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企业空间组织形态,在当前各国经济体系中表现出非凡的活力,这些集群犹如“平滑空间上的粘滞点”(Markusen,1996),吸收集聚了稠密的经济能量,呈现出蓬勃的区域竞争力。
Scottish Enterprise(SE)将产业集群定义为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和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金融组织和其他基础设施等。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曾忠禄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型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徐康宁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
被大多数产业集群研究者所接受的,是迈克尔·波特所给出的定义。波特认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有时简称集群,可以定义为在特定地域内一些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地理上的集中现象。这些关联的实体有助于竞争力的提高,首先包括上游产业像元器件、机构、服务等专业化投入品供应商以及特定的基础设施提供商;其次延伸到下游产业如分销渠道;最后还包括政府和一些公共机构,如研究机构、大学、职业培训所、贸易代理委员会等。
二、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看,集群是在相关产业链或产业链部分环节上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密集型空间集聚现象。产业集群的核心本质在于基于产业链的企业能够实现相互联系与合作,进而形成企业网络。相对于市场交易中离散的、随机的买卖双方,空间上接近的企业和机构间更容易建立信任和协调的交易关系。因此其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性。
产业集群作为企业和机构的“扎堆”现象,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对于空间集聚,传统的区位理论大多从成本的角度来解释。如根据韦伯传统的工业区位理论,决定工业区位因子有运输成本、劳动力和集聚效应,合理的工业区位是指向三个总费用最小的地方,这样可能在这些区位形成工业集聚。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日趋明显,许多理论开始从技术创新、信息传播扩散与学习的视角来研究空间集聚。认为空间集聚是企业为获得更好的信息和服务,能够快速、更好地创新而形成的一种空间现象。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还从非经济的角度论述了这种空间集聚,认为产业集群的产生不仅与经济因素有关,还与社会因素有关,产业集群中特有的社会关系如亲缘、地缘关系,有利于形成相互信任的产业文化,从而使集群中的企业受益。
现实中几乎所有的产业集群都表现为大量专业化企业和机构集聚在一地,形成专业镇或专业村。如浙江绍兴大唐镇的袜业产业群、温州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业群,还有广东东莞等地的专业镇等。对于现实中的这种专业化企业集聚现象,有资源依附型,也有历史上体制转轨原因所形成的产业集群类型,还有外资型等多种类型。
2.产业集群的根植性。
根植性(embededness)来源于经济社会学,其含义是指经济行为深深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机构不仅仅在地理上接近,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具有很强的本地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经济上的,还包括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等各方面。一个区域要取得持续发展,单纯依赖外力是不够的,如果区域内的企业只与国外或区域外部企业结网而不与本地企业发生联系,当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本地原有的成本优势如低劳动力成本或政策优惠等减弱时,区域内企业会寻找更佳的区位而“飞走”他地,致使本地经济走向衰落。因此,在理解产业集群时,必须强调企业的根植性,强调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产业文化。
产业集群正是依靠群内经济主体之间频繁的互动、频繁的联系纽带而产生充足的社会资本,即建立在相互信赖基础上特有的产业文化。在典型的意大利产业集群中,群内的企业家以及合作团体等机构,通过频繁的合作与交流,相互间建立起高度的信任,在保持高度灵活性的同时,还可通过协同作用,取得规模效益。
在这里强调产业集群的根植性,并不否定集群内企业与群外保持联系,在全球化浪潮下,区域发展不可能孤立地取得发展,企业也必须用全球化的眼光去搜寻新的信息、技术等,但产业集群理论作为一种区域发展战略,必须注重培养区域发展的内力,使区域本身获得一种“粘性”来留住和吸引企业,这种“粘性”就是集群的根植性,也是区域外其它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
3.产业集群的专业化。
产业集群作为众多企业和机构的一种空间集聚现象,不是指毫无联系的企业单纯的距离靠近,而是有其特殊的产业内涵。虽然集群具有跨产业的性质,但最终产品还是以一、两个产业为主,相关产业为这个核心产业服务,所以具有专业化的性质。
正是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特征,才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企业与支撑机构之间产生了紧密联系,因为单纯的空间距离靠近并不必然导致经济主体之间产生密切联系,这一点在众多人为规划的产业区中已经得到证实。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定区域,加之长期所形成的相互信任的产业文化,降低了群内企业之间交易的不确定性,减少了交易费用,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世界上现存的产业集群无不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如我国浙江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诸暨大唐袜业产业集群、河北清羊绒产业集群和意大利普拉托羊毛纺织产业群等。如果不具备专业化的特征,因不具备产业内涵,只能称其为空间集聚,而不能称为产业集群。
4.产业集群的网络化。
网络是指“各种行为主体之间在交换资源、传递资源活动过程中发生联系时而建立的各种关系的总和”。这里的网络化特征是指产业集群内部各个经济体之间由于专业化分工而产生的密切的交互作用,它包括正式的合作网络和非正式的合作网络。前者表现为各行为主体之间通过各种合同形成的正式关系,而后者一般为非合同、在长期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关系。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非正式网络关系对形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产业集群中的非正式网络往往是在非正式的交流与接触中、频繁交易或合作过程中基于彼此信任基础上建立的,所以相对稳定,它主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经历或社会文化背景及彼此的信任基础。这种非正式的网络形式能够有效地传递和扩散隐含经验类知识,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产生的社会化过程,加速知识创新,有效地保持与增强区域的竞争力。
5.产业集群的学习性。
产业集群之所以具备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在于产业集群是一个学习性的区域。这里的学习主要指非正式研究与开发活动,产业集群内的创新网络和根植性为群内企业之间相互学习创造了条件。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学习性区域,是各行为主体在能动响应各种挑战与机遇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柔性化网络组织的区域,它强调区域具有对外界环境变化进行整体性快速与柔性反应的能力,以及区域内现代企业、市场、政府、相关机构及其他主体之间是否具有互动与协同关系,更强调区域要通过学习来获得上述能力与关系。产业集群内激烈的竞争,地理上的相互临近,使企业具备学习的动力和压力,时刻利用非正式的交流进行学习,这样使技术、信息在集群内快速流动,使集群具备了快速应对外部变化的能力。
6.产业集群的自我增强性
自我增强(self-enforce)特征,也称为自组织性。这种特征源于外部经济的正反馈机制。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能通过发挥其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优势以及区域创新环境弥漫的“产业空气”(industrial air),既促进集群内部新企业的衍生,又增强对集群外部企业进入的吸引力,从而使集群的规模不断扩张、优势持续累积,体现出一种“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y)和“累积因果”的自我加强过程。
三、 产业集群的分类
产业集群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目前,对产业集群的分类是Peter Knorringa 和Jorg Meyer Stamer(1998)在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研究中,借鉴了Markusen(1996)对产业区的分类方法,把产业集群分为: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和轮轴式产业集群三类(见表2)。
这三种集群方式能够大致涵盖我国当前的产业集群现象。例如,以浙江温州为代表的乡镇企业集群区是典型的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如绍兴、永康、大唐、柳市等,围绕服装、鞋袜、低压电器、纽扣之类产品加工、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并将大量产品销售到国内外。卫星式产业集群在我国的广东东莞,江苏苏州的工业园区具有普遍性,FDI 的流向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轮轴式产业集群一般表现在一些大中型企业所在行业,如汽车、冶金等行业。
我们通过研究探讨,宣传介绍,旨在促进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使产业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增强活力。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学院、武汉光谷高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Scottish Enterprise(SE)将产业集群定义为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和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金融组织和其他基础设施等。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曾忠禄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型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徐康宁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
被大多数产业集群研究者所接受的,是迈克尔·波特所给出的定义。波特认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有时简称集群,可以定义为在特定地域内一些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地理上的集中现象。这些关联的实体有助于竞争力的提高,首先包括上游产业像元器件、机构、服务等专业化投入品供应商以及特定的基础设施提供商;其次延伸到下游产业如分销渠道;最后还包括政府和一些公共机构,如研究机构、大学、职业培训所、贸易代理委员会等。
二、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看,集群是在相关产业链或产业链部分环节上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密集型空间集聚现象。产业集群的核心本质在于基于产业链的企业能够实现相互联系与合作,进而形成企业网络。相对于市场交易中离散的、随机的买卖双方,空间上接近的企业和机构间更容易建立信任和协调的交易关系。因此其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性。
产业集群作为企业和机构的“扎堆”现象,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对于空间集聚,传统的区位理论大多从成本的角度来解释。如根据韦伯传统的工业区位理论,决定工业区位因子有运输成本、劳动力和集聚效应,合理的工业区位是指向三个总费用最小的地方,这样可能在这些区位形成工业集聚。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日趋明显,许多理论开始从技术创新、信息传播扩散与学习的视角来研究空间集聚。认为空间集聚是企业为获得更好的信息和服务,能够快速、更好地创新而形成的一种空间现象。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还从非经济的角度论述了这种空间集聚,认为产业集群的产生不仅与经济因素有关,还与社会因素有关,产业集群中特有的社会关系如亲缘、地缘关系,有利于形成相互信任的产业文化,从而使集群中的企业受益。
现实中几乎所有的产业集群都表现为大量专业化企业和机构集聚在一地,形成专业镇或专业村。如浙江绍兴大唐镇的袜业产业群、温州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业群,还有广东东莞等地的专业镇等。对于现实中的这种专业化企业集聚现象,有资源依附型,也有历史上体制转轨原因所形成的产业集群类型,还有外资型等多种类型。
2.产业集群的根植性。
根植性(embededness)来源于经济社会学,其含义是指经济行为深深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机构不仅仅在地理上接近,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具有很强的本地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经济上的,还包括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等各方面。一个区域要取得持续发展,单纯依赖外力是不够的,如果区域内的企业只与国外或区域外部企业结网而不与本地企业发生联系,当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本地原有的成本优势如低劳动力成本或政策优惠等减弱时,区域内企业会寻找更佳的区位而“飞走”他地,致使本地经济走向衰落。因此,在理解产业集群时,必须强调企业的根植性,强调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产业文化。
产业集群正是依靠群内经济主体之间频繁的互动、频繁的联系纽带而产生充足的社会资本,即建立在相互信赖基础上特有的产业文化。在典型的意大利产业集群中,群内的企业家以及合作团体等机构,通过频繁的合作与交流,相互间建立起高度的信任,在保持高度灵活性的同时,还可通过协同作用,取得规模效益。
在这里强调产业集群的根植性,并不否定集群内企业与群外保持联系,在全球化浪潮下,区域发展不可能孤立地取得发展,企业也必须用全球化的眼光去搜寻新的信息、技术等,但产业集群理论作为一种区域发展战略,必须注重培养区域发展的内力,使区域本身获得一种“粘性”来留住和吸引企业,这种“粘性”就是集群的根植性,也是区域外其它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
3.产业集群的专业化。
产业集群作为众多企业和机构的一种空间集聚现象,不是指毫无联系的企业单纯的距离靠近,而是有其特殊的产业内涵。虽然集群具有跨产业的性质,但最终产品还是以一、两个产业为主,相关产业为这个核心产业服务,所以具有专业化的性质。
正是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特征,才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企业与支撑机构之间产生了紧密联系,因为单纯的空间距离靠近并不必然导致经济主体之间产生密切联系,这一点在众多人为规划的产业区中已经得到证实。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定区域,加之长期所形成的相互信任的产业文化,降低了群内企业之间交易的不确定性,减少了交易费用,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世界上现存的产业集群无不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如我国浙江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诸暨大唐袜业产业集群、河北清羊绒产业集群和意大利普拉托羊毛纺织产业群等。如果不具备专业化的特征,因不具备产业内涵,只能称其为空间集聚,而不能称为产业集群。
4.产业集群的网络化。
网络是指“各种行为主体之间在交换资源、传递资源活动过程中发生联系时而建立的各种关系的总和”。这里的网络化特征是指产业集群内部各个经济体之间由于专业化分工而产生的密切的交互作用,它包括正式的合作网络和非正式的合作网络。前者表现为各行为主体之间通过各种合同形成的正式关系,而后者一般为非合同、在长期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关系。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非正式网络关系对形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产业集群中的非正式网络往往是在非正式的交流与接触中、频繁交易或合作过程中基于彼此信任基础上建立的,所以相对稳定,它主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经历或社会文化背景及彼此的信任基础。这种非正式的网络形式能够有效地传递和扩散隐含经验类知识,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产生的社会化过程,加速知识创新,有效地保持与增强区域的竞争力。
5.产业集群的学习性。
产业集群之所以具备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在于产业集群是一个学习性的区域。这里的学习主要指非正式研究与开发活动,产业集群内的创新网络和根植性为群内企业之间相互学习创造了条件。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学习性区域,是各行为主体在能动响应各种挑战与机遇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柔性化网络组织的区域,它强调区域具有对外界环境变化进行整体性快速与柔性反应的能力,以及区域内现代企业、市场、政府、相关机构及其他主体之间是否具有互动与协同关系,更强调区域要通过学习来获得上述能力与关系。产业集群内激烈的竞争,地理上的相互临近,使企业具备学习的动力和压力,时刻利用非正式的交流进行学习,这样使技术、信息在集群内快速流动,使集群具备了快速应对外部变化的能力。
6.产业集群的自我增强性
自我增强(self-enforce)特征,也称为自组织性。这种特征源于外部经济的正反馈机制。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能通过发挥其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优势以及区域创新环境弥漫的“产业空气”(industrial air),既促进集群内部新企业的衍生,又增强对集群外部企业进入的吸引力,从而使集群的规模不断扩张、优势持续累积,体现出一种“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y)和“累积因果”的自我加强过程。
三、 产业集群的分类
产业集群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目前,对产业集群的分类是Peter Knorringa 和Jorg Meyer Stamer(1998)在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研究中,借鉴了Markusen(1996)对产业区的分类方法,把产业集群分为: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和轮轴式产业集群三类(见表2)。

这三种集群方式能够大致涵盖我国当前的产业集群现象。例如,以浙江温州为代表的乡镇企业集群区是典型的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如绍兴、永康、大唐、柳市等,围绕服装、鞋袜、低压电器、纽扣之类产品加工、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并将大量产品销售到国内外。卫星式产业集群在我国的广东东莞,江苏苏州的工业园区具有普遍性,FDI 的流向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轮轴式产业集群一般表现在一些大中型企业所在行业,如汽车、冶金等行业。
我们通过研究探讨,宣传介绍,旨在促进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使产业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增强活力。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学院、武汉光谷高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