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本色课堂教学的实践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j190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厚江老师认为:“语文课首先是语文课,语文课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实践为主要活动,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根本目的。”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实践本色课堂教学。
  可见,语文姓语名文,语文教学就是练语习文……语文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一.以读为本,理解文本:让语文课堂沐浴于音韵美。
  读出情感——让语文课堂沐浴于音韵美。意在引导学生朗读文本,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初步体味诗歌内涵意境。
  【课堂呈现示例1《乌夜啼》】
  1.诗词是文字的意念,它有错落有致的节奏、高昂低沉的韵律,需要我们反复朗读、细心体会,方能接近作者的心灵。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1)感性的表现:字音、节奏、语气。(2)理性的把握:意象、人物、情感。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本的内容,结合注解,读准字音,把握文章主旨。3.带着问题思考: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是哪一个字?4.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讨论,明确:恨。5.带着“恨”的情感齐读课文。6.“恨”是如何表现出来的?7.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8.……
  学生在朗读时注意了诗词错落有致的节奏、高昂低沉的韵律。只要朗读时细心体会,就不难走进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使人情感共鸣,事理共享,还能让人体验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以问为导,体味情感:让语文课堂蕴藏于情韵美。
  以问为导,让语文课堂蕴藏于情韵美意。意在以问题为引导,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课堂呈现示例2《咏怀古迹》其三】
  学生反复诵读,讨论诗中王昭君是否怨恨?
  1.学生讨论。2.说出自己的理解。老师明确:老师不认为她有怨恨。王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她在汉元帝的深宫里,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风光出塞,却做了千年草原之上的尊贵的国母,又何来怨恨可言?作者却说她怨恨,诗中哪些诗句表明昭君是怨恨的?3.小结。毛延寿的那颗伤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一封和亲书,虽然换来了“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的短暂和平。但,她的美却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难怪评论家金圣叹发出“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的感叹。4.齐读: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三.以品为基,探究内涵:让语文课堂流淌于意韵(蕴)美。
  以品为基,让语文课堂流淌于意韵(蕴)美。意在以品读为主,品读诗歌的语言,品读诗歌的意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
  【课堂呈现示例3《旅夜书怀》】
  要求:学生带着诗人的忧愤和沧桑,反复诵读,读出诗人的孤愁与深沉。
  1.诗人孤独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诗句表现出来的?2.学生讨论。3.知人论世、链接背景。4.学生分析(意象、借景、抒情)。A.意象:危樯 夜舟 星 平野 月 大江 沙鸥 B.手法:借景抒情
  从意象着手,把握诗的情感不失为品诗的有效方法。
  5.师生明确:诗人年青时,满怀壮志,意凌东岳,报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期望,等待朝廷的重用,可结果被挤出了长安,本希望“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能勉强栖息一枝,暂时借幕府偷生,可是好友的相继去世,他无奈地发出“万事已黄发,残身随白鸥”的感叹。
  四.以写为根,写出感怀:让语文课堂陶冶于神韵美。
  以写为根,写出感怀:让语文课堂陶冶于神韵美。意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整合课堂知识的能力。
  【课堂呈现示例4《旅夜书怀》】
  结束语:请以“我眼中的杜甫”,写一首小诗(散文)。
  附:学生作品
  杜甫/你佝偻着腰/穿越/盛唐的繁荣和中唐的衰颓/你细数着人民的辛酸与血泪/你忧虑着国家的兴亡与安危/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冲斥你那/无人知晓的心酸悲痛/战哭多新鬼,愁吟对老翁/凝聚你对/战乱荼毒、权贵奢靡的满腔悲愤。
  质本洁来还洁去,摒弃浮华,回归本色,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把语文课当语文来讲。简单、平淡,让语文课真正成为绿色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出原汁原味的语文。
  真想让语文课堂多几点韵味……
  张一农,语文教师,现居江苏灌南。责任编校:高述新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深化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大会战活动,全力遏制因酒后驾驶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7月6日晚,泉港区交警大队联合边防所、派出所等警种组成联合整治大队,开展整治酒后驾车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