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确目标,专业化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中职语文能力培养“专业化”导向,指的是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专业性,“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的宗旨,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
1 从职业教育的任务来看,“专业化”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肩负着帮助人社会化的任务,而职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因而职业教育是人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生产及行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企的改革、“三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产业结构的调整、民营企业的兴起、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东部沿海三个经济圈的飞速发展,虽然社会行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不断增加,但行业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的是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这就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面对激烈人才市场的竞争,中职学生作为一个求职者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取得职业的入门、上岗资格。因此,“专业化”是市场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
2 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培养对象来看。“专业化”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目标与要求。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具有它的特殊属性,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专业性与技能性、市场导向性与素质导向性的有机统一。基于这个培养目标和特殊性,中职语文的教学任务就不能等同于普通高中,首先从生源比较来看,由于普通高中扩招吸纳了大部分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生源,进人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较过去大幅度下降。虽然中职学校招生的对象要求初中以上的学历,但据初步估计近年来中职新生中有很大比例不具备初中毕业水平了,生源质量状况决定了中职语文教育具有低起点的特点。其次从培养目标来看,中职语文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语文教育的不同,还在于不同的人才类型培养目标上。中职培养职业人才,帮助人们具备条件进入并高效从事专门职业工作,而普通高中为学生日后进入学术领域做准备。中职语文教育由于有这种低起点、为进入职业领域提供必要准备的特点,就必然在课程标准乃至内容功能上别于普通高中教育。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过程中,一方面要在重视学生个性、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发展因素的基础上,努力追求学科价值的实现、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兴趣的满足、感情的宣泄的人文目标,但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让学生掌握可见可测的知识技能技巧,“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让学生掌握那些对他们一生都有重要价值的,最基本的知识,掌握那些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适应职业要求所必需的知识。由此可见“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语文最基本的要求。
3 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目标要求来看,“专业化”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化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
4 从当前中职阶段的语文教学科目学时安排上,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有很大差别。中职语文课总学时为272个(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教育部教职成[2000]7号文件),而普通高中语文课总学时为384个(据《普通高中语文课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科目所占用的总学时少于普通高中近30%,如此差距使中职语文教育不可能等同于基础教育阶段普通高中的语文教育。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相应降低对知识方面的教学要求,“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教给学生一些实实在在的实用的知识。
中职语文教学专业化要正确处理的两个问题
1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把语文教学和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研究。语文对学生的影响是多元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也是多样的,而这种多元性在中等职业学校有很强的专业特征,这种专业性的要求就是要把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专业能力,为学生专业学习和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服务。如家政、酒店服务等,可能侧重于感性与抽象能力的培养;而汽车维修、财会等,可能要侧重于理性与具象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针对不同专业所要求的特有专业素质、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以及专业实践的能力,制订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导不同专业的语文教学。
2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的专业教育要求结合起来研究。不同的专业有自己不同的专业职业特点,对语文教学也有不同的专业性要求,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在完成其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兼顾专业教育的要求,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说,《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中,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侧重,园林、建筑专业应侧重于东方园林设计布局特点的分析,艺术旅游专业应侧重于文章所蕴涵的具有鲜明的东方美学特征的分析,而文秘专业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语言表达、布局谋篇的分析上,至于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财会理工专业可侧重于他们思维能力的训练上,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化导向决定中职语文教学目的取向的多元性。因此,必须构建居于专业差异性基础上的中职语文评价的多元化取向体系,给中职语文实践提供广阔的价值取向空间。对中职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以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职语文能力培养“专业化”导向,指的是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专业性,“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的宗旨,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
1 从职业教育的任务来看,“专业化”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肩负着帮助人社会化的任务,而职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因而职业教育是人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生产及行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企的改革、“三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产业结构的调整、民营企业的兴起、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东部沿海三个经济圈的飞速发展,虽然社会行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不断增加,但行业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的是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这就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面对激烈人才市场的竞争,中职学生作为一个求职者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取得职业的入门、上岗资格。因此,“专业化”是市场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
2 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培养对象来看。“专业化”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目标与要求。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具有它的特殊属性,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专业性与技能性、市场导向性与素质导向性的有机统一。基于这个培养目标和特殊性,中职语文的教学任务就不能等同于普通高中,首先从生源比较来看,由于普通高中扩招吸纳了大部分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生源,进人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较过去大幅度下降。虽然中职学校招生的对象要求初中以上的学历,但据初步估计近年来中职新生中有很大比例不具备初中毕业水平了,生源质量状况决定了中职语文教育具有低起点的特点。其次从培养目标来看,中职语文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语文教育的不同,还在于不同的人才类型培养目标上。中职培养职业人才,帮助人们具备条件进入并高效从事专门职业工作,而普通高中为学生日后进入学术领域做准备。中职语文教育由于有这种低起点、为进入职业领域提供必要准备的特点,就必然在课程标准乃至内容功能上别于普通高中教育。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过程中,一方面要在重视学生个性、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发展因素的基础上,努力追求学科价值的实现、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兴趣的满足、感情的宣泄的人文目标,但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让学生掌握可见可测的知识技能技巧,“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让学生掌握那些对他们一生都有重要价值的,最基本的知识,掌握那些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适应职业要求所必需的知识。由此可见“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语文最基本的要求。
3 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目标要求来看,“专业化”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化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
4 从当前中职阶段的语文教学科目学时安排上,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有很大差别。中职语文课总学时为272个(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教育部教职成[2000]7号文件),而普通高中语文课总学时为384个(据《普通高中语文课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科目所占用的总学时少于普通高中近30%,如此差距使中职语文教育不可能等同于基础教育阶段普通高中的语文教育。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相应降低对知识方面的教学要求,“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教给学生一些实实在在的实用的知识。
中职语文教学专业化要正确处理的两个问题
1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把语文教学和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研究。语文对学生的影响是多元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也是多样的,而这种多元性在中等职业学校有很强的专业特征,这种专业性的要求就是要把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专业能力,为学生专业学习和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服务。如家政、酒店服务等,可能侧重于感性与抽象能力的培养;而汽车维修、财会等,可能要侧重于理性与具象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针对不同专业所要求的特有专业素质、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以及专业实践的能力,制订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导不同专业的语文教学。
2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的专业教育要求结合起来研究。不同的专业有自己不同的专业职业特点,对语文教学也有不同的专业性要求,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在完成其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兼顾专业教育的要求,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说,《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中,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侧重,园林、建筑专业应侧重于东方园林设计布局特点的分析,艺术旅游专业应侧重于文章所蕴涵的具有鲜明的东方美学特征的分析,而文秘专业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语言表达、布局谋篇的分析上,至于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财会理工专业可侧重于他们思维能力的训练上,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化导向决定中职语文教学目的取向的多元性。因此,必须构建居于专业差异性基础上的中职语文评价的多元化取向体系,给中职语文实践提供广阔的价值取向空间。对中职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以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