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起来,各种改革实验陆续出现,有些已取得初步成果。这无疑将对提高小学数学教材和教学的质量起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要认真总结我们自己的成功的实践经验,加以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借鉴国外的改革经验,使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更快地提高。
各国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尽管有着不同的背景,但在小学数学教育方面有着很多共同点,面临着一些共同性的问题需要解决。有些问题在国际会议上还进行了共同的探讨和研究。了解这些,对我们的改革会有一定的助益。当然,研究国外的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注意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吸收其中有益的东西,探寻其中有益的启示,避免照搬。
现代教学观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主导,起着组织课堂程序的作用,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则成了广大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探索求知,将会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谈一谈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课件,创设新奇情境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不稳定,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因而教师上课时,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新奇的课件,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自主地置于情境之中,参与新课的学习。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经过认真钻研,制作了 “ 森林运动会 ” 的课件,带学生去参观小动物的运动会。在途中遇到很多车,帮助统计各种机动车的辆数;统计小动物们跳远的成绩情况,看谁能得冠军;统计各队的奖牌情况,算哪个队的金牌多,等等。在这样一组组鲜活的画面影响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地融入紧张激烈的情境之中,主动参与学习。在统计过程中,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本课内容。
二、联系生活,创设和谐情境
生活是数学之源,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可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之中,设计一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新知。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我设计了 “ 小华和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了很多东西 ” 的情境,让学生帮他计算每种东西用了多少钱,然后通过观察,找出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这样,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了学习动机,学生很快就归纳出了题中的数量关系。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三、巧设疑问,创设探索情境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探索,去发现新知,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巧设疑问,创设一种探索情境,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智能。如教学《分数化有限小数的规律》时,先让学生观察出由分数化成的小数,有的是有限小数,有的是无限小数,然后设疑:“ 为什么同样是分数,可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却不能呢?你能探索其中的奥秘吗? ” 这一充满探索性的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求欲望和兴趣,纷纷动手研究。通过思索、讨论,学生终于探索出了其中的规律,潜在的智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利用激励,创设愉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放心大胆地去研究、探讨,从而获得新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教学《认识小数》时,教师设计了 “ 米老鼠小博士和同学们做游戏 ” 的课件,并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评价。在一声声 “ 你真棒 ”、“ 请努力 ” 的鼓励下,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在这样愉悦的情境中,学生学习状态极佳,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这种情绪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新知。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激励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改进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早在60年代,国外由于科技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就提出改革数学教学方法的问题。但是70年代以至近些年来的一些调查研究表明,许多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顺序,教学生死记硬背。因此,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性。首先在教学方法方面,趋向于选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方法,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而不是做“讲台上的圣人”。因此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组织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各国都提倡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美国提倡用探究法、引导发现法等;苏联提倡用独立作业法、问题教学法等,同时对传统的讲解法、谈话法等加以改造,加强启发性。各国都强调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选用最佳最合理的教法。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它还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教师应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
各国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尽管有着不同的背景,但在小学数学教育方面有着很多共同点,面临着一些共同性的问题需要解决。有些问题在国际会议上还进行了共同的探讨和研究。了解这些,对我们的改革会有一定的助益。当然,研究国外的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注意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吸收其中有益的东西,探寻其中有益的启示,避免照搬。
现代教学观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主导,起着组织课堂程序的作用,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则成了广大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探索求知,将会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谈一谈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课件,创设新奇情境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不稳定,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因而教师上课时,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新奇的课件,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自主地置于情境之中,参与新课的学习。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经过认真钻研,制作了 “ 森林运动会 ” 的课件,带学生去参观小动物的运动会。在途中遇到很多车,帮助统计各种机动车的辆数;统计小动物们跳远的成绩情况,看谁能得冠军;统计各队的奖牌情况,算哪个队的金牌多,等等。在这样一组组鲜活的画面影响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地融入紧张激烈的情境之中,主动参与学习。在统计过程中,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本课内容。
二、联系生活,创设和谐情境
生活是数学之源,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可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之中,设计一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新知。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我设计了 “ 小华和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了很多东西 ” 的情境,让学生帮他计算每种东西用了多少钱,然后通过观察,找出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这样,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了学习动机,学生很快就归纳出了题中的数量关系。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三、巧设疑问,创设探索情境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探索,去发现新知,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巧设疑问,创设一种探索情境,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智能。如教学《分数化有限小数的规律》时,先让学生观察出由分数化成的小数,有的是有限小数,有的是无限小数,然后设疑:“ 为什么同样是分数,可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却不能呢?你能探索其中的奥秘吗? ” 这一充满探索性的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求欲望和兴趣,纷纷动手研究。通过思索、讨论,学生终于探索出了其中的规律,潜在的智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利用激励,创设愉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放心大胆地去研究、探讨,从而获得新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教学《认识小数》时,教师设计了 “ 米老鼠小博士和同学们做游戏 ” 的课件,并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评价。在一声声 “ 你真棒 ”、“ 请努力 ” 的鼓励下,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在这样愉悦的情境中,学生学习状态极佳,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这种情绪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新知。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激励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改进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早在60年代,国外由于科技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就提出改革数学教学方法的问题。但是70年代以至近些年来的一些调查研究表明,许多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顺序,教学生死记硬背。因此,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性。首先在教学方法方面,趋向于选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方法,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而不是做“讲台上的圣人”。因此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组织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各国都提倡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美国提倡用探究法、引导发现法等;苏联提倡用独立作业法、问题教学法等,同时对传统的讲解法、谈话法等加以改造,加强启发性。各国都强调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选用最佳最合理的教法。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它还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教师应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