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玉祥是近代军人中的怪杰。在当时的军界,人们对他的评价呈正反两极:扬之者说他好得不得了;抑之者则说他是倒戈将军、伪君子——别的不讲,一个“矫情”就让人受不了。
是的,搜一搜有关冯玉祥的老照片,此公几乎都是穿着大兵的军装,皱皱巴巴,鼓鼓囊囊。1927年,蒋介石要跟他见面,开徐州会议。为了拉拢这位实力派,蒋介石派仪仗队隆重迎接,等了半天却没接到。最后冯玉祥从士兵的闷罐车上下来了,穿着一身大兵服装,跟穿着笔挺将校服的蒋介石合影,还面带憨笑。
跟桂系军阀首领李宗仁第一次见面,冯玉祥也是一副大兵的打扮。著名外交家顾维钧的夫人回忆说,即使参加有外宾的聚会,冯玉祥也是一身粗布大兵服,害得她都不好意思。有贵客请冯玉祥去八大胡同打茶围,他还是这身行头,胡同的莺莺燕燕都烦他。
冯玉祥无论官多大,都跟士兵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全旅将近万人,大部分士兵的小名,他都叫得出。他的兵都是他从农村一个个招来的——已经是民国了,头上没辫子、手上没老茧的,绝对不要。就算做了陆军检阅使,官拜陆军上将,他还能跟士兵一起抬土筐。
冯玉祥为何要如此矫情呢?原来冯玉祥是北洋系第二代,没进过军校,纯粹是从大兵一点点爬上来的。北洋系第二代的杰出者都比较会带兵,如吴佩孚、孙传芳和他。会带兵的人,都不会跟士兵太隔阂,所以,这几位都比较俭朴,不怎么贪,有了钱就扩军、买武器,训练时身先士卒。只是,孙传芳是日本士官生,吴佩孚也是北洋系统军校毕业的,两人都有靠山,也有自己的人脉网络,而冯玉祥则既没有靠山,也缺乏人脉。
没有地盘、没有靠山的小军阀,全靠自己打拼,凭什么立足?就是他的军队。能做到跟士兵混得跟亲兄弟似的,成天穿着将校呢大衣肯定是不行的。1917年,他被撤掉旅长职务,他的第16混成旅,除了他谁也不接受,换谁都上不了任。等到张勋闹复辟,段祺瑞只好让冯玉祥官复原职,带兵讨伐复辟。此后,段祺瑞对南方用兵,调他上前线。他走到武穴,居然通电要和平。这回,段祺瑞不敢贸然撤他了,一边武力威胁,一边派人说和,最后还给了他一个湘西镇守使。即使后来他没了河南的地盘,也没有人敢轻易动他,还得给他点钱养兵。否则,两万多人拼命,谁也受不了。
在军阀混战中,冯玉祥没有被吞掉,也没有被撤掉,靠的就是他和他的士兵混为一体,像铁桶一样,别的势力针插不进、水泼不进这种关系。要想搞掉他,就得跟这个接近师规模的旅玩命。没有事关性命的事儿,谁肯冒这个风险呢?所以,冯玉祥能存活下来,必须比吴佩孚跟士兵混得还要熟,彼此的联系更加紧密,而前提就是他不能端将军的架子,要让士兵觉得他们的头儿是自己人。就这一点而言,生活的简朴是必需的。
不仅如此,冯玉祥部队的軍官,哪怕是最高层的人,都是他从小兵带出来的,一个军校毕业生都没有。冯玉祥对这些人像家人一样,好的时候掏心窝子,犯了错,哪怕你当到师长、旅长,也一样军棍伺候。他的高级将领韩复榘等人都挨过他的军棍,不过他打完之后,该委以重任的还委以重任。
只是,这样的带兵方法用在一个旅或一个师的规模尚可,一旦军队规模扩大,像北伐之后冯玉祥要带几十万人,就根本顾不过来了。那些已成为方面大员的高级将领,不能忍受冯玉祥动辄军棍伺候的管教,更受不了粗茶淡饭的简朴生活。于是,一旦形势不好,他们就都散了。
编辑/冰如
是的,搜一搜有关冯玉祥的老照片,此公几乎都是穿着大兵的军装,皱皱巴巴,鼓鼓囊囊。1927年,蒋介石要跟他见面,开徐州会议。为了拉拢这位实力派,蒋介石派仪仗队隆重迎接,等了半天却没接到。最后冯玉祥从士兵的闷罐车上下来了,穿着一身大兵服装,跟穿着笔挺将校服的蒋介石合影,还面带憨笑。
跟桂系军阀首领李宗仁第一次见面,冯玉祥也是一副大兵的打扮。著名外交家顾维钧的夫人回忆说,即使参加有外宾的聚会,冯玉祥也是一身粗布大兵服,害得她都不好意思。有贵客请冯玉祥去八大胡同打茶围,他还是这身行头,胡同的莺莺燕燕都烦他。
冯玉祥无论官多大,都跟士兵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全旅将近万人,大部分士兵的小名,他都叫得出。他的兵都是他从农村一个个招来的——已经是民国了,头上没辫子、手上没老茧的,绝对不要。就算做了陆军检阅使,官拜陆军上将,他还能跟士兵一起抬土筐。
冯玉祥为何要如此矫情呢?原来冯玉祥是北洋系第二代,没进过军校,纯粹是从大兵一点点爬上来的。北洋系第二代的杰出者都比较会带兵,如吴佩孚、孙传芳和他。会带兵的人,都不会跟士兵太隔阂,所以,这几位都比较俭朴,不怎么贪,有了钱就扩军、买武器,训练时身先士卒。只是,孙传芳是日本士官生,吴佩孚也是北洋系统军校毕业的,两人都有靠山,也有自己的人脉网络,而冯玉祥则既没有靠山,也缺乏人脉。
没有地盘、没有靠山的小军阀,全靠自己打拼,凭什么立足?就是他的军队。能做到跟士兵混得跟亲兄弟似的,成天穿着将校呢大衣肯定是不行的。1917年,他被撤掉旅长职务,他的第16混成旅,除了他谁也不接受,换谁都上不了任。等到张勋闹复辟,段祺瑞只好让冯玉祥官复原职,带兵讨伐复辟。此后,段祺瑞对南方用兵,调他上前线。他走到武穴,居然通电要和平。这回,段祺瑞不敢贸然撤他了,一边武力威胁,一边派人说和,最后还给了他一个湘西镇守使。即使后来他没了河南的地盘,也没有人敢轻易动他,还得给他点钱养兵。否则,两万多人拼命,谁也受不了。
在军阀混战中,冯玉祥没有被吞掉,也没有被撤掉,靠的就是他和他的士兵混为一体,像铁桶一样,别的势力针插不进、水泼不进这种关系。要想搞掉他,就得跟这个接近师规模的旅玩命。没有事关性命的事儿,谁肯冒这个风险呢?所以,冯玉祥能存活下来,必须比吴佩孚跟士兵混得还要熟,彼此的联系更加紧密,而前提就是他不能端将军的架子,要让士兵觉得他们的头儿是自己人。就这一点而言,生活的简朴是必需的。
不仅如此,冯玉祥部队的軍官,哪怕是最高层的人,都是他从小兵带出来的,一个军校毕业生都没有。冯玉祥对这些人像家人一样,好的时候掏心窝子,犯了错,哪怕你当到师长、旅长,也一样军棍伺候。他的高级将领韩复榘等人都挨过他的军棍,不过他打完之后,该委以重任的还委以重任。
只是,这样的带兵方法用在一个旅或一个师的规模尚可,一旦军队规模扩大,像北伐之后冯玉祥要带几十万人,就根本顾不过来了。那些已成为方面大员的高级将领,不能忍受冯玉祥动辄军棍伺候的管教,更受不了粗茶淡饭的简朴生活。于是,一旦形势不好,他们就都散了。
编辑/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