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来的新型学习方式,旨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初中阶段,农村学校占较大比重,在综合性学习实施上,农村初中的进展如何呢?笔者对所在市的126名农村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到在农村初中,综合性学习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
一、问题表现
开展方式简单,缺少综合性。调查显示,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开展方式及比例分别为:办手抄报与黑板报占31%,演讲占15.7%,讨论占51.5%,搜集资料占0.3%,其他形式占1.5%。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可以看出,综合性是综合性学习的一大特点,而上述这些形式,在综合性学习被提出之前,也是常见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形式更多的体现的是语文学科本身的内容,或者说是语文学科的部分内容,不能体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某种程度上讲,教师把综合性学习教学等同于以往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比较被动,缺少灵活性。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内容多是教师根据教科书的编排而定,笔者统计,在初中全六册教科书的36个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中,约有1/4的内容在农村初中开展比较难,如《探索月球奥秘》,有4.5%的教师对此放弃,不开展教学,9%的教师要求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40.2%的教师让学生在网上、图书馆搜集资料,46.3%的教师只要求学生间口头交流看法。如果这1/4的综合性学习内容都不开展,或以上述的形式开展,这样,综合性学习教学会因为教学内容的不具体或不适合而开展不深入,使得学习仅仅流于形式。
学生参与面不广,缺少自主性。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笔者发现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往往大于学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提供学习思路甚至活动准备,控制着学习进程。调查也表明,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全班学生能够参与的占26.1%,多数参与的占52.2%,少数参与的占15.7%,极个别参与的占6%。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有着较大的差距。可以说,在农村初中,综合性学习教学要么同阅读、写作教学一样,按照教材编排,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要么干脆不进行教学。
教学成果不显著,能力提高不大。在调查项“在您的教学中,能否提供出综合性学习教学成果”中,选择不能提供的占65%,能提供出一项的占21.6%,提供两项的占10.4%,提供三项以上的占3%,但对“如果有,不论几项,请分别注上成果名称”的要求,没有一位教师写上一项成果名称。当然,可能是教师没有搜集、积累这些成果。对“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学后,学生的哪些能力有所提高”一项的回答,选择听说读写的占32.8%,选择生活实践的占23.1%,选择综合能力的占18.7%,选择均无提高的占3%,另有一些选择其他项。从新课改实施已经9年,综合性学习提出并实施也已经三轮看,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效果应该说不明显。
二、原因分析
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不能积极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学。部分教师对开展综合性学习意识淡薄,重视不够。在调查中,很清楚课标对综合性学习阐述的只占7.5%,认为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学价值不大的占6.7%。在“是否有意识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学”中,仅有38.9%的教师有意识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学,完全没有意识的占4.5%,只进行学生感兴趣的、易操作的占25.4%。在农村中学,教师的引领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意识淡薄,不安排时间,或者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对开展综合性学习都是不利的。
教材编写受限,不能为教学所用。对调查项“您对教材中选编的‘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意见”,选择不贴近农村学生实际、操作性不强的占64.9%,选择贴近农村学生实际、可以操作的占20.9%,选择太笼统、太泛泛的占11.2%,选择很好的占6.7%。教材编写把“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三位一体化,这样会造成教学内容不具体,或者以一项代替它项的情况。调查也表明,教学中,分别进行三方面教学的占4.5%,以写作代替另两项的占12.7%,以综合性学习统领另两项的占32.1%,先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再进行写作的占51.5%。尽管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这三个方面是可以分开的,教学中也不能把这三个方面孤立地进行。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在三者教学中,综合性学习不占优势。
教学资源有限,阻碍了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开展。在回答调查项“您认为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困难有哪些”,有81.3%的教师选择资源不足。的确,在农村中学,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仍然较多的存在,图书、现代化教学设备等方面条件还有限,所以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更多的是在课堂上靠听说来完成,这其实等于是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不论是在深度或广度都不能达到综合性学习的效果。
三、实施对策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强综合性学习教学意识。从传统意义上说,阅读、写作教学几乎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农村中学尤是。然而,语文教学不只是阅读、写作,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也不能仅靠阅读、写作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不论是从课程的基本理念还是教学建议上,都可以看出实践性和综合性是语文教学的两大特点,而这两大特点也正是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点,可见,综合性学习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不但要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还要有意识搜集或积累综合性学习成果,并把它们作为教学资源。
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就教科书编排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来看,有部分内容适合农村初中开展的,如“这就是我”“感受自然”“我爱我家”等,可以利用图书、报刊、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布告栏、报廊、网络等开展或展示。有些不适合农村初中学生或无法开展的,如“古诗苑漫步”“说说千古风流人物”“科海泛舟”等,可以将这些内容转换为学生身边、生活的内容、话题,可以发挥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课程资源的优势,还可以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农村初中学生创设并提供语文实践的环境及学习资源。
分组教学,分散大班额教学的难度。对于学生不能全部参与综合性学习的问题,把全班学生分组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学应该是一个较好的办法。分组可以考虑学生优势与劣势的结合,性格、爱好的结合,动手能力强弱的结合,阅历、视野是否开阔等方面的结合,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优势,弥补学生的不足,最终实现全员参与、全面提高的目的。
教学方式多样化,以学生自主为根本。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为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提供更多的方式、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这段表述包含了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形式及方法。综合性学习不一定要在课堂上实现,也可以在课后,更多的是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并最终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问题表现
开展方式简单,缺少综合性。调查显示,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开展方式及比例分别为:办手抄报与黑板报占31%,演讲占15.7%,讨论占51.5%,搜集资料占0.3%,其他形式占1.5%。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可以看出,综合性是综合性学习的一大特点,而上述这些形式,在综合性学习被提出之前,也是常见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形式更多的体现的是语文学科本身的内容,或者说是语文学科的部分内容,不能体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某种程度上讲,教师把综合性学习教学等同于以往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比较被动,缺少灵活性。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内容多是教师根据教科书的编排而定,笔者统计,在初中全六册教科书的36个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中,约有1/4的内容在农村初中开展比较难,如《探索月球奥秘》,有4.5%的教师对此放弃,不开展教学,9%的教师要求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40.2%的教师让学生在网上、图书馆搜集资料,46.3%的教师只要求学生间口头交流看法。如果这1/4的综合性学习内容都不开展,或以上述的形式开展,这样,综合性学习教学会因为教学内容的不具体或不适合而开展不深入,使得学习仅仅流于形式。
学生参与面不广,缺少自主性。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笔者发现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往往大于学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提供学习思路甚至活动准备,控制着学习进程。调查也表明,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全班学生能够参与的占26.1%,多数参与的占52.2%,少数参与的占15.7%,极个别参与的占6%。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有着较大的差距。可以说,在农村初中,综合性学习教学要么同阅读、写作教学一样,按照教材编排,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要么干脆不进行教学。
教学成果不显著,能力提高不大。在调查项“在您的教学中,能否提供出综合性学习教学成果”中,选择不能提供的占65%,能提供出一项的占21.6%,提供两项的占10.4%,提供三项以上的占3%,但对“如果有,不论几项,请分别注上成果名称”的要求,没有一位教师写上一项成果名称。当然,可能是教师没有搜集、积累这些成果。对“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学后,学生的哪些能力有所提高”一项的回答,选择听说读写的占32.8%,选择生活实践的占23.1%,选择综合能力的占18.7%,选择均无提高的占3%,另有一些选择其他项。从新课改实施已经9年,综合性学习提出并实施也已经三轮看,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效果应该说不明显。
二、原因分析
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不能积极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学。部分教师对开展综合性学习意识淡薄,重视不够。在调查中,很清楚课标对综合性学习阐述的只占7.5%,认为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学价值不大的占6.7%。在“是否有意识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学”中,仅有38.9%的教师有意识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学,完全没有意识的占4.5%,只进行学生感兴趣的、易操作的占25.4%。在农村中学,教师的引领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意识淡薄,不安排时间,或者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对开展综合性学习都是不利的。
教材编写受限,不能为教学所用。对调查项“您对教材中选编的‘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意见”,选择不贴近农村学生实际、操作性不强的占64.9%,选择贴近农村学生实际、可以操作的占20.9%,选择太笼统、太泛泛的占11.2%,选择很好的占6.7%。教材编写把“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三位一体化,这样会造成教学内容不具体,或者以一项代替它项的情况。调查也表明,教学中,分别进行三方面教学的占4.5%,以写作代替另两项的占12.7%,以综合性学习统领另两项的占32.1%,先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再进行写作的占51.5%。尽管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这三个方面是可以分开的,教学中也不能把这三个方面孤立地进行。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在三者教学中,综合性学习不占优势。
教学资源有限,阻碍了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开展。在回答调查项“您认为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困难有哪些”,有81.3%的教师选择资源不足。的确,在农村中学,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仍然较多的存在,图书、现代化教学设备等方面条件还有限,所以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更多的是在课堂上靠听说来完成,这其实等于是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不论是在深度或广度都不能达到综合性学习的效果。
三、实施对策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强综合性学习教学意识。从传统意义上说,阅读、写作教学几乎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农村中学尤是。然而,语文教学不只是阅读、写作,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也不能仅靠阅读、写作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不论是从课程的基本理念还是教学建议上,都可以看出实践性和综合性是语文教学的两大特点,而这两大特点也正是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点,可见,综合性学习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不但要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还要有意识搜集或积累综合性学习成果,并把它们作为教学资源。
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就教科书编排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来看,有部分内容适合农村初中开展的,如“这就是我”“感受自然”“我爱我家”等,可以利用图书、报刊、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布告栏、报廊、网络等开展或展示。有些不适合农村初中学生或无法开展的,如“古诗苑漫步”“说说千古风流人物”“科海泛舟”等,可以将这些内容转换为学生身边、生活的内容、话题,可以发挥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课程资源的优势,还可以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农村初中学生创设并提供语文实践的环境及学习资源。
分组教学,分散大班额教学的难度。对于学生不能全部参与综合性学习的问题,把全班学生分组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学应该是一个较好的办法。分组可以考虑学生优势与劣势的结合,性格、爱好的结合,动手能力强弱的结合,阅历、视野是否开阔等方面的结合,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优势,弥补学生的不足,最终实现全员参与、全面提高的目的。
教学方式多样化,以学生自主为根本。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为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提供更多的方式、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这段表述包含了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形式及方法。综合性学习不一定要在课堂上实现,也可以在课后,更多的是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并最终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