生的反舰“战斧”,一个关于美军甚至海洋的全新预言即将诞生。  重回战略起点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