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有客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原理

来源 :农民致富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zhe88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技术由于资金所限还未推广。目前林业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缺乏协调,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有害生物防治,预防机制差,使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二、防治原理
  
  1、生物的環境限制因子原理
  一种生物要在某种环境中生长和繁殖,首先必须从环境中摄取各种生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与能量,当某种或某些物质或能量因数量多少而限制了生物的生长发育与繁殖时,这种物质或能量即称为生物生育的限制因子。一种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与繁荣,取决于多种环境条件或因子的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生物耐性限度的环境条件,都会成为该种或该群生物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不是一成不变的,一种限制因子往往可以被另一种限制因子替代。
  
  2、灾害管理原理
  森林生态系统不同于农业生态系统,除了提供林产品外,还为社会提供生态服务,因此对于商品林和生态林,其生物灾害管理策略会有很大区别。再加上林业有害生物危险等级不同,也会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三、对策
  
  1、提高认识
  (1)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
  (2)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3)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2、增加森林防治科技含量
  (1)坚持发展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业自然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有害生物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
  (2)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研究和探讨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积极推广利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
  (3)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环境友好型农药,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
  3、加强林木检疫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或地区间的人员往来和产品交流日趋频繁,增加了危险性有害生物传播的机会。因此,要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的检疫法规,抓好国内种苗产地检疫和林产品调运检疫工作,防患于未然。根据检疫工作政策性强、技术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
  (2)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和其他公路又缺乏检疫检查站的情况下,产地检疫必须加强。
  (3)在干线公路路口增建检疫检查站,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严防带疫传播。
  4、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有害生物调查监测,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
  (1)加强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信息网络的管理和测报制度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的投入,改善测报、监测点的基础条件,建立以先进的监测测报技术为依托,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基础,以区县监测点为辅助的测报网络体系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进行监测和短、中、长期预报。(2)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岗位培训。通过对各级测报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岗位技术培训,提高测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的体系的整体管理和科技水平,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仪器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快速、准确的病虫情预报。
  (作者单位:164700黑龙江省拜泉县城镇管理处)
其他文献
我乡下辖10个行政村,36个自然屯,农户4896户,农业人口22,054人,耕地面积18.6万亩。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结合乡情实际,不断创新举措,扎实工作,着力打造马铃薯专业乡。2008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7万亩,占全乡耕地面积的43%,总产量近14万吨,为农民带来收入4000多万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审时度势,科学定位马铃薯种植方向  我乡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农业信息化是新农村的重要内涵和标志,是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支撑,特别是对农业结构调整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同时也要使农民真正的步入信息化的殿堂,能直接的运用计算机技术来指导自己的生产和销售,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和现代化以及销售的网络化
以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消炎、消肿止痛作用。主治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肠炎、咽喉炎、肺炎和流行性感冒等。外用可防治疮疖肿毒、外伤感染等。主产于广东、福建等省,东北、华北、西北等地也有引种。    一、生长特性  穿心莲喜湿润气候。怕干旱,如果长时间干旱不浇水,则生长缓慢,叶子狭小,早开花,影响产量。种子最适宜温度25~30℃和较高的湿度,要有良好的通气条件。苗期怕高温,超过35℃,烈
秸峰宝多功能生物活性饲料是秸峰实业同盟总部采用国际领先的菌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和规模化固态移动发酵技术,选用富含多种益生元、益生素、有机酸、乳酸菌群、酵母菌群、光合菌群、革兰氏阳性放线菌群、发酵系的丝状菌群、芽孢杆菌群等6科18属80多种微生物的益肽安多效益生菌和富含多种纤维分解菌、半纤维分解菌、果胶酶、蛋白酶、木聚糖酶、β-葡聚酶、α-淀粉酶等生物复合酶、酶活化剂对天然植物饲料进行固态移动多次发酵
玉米叶由叶鞘、叶片和叶舌三部分组成。中间贯穿一条明显的主脉。其余叶脉平行。叶片形似剑,时面呈瓦垄形,边缘常有波状皱褶,这些特征有利于收集雨水于根际,增强抗旱能力,又可避免风害。玉米叶片上表皮布满气孔和体大壁薄的运动细胞,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散发水分,使叶片卷起变形减少水分散失,利于抗旱。叶脉中含大量大型叶绿体,这是c4植物的特征,即能利用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玉米的叶片少者8片,多者4
一、发生特点  白粉虱寄主范围广。以成虫、幼虫密集在叶背面吸食植物汁液,黄瓜、茄子、菜豆、西红柿、辣椒、冬瓜、莴苣以及白菜、大葱等多种蔬菜均可受害。受害作物叶片萎蔫、褪绿、黄化甚至枯死,其排出的蜜露引起霉污病的发生,覆盖、污染了叶片和果实,严重影响了蔬菜商品品质。同时白粉虱还可传播病毒,引起病毒病的发生。    二、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温室在育苗、定植前要彻底清除前茬作物的残株、杂草,并运到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新课程标准》对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阐述:能力的发展绝不等同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这种“悟”只有在数学活动中才能得以进行.因而教学活动必须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并把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
轮作换茬种植可高产    花生喜生茬、怕重茬。重茬花生一般表现为棵小、叶黄、早落叶、病虫多、果少而小。一些667平方米产500千克的花生田多是在轮作五六年或未种植过豆科作物的肥沃土地上获得的。在重茬地上种植花生,即使增加肥料,也很难达到预期的产量。实践证明,轮作换茬是有效提高花生产量的措施之一。    深耕可提高产量和品质    花生是深根作物,适当加深耕作层,可促进花生的根群发展,增强其吸收肥水
正确诊断发动机的异响  赵永福    发动机发出异响,主要是由于内部机件磨损松动、调整不当或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说明发动机存在或大或小的故障,应及时进行诊断,并采取有效的防范维修措施。    一、初步诊断,判定异响对发动机的影响程度  在众多复杂的发动机声响中,首先应确定哪些是正常的声响,哪些是异响。异响中有哪些对发动机的工作状况影响不大,是允许暂时存在的;哪些是不允许继续存在,必须立即予以排除,否
一、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技术要点、特点、优点    1、技术要点。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技术,是在垄三栽培的基础上,将苗带间距加宽到22~24cm,实行垄上三行精量密植播种,垄距65cm,垄上三苗带,两边行苗带间距22~24cm,各行苗带间距为10~11cm,单行播种米间落粒13粒左右,米间落粒不少于40粒。从而使植株分布合理,保群体增产。亩保苗3.2~3.4万株。既保留了垄三栽培垄沟深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