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数情况下,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相整合的教学活动是在常规教室进行的。这就更加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超文本和超媒体的非线性方式组织媒体信息、图片和影音资料,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日常课的教学效率。
本文,笔者通过呈现并分析几则有对比效果的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探讨小学语文课与信息技术整合出现的问题,提供两者有效整合的成功经验。
“燕”字教学整合点误区:忽视主体、越俎代庖
师:听完课文朗读,现在我们来玩一个“生字过关”游戏。(点击课件按钮,进入“生字读写”界面)
生:yàn——燕,燕子的“燕”。
师:“燕”字是个难写字,来看看电脑老师怎样教我们写这个字。
课件显示“燕”字的书写过程。
师:我再播放一遍,请大家跟着书空。
学生用食指集体跟着书空。
【分 析】小学语文低中年级的生字习得是该段教学重点目标之一。每一课的“四会生字”,均要求学生会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正确书写。传统教学中,这种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落实主要依赖教师,常见的场景是教师纠正读音、分析字形、讲解字义、示范书写,学生在课堂上的识字学习活动因此而单调乏味。课改后,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虽有所改观,但又走进另一个误区。上述片段中的教师整节课使用的都是某公司制作的专业教学软件。教师俨然是一个放映员,只关心由课件发出的单向性信息,不善于组织课堂教学,忽视学生是能动的学习主体。这种整合教学大有把“人灌”演变为“机灌”之嫌。
“燕”字教学整合点的把握:实践为主、坚守本位
师(出示生字卡):谁愿意读读?
学生争着举手。
师:大家怎样记住它的读音呢?
生1:它的拼音是yàn,由声母y和韵音an组成,读第四声yàn。
生2:它的读音跟我们的方言没有区别,普通话读yàn,本地话也读yàn,很好记。
生3:我的同桌林小燕,就是这个“燕”。记住了小燕同学,就记住了“燕”字怎么读。小燕同学我们是不会忘记的,所以这个“燕”字,我们也不会忘记。
师:说得真好!由此可知,一个字的读音是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记忆的。那么,“燕”的字形有何特点,该怎样记忆呢?
生1:它由四部分组成:上面是草字头,底下多一横;中间是口字,口字的两边是北的两边;下面是四点底。
师:你用部件分析法记忆,很不错。草字头底下多一横读niàn,也可以说是廿字头。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记忆方法呢?
生2:廿头在上边,口字挤中间,北字分两边,四点最后添,组成就是“燕”。
师:不错,你这个顺口溜编得好,容易记忆。请大家跟着说。
生3:我觉得用想象的方法更好记。把廿字头想象为燕子的翅膀,把底下的口字想象成燕子的脖子,把北字的两边想象为燕子的翅膀,把下面的四点底想象成燕子的尾巴。
师:哈哈,你把古人造这个字的方法和意图都想象出来了,想得好,形象生动。现在谁能说说对燕子有什么看法,你们喜欢燕子吗?
……
师:既然大家都喜欢燕子,就要把这个“燕”字写好。先在田字格中写一写,然后说说怎么写才最好看。
学生写,教师巡视指点。
【分 析】此教学片段堪称新课标精神指导下的生字教学典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拼读、识记、想象、表达等语文学习活动开展得形式多样、鲜活有效,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体推进和落实。它也启示我们:语文课堂当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坚守学科本位,信息技术不该用时就不能用,以免画蛇添足。
《五彩池》阅读教学整合点误区:喧宾夺主、脱离文本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布置了《五彩池》的预习任务。现在请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各自的成果。我再明确一下,概况组主要采用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形式,详细介绍五彩池的地点、特点等信息;图片组和视频组需要分别通过图片和视频来展示形状各异和色彩缤纷的五彩池,让人感受五彩池的美;成因组主要是要讲解明白五彩池的水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
生1:我们小组主要负责五彩池的概况介绍,我们在百度、谷歌、中国语文网以及课件素材库等网站查找到了很多内容。我们从五彩池的地点、特点、周边环境、历史等几个方面对资料进行了整理……
师:感谢这组同学的精彩汇报。我们已经对五彩池有了系统的了解。五彩池究竟美在哪里?神奇在哪里?相信图片组和视频组的汇报会让我们有更为生动直观的认识。
生2:我们小组主要负责搜集五彩池的图片。我们以“五彩池”为关键字,很快就搜集到了需要的图片。根据不同的角度,我们选取了远景、近景、全景以及一角的图片,请大家欣赏……
生3:我们小组主要负责搜集五彩池的视频,主要在专业视频网站优酷和土豆网上搜索。视频让我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4:五彩池的水为什么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呢?请大家先阅读第四自然段。我们组在仔细研读课文的同时,上网查阅了很多有关五彩池的资料……我们还在网上搜索到“三棱镜演示光的色散”的动画……
【分 析】记得新课程改革之初,语文课堂“人文风”刮得甚猛,出现了很多“舍语文而讲人文”的现象,出现了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或活动课等泛语文、非语文的倾向。审视本片段,我们不难发现,《五彩池》这篇经典美文几乎被师生搁置一边。教师没有从文体阅读的特点出发,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紧扣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反而是让学生过多地挖掘五彩池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在课堂上用大量时间单纯汇报,使课堂偏离语文学科的本位,变成一节类似信息呈现课,还充溢着自然课、综合课的味道。
当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之后,仍不失语文味儿的课堂究竟应该是怎样的?请看下面两个片段。
《五彩池》阅读教学整合点一的把握:宜用录像导入、激励读书
师:大家想不想亲自到五彩池看一看?
众生:想。
师:那好。老师选了一个视频片段,请大家先欣赏一下。(播放视频)
师:你觉得是课文写得美还是视频拍得美?
生1:视频美。
生2:课文美。
生3:都美。
师:有三种意见哦。好了,我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好好读读课文,看谁可以站起来把课文读得比视频还美。
【分 析】教师开课播放一段五彩池风光片,旨在展现五彩池美丽而神奇的画面,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五彩池的美,既渲染了气氛,激起学生喜爱五彩池的情感,又为下一步课堂上学生的诵读课文学习活动服务。教师心中很明确:语文课主要是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
《五彩池》阅读教学整合点二的把握:宜以课件为媒、突破难点
师:五彩池景美、情美、语言文字更美。刚才,你们优美的读书声让我陶醉,仿佛身临其境。
师:现在来看看文章第四自然段到底写了什么。
生:五彩池形成的原因。(师相机板书:原因)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总结回答形成五彩池有哪些原因。
学生合作学习后汇报。随即,有学生就折光镜如何折射阳光提出质疑。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来播放课件,帮助大家理解五彩池形成的原因。
……
师:你们现在明白了吗?
生:我知道了!原来……
【分 析】在备课时,教师就考虑理解五彩池颜色不同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难点。光的折射知识远远超出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让学生做三棱镜折射实验也不太现实。于是,为了兼顾全体学生,教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动态图解池水成因。像这样以课件为媒,把信息技术用在了刀刃上,怎能不使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务必要把推好“度”——语文课的主要媒介是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不能取代文本阅读以及师生的课堂互动,不能因多媒体技术的形象生动性而剥夺学生本该因文字而生发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若对多媒体技术过分依赖,不但会让课堂学习活动偏离语文学科本位,使学生游离于语言文字的诵读、感悟及运用之外,还会悄悄地削弱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主导作用和创造精神,消弭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潜能。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思考如何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只有为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而整合、为教学重难点突破而整合、为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整合时,小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
本文,笔者通过呈现并分析几则有对比效果的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探讨小学语文课与信息技术整合出现的问题,提供两者有效整合的成功经验。
“燕”字教学整合点误区:忽视主体、越俎代庖
师:听完课文朗读,现在我们来玩一个“生字过关”游戏。(点击课件按钮,进入“生字读写”界面)
生:yàn——燕,燕子的“燕”。
师:“燕”字是个难写字,来看看电脑老师怎样教我们写这个字。
课件显示“燕”字的书写过程。
师:我再播放一遍,请大家跟着书空。
学生用食指集体跟着书空。
【分 析】小学语文低中年级的生字习得是该段教学重点目标之一。每一课的“四会生字”,均要求学生会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正确书写。传统教学中,这种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落实主要依赖教师,常见的场景是教师纠正读音、分析字形、讲解字义、示范书写,学生在课堂上的识字学习活动因此而单调乏味。课改后,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虽有所改观,但又走进另一个误区。上述片段中的教师整节课使用的都是某公司制作的专业教学软件。教师俨然是一个放映员,只关心由课件发出的单向性信息,不善于组织课堂教学,忽视学生是能动的学习主体。这种整合教学大有把“人灌”演变为“机灌”之嫌。
“燕”字教学整合点的把握:实践为主、坚守本位
师(出示生字卡):谁愿意读读?
学生争着举手。
师:大家怎样记住它的读音呢?
生1:它的拼音是yàn,由声母y和韵音an组成,读第四声yàn。
生2:它的读音跟我们的方言没有区别,普通话读yàn,本地话也读yàn,很好记。
生3:我的同桌林小燕,就是这个“燕”。记住了小燕同学,就记住了“燕”字怎么读。小燕同学我们是不会忘记的,所以这个“燕”字,我们也不会忘记。
师:说得真好!由此可知,一个字的读音是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记忆的。那么,“燕”的字形有何特点,该怎样记忆呢?
生1:它由四部分组成:上面是草字头,底下多一横;中间是口字,口字的两边是北的两边;下面是四点底。
师:你用部件分析法记忆,很不错。草字头底下多一横读niàn,也可以说是廿字头。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记忆方法呢?
生2:廿头在上边,口字挤中间,北字分两边,四点最后添,组成就是“燕”。
师:不错,你这个顺口溜编得好,容易记忆。请大家跟着说。
生3:我觉得用想象的方法更好记。把廿字头想象为燕子的翅膀,把底下的口字想象成燕子的脖子,把北字的两边想象为燕子的翅膀,把下面的四点底想象成燕子的尾巴。
师:哈哈,你把古人造这个字的方法和意图都想象出来了,想得好,形象生动。现在谁能说说对燕子有什么看法,你们喜欢燕子吗?
……
师:既然大家都喜欢燕子,就要把这个“燕”字写好。先在田字格中写一写,然后说说怎么写才最好看。
学生写,教师巡视指点。
【分 析】此教学片段堪称新课标精神指导下的生字教学典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拼读、识记、想象、表达等语文学习活动开展得形式多样、鲜活有效,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体推进和落实。它也启示我们:语文课堂当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坚守学科本位,信息技术不该用时就不能用,以免画蛇添足。
《五彩池》阅读教学整合点误区:喧宾夺主、脱离文本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布置了《五彩池》的预习任务。现在请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各自的成果。我再明确一下,概况组主要采用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形式,详细介绍五彩池的地点、特点等信息;图片组和视频组需要分别通过图片和视频来展示形状各异和色彩缤纷的五彩池,让人感受五彩池的美;成因组主要是要讲解明白五彩池的水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
生1:我们小组主要负责五彩池的概况介绍,我们在百度、谷歌、中国语文网以及课件素材库等网站查找到了很多内容。我们从五彩池的地点、特点、周边环境、历史等几个方面对资料进行了整理……
师:感谢这组同学的精彩汇报。我们已经对五彩池有了系统的了解。五彩池究竟美在哪里?神奇在哪里?相信图片组和视频组的汇报会让我们有更为生动直观的认识。
生2:我们小组主要负责搜集五彩池的图片。我们以“五彩池”为关键字,很快就搜集到了需要的图片。根据不同的角度,我们选取了远景、近景、全景以及一角的图片,请大家欣赏……
生3:我们小组主要负责搜集五彩池的视频,主要在专业视频网站优酷和土豆网上搜索。视频让我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4:五彩池的水为什么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呢?请大家先阅读第四自然段。我们组在仔细研读课文的同时,上网查阅了很多有关五彩池的资料……我们还在网上搜索到“三棱镜演示光的色散”的动画……
【分 析】记得新课程改革之初,语文课堂“人文风”刮得甚猛,出现了很多“舍语文而讲人文”的现象,出现了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或活动课等泛语文、非语文的倾向。审视本片段,我们不难发现,《五彩池》这篇经典美文几乎被师生搁置一边。教师没有从文体阅读的特点出发,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紧扣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反而是让学生过多地挖掘五彩池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在课堂上用大量时间单纯汇报,使课堂偏离语文学科的本位,变成一节类似信息呈现课,还充溢着自然课、综合课的味道。
当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之后,仍不失语文味儿的课堂究竟应该是怎样的?请看下面两个片段。
《五彩池》阅读教学整合点一的把握:宜用录像导入、激励读书
师:大家想不想亲自到五彩池看一看?
众生:想。
师:那好。老师选了一个视频片段,请大家先欣赏一下。(播放视频)
师:你觉得是课文写得美还是视频拍得美?
生1:视频美。
生2:课文美。
生3:都美。
师:有三种意见哦。好了,我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好好读读课文,看谁可以站起来把课文读得比视频还美。
【分 析】教师开课播放一段五彩池风光片,旨在展现五彩池美丽而神奇的画面,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五彩池的美,既渲染了气氛,激起学生喜爱五彩池的情感,又为下一步课堂上学生的诵读课文学习活动服务。教师心中很明确:语文课主要是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
《五彩池》阅读教学整合点二的把握:宜以课件为媒、突破难点
师:五彩池景美、情美、语言文字更美。刚才,你们优美的读书声让我陶醉,仿佛身临其境。
师:现在来看看文章第四自然段到底写了什么。
生:五彩池形成的原因。(师相机板书:原因)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总结回答形成五彩池有哪些原因。
学生合作学习后汇报。随即,有学生就折光镜如何折射阳光提出质疑。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来播放课件,帮助大家理解五彩池形成的原因。
……
师:你们现在明白了吗?
生:我知道了!原来……
【分 析】在备课时,教师就考虑理解五彩池颜色不同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难点。光的折射知识远远超出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让学生做三棱镜折射实验也不太现实。于是,为了兼顾全体学生,教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动态图解池水成因。像这样以课件为媒,把信息技术用在了刀刃上,怎能不使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务必要把推好“度”——语文课的主要媒介是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不能取代文本阅读以及师生的课堂互动,不能因多媒体技术的形象生动性而剥夺学生本该因文字而生发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若对多媒体技术过分依赖,不但会让课堂学习活动偏离语文学科本位,使学生游离于语言文字的诵读、感悟及运用之外,还会悄悄地削弱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主导作用和创造精神,消弭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潜能。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思考如何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只有为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而整合、为教学重难点突破而整合、为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整合时,小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