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水果看世界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h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伊始,国产纪录片接过了去年的那把火,继《如果国宝会说话》《生门》之后,《水果传》又成了最新的“爆款”——原本预留给《舌尖上的中国3》的口水,全都贡献给《水果传》了。
  和许多爆款一样,这部首播在省级卫视的纪录片,最终还是“引爆”在B站(视频网站Bilibili)。而据四大视频网站(优酷、腾讯、爱奇艺、B站)的统计数据显示,《水果传》的受众群体中35岁以下用户占96%,是绝对大多数。
  这样的结果,恰恰呼应了纪录片的初衷。打从策划阶段开始,《水果传》就被确定为一部“主打年轻人”的纪录片——要馋的就是你们这些年轻人。

有料,有趣,有故事


  4K超清设备、航拍、微距、千倍高速摄影……《水果传》最终呈现出的水果世界完全可以用“性感”二字来形容——吹弹可破的质感、娇艳欲滴的斑斓、汁液四溅的爆炸瞬间……美得让很多观众第一眼误以为出自BBC——但其实《水果传》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国产纪录片,出自“云集将来”。
  这也难怪,成系列地拍摄以水果为题材的纪录片,不仅在中国前所未有,全世界范围内也几乎没有先例。《水果传》完全来自中国团队的原创,却一出手就达到了高峰。
  《变身》《异族》《滋味》《旅行》《灵感》《诱惑》,《水果传》只有短短6集,每集也不过35分钟的“轻量级”,却小身材大味道,每集都有6种以上水果登场,高密度呈现千姿百态。在这场水果主题秀里,每一种水果都只有5分钟的表演时间——而它们毫不怯场,一个个都像“戏精”附体,争先恐后地献上独门绝技。
  開篇的第一幕就令人惊艳:台湾著名的“爱玉冰”大家都吃过,即使没去过台湾,街头巷尾铺天盖地的台湾奶茶铺里也多的是“爱玉”主题的特饮,一块块淡黄色形似蒟蒻的爱玉冻浮在杯中,口感爽滑Q弹。然而《水果传》第一集就告诉你:爱玉真身才不是你平时看到的黄色小方块——它最初好似一颗普通的青绿色果子,被摘下削皮烤干之后,一个翻身,竟像一朵灿烂的菊花一般盛开了!而我们平时所见的爱玉冻,其实正是这些“菊花瓣”的神奇化合产物。
  “对年轻观众来说,猎奇很重要。”《水果传》制片人蔡懿鸣告诉《新民周刊》,“去年云集做了《本草中华》,受到了广泛关注,我们就在想,除了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还有什么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什么题材合适?什么东西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最接近?这就想到了水果,可以说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纪录片有很多拍法,一般都会以人物为主,而我们决定拍摄《水果传》的时候就想好了,把原先的做法摒弃,就用最纯粹的水果故事,尽量拍摄平时不太常见、甚至闻所未闻的水果,并且每集中至少有一半要在国外拍摄,保证水果的多样性和可看性。”
  横跨全球15个国家50座城市,《水果传》团队兵分四路,有8个月的时间都“在路上”。拍水果不像拍其他,因为保质期和运输问题,几乎全部都要在当地当时当刻拍摄。8个月的奔波,总共拍回的素材量长达七八万分钟,而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都是精挑了又细选的200分钟(6集)——越南丛林里的新鲜可可果吃起来像山竹、云南西双版纳的木瓜榕内涵丰富、马来西亚沙巴的水椰子有着坚强的外表和柔软的内心、澳大利亚指橙里有五彩的颗粒,非洲竹芋富含的“索马甜”要比蔗糖还甜上3000倍……这些平时难得一见或者连听都没听说过的水果,果然极大地激发了B站观众发弹幕的热情,每个人都被馋得食指大动。
  正如《水果传》导演罗颖鸾在手记中所说:观看时请保持房间明亮并与屏幕保持一定距离,在手能够到的范围内备好水果,以免“观后可能魂不守舍,有口干舌燥之渴望”。
  更有趣的是,《水果传》中的果子们还被赋予了人格化的色彩——椰子为了繁育后代给自己准备了三层外壳,一辈子都能在海上冲浪;榴莲长着眼睛,绝不会在不合适的时间掉下来砸到行人的头;草莓特别有小心机,明明酸度很高却用几百种芳香素迷惑人间;水椰子看起来像个历经沧桑的孑遗老人,内心却如此柔软纤嫩;指橙与珍珠鸡日夜上演着莎士比亚的剧情;而神秘果中含有的奇特蛋白酶,能让它的朋友酸柠檬摇身一变,变成甜蜜的橙子……
  有了这些稀奇古怪的戏精,《水果传》已经成功地打开了观众的视野。但接着看下去,你会发现《水果传》的野心还远远不止于猎奇与逗趣。实际上,看完6集之后,你不但会对那些稀奇的水果念念不忘,更会记住水果背后的故事——正如一名网友点评的:“讲的不只是水果,而是采摘者的人生。”
  “当我们下决心要把关注点聚焦在水果的时候,其实是准备弱化一些人物背景的。但是你会发现,故事讲到后来,没有人是不可能的。我们没有选择用人物来贯穿故事的主线,人和自然天生割舍不断的关系却自动形成了平衡——可以说,人物完全是由水果带出来的。”让蔡懿鸣印象很深的是,陕西马家坡到了柿子收获的季节,除了摘下柿子制作柿饼,还会特意在树上留下一些柿子给鸟吃,“既是民风淳朴,也是劳作者一种根深蒂固的概念:回馈自然,与大自然保持平衡”。
  同样令观众记忆深刻的,还有日本的梅园女主人、在“菠萝的海”里寻找最合适的一枚凤梨的凤梨酥制作人、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深处采摘蓝莓的老奶奶、特地远赴重洋只为一睹蔓越莓收割季的中国女孩、用古老的海绵法萃取香柠檬精油的调香师、用菠萝纤维代替动物皮革制作皮鞋的女设计师、用“柿染法”结合空气与阳光的染布匠、用上千只柠檬来作发电实验的中学生、为了畅吃榴莲而去异国专程跑马拉松的选手……
  人物的深入人心,使得《水果传》的观感颇似《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在人们为美食垂涎三尺的同时,还能体察到劳作者与食物的关系。看似轻巧的选题,因此而呈现出了“一花一宇宙,一树一菩提”的奥妙无穷。

水果的环球旅行


  很多观众可能会好奇,摄制组是如何像猎人一样,去世界各地搜捕奇特水果的呢?——其实,《水果传》的背后还真的有不少“水果猎人”存在。蔡懿鸣告诉记者,“水果猎人”本身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我们在马来西亚沙巴拍到的水椰子,就是通过水果猎人杨晓洋知道的。实际上我们平时天天接触的水果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许多水果都没有经过大面积工业化的种植,被称为‘野果’,而水果猎人的职责就是去发现这些水果,赋予它名字,选择合适的进行传播和推广。”
  除了“水果猎人”,《水果传》还有一支专家团队,其中之一就是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纪录片中的“神秘果”“八月炸”,都是史军推荐给摄制组的。当弹幕因为“菠萝和凤梨是不是同一种水果”而吵起来的时候,也得靠史军出面科普。
  有了专家和猎人的帮忙,《水果传》才得以横贯东西、博古通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观众对水果的前世今生会很感兴趣,比如传教士把某个品种的葡萄从法国传到云南,最终法国的葡萄绝种了,却幸好有传到中国的得以繁衍存续;又比如猕猴桃是原产于中国的,还分雌株和雄株,一开始运走几次都没能在海外成活,直到有一次一艘船上偶尔搭载了三株雌雄有别的树苗……”
  由于每一集都要迅速切换6种以上的水果,每次一切换国家,弹幕就会群起:“摄制组经费爆炸!”而据记者向蔡懿鸣了解,《水果传》的投资在一千多万。“我们把拍摄时间尽可能压缩进8个月,节约了几乎一半的时间成本,然后把资金都用于拍摄之中,可能因为这样显得资金雄厚吧,其实是时间成本上省出来的,一般拍摄这样一个系列片估计需要一年半左右,我们团队很多时候拍摄都是兵分了四路。”
  《水果传》打的是一场快仗——2017年4月开始启动调研,5月底至12月底持续拍摄,到春节期间都上了卫视黄金档。不过,这样的快仗也为纪录片带来了一丝遗憾。“许多水果在我们开始拍摄的时候已经过季了,比如像西瓜、白草莓,都落市了,连草莓也快沒有了,我们最终是好不容易在德国找到一大片草莓,刚好那个地方的草莓晚熟,在临近过季的时候还有一场草莓节,让我们如愿以偿地拍到了成片成片的草莓。”
  但冬春交界的水果,总还是与《水果传》失之交臂了。好在,《水果传》不仅在中国火爆,海外版权也已经谈了好几个国家,马来西亚、文莱、印尼、国家地理频道、Discovery都很有兴趣,眼看就快要走出国门,这第二季自然也就提上了日程。据悉,《水果传》第二季已经在策划调研阶段,“会延续第一季的风格,还是一个单纯的水果节目,但会涉及四季,涉及更多不同的地方——去年我们没有去非洲,其实那里也有很多新奇的品种,所以四季和非洲会是我们第二季的主要方向。”
  很多观众可能没有意识到,《水果传》第二季的走向,某种程度上也由他们在左右。《水果传》在B站一共收到了5万多条弹幕,对观众而言可能是随意的抒发与吐槽,但摄制团队可都看在眼里。“当时在B站播的时候每天晚上都去看一遍,看看网友在说些什么,我们的总导演和出品人也在页面下回复网友的各种问题。”
  弹幕最关心什么?首先当然是水果的味道——指橙什么味儿?黑刺榴莲能有多好吃?特别想吃神秘果加柠檬!《水果传》播出后,“指橙”“黑刺榴莲”和“神秘果”的电商搜索量都急剧攀升,观众们搜索一番后发现:神秘果还挺亲民的,10块20块钱就能买到一颗,还免费送柠檬;黑刺榴莲身价就不一般了,一颗要卖六七百元,更贵的是指橙,按克卖,1克就要15元……
  当然啦,年轻观众们也不只是对着屏幕流口水,他们还关心“水果猎人”,关心水果的迁徙历史,关心由水果带来的国际交流和新鲜职业。“这些都会是我们第二季的侧重点。”蔡懿鸣表示,“有人说年轻人不爱看纪录片,这是不对的。其实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纪录片,很多纪录片都是在视频网站引爆,通过年轻人口耳相传火爆起来。而现在对我们来说,最应该考虑的问题是纪录片本身的质量,如何运用更多不同的手法,更丰富的画面,来迎合现在观众的口味——而不是去想年轻人是不是喜欢看纪录片。据我所知,现在看纪录片的大都是90后00后,他们对色彩缤纷的新知识都非常感兴趣。”
其他文献
学生们在复旦新闻学院正门合影。1935年, 复旦大学新闻学系举办的世界报纸展览会大门。  2019年10月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屠海鸣图书楼三楼面貌一新,“以新闻的名义”90周年院庆文献展在此举行。展览中,有一组纸质文献展品特别引人注目。这些调查问卷、访谈记录和一叠厚厚的论文手稿,出自复旦大学新闻学系1977级的校友陈明贵等4人,他们是“文革”后首次高考入学的学生。他们就读时,自发对全国100位知名
和静钧  欧洲国家,是回归“世界岛”的和平事业,还是与“世界岛”之外的边缘强权一道唯恐世界不乱?  12月3日到4日在伦敦召开的北约70周年峰会,是北约成立以来召开的系列峰会中最为错乱的一次。法国总统马克龙会前诊断北约濒臨“脑死亡”,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反指个别北约成员国领导人处于“脑死亡”。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则希望赴英临会的美国总统特朗普“脑约束”,管好嘴,不要干预英国大选。过去往往看似“生日
此次展览既是老师的教学成果,也是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应该是心源、造化、经典三者和谐相生的丰硕成果。  以经典学习为核心,传承山水画正脉,是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学的宗旨和特色。近期在海上印社艺术中心的山水画展览既是教学过程的展示,也是教学成果的呈现。  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坚持传统教学的理念独树一帜。在邵琦教授的组织下,借助上海山水画界的深厚实力,萧海春、江宏、车鹏飞、陈翔等师大美院外
湖南衡阳市交通警察支队科目三耒阳分考场,有僧人举办开光祈福仪式,现场多人围观。消息上网,这个交警支队通报称,此事系个别股东个人所为,事先并未告知公安交警部门,已责令该考场暂停活动整顿。  我以为这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但看到微博上的跟帖,可谓令人大开眼界。驾照考试是国家权力行使的场合,理所当然地要体现国家所倡导的价值观,国家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但并不倡导宗教信仰,而是倡导无神论。  但有人说,僧人开光,
试想用一个鲜活的生命换取一部法律的废止,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一件事。而这个鲜活的生命就是孙志刚。  “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值得纪念的人:孙志刚”。——这是孙志刚墓志铭的最后一句。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  同年7月21日,民政部部长李学举签
我国著名法学家李昌道教授,对1995年12月4日这一天念念不忘——当时仍属于港英当局控制的香港,自开埠以来,第一次以中文审理案件。  这是一宗财产纠纷案,涉案双方都不识英文,且都没有聘请律师。双方向法院提交的证供也均为中文。以往,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恐怕法院还得把所有文件翻译成英文,然后对案件进行裁量。可这一回,香港高等法院研究后决定——索性用中文审案。由于在英国人到来之前,清政府治下的香港并无近
颜经济,正在把男性理容变成一片蓝海。  在2019年618中国电商大促的日子里,最意想不到的可能是原本小众的男性护肤、彩妆、洗护和香氛领域却十分出彩——天猫618在6月16日第一小时,男士彩妆销售同比增长522%,欧莱雅男士官方旗舰店的销售同比增长120%。与此同时,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数据显示,在包括个护小家电、美妆产品在内的颜值产品类目中,男性用户的整体消费已经超过女性用户。这其中有赠
近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豫剧《黄河绝唱》成功在上海演出,引起观众赞誉。这是根据老河口籍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戏剧家张光年(笔名光未然)的英雄事迹改编的戏剧,以经典抗战歌曲《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过程为主线,讲述了张光年组织剧社开展抗日宣传,随后到延安和冼星海共同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动人事迹。全剧从抗战爆发开始,张光年先后辗转武汉、郑州、延安多地组织抗敌演剧队伍开展抗日宣传。途中在黄河壶口一带从事
2006 年拉萨站外的GE 机车和线路施工人员。  2007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之前,一首由韩红演唱的《天路》,已经传唱大江南北。把青藏铁路成为你“天路”,既是因为它处于海拔极高的高原之上,也蕴含着这条铁路修建艰难之意。  如果以勘察、施工难度而论,川藏线比青藏线更复杂、更难。  回顾新中国70年的建设历史,从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到青藏铁路,以及如今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可以说,从内地进藏的通途越来越
胡展奋  由于四次受邀央视春晚,近年又两次受邀国庆观礼,加以中美深度研究的专著频频问世,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出庭律师张军在洛杉矶的华人社会是人气爆棚的。  但凡南加州华人的公共活动——无论是洛杉矶中国总领馆组织的大型纪念、志庆、峰会还是南加州侨界组织的各类大型活动,抑或“中美电影节”“北美春晚”这样的高端盛会,主持人几乎无一例外的是张军,其主持风格,主流而不媚俗,谐趣而不浮滑,儒雅而不拘谨,俊逸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