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诵读与古诗词学习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ye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学生如何在古诗文学习中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只要反复诵读,深入诵读,了解古诗词的节奏韵律,想象古诗词描绘的情景,理解古诗词表达的情感,鉴赏古诗词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关键词: 古诗词 诵读 教学方法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新课标教材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但是,如今的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却呈现令人担忧的局面。不少学生不知道温庭筠何许人也,想象不出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更体会不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超然……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对这些古诗词作者跌宕不羁、傲侮一世的人生,对他们“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凝练却气象万千”的诗词不“感冒”呢?
  我在教学过程中很头疼,左思右想,不得其解。最终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到,他们对学习古诗不太有兴趣,仅仅是因为学习上,甚至是考试上的需要而被动地接触它,学习它。究其原因,一是古诗所反映的内容、思想、情感与当代学生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客观距离;二是现在的学生比较浮躁,更喜欢直白简单的“快餐文化”,而无法静下心学习语言隐晦、感情含蓄的古诗词;三是没有欣赏古诗词的环境,周围的同学都在看网络小说、言情小说、电视剧,自己要是看古诗词,会被同学视作“异类”、“怪物”,也少了平时与周边同学交流的“流行语汇”。……种种原因形成了一种中学生不喜欢学习古诗词的氛围,致使他们学起来费力费时,更何况是理解和掌握了。
  虽然中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古诗词学习兴趣不大,但若问起他们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那肯定是人尽皆知,甚至还会哼上几句。不仅如此,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不少歌曲用古诗词填词,更多的则是应用了古诗词的元素。如邓丽君的专辑《淡淡幽情》,直接演绎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众多宋代词作名家的经典作品;柳永的《雨霖铃》被改编成歌曲《别亦难》……同样是词,为什么作为流行歌曲就可以膾炙人口,而出现在书本上的却让学生感到头疼呢?
  首先是由于流行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符合现代人的口语特征,贴近现代生活。其次,歌曲能够更简明直接地表现人物的心情变化,例如《死了都要爱》中:“死了都要爱,不淋漓尽致不痛快,感情多深只有这样,才足够表白……”非常直接地表露了一种炙热的情感,而不像《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那般含蓄、深沉。最后,流行歌曲经过现代媒体的快速传播,可以做到同一时间各地都能知晓,并且进行传唱,再反复在电视、广播中播出,这样再难的歌词都会上口吟唱了。
  由此可以发现,其实要学好古诗词,并非难事。早先的诗歌就是从劳动人民的劳动歌曲中搜集而来的,而宋词原本就是从歌曲中分化出来的,其他诗歌也极具音乐性。流行歌曲是优美旋律、动感节奏、感人情怀的结合,人们觉得一首歌好听,通过不断重复,熟悉了歌词内容,理解了歌词的情感,逐渐就做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了。学习古诗词可以借鉴歌曲的流行因素。因此,中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一是反复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很好的方法。这也是流行歌曲能朗朗上口的一个重要原因——多次反复。二是深入诵读。深入诵读是让学生读出意境,读出画面,读出作者的心声。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诵读及诵读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诵读得法,有助于学生很快欣赏古诗词优美的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受艺术的熏染,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与极大的快乐。古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透彻,体会得深刻。教会学生正确诵读古诗词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教会他们理解古诗词特殊韵律和内容含义的方法。
  诵读是要带节奏、韵律、平仄的。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古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激情横溢。在节奏方面,训练学生学会把握古诗词的节奏形式。例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句为3个音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七言句为3个音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押韵则是使相关的诗句末尾的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形成声音的回环往复,产生复沓美;声调的平仄搭配,以及双声、叠韵、叠字、叠句的恰当使用,也能求得音调的和谐美。
  诵读应是带着想象的。古诗词言简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巴尔扎克曾说:“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一字风流,境界全出。教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清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美,以及“月辉映照大地,与梅花相映成趣”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或词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的愉悦和欣赏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作者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凭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飞雪、千山披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个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诵读应是带着情感的。诵读时应引导学生介入情感,使诵读进入声情并茂的佳境。古诗词是“缘情”而作的,所以训练学生诵读时,就要把诵读技巧与对古诗词意境的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作者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能较准确、充沛地表达出古诗词的意境。只要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古诗词的特有境界,探得真谛,得到启迪。比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得豪迈而激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古诗词,从节奏韵律、画面想象、情感领会方面诵读,体会他渴望重上前线,挥师北伐的情感,古诗词还何愁难学、难掌握?
  应特别注意,课堂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用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诵读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比如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另外,还可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在教完《雨霖铃》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配乐朗读比赛,比谁读得有感情,比谁背得既准又快……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不但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激发了背古文的兴趣。
  学生诵读古诗词不能仅限于课堂,仅限于短短的45分钟中的若干时段,那样的学习是极其有限而被动的。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作者智慧及其人生经历的结晶,都凝聚了千年文化的积淀。因此,古诗词的学习还应该延伸到语文早读课,更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引导、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看、多读古诗词,让自身充分沐浴在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中,使他们的性情得到陶冶,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可在校园内定期举办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各班级先进行选拔赛,然后学校进行总决赛,决出名次并给予奖励,由此营造校园内学习古诗词乃至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这对建设精神文明校园有事半功倍之效。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练、意韵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有益于提高文学修养,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性,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我们要和学生一起,手把诗书,或高声疾诵,或低声微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情,放飞心灵。
其他文献
摘 要: 美国中小学写作教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发表意识”,即十分重视学生作文的“发表”,把学生作文的“发表”作为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必要的环节,力求做到“课标要求明确具体,发表形式多种多样,发表建议具体可行,发表活动落到实处”。本文着重引述美国在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制、教学实施等层面的相关情况,并进行简要的评析。  关键词: 美国 中小学写作教学 “发表意识”  美国中
<正> 旋转螺旋溜槽是一种高效率的重选设备,它综合了螺旋选矿机、螺旋溜槽、摇床和离心选矿机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使螺旋溜槽旋转,并在螺旋溜槽工作面上设有特殊的楔形条或刻槽
摘 要: 西进运动对美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进运动是一次文化的进步,不仅塑造了美国人冒险、开拓、追求自由、民主等性格,也弘扬了美国人的民族精神。本文探究西进运动下的价值观。  关键词: 美国 西进运动 民族精神  西进运动是指美国东部居民向西部地区迁移和进行开发的群众性运动,始于18世纪末,止于20世纪初。西进运动大大促进了美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