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牌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化是产品价值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化是维系客户忠诚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商品质量内涵的市场价值评估、识别的徽记,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无形资本。创造出一个品牌并不难,难的是做百年品牌的思想意识,更难的是维系其百年品牌的地位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突破这个难关,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品牌的科学规范管理。品牌管理不仅体现在一个品牌形成的全过程,而且也体现在进一步延伸品牌所形成的立体产业扩展链上。其本质是调动企业的全部力量,以品牌为聚焦点,实施对消费者购买认知和购买行为全过程管理。
我国已经历过三次农产品品牌化的浪潮,特别是2006年、2007年的“中国名牌农产品” 推评活动,将第三次品牌化浪潮推向了高潮。但由于我国农产品品牌化及其管理起步相对较晚,加之农产品品牌化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与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如美、日等国农产品品牌化发展相比,理论与实践上都有明显的不足。
首先,品牌意识呈现“两极结构”,即“上热下冷”。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官员品牌意识越来越强,但又都是重视有余、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作为农产品品牌化主体的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及农民的品牌意识还相当薄弱,基础认知水平低,可提升空间很大,普遍的小农意识和菜篮子买卖意识依然存在。
其次,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某些方面还是空白,从而导致制度机制不完善,国家职能部门(如商务部与农业部)之间某些职能重叠设置,职责、责任难分清,缺少品牌化方略与中长期规划。
再次,品牌化及其整合管理的经验不足,理论与方法匮乏,现代性有缺失;有关专门人才区域化稀缺,专业机构以及专业研究组织也凤毛麟角;品牌传播策略和手法相对本土和原始,传播方式、幅度、速度、力度等都欠少、欠窄、欠慢、欠小。
在新经济快速崛起的时代或注意力经济占主统地位的时代,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往往“认知大于现实”。传播在认知的作用下,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效力,消费者甚至会完全基于传播而形成对品牌认知、对品牌个性的理解,形成品牌的偏好度,做出品牌购买选择。因此,品牌传播及其管理,是农产品品牌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事关品牌化的成功与否。
第一,系统研究掌握国内外品牌传播理论,全面总结我国近几年有效的品牌传播经验,制定科学实用的品牌传播方略,缔造利于形成专业性、现代性和时尚感强的品牌传播机制。明确政府与品牌化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品牌传播中各自担当的角色与职责。“背靠行政,面向市场”是品牌传播的基本原则。政府在品牌传播政策、传播方略等方面则应起到规范、导向作用,主要任务是组织协调利用相关的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支持品牌化主体的品牌传播实践。在金融、税收、出口补贴等方面给予扶持性政策,支持以品牌生产为龙头的农业企业化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研创新和科技推广,加大政府对农业的公共投入,为实施品牌战略提供技术支持。通过签订对我国更为有利的多边和双边农产品贸易协议,为我国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创造良好条件,客观上推动我国农产品品牌的发展。
第二,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的步伐。农产品标准化是农产品品牌发展的质量保证、技术基础和法律保障, 与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发展和巩固密不可分。按照“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在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以促进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的推广普及,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提高效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其建立和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强化标准化意识、制定和健全标准化推广体系等诸多环节着手解决。
第三,扩大品牌开发规模。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必须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实施“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作为品牌战略的组织依托,解决目前生产规模小、农产品品质差别小、营销方式落后等问题。在生产方面,建立农民生产协会、专业性生产合作组织,内部实行不同程度的企业化管理与经营。组织农民走专业化道路,以特色产业为龙头,聚集众多分散生产单元,走规模化、标准化道路;在市场方面,建立有特点的品牌产品产地市场,集中销售当地名优农产品。同时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开拓新的业务关系,促进农产品大流通;在营销方面,将品牌与产品包装、标签和企业的视觉形象相结合,提高品牌形象。运用多种促销手段,扩大影响面,提高公众对名牌企业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并与客户建立良好和稳固的关系。
第四,有效实施品牌传播方略。一是文脉的利用与创新(文脉,意指农产品品牌化过程中所强调的文化承袭关系)。在品牌农产品传播中,有三种文脉利用形式:演绎历史文脉、承袭地域文脉和发掘产品文脉。利用这三种形式时,既要注重资源整合,更要注重产品创新;二是充分发挥“会展经济”的功能与作用。有效利用已经成熟成功的会展品牌传播模式,目前可以利用的会展有博览会、展览会、展销会、推介会、交易会、洽谈会、庙会等十余种;三是传统习俗节庆与文化节的综合、合理利用。近年来,诸如中国茶文化节、柑桔节、西瓜节等不一而终,法定节假日与不同区域、不同习俗以及具有民族色彩的庆祝日更是种类繁多,这都为品牌传播提供了有利时机和方式;四是利用媒体创造事件,这一方式,在品牌传播中,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诸如拍卖会、赞助和公益活动、防假打假、危机公关、名人效应等,在品牌传播实践中都展示出了其独到之处。五是有效利用公共关系。要合理有效地利用长期建立起来的与政府机关、事业组织、民间团体以及同类企业之间的公共关系网络,实施品牌传播;六是合理利用新闻媒体。这包括新闻报道(软广告)和搁置形式的广告等。
第五,加快农产品品牌化及其管理的立法进程,添补相关法律法规(包括技术性标准)空白。加大国家投入力度,梳理农业部门近几年出台的相关政策,按照现代农产品品牌化及其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做好相关条款的充实、补充、完善工作。按照部门政策的形式确立或统一相应技术标准,消除机械性的中央与地方两种农产品品牌化的实践模式,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提升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的品牌化意识和基础认知水平。
品牌生产是立足于先进技术与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基础之上的,农产品品牌的生产也不例外。先进技术确保了品牌产品在质量与功能上的先进性,从而使品牌更易被市场接受。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必须重视科技创新,走科技兴农道路,广泛运用生物工程技术、现代先进种、养技术、加工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发展科技含量高和附加价值高的品牌农产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由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导致农产品成本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而分工的发展恰巧是医治这一问题的良药。分工使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从而使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对农产品品牌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在一个竞争愈演愈烈、情况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传播手段与内容必须引人入胜,否则,就如同信徒在空阔无人的教堂里努力布道拯救灵魂一般徒劳无益。传播手段与内容的整合衍生了一个新的价值体——品牌,进而又更进一步地发展为名牌和顶级品牌。管理好品牌会使产品赢得好的声誉,有利于新产品进入市场;塑造出了名牌或顶级品牌商品,对消费者将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更利于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提升企业形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年经济,品牌为先。走农产品品牌化道路,创建辉煌品牌,腾飞中国农业,中国农产品品牌化道路任重道远。
品牌化是产品价值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化是维系客户忠诚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商品质量内涵的市场价值评估、识别的徽记,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无形资本。创造出一个品牌并不难,难的是做百年品牌的思想意识,更难的是维系其百年品牌的地位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突破这个难关,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品牌的科学规范管理。品牌管理不仅体现在一个品牌形成的全过程,而且也体现在进一步延伸品牌所形成的立体产业扩展链上。其本质是调动企业的全部力量,以品牌为聚焦点,实施对消费者购买认知和购买行为全过程管理。
我国已经历过三次农产品品牌化的浪潮,特别是2006年、2007年的“中国名牌农产品” 推评活动,将第三次品牌化浪潮推向了高潮。但由于我国农产品品牌化及其管理起步相对较晚,加之农产品品牌化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与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如美、日等国农产品品牌化发展相比,理论与实践上都有明显的不足。
首先,品牌意识呈现“两极结构”,即“上热下冷”。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官员品牌意识越来越强,但又都是重视有余、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作为农产品品牌化主体的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及农民的品牌意识还相当薄弱,基础认知水平低,可提升空间很大,普遍的小农意识和菜篮子买卖意识依然存在。
其次,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某些方面还是空白,从而导致制度机制不完善,国家职能部门(如商务部与农业部)之间某些职能重叠设置,职责、责任难分清,缺少品牌化方略与中长期规划。
再次,品牌化及其整合管理的经验不足,理论与方法匮乏,现代性有缺失;有关专门人才区域化稀缺,专业机构以及专业研究组织也凤毛麟角;品牌传播策略和手法相对本土和原始,传播方式、幅度、速度、力度等都欠少、欠窄、欠慢、欠小。
在新经济快速崛起的时代或注意力经济占主统地位的时代,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往往“认知大于现实”。传播在认知的作用下,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效力,消费者甚至会完全基于传播而形成对品牌认知、对品牌个性的理解,形成品牌的偏好度,做出品牌购买选择。因此,品牌传播及其管理,是农产品品牌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事关品牌化的成功与否。
第一,系统研究掌握国内外品牌传播理论,全面总结我国近几年有效的品牌传播经验,制定科学实用的品牌传播方略,缔造利于形成专业性、现代性和时尚感强的品牌传播机制。明确政府与品牌化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品牌传播中各自担当的角色与职责。“背靠行政,面向市场”是品牌传播的基本原则。政府在品牌传播政策、传播方略等方面则应起到规范、导向作用,主要任务是组织协调利用相关的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支持品牌化主体的品牌传播实践。在金融、税收、出口补贴等方面给予扶持性政策,支持以品牌生产为龙头的农业企业化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研创新和科技推广,加大政府对农业的公共投入,为实施品牌战略提供技术支持。通过签订对我国更为有利的多边和双边农产品贸易协议,为我国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创造良好条件,客观上推动我国农产品品牌的发展。
第二,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的步伐。农产品标准化是农产品品牌发展的质量保证、技术基础和法律保障, 与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发展和巩固密不可分。按照“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在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以促进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的推广普及,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提高效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其建立和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强化标准化意识、制定和健全标准化推广体系等诸多环节着手解决。
第三,扩大品牌开发规模。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必须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实施“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作为品牌战略的组织依托,解决目前生产规模小、农产品品质差别小、营销方式落后等问题。在生产方面,建立农民生产协会、专业性生产合作组织,内部实行不同程度的企业化管理与经营。组织农民走专业化道路,以特色产业为龙头,聚集众多分散生产单元,走规模化、标准化道路;在市场方面,建立有特点的品牌产品产地市场,集中销售当地名优农产品。同时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开拓新的业务关系,促进农产品大流通;在营销方面,将品牌与产品包装、标签和企业的视觉形象相结合,提高品牌形象。运用多种促销手段,扩大影响面,提高公众对名牌企业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并与客户建立良好和稳固的关系。
第四,有效实施品牌传播方略。一是文脉的利用与创新(文脉,意指农产品品牌化过程中所强调的文化承袭关系)。在品牌农产品传播中,有三种文脉利用形式:演绎历史文脉、承袭地域文脉和发掘产品文脉。利用这三种形式时,既要注重资源整合,更要注重产品创新;二是充分发挥“会展经济”的功能与作用。有效利用已经成熟成功的会展品牌传播模式,目前可以利用的会展有博览会、展览会、展销会、推介会、交易会、洽谈会、庙会等十余种;三是传统习俗节庆与文化节的综合、合理利用。近年来,诸如中国茶文化节、柑桔节、西瓜节等不一而终,法定节假日与不同区域、不同习俗以及具有民族色彩的庆祝日更是种类繁多,这都为品牌传播提供了有利时机和方式;四是利用媒体创造事件,这一方式,在品牌传播中,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诸如拍卖会、赞助和公益活动、防假打假、危机公关、名人效应等,在品牌传播实践中都展示出了其独到之处。五是有效利用公共关系。要合理有效地利用长期建立起来的与政府机关、事业组织、民间团体以及同类企业之间的公共关系网络,实施品牌传播;六是合理利用新闻媒体。这包括新闻报道(软广告)和搁置形式的广告等。
第五,加快农产品品牌化及其管理的立法进程,添补相关法律法规(包括技术性标准)空白。加大国家投入力度,梳理农业部门近几年出台的相关政策,按照现代农产品品牌化及其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做好相关条款的充实、补充、完善工作。按照部门政策的形式确立或统一相应技术标准,消除机械性的中央与地方两种农产品品牌化的实践模式,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提升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的品牌化意识和基础认知水平。
品牌生产是立足于先进技术与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基础之上的,农产品品牌的生产也不例外。先进技术确保了品牌产品在质量与功能上的先进性,从而使品牌更易被市场接受。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必须重视科技创新,走科技兴农道路,广泛运用生物工程技术、现代先进种、养技术、加工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发展科技含量高和附加价值高的品牌农产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由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导致农产品成本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而分工的发展恰巧是医治这一问题的良药。分工使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从而使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对农产品品牌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在一个竞争愈演愈烈、情况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传播手段与内容必须引人入胜,否则,就如同信徒在空阔无人的教堂里努力布道拯救灵魂一般徒劳无益。传播手段与内容的整合衍生了一个新的价值体——品牌,进而又更进一步地发展为名牌和顶级品牌。管理好品牌会使产品赢得好的声誉,有利于新产品进入市场;塑造出了名牌或顶级品牌商品,对消费者将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更利于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提升企业形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年经济,品牌为先。走农产品品牌化道路,创建辉煌品牌,腾飞中国农业,中国农产品品牌化道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