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原生态的淳朴声音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ard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同期声是纪录片在影像表现之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族学影像《玉扣纸》作为一部试图还原原生态造纸工艺的纪录片,在同期声的处理中具有独特魅力。环境音响、人声与歌谣从不同方面,共同建构了一个立体的造纸场景,也展现了造纸人原始淳朴的生活状态,完成了作者的内容表达。
  【关键词】纪录片 《玉扣纸》 同期声 艺术表达
  纪录片,以现实生活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社会生活。在纪录片中,声音不但能够还原现实生活,再现真实世界,还能承载一部分评论功能。
  鬼叔中的纪录片作品《玉扣纸》,片长47分钟,拍摄了福建宁化最后一家土纸寮手工造纸的情景。玉扣纸为闽西北宁化一带传统手工造纸。“玉,称其洁白光润,土纸中上品。扣,为昔时计量,一刀二刀之意。”①清代长汀学者杨澜说:“其用力艰而成功薄,巧心劳手,百工之事,此为最矣。”②而福建省古代竹纸独盛,影片以沉稳朴实的画面,纪录了玉扣纸的生产过程,向大众展示了玉扣纸的生产工艺和原生态场景。而其中对同期声的处理,简洁有力独具特色,为影片增添了朴实与凝重的色彩。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影片的同期声:环境音响,人声,歌谣。人声为影片中工人工作与日常生活话语,歌谣是工人在繁重的劳动时所唱的小调,属于人声范畴,但由于其具有很强的独特性,故而单独列出。
  一、丰富质朴的环境音响
  大多数的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都起到了直接参与叙事的功能,同期声对于纪录片叙事效果的呈现更是有着独特的作用。《玉扣纸》中,环境音响在同期声中占有很大比例,作者有意降低了人声出现的频率,让环境音响贯穿始终。
  1、环境音响成为叙事线索的一部分
  声音在叙事效果的呈现上,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声音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空间、节奏的控制、隐喻的表达等。《玉扣纸》的环境音响中,出场最多的是各种水声,在建构场景的同时,也成为了贯穿影片始终的声音线索。
  在《玉扣纸》的开头,音乐与同期声先于影像出场,让观众去想象和寻找发声者③。观众能听到水声、烧柴声,还能听到工人从池子里捞东西,此时声音成为影片开头唯一的感官来源,观众只能接受声音带来的刺激与冲击。其后,画面渐隐出淡红色的剪影,工人重复着单调的动作,脚下踩踏出“咕咕咕咕”的声音,此时同期声的表现力度,依然超过画面成为绝对优势。
  在造纸的许多工序中,人对水发生的动作产生了独特的声音。这些水声富于节奏,充满了原始性与爆发力,如在踏竹麻、打槽、撇槽工序中,水声起场,沉重充满力量,同时带着咕噜噜的水泡声。在所有的造纸工序中,水声几乎从未缺席,磨割纸刀的声音、刀滑过纸坨的软腻质感,伴随搅水声;在洗焙、干纸工序中,房间中并无水,但仍能听到隔壁传来的搅水的声音。
  即使在室外,作者也有意加入自然界的水声。如25’35"出现的溪水声音,妇女戴着斗笠在溪边洗衣服;33’14"两个女孩在门口的角落玩耍,地上汇聚的雨水声哗啦哗啦地流,汩汩的流水声如一首水声的乐曲,充满温情、力量与爆发力。
  2、环境音响与叙事时空
  同期声增强了现场的真实感,把受众带入纪录片所体现的环境和氛围里去,达到对真实世界的复原,让受众如临其境。
  鸟鸣在影片中经常作为转场出现,并点明画面所处时刻。影片10’06"的一个转场,音调极高的鸟鸣声随着音乐起来,表明了时刻为清晨。10秒以后,音乐逐渐消失,妇女在户外剥麻,鸟叫伴随了整个剥麻过程,从开始单调的声音,到剥麻结束的数鸟齐鸣。接下来的榨竹麻场景中,鸟叫声音慢慢减弱,成为背景音,粗竹榨竹麻的声音逐渐主宰了画面,鸟叫全部结束。
  39’02"时的转场,画面为俯视村庄的全景,此时同期声是鸡叫、布谷鸟叫声与其他鸟鸣。在影片片尾,再次出现了鸟叫,随着音乐的出现,鸟叫声音逐渐增强,与音乐并行,结束影片。
  同期声真实、全程伴随,音乐只是作为点缀,工人打开老旧木门的吱吱声,用刷子刷墙的哗哗声,裁纸刀从纸中穿过的干燥软腻声,小孩子在烘纸房里聊天的嘤嘤声,工人结束工作后脱衣服睡觉的窸窣声,一切声音都在承担叙事功能,共同组成了一幅声音的立体雕塑,再现了可能与观众远隔千里的造纸工坊场景。
  二、充满生活气息的人声
  《玉扣纸》所呈现的影像中,工人在工作时很少说话,在这些方言味极重的含糊对话中,许多都没有添加字幕,让这些对话不承载语言意义,没有具体所指。03’05"处第一次出现人声,此处的人声没有字幕;32’13"工人揭下干纸,小孩子在烘纸房里聊天,唔唔哝哝的细碎声夹着低声的欢笑;23’43"四个孩子在放学的山路上大声唤狗;29’34"的人声,同样没有添加字幕;39’52",造纸结束,工人在院子里坐在一起吃饭,音乐主导了画面,被减弱的同期声只是在表明这个场景的真实性与现实性;16’35",一位工人站在院子里抽烟,同时播放自己的手机铃声:“老公老公,接电话呀”④。在这些影像场景中,同期声中的人声仅作为一个环境音响存在,以构造原始真实的生活场景,用这种质朴与纯粹去刺激人的感官。
  《玉扣纸》中,第一个有明确语言内容指向的人声出现在09’44",一个小男孩小声背诵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疑是盘中餐,粒粒皆辛苦”⑤。此时造纸的场景尚未展开,工人还在吃早饭。14’40"出现第二次人声,山路上父亲送两个孩子上学,父亲对调皮的孩子说,“书包要背起来,盛海仔,书包要落下去了。”孩子远远回答“哎!”⑥。这两次人声的出现都与造纸无直接关系,而是工人生活内容的表现。人声在影片中对造纸的直接表现很少,大部分都是生活化的场景,例如,33’30"一个工人在灶前烧火大声打趣另一人,门口的木栏杆上,两个小女孩在玩耍聊天;39’58"处,三个孩子在美人靠前的对话,户外几个戴斗笠的孩子骑自行车喊着“我要追上你”⑦。
  43’41"时,一位工人在睡前唱了一首歌后,临屋传来一个男声,对其发出声音表示不满,两人对话如下:   “还在唱什么?嘈死!你这短命子!”
  “短命子,你才真是个短命子。”“你晓得我唱什么?”
  “你脑有坏吗哩?卵给你唱。”
  “啰嗦!”
  “你脑有坏吗?”
  “短命子!”“跟你无关系!”
  “人是要在行滴子。”
  “我就喜欢唱,你奈何我顶?”⑧
  从这些对话可以看出,作者呈现给观众的声音,都是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而在为数不多的人声中,儿童出现的比例很大。民俗化的方言,略显粗俗的打趣,都再现了工人造纸中的生活,从而展示了一种造纸即生活的场景。
  与造纸有直接关系的发言只有四处,25’52"处,工人没有工作,坐在屋子里,口述玉扣纸的衰落情况,“最近五六年,很快滑下来”“在宁化县,在我们这一代,销声匿迹,很可惜”⑨,这段持续53秒的叙述,工人以亲身体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包括对政府只说不做的不满与抱怨;30’19"处,工人在牵纸,说到“纸榨得太湿了,不好牵,会挑错”⑩,紧接着开始聊荤段子,一同发笑,这段对话极具现实感与冲击力,以此展现了工人在长期的造纸工作中传留下来的习惯,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在38’02"处,此时纸已制成,正在过秤分装,工人说话聊天,“一刀纸有多重?”“十斤八两。”⑾40’32",工人结束工作,聊自己做工做了多久,一段时间后同期声渐渐变小,被音乐覆盖。这些发言两处是工人对玉扣纸造纸技术的评价,两处是对造纸过程的评价,作者通过剪辑将自己的观点在此处展现,通过工人之口告知了观众玉扣纸艰难的生存现状,是一个巧妙的表达。
  三、朴实淳朴的工作歌谣
  纪录片中出现的声音元素是提供附加信息的有效方式之一,《玉扣纸》中出现了四首歌谣,除了片尾处两首,其他两首为工人工作时所唱,分别是15’02"踏竹麻、20’50"做纸。踏竹麻是工人用脚踩踏竹麻,极其消耗体力,工人此时所唱歌谣为,“早晨爬起天晒霞,哥俚出门踏竹麻;不晓得哥俚,挣钱这么辛苦;晓得在屋下,搭妹啜擂茶;十八老妹,生得嫩皙皙;好比冬瓜,刚刚削了皮;一身脱开,无个跳蚤口;我哥俚,怎么舍得你。”⑿第二首歌谣是两个人做纸时所唱,“日想郎想哩你;心中想郎,郎不理;怎么你郎,不开口;老妹开口,无面皮;送出名声,都怪你……”⒀这两首歌谣伴随着工作发出的沉重繁琐的劳作声,再现了宁华人一代代制作玉扣纸的场景,这些歌曾“凝聚了那么多的艰辛”⒁,承载了历史记忆,具有工人生活的真实感和独特的韵味。
  42’07"处,造纸工作全部结束,工人睡在堆满成品纸的房间里,在床上唱起歌谣:“目睡起来了不得,喊你老妹倒碗滚茶来。一碗滚茶食落,郎没醒,同你老妹玩耍,好哩?昨日对梦,对得是好诧,对梦来到妹屋下。睡到半夜,哥俚寐一醒,晓得哥俚,还在纸寮下;昨日对梦,对得是好奇,对梦鸡公拖狐狸,对梦老鼠都来拖猫子,对梦老妹坐袍皮。”⒂
  在44’41"处渐至结尾,随着渐起的音乐,一首歌谣出现:“想起走厂,真好可怜;半夜三更,要早补簾;老妹情意,虽然好哩;再好情意,也无屌用。想起走厂,苦确难当;鸡鸣半夜,天还没光;一日要做,两坊的纸;做得哥俚,无奈得何。多谢你妹借钱,讨老婆;多谢你妹借钱,郎做酒;一个上席,要留你妹坐。”⒃
  这两首歌谣涉及性意味,但用语淳朴无华,不但承载了浓厚的民俗沉淀,还包含了有关造纸的生活状况。在影片中,歌谣与造纸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没有了这项技术,那么这些歌谣也将无物可依,失去生命力以致逐渐消失,而这正是作者想通过影片传达给观众的。
  纪录片的同期声可以加强纪录片的真实性、现场感,表现纪录片的风格和主题。而同期声的运用是建立在影像传达的基础之上,两者相互影响相互配合。这种同期声创作的探索使得影片具有了各种艺术表现力。《玉扣纸》的作者通过对同期声的独特处理,保留了造纸过程中的乡土民情与原汁原味,同时通过对歌谣的完整记录,展示了造纸过程中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同期声完成了叙事功能,再构了影像展现给观众的时空。
  参考文献
  ①②鬼叔中,《玉扣纸》简介[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51249.htm,2009-
  ③⒁吴岚冲,《玉扣纸:不仅仅是造纸术》[J].《汉品》,2012(1)
  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⒂⒃鬼叔中:《玉扣纸》[M/DVD],2009
  (作者:均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如今,有人靠快递活着,有人靠送快递活着。如果让你回到古代,你愿意吗?  不不不,我回到古代的话,一定活不了。因为,那时候可没有快递!  中国最早的“快递公司”出现在秦(qín)朝,主要是为了传递信息和文书,称为“驿(yì)传”。到了汉朝,“驿传”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  不仅如此,还确立了“责(zé)任制”。不同等级的文书由不同的人和马来传送,传送情况会被记录下来。一旦出了问题,谁也跑不掉。  唉,
如果你在北太平洋或者是北大西洋的海岸边,见到一种常年带着忧愁的表情、仿佛随时都在思考“鸟生”的海鸟,那么别犹豫,它一定就是海鹦。  海鹦的羽毛颜色很素,以黑白色居多,但是,它却有一个无比醒目的嘴巴。  海鹦的鸟喙(huì)很宽大,上面有灰蓝、黄和红三种颜色,再配上它两颊(jiá)的灰白色,是不是让你想起了马戏团中的小丑呢?还有人给海鹦起了个绰号叫“酒糟(zāo)鼻子”,哈哈。  海鹦是捕鱼能手。它
人世匆匆,我常奢想某一刻,我能完全拥有一种忧虑全无的心情,可以看天上云卷云舒和庭前花开花落。我也常想,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才能最轻松快乐?  人生路上时而起伏时而平坦,时而悲戚时而喜乐。一路走来,深感人生若能做到“三无”,才称得上一生安顺,快乐相随,才是真正的福分。  一日身体无恙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作为子女当然要倍加珍惜,这至少是对父母的尊重。有一战友,多年未见,一次聚会相见,得知其闯荡商海,收获
【摘 要】消费社会的来临,使女性符号成为广告中经久不衰的主题。随着与欧美流行文化的碰撞,“跨属狂欢”逐渐成为我国广告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卖点,同时在媒体自由度、娱乐化程度日益增加的趋势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通过符号学的角度来阐释“跨属”后的广告女性形象,分析这种文化得以传播所依凭的符号要素及其原因,企图揭示在符号暴力的驱动下,这种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使文化趋于同质化后产生的被动宣传
【摘 要】鲁迅杂文与新闻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为上海《申报·自由谈》所写的杂文,无论外在构成还是内在精神,都与新闻报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鲁迅全集》收录情况看,鲁迅为《申报·自由谈》撰文,大约从1933年1月24日写作《“逃”的合理化》开始,到1934年8月22日写作《看书琐记(三)》。这些杂文结合时事、政治、社会的新闻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言辞犀利的评论,成功引导并构建当时新闻舆论。本文从《自由
农行的“白菜价”报出之后,股民们不得不承认,其实“便宜”的银行股原来还可以更廉价。    经历了连续数月的下跌,上证指数已经无力地趴在了2300点的位置上。在市场一片惨绿的情况下,农行上市的日子却在一天一天地逼近。  作为中国最后一家未上市超大型国有银行,农业银行的上市将成为2010年全球最大IPO事件。“农行现在上市的确是‘点儿背’了一些。现在市场环境太差,国内外都不好,尤其是A股,跌幅稳居前列
【摘 要】广电市民监督员对政府行为实行监督、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督查,借助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种种表现,事实上是一种公民意识的体现,他们通过这种途径来实现自己作为公民的各种诉求。  【关键词】媒体平台 公民诉求 市民监督团  2011年5月,温州各大媒体出现了这样一则招募启事:“转型发展、破难攻坚、七大行动、全民动员,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5月再次重磅出击,成立破难攻坚七大行动‘广电市民
【摘 要】以“9·18”保钓游行事件为例,基于新闻宣传三因素的划分考量,将政务微博语言分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传之以知,旨在通过梳理其表征,揭示语言潜藏的社会关系中宰制、协调及服务关系,以期为政务微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政务微博 突发事件 语言运用  伴随微博技术的发展,政务微博的开通不失为政务公开、信息互动的崭新平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亦力证其重要性:“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
摘 要:以“恒大模式”对中超联赛竞争平衡机制的影响为切入点,研究认为“恒大模式”对联赛竞争平衡的冲击表现为,投入资金失衡、优秀球员资源垄断、比赛“不确定性”降低,加剧了联赛的竞争失衡和成本上涨。基于竞争平衡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建立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竞争平衡机制的思考:对俱乐部投入资金进行制衡、防止富有的俱乐部重金挖取球员、抑制联赛球员薪资猛涨,降低俱乐部投资成本;建立合理的球员流动机制、建立各球队之间
从传媒生态的角度看,不同介质传媒的“叠加式共存”是传媒发展的规律。在信息呈几何级增长态势的现代社会,“读图时代”、“悦读时代”是受众信息接受的典型特征。随之,对信息进行“故事化”整合与包装就成了深度報道谋求传播效果及参与竞争的路径选择。  从故事的功能来看,作为人类记忆及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故事与人类相伴而生。故事之与人类的烙印,已经做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成为人们内在的心理需求。深度报道通过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