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否符合文体要求”是评判高考作文优劣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呈现“淡化文体”的特点,题目要求往往是“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在文体选择上给同学们很大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界定作文是否符合文体要求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淡化文体”指的是在文体上不作过多限制,鼓励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并非没有文体要求。作文的体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常用的应用文等。写作时,决定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决定写散文就要写得像散文。一言以蔽之,“符合文体要求”就是要“写什么像什么”。
但从近几年我省高考作文阅卷情况看,不少同学似乎认为“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就不需要考虑文体规范了。不是文章写得“四不像”,议论文中出现大量叙述文字,缺少议论,或者记叙文中充斥抒情、议论文字,缺少必要的记叙要素;就是盲目创新文体形式。一些同学可能是看了媒体登载的一些比较另类的高分作文,于是把相声、快板、三句半、书信、实验报告等另类文体都搬上了考卷。殊不知,每年的低分作文有不少就是这样造成的,因为阅卷老师不会仅仅因为文章形式新颖就打出高分,还要看形式是否得体、语言表达是否与形式相符合、文章主题是否符合考题意旨等。
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情随
每一季盛春,都有花朵因风轻摇,像是纱巾被吹落,欲追又止,几分羞涩,几分气恼。不然,它的脸为什么是绯红的?亦或是有了绿叶的衬托?绿叶哟,你总是长在低处,面对人们的忽视,你付之一笑。秋天时,你又去了哪里?你悄悄地说,我终会回到土壤之中,这是我对根的情意……
——题记
无私的情意
“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
2008年的大年三十,唐山市农民宋志永与同村的12位普通农民一起,自费包车奔赴湖南,帮助当地百姓抗雪救灾。
他们没想到的是,长沙附近的抢险救灾工作已基本结束。于是,13个人连夜赶路,在大年初二赶到了受灾最严重的郴州市,被当地抗灾指挥部编入一个由40余人组成的抗灾先锋队,帮当地重建几乎陷于瘫痪状态的电网。
于是,在湖南受灾最严重的郴州市的抢险救灾第一线,有了一支由13位唐山农民组成的救灾小分队。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王加祥62岁,年龄最小的王金龙只有19岁。
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野外的山上工作,每天早晨5时30分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7时许才收工,但他们从不叫苦叫累。有人脚扭伤了,悄悄地贴个膏药,继续参加救灾;有人患病高烧至39度,偷偷吞了几颗药,还是“轻伤不下火线”。当地人问他们值不值,他们说:“30年前唐山大地震时,全国人民都在支援我们,现在南方遭了雪灾,我们理应支援。”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豁达的情意
“文革”期间,著名作家沈从文不仅遭到多次批斗,每日为图书馆打扫厕所,还被送到多雨泥泞的湖北进行劳动改造。在湖北,他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可在一次给表侄的信中,他写道:“这里的荷花很美……”一句话,使坎坷的命运充盈着荷花的芬芳。
沈先生,他无所谓身处何方,因为他的心中有祖国,他永远怀着对祖国未来的美好幻想与希望,再黑暗的现实也无法减淡他的微笑。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不管他们去了哪里,带着祖国的祝福,带着我们的祝福,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与涤荡。
朋友,你想去哪里?不论你到哪里去,怀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然宁静,采两朵“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异苑奇葩,带着三分“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的豪气洒脱。
记得“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这是一篇根据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绿叶对根的情意”写的考场作文。根据题意,文章确立了“祖国是根,我们每个人都是绿叶”的主题,用了两个事例来阐明这一观点,思路清晰。但文章属于哪种文体呢?若是议论文,文中的记叙部分也太多了,特别是13位唐山农民的事例,只有记叙没有议论。同时,最后三段议论中引用的诗词并未扣住文章观点,纯粹为了引用而引用,削弱了论述的力度。若是记叙文,文章对事件的描述又太单薄,比如只用了寥寥数笔来概括沈从文的事例。这样的文体是考场上典型的“四不像”文体。
请看修改后的文章。
感恩祖国
祖国是根,我们是绿叶,根将绿叶托起,绿叶必将以回落于根的方式回报这片情意。
——题记
无私的情意
“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
2008年的大年三十,唐山市农民宋志永与同村的12位普通农民一起,自费包车奔赴湖南,在受灾最严重的郴州市的抢险救灾第一线,与当地的抗灾先锋队一起,重建了几乎陷于瘫痪状态的电网。他们一直在野外工作,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当被问及值不值时,他们说:“30年前唐山大地震,全国人民支援我们,现在南方遭了雪灾,我们理应支援。”
13位农民兄弟,用他们最质朴的行动,不仅诠释了“兄弟”的含义,更彰显了一份感恩祖国的大义。30年前,祖国无私地支撑起了他们生活的希望,这份情意未曾随时间的流逝而淡褪,反而在30年后的今天收获了最好的回报。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豁达的情意
有人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虽然他数度遭受错误路线的迫害,被批斗,被打倒,被下放,被改造,甚至被投进监狱,但这些苦难没有磨灭他奉献祖国的意志。重新站起来的他,将毕生心血和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建设,用他充满智慧的思想引领着中国走过风风雨雨,迎来繁荣昌盛。
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凭着一颗强烈的爱国心,使得祖国让他历经的磨难,不仅没有成为阻碍他为祖国奉献的绊脚石,反而转化为促使他为祖国谋划美好未来的热情,激发出他为人民尽心尽力谋幸福的才干,使今天的祖国焕发光彩。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他们如同绿叶飘零,无声无息,默默地降临在我们的身边。然而绿叶给了根深厚的沃土和滋养,他们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与涤荡。
朋友,无论你去到哪里,都不要忘记带着祖国的祝福,常怀祖国的情意,心记“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大义,以自身的行动报答祖国哺育我们的情意。
祖国是根,根深而扎实,支撑起一片片昂首的绿叶;我们是绿叶,叶密而繁盛,肥沃着直挺而饱满的根。这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修改后的文章有多处进行了较大的改动。首先,更换了标题和题记,标题显示文章主题,题记引出下文。其次,对13位唐山农民的事例作了精练的概括,把沈从文的事例更换为更贴切的邓小平的事例,并且两个事例后均增加了能够体现论点的议论性文字,增强了文章的论述力度,也使文章更为深刻。最后,在结尾三段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强化了感恩祖国之情,同时最后一段回归材料意旨,总括全文,画龙点睛。总之,修改后的文章,将概括性的叙述与议论有机结合,一看便是一篇文体明确的议论文。
在考场上,怎样才能做到“写什么像什么”呢?
首先,脑中要有“文体”意识。不论题目是“文体不限”还是“文体自选”,写作前应先确定一种文体,不要边写边想。一旦选定,就必须按照此种文体的特征来写,力求做到写什么像什么。
其次,选择最适合的文体。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特点是对写作体裁有侧重,有的适合写作议论文,有的适合写作记叙文或者抒情散文等。同学们可以在充分审题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确定写哪一种文体最容易、最方便。
再次,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一定要注意将文体的选用与自己的思维方式、材料储备和语言特色联系起来考虑。如果你形象思维发达、善于记叙描写、平时关注生活细节并积累了一定富有情感内涵的生活故事,可以选择记叙文、散文,甚至创作小小说、童话、寓言等;如果你逻辑思维发达、会思辨、善于议论说理并储备了丰富的论据,可以选择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议论文。要知道,选用的文体只有扬己所长,才能使你的“倚天剑”“屠龙刀”所向披靡,不然,纵使有无数银针,也成不了“东方不败”。
古人云:“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下笔前不要怕耽误时间,根据试题的特点,综合考虑以上三个方面,把思路理清楚了,写起来就能更顺手了。
想请徐老师给你的文章打分,并为你量身打造“进化”方法吗?赶快发电子邮件至nicolyang@163.com吧!
首先要明确一点,“淡化文体”指的是在文体上不作过多限制,鼓励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并非没有文体要求。作文的体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常用的应用文等。写作时,决定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决定写散文就要写得像散文。一言以蔽之,“符合文体要求”就是要“写什么像什么”。
但从近几年我省高考作文阅卷情况看,不少同学似乎认为“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就不需要考虑文体规范了。不是文章写得“四不像”,议论文中出现大量叙述文字,缺少议论,或者记叙文中充斥抒情、议论文字,缺少必要的记叙要素;就是盲目创新文体形式。一些同学可能是看了媒体登载的一些比较另类的高分作文,于是把相声、快板、三句半、书信、实验报告等另类文体都搬上了考卷。殊不知,每年的低分作文有不少就是这样造成的,因为阅卷老师不会仅仅因为文章形式新颖就打出高分,还要看形式是否得体、语言表达是否与形式相符合、文章主题是否符合考题意旨等。
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情随
每一季盛春,都有花朵因风轻摇,像是纱巾被吹落,欲追又止,几分羞涩,几分气恼。不然,它的脸为什么是绯红的?亦或是有了绿叶的衬托?绿叶哟,你总是长在低处,面对人们的忽视,你付之一笑。秋天时,你又去了哪里?你悄悄地说,我终会回到土壤之中,这是我对根的情意……
——题记
无私的情意
“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
2008年的大年三十,唐山市农民宋志永与同村的12位普通农民一起,自费包车奔赴湖南,帮助当地百姓抗雪救灾。
他们没想到的是,长沙附近的抢险救灾工作已基本结束。于是,13个人连夜赶路,在大年初二赶到了受灾最严重的郴州市,被当地抗灾指挥部编入一个由40余人组成的抗灾先锋队,帮当地重建几乎陷于瘫痪状态的电网。
于是,在湖南受灾最严重的郴州市的抢险救灾第一线,有了一支由13位唐山农民组成的救灾小分队。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王加祥62岁,年龄最小的王金龙只有19岁。
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野外的山上工作,每天早晨5时30分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7时许才收工,但他们从不叫苦叫累。有人脚扭伤了,悄悄地贴个膏药,继续参加救灾;有人患病高烧至39度,偷偷吞了几颗药,还是“轻伤不下火线”。当地人问他们值不值,他们说:“30年前唐山大地震时,全国人民都在支援我们,现在南方遭了雪灾,我们理应支援。”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豁达的情意
“文革”期间,著名作家沈从文不仅遭到多次批斗,每日为图书馆打扫厕所,还被送到多雨泥泞的湖北进行劳动改造。在湖北,他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可在一次给表侄的信中,他写道:“这里的荷花很美……”一句话,使坎坷的命运充盈着荷花的芬芳。
沈先生,他无所谓身处何方,因为他的心中有祖国,他永远怀着对祖国未来的美好幻想与希望,再黑暗的现实也无法减淡他的微笑。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不管他们去了哪里,带着祖国的祝福,带着我们的祝福,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与涤荡。
朋友,你想去哪里?不论你到哪里去,怀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然宁静,采两朵“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异苑奇葩,带着三分“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的豪气洒脱。
记得“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这是一篇根据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绿叶对根的情意”写的考场作文。根据题意,文章确立了“祖国是根,我们每个人都是绿叶”的主题,用了两个事例来阐明这一观点,思路清晰。但文章属于哪种文体呢?若是议论文,文中的记叙部分也太多了,特别是13位唐山农民的事例,只有记叙没有议论。同时,最后三段议论中引用的诗词并未扣住文章观点,纯粹为了引用而引用,削弱了论述的力度。若是记叙文,文章对事件的描述又太单薄,比如只用了寥寥数笔来概括沈从文的事例。这样的文体是考场上典型的“四不像”文体。
请看修改后的文章。
感恩祖国
祖国是根,我们是绿叶,根将绿叶托起,绿叶必将以回落于根的方式回报这片情意。
——题记
无私的情意
“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
2008年的大年三十,唐山市农民宋志永与同村的12位普通农民一起,自费包车奔赴湖南,在受灾最严重的郴州市的抢险救灾第一线,与当地的抗灾先锋队一起,重建了几乎陷于瘫痪状态的电网。他们一直在野外工作,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当被问及值不值时,他们说:“30年前唐山大地震,全国人民支援我们,现在南方遭了雪灾,我们理应支援。”
13位农民兄弟,用他们最质朴的行动,不仅诠释了“兄弟”的含义,更彰显了一份感恩祖国的大义。30年前,祖国无私地支撑起了他们生活的希望,这份情意未曾随时间的流逝而淡褪,反而在30年后的今天收获了最好的回报。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豁达的情意
有人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虽然他数度遭受错误路线的迫害,被批斗,被打倒,被下放,被改造,甚至被投进监狱,但这些苦难没有磨灭他奉献祖国的意志。重新站起来的他,将毕生心血和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建设,用他充满智慧的思想引领着中国走过风风雨雨,迎来繁荣昌盛。
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凭着一颗强烈的爱国心,使得祖国让他历经的磨难,不仅没有成为阻碍他为祖国奉献的绊脚石,反而转化为促使他为祖国谋划美好未来的热情,激发出他为人民尽心尽力谋幸福的才干,使今天的祖国焕发光彩。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他们如同绿叶飘零,无声无息,默默地降临在我们的身边。然而绿叶给了根深厚的沃土和滋养,他们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与涤荡。
朋友,无论你去到哪里,都不要忘记带着祖国的祝福,常怀祖国的情意,心记“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大义,以自身的行动报答祖国哺育我们的情意。
祖国是根,根深而扎实,支撑起一片片昂首的绿叶;我们是绿叶,叶密而繁盛,肥沃着直挺而饱满的根。这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修改后的文章有多处进行了较大的改动。首先,更换了标题和题记,标题显示文章主题,题记引出下文。其次,对13位唐山农民的事例作了精练的概括,把沈从文的事例更换为更贴切的邓小平的事例,并且两个事例后均增加了能够体现论点的议论性文字,增强了文章的论述力度,也使文章更为深刻。最后,在结尾三段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强化了感恩祖国之情,同时最后一段回归材料意旨,总括全文,画龙点睛。总之,修改后的文章,将概括性的叙述与议论有机结合,一看便是一篇文体明确的议论文。
在考场上,怎样才能做到“写什么像什么”呢?
首先,脑中要有“文体”意识。不论题目是“文体不限”还是“文体自选”,写作前应先确定一种文体,不要边写边想。一旦选定,就必须按照此种文体的特征来写,力求做到写什么像什么。
其次,选择最适合的文体。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特点是对写作体裁有侧重,有的适合写作议论文,有的适合写作记叙文或者抒情散文等。同学们可以在充分审题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确定写哪一种文体最容易、最方便。
再次,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一定要注意将文体的选用与自己的思维方式、材料储备和语言特色联系起来考虑。如果你形象思维发达、善于记叙描写、平时关注生活细节并积累了一定富有情感内涵的生活故事,可以选择记叙文、散文,甚至创作小小说、童话、寓言等;如果你逻辑思维发达、会思辨、善于议论说理并储备了丰富的论据,可以选择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议论文。要知道,选用的文体只有扬己所长,才能使你的“倚天剑”“屠龙刀”所向披靡,不然,纵使有无数银针,也成不了“东方不败”。
古人云:“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下笔前不要怕耽误时间,根据试题的特点,综合考虑以上三个方面,把思路理清楚了,写起来就能更顺手了。
想请徐老师给你的文章打分,并为你量身打造“进化”方法吗?赶快发电子邮件至nicolyang@163.com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