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作为一项双向互动的活动,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变得更加的复杂与特殊。怎样才能通过建立起一种提高学习效果的长效机制来保证长时间的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呢?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便是这样的一种长效机制。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
教学作为一项双向互动的活动,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变得更加的复杂与特殊。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总是尽其所能地想要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教给自己的学生,唯恐有什么遗漏。而学生方面呢?他们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和对教师教学方式与教学努力的认可程度则不一而足。
“感觉自己都说清楚了为什么学生还是没弄明白”?是当前困扰众多教师的一个棘手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遵循的是知识本位还是人本位?知识本位的教师必然一切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将“我怎样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将课本上的知识按照大纲的要求讲完呢?”而人本位的教师则会思考“我的教学对象是怎样的呢?我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呢?”而无论是知识本位还是人本位的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都是其最终追求的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思考并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可总是会由于教学环境或教育对象的变化而显得缺乏系统化与长效性。往往是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不错,下节课就不灵了;一种方法对于一个班的学生很奏效,而到了另一个班级就不那么好用了。怎样才能通过建立起一种提高学习效果的长效机制来保证长时间的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呢?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便是这样的一种长效机制。
何为自主学习?俗话说,习惯是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巨大的。新课程理念提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那么,自主学习的主体自然就是从事学习活动以学习为主业的学生了。笔者认为,所谓的自主学习,即学生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强制之下、出于自身的强烈学习动机、有着良好的、积极的自我归因倾向的学习状态。有着自主学习习惯的学生往往有以下的表现:课前带着思考去预习、课堂上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后带着疑问去质疑。这些学生基本上不需要或很少因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由教师被迫中断教学活动而对其进行管理,也基本上不用教师在作业布置和收取上煞费苦心。而缺乏自主学习习惯的学生常常表现为:课前往往不会从事有效的预习活动或根本不会提前翻阅课本;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或由于被动的听讲而显得坐立不安;课后不能很好的完成当堂的作业、不能开展有效的复习活动。如:有一个班级的学生告诉我说,“我们班大部分的学生都不打算走学习的路,多半都在外边报了这样那样的兴趣、才艺班,同学们经常搞搞聚会什么的”。实际情况是,上这个班的课让老师们很是头疼,因为抱着求知的眼神听课的学生基本不到四分之一,而大部分的学生给人的感觉是“吃喝玩乐”,根本不把学习放在心上!高兴了听一下,不高兴了就睡觉、说话或者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教学效果很难保证。究其原因,缺乏自主学习的动机与习惯应该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呢?大体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1、备课下功夫、设计上出彩。在备课时以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为出发点,并以充分调动学生听讲与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潜移默化的接受知识为归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少了求知的兴趣,再有用的知识、再能言善辩的教师也保证不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应多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我讲些什么他们爱听?我讲些什么他们会与我互动?我以什么样的顺序安排我的教学内容?哪些问题可以由学生自主生成答案以增强其学习成就感?”应把握这样的原则:熟悉学情、立足现实,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系统化的传授。反之,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找准特定年龄段和不同班级学生的兴趣点,任何形式的知识的传授都将演化为“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悲剧。
2、将方法讲细,不轻言放弃。教学中发现,很多好的、前人实践过的好的学习方法,比方说,作为政治教师,我们经常会对学生说,“政治科目的学习中一定要学会找关键词、从关键词去联想课本知识、并围绕关键词作答”、“可以在审题的时候用笔在关键词句下面进行勾画、标注,以提高解题的效率”,等等。而实际情况是,能够按照教师的意愿实践这两种方法的学生寥寥无几。教师对学生讲了千遍、万遍,学生依然是一头雾水、云里雾里。而大家都知道,对着茫然不知所措的学生大吼“这个问题我都讲过无数遍了!”无疑是一种不可取的教育方式。教师应将一个抽象的方法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进行分解、帮助学生完成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由对一道或几道题目的方法掌握到一种题型或一个科目的方法养成。而由抽象到具体、由一个方法的掌握到一种方法的养成无疑是需要时间的、更需要教师的耐性等待和细心的分解。
3、激励与表扬,榜样的力量。曾有教育专家说过,“越是难教育的学生自尊心越强”,由此得出,越是自尊心强的学生越渴望别人的认可与表扬。在普通班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采用激励与表扬、树立典型的方法,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检验与巩固,习惯成自然。在知识的学习上,最好的方法就是重复。因为,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其实并不善于思考,大脑总是尽量避免思考。而重复的方法则从根本上弥补了大脑功能的这一缺憾。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作为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及时设计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对业已养成的学习方法进行及时的强化与巩固,并适时地进行检验,令好的自主学习的方法深入人心,并帮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可先将自主学习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逐一的细化,如:预习中应该怎么做、课堂应该怎样听讲、课后应该怎样质疑、考前应该怎样的復习等等,给学生一科学的模式可资效仿,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适合个人个性特点的创新。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苏)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2】吴非:不跪着教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
教学作为一项双向互动的活动,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变得更加的复杂与特殊。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总是尽其所能地想要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教给自己的学生,唯恐有什么遗漏。而学生方面呢?他们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和对教师教学方式与教学努力的认可程度则不一而足。
“感觉自己都说清楚了为什么学生还是没弄明白”?是当前困扰众多教师的一个棘手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遵循的是知识本位还是人本位?知识本位的教师必然一切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将“我怎样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将课本上的知识按照大纲的要求讲完呢?”而人本位的教师则会思考“我的教学对象是怎样的呢?我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呢?”而无论是知识本位还是人本位的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都是其最终追求的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思考并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可总是会由于教学环境或教育对象的变化而显得缺乏系统化与长效性。往往是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不错,下节课就不灵了;一种方法对于一个班的学生很奏效,而到了另一个班级就不那么好用了。怎样才能通过建立起一种提高学习效果的长效机制来保证长时间的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呢?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便是这样的一种长效机制。
何为自主学习?俗话说,习惯是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巨大的。新课程理念提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那么,自主学习的主体自然就是从事学习活动以学习为主业的学生了。笔者认为,所谓的自主学习,即学生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强制之下、出于自身的强烈学习动机、有着良好的、积极的自我归因倾向的学习状态。有着自主学习习惯的学生往往有以下的表现:课前带着思考去预习、课堂上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后带着疑问去质疑。这些学生基本上不需要或很少因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由教师被迫中断教学活动而对其进行管理,也基本上不用教师在作业布置和收取上煞费苦心。而缺乏自主学习习惯的学生常常表现为:课前往往不会从事有效的预习活动或根本不会提前翻阅课本;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或由于被动的听讲而显得坐立不安;课后不能很好的完成当堂的作业、不能开展有效的复习活动。如:有一个班级的学生告诉我说,“我们班大部分的学生都不打算走学习的路,多半都在外边报了这样那样的兴趣、才艺班,同学们经常搞搞聚会什么的”。实际情况是,上这个班的课让老师们很是头疼,因为抱着求知的眼神听课的学生基本不到四分之一,而大部分的学生给人的感觉是“吃喝玩乐”,根本不把学习放在心上!高兴了听一下,不高兴了就睡觉、说话或者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教学效果很难保证。究其原因,缺乏自主学习的动机与习惯应该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呢?大体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1、备课下功夫、设计上出彩。在备课时以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为出发点,并以充分调动学生听讲与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潜移默化的接受知识为归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少了求知的兴趣,再有用的知识、再能言善辩的教师也保证不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应多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我讲些什么他们爱听?我讲些什么他们会与我互动?我以什么样的顺序安排我的教学内容?哪些问题可以由学生自主生成答案以增强其学习成就感?”应把握这样的原则:熟悉学情、立足现实,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系统化的传授。反之,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找准特定年龄段和不同班级学生的兴趣点,任何形式的知识的传授都将演化为“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悲剧。
2、将方法讲细,不轻言放弃。教学中发现,很多好的、前人实践过的好的学习方法,比方说,作为政治教师,我们经常会对学生说,“政治科目的学习中一定要学会找关键词、从关键词去联想课本知识、并围绕关键词作答”、“可以在审题的时候用笔在关键词句下面进行勾画、标注,以提高解题的效率”,等等。而实际情况是,能够按照教师的意愿实践这两种方法的学生寥寥无几。教师对学生讲了千遍、万遍,学生依然是一头雾水、云里雾里。而大家都知道,对着茫然不知所措的学生大吼“这个问题我都讲过无数遍了!”无疑是一种不可取的教育方式。教师应将一个抽象的方法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进行分解、帮助学生完成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由对一道或几道题目的方法掌握到一种题型或一个科目的方法养成。而由抽象到具体、由一个方法的掌握到一种方法的养成无疑是需要时间的、更需要教师的耐性等待和细心的分解。
3、激励与表扬,榜样的力量。曾有教育专家说过,“越是难教育的学生自尊心越强”,由此得出,越是自尊心强的学生越渴望别人的认可与表扬。在普通班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采用激励与表扬、树立典型的方法,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检验与巩固,习惯成自然。在知识的学习上,最好的方法就是重复。因为,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其实并不善于思考,大脑总是尽量避免思考。而重复的方法则从根本上弥补了大脑功能的这一缺憾。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作为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及时设计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对业已养成的学习方法进行及时的强化与巩固,并适时地进行检验,令好的自主学习的方法深入人心,并帮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可先将自主学习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逐一的细化,如:预习中应该怎么做、课堂应该怎样听讲、课后应该怎样质疑、考前应该怎样的復习等等,给学生一科学的模式可资效仿,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适合个人个性特点的创新。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苏)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2】吴非:不跪着教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