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同学都觉得学习政治十分枯燥,似乎都是理论的背诵和生搬硬套。却忽视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政治的载体,只是承载的内容和分量不同。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家大事、国际争端,都和政治相关。但是政治这门课程,似乎直到高中的最後一两年才受到大家的重视,因为高考要考。
那么,在高考前的最後复习冲刺阶段,政治复习应该有怎样的侧重点呢?本文的建议是,关注一年来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做最後的梳理工作。
时政新闻一直是文科生需要关注的内容。即使高三的学习繁重,任务多,时间少,但是文科生仍然需要一直关注重大时政新闻。看新闻的时候,不仅仅是了解事件,更需要用心地捕捉重点,思考关联,有层次地分析。这就是“新闻三步走”。
第一步:捕捉重点
现在不少电视台都有24小时不间断的新闻播报。新闻的量很大,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我们看的时候,需要有的放矢,选择那些和重大事件、社会热点相关的时政新闻。以2011年度为例,十二五规划制定的过程和内容,食品安全问题等是每个人都关心的事件,即使在若干年後仍会被视作历史大事,这些事件,属于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重大事件、典型事件和新生事物。其中有些,是只有当年才有的事件,有些,则是长期的社会热点,比如能源、民生、金融风暴等,对于後者,应结合当年的变化趋势进行热点捕捉。
第二步:思考关联
在政治的高考考纲里,明确指出命题要重视运用“新情景、新材料”,强调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并且能够自主地从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中学习到有关的理论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要把一字一句,一五一十的政治定义变成看得见摸得到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对时事的分析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
我们看到时事热点的时候,要想一下它们和哪些政治课本中的知识点有关。带着问题去看,才能有所收益,等碰到有考题考到的时候,就会有熟悉感,再回忆一下当时的想法,就不会在答题中产生大的偏差。
以2010年的时政热点十二五规划为例: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根据《建议》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十一届全国政协四次会议参与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务院组织实施。从这则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制定的时政材料中,我们可以延伸出很多知识点:
1.“十二五”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我国政治常识中的哪些道理。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4.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从建议到纲要的过程是体现了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怎么样,是不是越挖看到的东西就越深?如果你能够养成看新闻时联想知识点的习惯,那么,即使考试的时候遇到陌生的事件、情境或是设问方式,也能够尽可能地找到答案,做出正确的解答。
第三步:有层次地分析
最後,我们需要耐下心来,对事件进行具体分析。对时政新闻进行整理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些热点分成不同的类型:时政类、政治类、民生类、文化类、外交类和综合类。分析的时候,针对事件所属的类型,按照“What?Why?How?”这三个层次对事件进行相应的分析。
审题的时候,要特别认真,千万不要看到一两个关键词後就开始生搬硬套知识点,最後答非所问,大量失分。比如设问中提到“民族区域自制制度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意义”,有的同学一看到少数民族这四个字,就开始回答民族区域自制制度的优越性,忽视了这道题问的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意义”,而非“对整个国家的意义”,侧重点应在对“少数民族地区”上。
2011年的全国卷上,就考了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个事件,联系“十二五”规划中中央财政对西藏的补贴等内容,要求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及西藏实现跨越发展的原因。现在,你知道该如何分析作答了吗?
如果你能联系实践来学政治知识,将是一件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学起来也不会觉得很枯燥,这也不失为一种学好政治的方法呢。
编辑/杨明珠
那么,在高考前的最後复习冲刺阶段,政治复习应该有怎样的侧重点呢?本文的建议是,关注一年来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做最後的梳理工作。
时政新闻一直是文科生需要关注的内容。即使高三的学习繁重,任务多,时间少,但是文科生仍然需要一直关注重大时政新闻。看新闻的时候,不仅仅是了解事件,更需要用心地捕捉重点,思考关联,有层次地分析。这就是“新闻三步走”。
第一步:捕捉重点
现在不少电视台都有24小时不间断的新闻播报。新闻的量很大,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我们看的时候,需要有的放矢,选择那些和重大事件、社会热点相关的时政新闻。以2011年度为例,十二五规划制定的过程和内容,食品安全问题等是每个人都关心的事件,即使在若干年後仍会被视作历史大事,这些事件,属于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重大事件、典型事件和新生事物。其中有些,是只有当年才有的事件,有些,则是长期的社会热点,比如能源、民生、金融风暴等,对于後者,应结合当年的变化趋势进行热点捕捉。
第二步:思考关联
在政治的高考考纲里,明确指出命题要重视运用“新情景、新材料”,强调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并且能够自主地从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中学习到有关的理论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要把一字一句,一五一十的政治定义变成看得见摸得到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对时事的分析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
我们看到时事热点的时候,要想一下它们和哪些政治课本中的知识点有关。带着问题去看,才能有所收益,等碰到有考题考到的时候,就会有熟悉感,再回忆一下当时的想法,就不会在答题中产生大的偏差。
以2010年的时政热点十二五规划为例: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根据《建议》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十一届全国政协四次会议参与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务院组织实施。从这则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制定的时政材料中,我们可以延伸出很多知识点:
1.“十二五”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我国政治常识中的哪些道理。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4.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从建议到纲要的过程是体现了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怎么样,是不是越挖看到的东西就越深?如果你能够养成看新闻时联想知识点的习惯,那么,即使考试的时候遇到陌生的事件、情境或是设问方式,也能够尽可能地找到答案,做出正确的解答。
第三步:有层次地分析
最後,我们需要耐下心来,对事件进行具体分析。对时政新闻进行整理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些热点分成不同的类型:时政类、政治类、民生类、文化类、外交类和综合类。分析的时候,针对事件所属的类型,按照“What?Why?How?”这三个层次对事件进行相应的分析。
审题的时候,要特别认真,千万不要看到一两个关键词後就开始生搬硬套知识点,最後答非所问,大量失分。比如设问中提到“民族区域自制制度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意义”,有的同学一看到少数民族这四个字,就开始回答民族区域自制制度的优越性,忽视了这道题问的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意义”,而非“对整个国家的意义”,侧重点应在对“少数民族地区”上。
2011年的全国卷上,就考了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个事件,联系“十二五”规划中中央财政对西藏的补贴等内容,要求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及西藏实现跨越发展的原因。现在,你知道该如何分析作答了吗?
如果你能联系实践来学政治知识,将是一件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学起来也不会觉得很枯燥,这也不失为一种学好政治的方法呢。
编辑/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