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应更新理念、加大投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来解决。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4-0021-1.5
近些年,伴随高等院校的调整,我国新建了100多所本科院校。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多为专科升格而来,专科与本科混存,在学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亟须认真探究并加以解决。
一、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问题
第一,办学理念落后,学校定位不清。由于这些学校长期处在专科层次,其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观念基本停留在专科学校层次。对于怎样建设本科、建设什么样的本科既缺乏感性认识,更缺乏理性思考,发展方向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保守落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亟待更新,质量标准缺乏针对性,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的模仿原有本科院校的做法,有的是专科教育的简单延伸,有的摸着石头过河。
第二,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投资主体多为地方政府,缺乏长期稳定的投资机制。投资规模取决于当地财政状况,更取决于地方领导的投资偏好,更有甚者以学校收学费为由不给投资。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教学设施包括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场馆等设施大多面临淘汰。很多学校为了升本贷款建校,贷款购置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负债累累。没有超常规的加大投入,很难改变现状,从而达到本科办学条件的要求。
第三,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不少学校连年扩招,规模急剧扩大,升本后不仅师资数量问题没有解决,而且教育质量和学科结构也成为突出问题,不同学科专业间教师比例不平衡。某些传统的文科、理科专业教师人数相对较多,而工科或新增设的热门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加之教学任务繁重,经费紧张,教师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少,因而学术视野窄,学术水平较低。此外,由于学校的品牌弱势、所处区域劣势、条件较差,存在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难以留住的问题。
第四,学科单一,后劲不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体系从专科层次演变而来,学科单一,缺乏规范性、时代性、前瞻性和共生性,很难通过内部整合实现学科的优化,更难以在较长时期内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多数学科的教师缺乏科研意识、没有科研成果,即便有层次也较低。普遍缺乏合格的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不健全,学科发展缺少动力机制。
第五,校园氛围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由于原来校园狭小,办学层次低,对外交流和开放不够,即使在校园扩建和迁入新校区后,仍然存在注重小团体利益、眼前利益得失的氛围,缺乏大气磅礴、海纳百川、充满爱心、宽容开放的校园文化;缺乏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学术氛围和竞争意识。
第六,管理僵化,行政主导。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属于地市政府管理,优点在于容易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不足在于当地政府往往将其作为一个工作部门,行政力量大于学术力量,官本位现象严重。学校的自主权荡然无存,处处受到束缚和制约,学校发展受到影响。从内部看,原有的专科学校由于规模小、人员少,大都实行一级管理,而系(部)中间层次只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学校惯于用行政权力代替学术决策,忽视科学、民主管理、专家治教。
第七,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特色是体现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但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普遍缺乏鲜明的特色。以专业设置为例,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都在想方设法增设新专业,尽量把自己的学校办成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在他们看来,只有多设专业,才能多招学生、多收学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办学经费紧张的状况。
二、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路径选择
第一,革新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形成过程。大学理念的形成除了要遵循大学内在的逻辑发展规律外,还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勤于学习高等教育理论,善于借鉴国内外办得比较好的高校的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来革新办学思路,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校领导面临的头等大事。
第二,树立经营大学的意识。新建本科院校更需要树立经营大学的意识。这要求高校领导者除了要有质量意识外,还要有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成本与效益意识。具体来说,在管理上要坚持民主决策制度,杜绝“一言堂”和“拍脑袋”决策的行为,防止决策失误;在人事制度上,要科学研究,因岗设人,不能因人设岗,防止出现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在经费使用上,本着开源节流的原则,严格财务制度,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专业设置上,要瞄准市场,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在建学生宿舍或公寓时,可以与企业联合建设,等等。
第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如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应严格控制总学分的数量,总学分过多,易导致学生的自主支配时间过少,不利于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培养;要根据实际情况,构建新的课程结构,注重选修课开设的数量和质量;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处理好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关系,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和有关企业直接协商,根据企业或公司的要求进行“订单式”培养或与它们合作培养人才;重视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第四,实现师资队伍在结构和素质上的提升。教育发展,教师为本。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专科向本科转型的关键。尽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基本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出台政策、加快引进是提升队伍素质的有效措施。但必须处理好追求总量递增与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优化的关系,特别要重视特色专业、新开专业、弱势专业人才的引进,重视来自行业、企业的高职称高水平双师型人才的引进。其次要加大校内培训力度。处理好学历培训与开展科研活动、进行企业第一线实践培训的关系,提高教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适用性。再次可以与企业、研究部门连手,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工程师”兼职教师队伍,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队伍特色,做到专兼结合,结构优化。最后可以设立重点岗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与发展空间,激励教师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的积极性。
第五,抓好大学文化的建设。一般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在申请升本时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学校物质条件的建设上,但是相对来说,这些学校在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精神文化,它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和极强的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品位与格调,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之一。新建本科院校应结合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理念,并对以前的大学文化加以全面整合,形成自己科学、独特的大学文化。
第六,结合地方特色来办学。新建本科院校普遍缺乏特色。实际上,各地由于经济水平、地理位置、历史传统、文化差异等的不同都有自己的特色,浓郁的地方特色实际上是新建本科院校非常重要的办学资源之一。因此,加强和当地的联系,把自己的办学特色建立在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条件之上,是增强新建本科院校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重要体现。
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上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就是要从本学校的校情出发,不断学习,不断借鉴,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而从今学校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盛正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9.01.
[2]蔡之让,贾彦峰.立足新建本科院校实际加强学科专业建设[J].思考与对策——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选编,200803.
[3]徐长远.浅议现代化学校管理的艺术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44-45.
[4]刘宇路,朱守岗.评估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健康快速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02.
[5]李本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责任与办学定位[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05.
【作者简介】吴秋颖(1977- ):女,硕士,吉林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4-0021-1.5
近些年,伴随高等院校的调整,我国新建了100多所本科院校。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多为专科升格而来,专科与本科混存,在学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亟须认真探究并加以解决。
一、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问题
第一,办学理念落后,学校定位不清。由于这些学校长期处在专科层次,其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观念基本停留在专科学校层次。对于怎样建设本科、建设什么样的本科既缺乏感性认识,更缺乏理性思考,发展方向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保守落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亟待更新,质量标准缺乏针对性,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的模仿原有本科院校的做法,有的是专科教育的简单延伸,有的摸着石头过河。
第二,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投资主体多为地方政府,缺乏长期稳定的投资机制。投资规模取决于当地财政状况,更取决于地方领导的投资偏好,更有甚者以学校收学费为由不给投资。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教学设施包括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场馆等设施大多面临淘汰。很多学校为了升本贷款建校,贷款购置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负债累累。没有超常规的加大投入,很难改变现状,从而达到本科办学条件的要求。
第三,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不少学校连年扩招,规模急剧扩大,升本后不仅师资数量问题没有解决,而且教育质量和学科结构也成为突出问题,不同学科专业间教师比例不平衡。某些传统的文科、理科专业教师人数相对较多,而工科或新增设的热门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加之教学任务繁重,经费紧张,教师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少,因而学术视野窄,学术水平较低。此外,由于学校的品牌弱势、所处区域劣势、条件较差,存在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难以留住的问题。
第四,学科单一,后劲不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体系从专科层次演变而来,学科单一,缺乏规范性、时代性、前瞻性和共生性,很难通过内部整合实现学科的优化,更难以在较长时期内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多数学科的教师缺乏科研意识、没有科研成果,即便有层次也较低。普遍缺乏合格的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不健全,学科发展缺少动力机制。
第五,校园氛围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由于原来校园狭小,办学层次低,对外交流和开放不够,即使在校园扩建和迁入新校区后,仍然存在注重小团体利益、眼前利益得失的氛围,缺乏大气磅礴、海纳百川、充满爱心、宽容开放的校园文化;缺乏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学术氛围和竞争意识。
第六,管理僵化,行政主导。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属于地市政府管理,优点在于容易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不足在于当地政府往往将其作为一个工作部门,行政力量大于学术力量,官本位现象严重。学校的自主权荡然无存,处处受到束缚和制约,学校发展受到影响。从内部看,原有的专科学校由于规模小、人员少,大都实行一级管理,而系(部)中间层次只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学校惯于用行政权力代替学术决策,忽视科学、民主管理、专家治教。
第七,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特色是体现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但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普遍缺乏鲜明的特色。以专业设置为例,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都在想方设法增设新专业,尽量把自己的学校办成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在他们看来,只有多设专业,才能多招学生、多收学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办学经费紧张的状况。
二、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路径选择
第一,革新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形成过程。大学理念的形成除了要遵循大学内在的逻辑发展规律外,还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勤于学习高等教育理论,善于借鉴国内外办得比较好的高校的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来革新办学思路,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校领导面临的头等大事。
第二,树立经营大学的意识。新建本科院校更需要树立经营大学的意识。这要求高校领导者除了要有质量意识外,还要有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成本与效益意识。具体来说,在管理上要坚持民主决策制度,杜绝“一言堂”和“拍脑袋”决策的行为,防止决策失误;在人事制度上,要科学研究,因岗设人,不能因人设岗,防止出现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在经费使用上,本着开源节流的原则,严格财务制度,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专业设置上,要瞄准市场,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在建学生宿舍或公寓时,可以与企业联合建设,等等。
第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如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应严格控制总学分的数量,总学分过多,易导致学生的自主支配时间过少,不利于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培养;要根据实际情况,构建新的课程结构,注重选修课开设的数量和质量;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处理好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关系,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和有关企业直接协商,根据企业或公司的要求进行“订单式”培养或与它们合作培养人才;重视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第四,实现师资队伍在结构和素质上的提升。教育发展,教师为本。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专科向本科转型的关键。尽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基本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出台政策、加快引进是提升队伍素质的有效措施。但必须处理好追求总量递增与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优化的关系,特别要重视特色专业、新开专业、弱势专业人才的引进,重视来自行业、企业的高职称高水平双师型人才的引进。其次要加大校内培训力度。处理好学历培训与开展科研活动、进行企业第一线实践培训的关系,提高教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适用性。再次可以与企业、研究部门连手,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工程师”兼职教师队伍,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队伍特色,做到专兼结合,结构优化。最后可以设立重点岗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与发展空间,激励教师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的积极性。
第五,抓好大学文化的建设。一般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在申请升本时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学校物质条件的建设上,但是相对来说,这些学校在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精神文化,它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和极强的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品位与格调,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之一。新建本科院校应结合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理念,并对以前的大学文化加以全面整合,形成自己科学、独特的大学文化。
第六,结合地方特色来办学。新建本科院校普遍缺乏特色。实际上,各地由于经济水平、地理位置、历史传统、文化差异等的不同都有自己的特色,浓郁的地方特色实际上是新建本科院校非常重要的办学资源之一。因此,加强和当地的联系,把自己的办学特色建立在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条件之上,是增强新建本科院校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重要体现。
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上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就是要从本学校的校情出发,不断学习,不断借鉴,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而从今学校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盛正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9.01.
[2]蔡之让,贾彦峰.立足新建本科院校实际加强学科专业建设[J].思考与对策——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选编,200803.
[3]徐长远.浅议现代化学校管理的艺术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44-45.
[4]刘宇路,朱守岗.评估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健康快速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02.
[5]李本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责任与办学定位[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05.
【作者简介】吴秋颖(1977- ):女,硕士,吉林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