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taku2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影响评价是公众事前参与环境决策以保护环境权益的法治手段。以《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施行近一年为重要时间节点,依据态度-情境-行为理论与知情意行理论,实证分析了内部心理因素与外部情境因素对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目的和过程的了解程度、参与率都比较低,但在环评重要性认知、环评价值认知方面表现出较高水平;环评重要性认知、环评价值认知、环评参与情感、新媒体使用、政府信任、公共责任意识均正向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意愿,环评价值认知对公众参与意愿的影响最大;各因素对不同特征公众的环境影响评价参与意愿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公众正面认知环境影响评价且参与意愿较为强烈的背景下,更好地完善公众参与细节以引导公众有效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尤为必要。
其他文献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论坛第十一次研讨会于2016年7月4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交通政策的实践与探讨”,主要讨论如何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城市交通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的保护面临新的挑战,信息的高速流动带来了隐私的流动,隐私流动与场景扩展丰富了隐私的内涵。大数据技术对隐私的利用,使得隐私的商业价值提升,加强了对隐私的攫取力度。电子媒体塑造了流动的空间,为隐私的流动提供场所。本文将从流动性的视角,分析大数据时代全景监狱下个人隐私的失控与危机,隐私在不同平台、位置等流动空间中的生产、收集、传输与流转。继而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流动中,讨论隐私的控制、
任何学习的过程都有其苦的一面和乐的一面,技工学校电类专业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苦中求乐,不断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文章从加强直观教学,重视教学实验;恰当运用比喻,降低
县级融媒体中心按照"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方位覆盖"的模式,通过整合县级县域内电视、广播、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论坛等媒体资源,建立内容丰富、载体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