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之我见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内涵丰富的教材文本,只有恰当地解读,才能构建学生自己的文化,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挖掘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品位。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对文本的恰当解读呢?
  
  一、切合教育实际,注重挖掘文本中“人性”闪光的一面,提倡学生选择性的认同
  
  对于李森祥的《台阶》意蕴的把握,《教学用书》从两方面作了解读:一方面,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一方面,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在实际教学中,是不是还应有其他的解读,比如赞美劳动,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只有奋斗才能实现目标。
  我认为这种把握更切近生活,更富有教育意义和价值。要提高地位,获得尊重,作为普通劳动者来说,也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至于认识“生产力的高低”对于这个年龄的学生来说价值大不大,值得商榷。
  这三种解读,不强求千篇一律认可,任由学生认同。
  
  二、文本的解读,不能没有反思的态度
  
  反思,往往从另一个角度给人启示,给人教益。
  江河《星星变奏曲》的主题是:诗人为现实中的理想而执著地追求,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精神可嘉吗?当学生们认识了诗的主题后,我用这个问题引出了反思:我们有没有奋斗目标?所确立的目标切合实际吗?目标远大吗?值不值得奉献一切?
  少男少女们正处于多“梦”的年龄。前不久报纸报道:一位中学生辍学,去学唱歌,想成为歌手。类似的例子很多。
  如果生活中多一点反思,大则可以少走或不走弯路,甚至避免不必付出的代价;小则避免误会,甚至避开不必要的麻烦。对于老师的批评,有的学生顶撞,有的产生情绪,内心抵触,甚至变本加厉,学习上渐行渐远。如果懂得反思,可能就会想到:老师的批评是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纠正缺点,就会欣然接受,师生关系和谐。出走的孩子,如果想到出走的危险,体谅父母的担心,寻找的艰辛,还会出走吗?
  反思,是成长成熟的必经过程,应培养学生这种思维能力。
  
  三、以探究与创造的意识解读文本
  
  有些文本语言含蓄,隐藏着深刻的内涵。这需要有探究的态度,甚至是创造的思维来领会文本中的意蕴。
  《傅雷家书两则》第二则第三段内容:
  河,莱茵河,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河的气势还要大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
  这段文字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信心。莱茵河,江声浩荡孕育了音乐天才贝多芬,而你(傅聪)是伟大文明之河哺育过的艺术家,扬子江、黄河的气势比莱茵河的气势大,有理由相信,你定能超越贝多芬,同样相信,因为你让中华民族瞩目于世。
  这样解读就是要激发学生为民族而自豪的情绪。
  我认为只要能合情合理,只要能让学生领会认可的解读,只要能达到教育熏陶目的的解读,理应去探究去挖掘。
  这样解读,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人生的规律来领会引申解读文本
  
  对文本的解读,要达到对学生的引导与教育的目的,文本中有许多这样的材料,值得我们去挖掘。
  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有这样一句:“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这一句饱含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角度去理解,就文中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当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保持理智、慎重、机警”,学生还难以理解,我这样来解读:成为有智慧的人,需要不断地汲取知识养料,积淀幸福的生活经验。我们初三这个年龄,够得上知识丰富、生活经验丰富吗?
  请那些有早恋想法或正在早恋的同学,好好领会“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
  生活既是老师,又是教育材料。只有联系生活,教育才能生动形象。只有把握人生规律,才有说服力、影响力。
  文本的内涵深远,解读的方式不胜枚举,但我的理念是:根据教育对象,适时适人地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的教育与熏陶。(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神舟学校)
  
  □责任编辑:田禾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