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如巴黎圣母院,或许也终将消失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9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书籍史与文化艺术研究者,著有《阅读欧洲版画》等。
  突如其来的巴黎圣母院火灾,在世人心中烧出了各种不舍的情绪。当年我在德国念书时,巴黎是一位近邻,因而不时会过去。圣母院所在的西堤島,是个不经意便会经过的地点,这个塞纳河上的岛正是巴黎发迹之所在。圣母院的身影,在我的感受中是要比其他的巴黎地标来得亲切许多。这座教堂,也是我接触哥特式建筑的一个开始,在那领略了些许哥特建筑中的特色与中世纪雕塑温雅之美。
  最近在复习西洋中古历史。好不容易跨过了西元1000年这个分水岭,欧洲终于可以缓一口气,近千年的兵荒马乱告一段落,维京人、穆斯林、马扎尔人……这些长期的威胁不是被击败,便是定居下来。欧洲有了新的机会,开始思考生存之外的事物。再粗略地看看接下来的500年,欧洲的人口开始增长,识字率逐步增加,城市开始发展,大学开始设立,哥特式教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巴黎圣母院正是在这个欣欣向荣的阶段建造起来的一座美丽的神的殿堂。和其他许多古代或同时期的建筑相比,她要幸运多了,躲过了许多可能的劫难,建筑主体几乎从未受大幅度的破坏与更动。
  欧洲进入爆发性增长的新千年的同时,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变动,史家发现这也带给人们一种新的焦虑。也许可以这样比喻:新时代的欧洲像是一个备受打压的小媳妇终于熬成了婆,初体会到权力的滋味,却不知如何驾驭——如十字军东征时期,他们反过来掠夺之前掠夺他们的民族;也以类似巴别塔的建筑,来崇拜让巴别塔工程戛然而止的神——在没有摩天大楼的时代,哥特式教堂便是当时的摩天大楼,借以展现一种仰之弥高的敬畏之感。欧洲许多城市竞相比高比大,要让自己的教堂碾压其他城市的。那是夸耀的年代,欧洲有如暴发户般,并不锦衣夜行。正是在这种氛围中,西方许多让我们赞叹的文化物件纷纷问世。
  巴黎圣母院是座信仰的殿宇,一改之前罗马式建筑的局促阴暗与粗犷,内部空间变得高大明亮,尖拱顶给人不断上升的错觉,在花窗玻璃的色彩下,仿佛进入天国一样。那是当时的巴黎在财富、工艺技术和信仰虔诚上的一种证据,新的生活体验就此展开,和过去相比,人们更加自信,也更加敏感。每当钟声响起,城市的各项作息有了参考的依据,除了宗教性的聚会仪式外,也有其他许多世俗性的活动在此举行,不分老少、贫富,城中居民和外来朝圣民众同聚一堂。这里不仅是心灵寄托之所,也是城市生活的象征。
  从13世纪矗立在塞纳河畔开始,巴黎圣母院可说见证了欧洲由弱渐强的各个阶段。今天,她更像是一个文化遗产,褪去了过去信仰尖兵的功能。原本可以让人求得生活慰藉与仪式引导,现在转成了各种工艺的博物馆。未来,圣母院重建应该不是难事,一如许多文物也正经历着不同的修复。也许那800年的老橡木屋顶难以复原,但这座建筑的生命依然可以延续下去,也会被后代继续呵护。
  都知道生有时死有时,个人的生命与历史长河相比微不足道,但巴黎圣母院这座1163年开始建造的教堂已远远超过我们短暂的人的生命,因此总觉得她还会继续超越未来更多世代,可以进入永恒。这次的火灾却让我们惊觉,原来那些历史建筑与文物的消失并不只是在书页上发生的事,还是会活生生出现在这个看似进步的世代中。这也让我们有机会再次检视自己周遭许多珍贵的事物,想想和它们可以有怎样的互动,不要等失去后再来亡羊补牢。那时候少的不一定只是实体的物件,而更可能是一份独一无二的盼望。
其他文献
“我只是想到美国看望生病的奶奶,签证官说怀疑我要偷渡。”  “签证官看也不看我准备的资料,就给我一张纸。上面写着没有申诉的管道。”  ……  在封闭、压抑的面试间里,一个个女孩面无表情地对着镜头说着这些话,眼神里都是失落、绝望和愤恨。  镜头慢慢变暗、隐去。再亮起时,数名中年女性各自扶着行李车等候在台湾机场的入境处,手中拿着一页表格。  “我嫁到台湾已经5年,至今还没能拿到台湾身份证。”  “我到
塞西莉亚在最灿烂的一刻滑过萨科齐的天空,然后就将隐匿到自己的宇宙中去了。    10月18日,法国交通系统举行了1995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大罢工,地铁、巴士和火车大都停运导致交通瘫痪。  但是,萨科奇齐统夫妇当天宣布分居,这个新闻一下子攻占了多数媒体的头版头条。罢工的关注度被大大降低,工会只好自叹倒霉。  毕竟,在法国罢工事件见惯不怪,而总统离婚可是破天荒头一遭。    11年伴侣劳燕分飞   
获奖理由  2018年,一部电影横空出世,让圈内人士惊叹,也让普通观众落泪。在艺术上,它收获了无数好评;在票房上,它同样一骑绝尘。有人说,它为中国现实主义题材挽回了尊严,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电影崭新的可能性。它注视底层,关怀弱小,充满悲悯,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展示了什么是道德勇气。这部电影叫做,《我不是药神》。  11月17日,金马奖颁奖典礼现场。  最佳新人导演环节,当颁奖人念出《我不是药神》导演
插画/向朝晖  在相亲节目上,没少听男嘉宾深情吐露:“我只想要,晚上回家的时候,窗口有盏灯为我等待。”换句更诗意的说法是,哪怕世界上所有人都取消对我关注,对我灭灯了,还有你的灯,为我点亮。这恐怕是所有男人的梦想,也是古典淑女们想当然的一种生活方式,只要他仗剑去国辞家远游,不管他是在求取功名还是沾花惹草,作为女人,就有责任有义务把自己变成一块望夫石,否则就是坏淫——比如,潘金莲倚在窗口,不专心致志望
新开工的北京S1线,采用国防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中低速磁悬浮技术,这意味着中国将继日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虽然它“磁场强度小于电动剃须刀对人体的影响”,但照样不能消除人们的担心;而这个“交通大玩具”的经济账也让人心存疑虑    相比当年上海高速磁悬浮项目上马时的喧嚣,北京磁悬浮S1线于2月底的开工,就显得相对低调。在次日的北京各大都市报上,这件事只是夹在一条关于“北京8条轨道交
5月24日,登山者正在跨越昆布冰川的梯子,其下面是几十米的冰裂缝。摄影/Rocker  5678是登山界流行过的一种说法,它是指,要想登珠峰,要先依次登完五千米、六千米、七千米、八千米的山。但这两年,宋玉江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一座雪山都没登过,就找到商业探险公司,表示想登珠峰。宋玉江是鼎丰探险的老板,一年里有六个月,他要在山上度过。2015年起,他开始带队攀登珠峰。除了珠峰,他的公司还提供玛纳斯鲁峰
1月18日,一架飞机从北京起航,目的地是大西洋彼岸的美国首都华盛顿。那里,一场代表美国最高规格的欢迎仪式已经预备好,来迎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美国总统奥巴马所言的“美中关系和美国外交的头等大事”展开了。  “中国红”已于头一日在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美国纽约时代广场(TIMES SQUERE)、华盛顿等地亮丽绽放,名为《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的宣传片,让美国观众更直观更立体地“感受中国”。 
插画/向朝晖  大热天,武汉地铁2号线某车厢里上演了全武行,起因是抢座。一位20岁左右的女孩据说骂了一位50岁左右的大妈,于是大妈大打出手,而且大获全胜。若非旁边一位小伙拉架,女孩的内衣、外衣都快要被扒光了。  近年来网络上流行一个新称谓“女汉子”,表面上看,属于贬义词。但当今发达国家都有性别中性化趋向,国人与国际接轨,不少时尚女性并不真介意被称为“女汉子”,甚至心向往之。颇有些女孩平日里假模假式
明星卷入代言风波的个案越来越多,本周新中招者就有潘晓婷、黄晓明、郎咸平。  4月6日,上海一家金融理财机构“中晋资产”遭调查,起因或是下属经理在朋友圈卖力炫富揽客户。此前中晋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12月29日,中晋合伙人投资总额已突破303亿元。  在这个号称年收益40%的庞氏骗局中,受害的投资者超过13万。其中,一个熟悉的名字跃入人们眼中,“中晋资产”的代言人,是号称体育界“九球天后”的潘
有一部美剧,一方面正在被许多人追看,另一方面也被一些人嘲讽。从今年9月开始在美国播出的电视剧《性爱大师》,通过互联网几乎同时在中国观众中传播,从它的境遇可以看出,性学迄今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领域。也可以想象,该剧主人公、美国性学大师威廉姆斯·马斯特斯和弗吉尼亚·约翰逊半个世纪前所做的工作的确具有很强的挑战性。无论是《性爱大师》的播出,还是约翰逊的去世(今年7月24日,享年88岁),这一对惊世骇俗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