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传统广电机构的融合发展探析

来源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dfafsf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媒体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新媒体俨然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首要方式,其体现出的即时性、交互性与超时空性等特征都极其符合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毫无疑问,新媒体时代的蒸腾对于传统电视新闻媒体来说是一次行业冲击。在时代变革的巨幕下,电视新闻媒体既要找准自身定位,始终把持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声权,又要在新媒体语境下与多种媒介进行行业融合,开辟出共生共赢的局面,形成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行业之路。成为现代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从业者们不懈探讨的话题。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媒体的现实处境进行剖析,试图找到电视新闻媒体面向未来的革新与融合之路。
  【关键词】电视新闻;革新;融合;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5.069
  1. 新媒体与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区别
  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中的一种专用术语,其自身的概念与定义一直呈不稳定状态,国内外专家更是各执一词。随着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对于新媒体的定义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严谨来说,互联网只是新媒体的传播技术手段,而简单地将两者划等号并不能囊括新媒体的所有含义。可以说,新媒体所蕴含的内容极深、辐射范围极广。新媒体的“新”并不是一个相对的理念,可以用多角度、多维度的视角去看待和理解。在对新媒体进行研究分析时,有一个概念极其容易混淆,那就是将所有与互联网作为基础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媒体形式都定义为新媒体。而在范围广泛的新媒体世界里也有其新老交替的规律,早期的新媒体形式多见于Email和通讯工具,到了现如今,新媒体则成了短视频以及各大手机软件的天下。新媒体界的更新换代是瞬间性的,正如新媒体的问世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冲击一样,在新媒体界内,早期的新媒体形式已淡出人们的视线,这就要求从事新老媒体的所有业内人士,时刻紧跟时代变迁的脚步,紧握社会发展的趋势。
  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既通常所说的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是多种媒体形式的统称,包括报刊、广播、通信、电视等,是一种大众最为熟知的传播媒介。根据上文所述观点,笔者认为,电视新闻媒体相较于新媒体而言,是一个更为稳定的概念,既通过图像和声音来向大众传递社会公众信息和提供娱乐教育平台。在早期,电视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距离无限拉进。因此,既报刊、广播之后,电视媒体获掌握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声权,且电视新闻媒体所获取的社会信息更加真实,所提供的平台更加权威,所传递的声音、画面更为严谨,相比于现如今的新媒体而言,毫无疑问,电视新闻媒体仍然处于正统地位。
  因此,我们可以用一种变动地、并不相对的标准来衡量新媒体的定义和形式,这样就可以发现,很多“新媒体”其实只是“最新出现的媒体”。新媒体并不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它的瞬息万变虽然给许多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带来一定困扰,但由于媒体是社会文明传播与世界信息链接的根基,所以只要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能读懂新媒体的存在规律。把握好自身定位、融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一定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2.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产生的影响
  由于新媒体形式的花样百变和极其强大的娱乐性,使得新媒体的受众率与日俱增,并在一定程度上给电视新闻媒体带来了不小的行业冲击。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于2013年6月发布了《中国试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调查结果表明,电视的受众群体已经向高领化人群靠拢,中老年观众目前是广播电视的主要收看群体。这是目前广播电视所面临的严峻考验。由于新媒体强大的即时性,很好的弥补了广播电视的空间时间局限性这一短板,满足了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社会信息和娱乐消遣的需求。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在网络上随时随地收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就导致用户接收社会信息的时间更加自由。且用户在互联网上收看内容的同时,可以即时发布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互联网强大的互动性加强了社会各方各面的联结,在传递社会信息的同时也具有互动、娱乐的功能。正是新媒体基于即时性和互联互通性的这些强大优势,将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用户逐渐剥离,导致现如今广播电视媒体的用户两极分化严重,年轻人们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远远超过观看电视的时间,这一现象已经不足为奇。收视率的下滑,是现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取得了大量受众后,新媒体在吸引广告的投放上也给广播电视新闻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广播电视媒体的时代,由于其视、听结合的传播方式,使得所展現的内容更加立体化而备受广告商的青睐。广播电视媒体通过在电视节目播放的空隙时间穿插广告,能填补节目空档,也能获取经济效益。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电视媒体的受众下滑现象严重,导致广播电视媒体的广告量也随之减少,广告商逐渐倾向于形式内容更加丰富的新媒体。特别是在游戏、视频领域。新媒体分流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广告收入的现象十分明显。
  新媒体与广播电视媒体的从业人员都具有行业互通性,不论新旧媒体,行业基础都基本相同。也就是说,新媒体对广播电视媒体的行业冲击也体现在人才的争夺上。新媒体企业都以互联网作为行业依托,企业制度灵活多变,企业文化鼓励创新创造,对新一代媒体从业者的吸引力极强。而广播电视媒体对于互联网技术比较陌生,不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这就导致了传统媒体人才逐渐向新媒体领域转型的现象。
  新媒体的崛地而起正在给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带来不小的行业困扰和行业冲击,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已经在行业冲击中意识到,仅仅依靠原有的传播方式和技术基础,是难以在现如今的传媒界占据优势的。但是未来的媒体形式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又会有怎样的全新技术和全新媒介,这是一个庞大的话题。在纷繁多变的媒体世界,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只有找准自身定位。遵循媒体发展规律,并在借鉴新媒体形态的基础上,加快革新之路与融合之路,将自身的内部优势转化成传播优势,建立起更适合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特色化路径。   3. 在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革新与融合之路
  在新媒体语境下,信息内容量化式产出,传播信息的途径与日俱增,如手机软件和各类网站等,通过对这些传播途径的合理化应用,人们可以及时、快速地得知世界各地的最新事件。現如今,当新闻事件发生时,不出几小时,人们的手机就会自动跳出新闻推送,以简单明了的短句或仅仅几十秒的短视频就将新闻事件描述清楚,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接收信息,了解事件概况,这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无法比拟的。由于传统新闻在制作时间和生产流程上耗时较多,一条新闻的播出包含许多步骤,选题、撰稿、采访、拍摄、制作、编排、审查、播出。这已经不满足于快餐式社会下人们的及时性需求,又在空间上限制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行为方式,且这样理性化的生产机制决定了生产内容的单一性和形式传统化,也就是说,传统媒体生产的新闻只能被消耗一次,不能达到二次传播的效果。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已经不是一次性产品,一条新闻将被不断利用,以多种方式滚动出现,如简讯、公众号文章、短视频等,且用户可以进行第三方分享,再次将新闻进行无限次传播。可以说,现如今的新闻生产流程已经十分开放、快速,不再需要严谨与理性,满足受众的快餐式需求胜于新闻事件的内容表达,是这个时代的媒体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要抛却理性视角和严谨态度,而是要将传统新闻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真知灼见架构于全新的传播形式上,形成一条多元化的产业道路。
  首先,互动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征之一,基于传统新闻媒体的生产形式,受众几乎不能与新闻事件进行“沟通、交流”,处于“界外”身份,而新媒体从一次传播到多次传播的整个过程都将受众与事件之间的距离无限拉进,也就是说,受众不再是被动性参与接收事件的主体了。依据这一特征性,广播电视新闻媒体首先要做的就是拉进与受众的距离,在传播过程中形成多元化传播形式,以电视新闻传播为主,互联网短文、短视频二次传播为辅。一个事件在电视上详细描述后,再重新编排新闻稿件,由播报新闻的主持人通过录制小视频的方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二次传播,受众可以在留言区与事件互动,拉进主体与客体的距离,以此来满足受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其次,由于新媒体极高的自由度,受众可以通过阅读他人对事件的言论和深度解析,对事件进行一个纵深式了解。而电视新闻深受时间的限制和屏幕效果的保护,往往一个时间仅仅只有几句话的理性描述,时间、地点、人物成为了电视新闻的三大主体。单一的描述方式捆绑了受众窥探事件深处的好奇心,逐渐转移新媒体来获取信息,也是导致电视受众下滑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一现象,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在生产新闻的过程中也要重视新闻事件的深度,可以采取抽象与写实的手法进行事件传播,使事件主体的形象更为立体生动。
  在现代社会,信息产量极大,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必须要加快生产步伐,才能及时满足受众需求。除此之外,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也要丰富内容形式,从固定模式的电视新闻栏目入手,将电视新闻栏目在保持其原有优势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部分形式创新,多增加栏目板块,全方外多角度传递信息内容,从国际要闻到民生焦点,及时地满足受众的新鲜感,通过对多种类型信息的整合,丰富新闻报道,使原有的电视新闻栏目更为饱满。
  在技术层面,注重新技术人才的培养,面对纷繁复杂的互联网和数字化世界,如何在其中站稳脚跟是关键话题。其建立的新媒体平台,智能化体验是重中之重,尽量减少用户在传统媒体建立的新媒体平台上接收信息时出现的卡顿、系统崩溃现象,让用户拥有良好的使用体验,是保住受众率的基础。在内容方面,制作不同于电视语言的媒体表达,建立适用于互联网传播的媒体话术,抛却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新闻模版,使用户在电视和新媒体平台上所接收同一事件的体验度截然不同。注重二次传播效果,回收素材,进行不同于第一次传播的素材加工,熟悉互联网的基本氛围,制作出适合于在互联网传播的信息内容来获取更多的受众。在形式上,形成多屏融合之路,大屏与小屏同步进行,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性。重视多维度合作,与新兴的新媒体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从中汲取全新的理念。
  现代化社会,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必经之路,却不能追新忘本。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要认清自身的优势特征,立足于传统媒体的坚固根基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进行自身的创新走出一条特色化的产业道路。
  4. 结语
  综上,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也为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带来了冲击和机遇,道阻且长,两者的融合是极具挑战性的。在现代化社会下,如何与新媒体齐头并进,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要正视的课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要在探索与实践中摸索出全新的多元化媒体形式,既要认清自身优势,又要看清环境形势,在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时代,握紧主流话语发声权,站稳媒体之根基,以理性思维和创新手段,主动变革、大胆前进,开辟出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更为长远的发展道路。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传媒行业的兴起,播音主持工作得到了快速持续的发展,其工作模式也由最初的单一变为多元化。事物的发展具有连带性,其播音主持蒸蒸日上发展的同时,观众对于播音主持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播音主持单纯的用播音这一技之长已经难以满足大众的需求了,多元化和多角色的发展才能适应当今潮流的趋势,且主持人在多角色播音时,避免不了的会遇到多种突发问题,所以本文就主持人多角色播音主持中的应变能力作分析探索。  
【摘要】“媒介仪式”理论是“仪式”视角下传播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媒介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媒介仪式”理论为我们提供一种批判的视角去理解媒介,本文聚焦媒介仪式的理论层面,通过文献梳理回顾其理论溯源,并进一步厘清媒介仪式与其他相关理论的关系,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研究。  【关键词】媒介仪式;库尔德里;仪式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通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这对无线电广播的发展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媒体时代的出现,打破了原先广播媒体的发展限制,也对无线电广播的发展趋势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无线电广播未来的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媒体人的重视,所以,针对无线电广播今后的发展,媒体工作者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措施,及时解决无线电广播发展
【摘要】自2016年以来,直播几乎近野蛮式增长。随着网络视频直播的迅猛态势,主流媒体也开始积极地以直播的方式进行媒介融合。主流媒体进行直播这一创新性行为举措,特别是慢直播与直播带货,不仅对直播乱象起到了正面引导,还对主流媒体进行媒介融合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媒介融合视角讨论传统主流媒体入局直播的行为及影响,在运用技术进行创新时也要彰显人文精神。  【关键词】主流媒体;直播;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摘要】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自媒体以及新媒体逐渐衍生并发展,转变了传统信息传输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多样性信息,多种媒体间融合发展,我国也逐渐步入了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能够为广大群众提供多样新的新闻信息,不仅涵盖了时政热点信息,同时也包含了一定民生新闻信息,充分满足群众对多样性信息的需求。电视新闻节目质量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前期策划以及录制,后期编辑质量也会对电视新闻节目质量产生了直接影響。通过开
【摘要】当前,鉴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突发事件都在短时间内发酵,加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会加速新闻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另一方面也会显著提升新闻突发事件的社会影响力。本篇文章就立足于新媒体在突发事件发酵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说明当前新媒体在突发事件处理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突发事件;运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