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僧是个好下属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lgx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可以看作是沙僧入职取经团的前奏。在这个桥段里,沙僧的诸多表现十分耐人寻味。
  对于沙僧下界后的工作分配问题,观世音早有安排—让他等“取经人”;职位高低问题,也是早已设定了的—别奢望做师兄。“取经人”这个招牌比较抢眼,留意过往僧侣即可,然而沙僧初见师父、师兄,“奔上岸来,径抢唐僧”,此举十分突兀。之后沙僧跟猪八戒酣斗三次,累计数个时辰;当孙悟空上前助战,他就钻进河里。
  后来观世音派出木叉,当木叉前来说明情况,沙僧还在拿腔捏调:“取经人却在哪里?”之后沙僧做了自我介绍,跟数来宝似的,从闯荡江湖、拜师学艺、入朝为官的种种成功、荣耀和富贵,到犯罪被贬、流放生活的种种失意和沦落,絮絮叨叨,不厌其烦。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很显然,沙僧对新单位的人事及现实环境是做过充分研究并有了明确判断的。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表现,怎么去表现:水下功夫,让孙悟空自愧不如;武艺对决,与猪八戒平分秋色。他恰如其分地告诉了几位上司:我不是滥竽充数的怂包,而且我也有过辉煌的履历,我有能力、有资格成为你们的好下属、好帮手!
  此外,沙僧还十分注意营造自己的个人形象。拜师前,他特意“整一整黄锦直裰”。这个礼仪动作,当初猪八戒是没有的,高下立判。上岗之后,他听领导的话,唐僧问他是不是诚心皈依,悟净道:“弟子向蒙菩萨教化,指河为姓,与我起了法名,唤做沙悟净,岂有不从师父之理!”孙悟空可没这么乖过。而且沙僧很勤快,也沉静忠诚,“悟净将颈项下挂的骷髅取下,用索子结作九宫,把菩萨葫芦安在当中,请师父下岸。”不像八戒毛病太多,贪吃贪睡还不断抱怨。到底还是师父眼毒,评价最为深刻,“三藏见他行礼,真象个和尚家风,故又叫他做沙和尚。”
  入職前争取印象分十分重要,这是下属获得信任、展望前程的铺垫。沙僧的做法,恰到好处。
  等到沙僧拜完师父,真正加入取经团队,他的表现欲突然化为乌有。八戒的话很不好听:“你这脓包,怎的早不皈依,只管要与我打?是何说话!”沙僧装聋作哑不搭腔。此时的他已经意识到,身为下属,进入新的工作环境,应该收敛锋芒。弱敌不轻,强敌不畏,那是打仗;跟自己的上司、同事,可不能针锋相对,应营造和谐氛围。
  但沙僧对于原则性矛盾,譬如猪八戒经常闹散伙,他是绝不让步的;而对那些非原则性矛盾,譬如孙悟空与猪八戒之间的取笑争吵,他大多数时候不置可否,有时也会参与这种趣味活动。总之,他真正做到了“内不愧心,外不负俗”,树立了一个好下属的典范。
  沙僧坚忍不拔、不求回报地服务着取经团队,此谓谋全局之正道。能从全局考虑、能为团队谋福者,自然为同事所善待,最后得到罗汉正果也是顺理成章。如何做下属,窃以为需要向《西游记》里的沙僧借鉴几招。
  编 辑 / 冰 如
其他文献
公元197年,是东汉末年各路大V野蛮增长的一年。袁术、吕布、孙策、曹操、袁绍争当年度最值钱IP,连小号刘备也跑到下邳这个33线城市兼并了一个冤大头,开始认真创业。同年,一个小鲜肉在河南南阳开了一个地方性的小号:卧龙。  诸葛亮也想成为大V,但并不想马上就成为大V。开通“卧龙”号时,他只有16岁,汉末的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献帝回京、袁术称帝……这么多大事都过去了,诸葛亮才刚刚起步。社会传言,三国的红
一  树林背着书包蹦蹦跳跳走在回家路上。  腊月里寒风刺骨,冬的味道更浓了。  昨天傍晚,在县城的父亲回来了,今天一大早就用三轮车带母亲进城买年货去了。  树林放学回到家时,母亲早已经从县城回来了。  年货不多,还算齐全。瓜子花生出行茶,雪枣麻果糖拉拉,酒肉荤素样样有,年画春联鞭嚓嚓。  以树林家目前的家境,爸妈算是出手阔绰了。  爸妈给爷爷、树林和杏子都买了新冬衣,他们自己却没买。  树林鼻子酸
清朝包括康熙、乾隆在内的十位皇帝都死在北京的寒冬,而这正是老年人最容易因心血管病发致死的关卡。北京从元代以来就出现了史上有名的雾霾之害,这也火上加油,加重了老年皇帝的致死概率。  早在至元六年(1340年)腊月,雾霾封锁了元大都,导致人们多日看不见阳光,连城门都成了隐藏在霾里的一个影子。清代北京的霾灾更严重。康熙六十年(1721年)科举放榜日,“黄雾四塞,霾沙蔽日”,人们甚至担心会试榜的榜单被损坏
安妮宝贝版“刘备卖草鞋”  在空旷的集市中,刘备寂寞地卖着草鞋。那芦草淡淡的气息,让人想起了旅途,老时光,还有阳光和梦想。穿着草鞋走在桃花园中,就像灵魂的放逐,猛然邂逅了两个忧郁如雪的男子,看见他们深邃的目光,这一刻,一树灿烂桃花撑起了整个春天。  字幕组版“三顾茅庐”  刘备:“天哪,我的老伙计,你想知道我为什么来三次吗?真是见鬼,其实我也不太了解。看在上帝的份上,为什么不请我进去喝杯茶?哦,他
每一座风雨廊桥都是一部文化史。木质桥身、石质橋墩将风雨桥的身影勾勒出来。再配上层层交叠的青石瓦,密密的,不留一点儿缝隙,不让雨水有机可乘。桥檐弯弯翘起,桥顶的脊兽雕刻得栩栩如生。  坐在桥旁的茶亭里小憩,手捧一杯冒着雾气的琥珀色黑茶,细细一闻,轻啜一口,味道便在唇齿间蔓延开来。这便是我向往的美好时光。  我喜欢廊桥,特别喜欢廊桥的春天与冬天。  就在那万物复苏、冰雪融化之际,泉水又开始流淌,桥旁修
司马家是一个世家大族,人丁旺盛,西晋时期的“司马”王爷,一抓一大把,然而,自从“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后,姓司马的王爷几乎凋零殆尽,据历史记载,只有五个王爷成功地穿越火线,逃到了江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东晋的开创者晋元帝司马睿,司马懿六弟的孙子司马承也是其中之一。  “永嘉之乱”刚刚爆发的时候,政治嗅觉灵敏的司马承就偷偷离开了北方。他原本想去投靠镇守襄阳的征南将军山简——“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儿子
张文锦是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进士,被授予户部主事。但令人奇怪的是,张文锦在这个六品户部主事的位置上居然一待就是八年,这是很少见的。八年的户部冷板凳时光使得张文锦深感怀才不遇,形成了急功近利的性格,于是他整天睁大眼睛寻找立功的机会。庆幸的是,这个机会真的来了。  明孝宗去世后,张文锦因在明孝宗期间不巴结大太监刘瑾,而被新即位的明武宗看重,他终于官升两级,升为户部郎中。  大明户部有一项职
《三国演义》中,曹操号召天下兴义师讨伐董卓,檄文发出后,各镇诸侯起兵相应,袁术、袁绍、孙坚等17支人马立刻就组织起来,加上曹操,十八路诸侯兵力“多少不等,有三万者,至有一二万者”,按这个来推算,其总兵力应该在三十万人左右,其中有曹操、袁绍等猛人,还有关羽、张飞等虎将,共同对付一个董卓肯定不在话下。然而这么热闹的局面竟然没过多久就曲终人散了。演义和史书给出的答案基本上一致:关东联军心不齐,结果被董卓
1848年,朱葆三出生于浙江平湖一户军官家庭。父亲卸任后,家庭收入锐减,九口之家的生活日趋困难。为了补贴家用,母亲决定让朱葆三去上海学艺谋生。当时朱葆三年仅14岁,离开家乡时,随身仅带一只旧竹箱和一副旧铺盖。  他经老乡介绍到协记吃食五金店(卖罐头食品和小五金的商店)当学徒。他到达这家店铺时,店里有一个店小二正在接待一位洋人顾客,这位店小二还能说几句英语。朱葆三在店门外等了一会儿,待顾客买了东西走
唐代秀才李遇屡次参加科考都失败了,有位远房亲戚王安推荐他到一位官员家去当私塾先生。这位官员很赏识李遇的才华,就招他当作上门女婿。  李遇听说王安喜欢收藏古玩,就拿着一枚玉石戒指找到他,请他帮忙鉴定一下。王安仔细看了看戒指说:“假的。”李遇听了,沮丧地说:“既然这样,就送给你家孩子玩吧!”  过了几年,王安家道中落,只好依靠变卖家产度日。一天,他拿着这枚戒指来到一家古玩店,店员接过戒指问道:“请问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