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是旅游,也没有特定任务,只是被一种无形中的感觉驱使着,再次与几个有着共同看法和想法的同志上了雁北阳高县大泉山,并与县、镇、村相关同志进行了一些不同方式的交流,将所形成的共识以我的口吻表达出来。
大泉山的地理海拔只有1200米,但她是我心目中的巍巍高山。因为大泉山人早在50多年前,面对 “天旱担不满锅,雨涝爬不上坡”,“山山和尚头,水土遍地流,谁见谁发愁”的穷山恶水,针对“水是一条龙,从上往下行,治下不治上,万事一场空”的特点,发明了“八连环工程”(指土谷方、沟头埂、旱井、挖卧牛坑、鱼鳞坑、排水沟、修水平梯田、植树造林等生态、生物工程),实施了“油松上山,杨柳下沟”的战略,终于把“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改造成“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实现了当初“水不出沟,土不下坡”,“深沟变浅沟,宽沟变窄沟,陡坡变梯田”的水土保持目标。
“大泉山在中国华北地区是一座树种最全、绿化最好的名山”(年年来大泉山植树的日本绿色地球网络考察评价)。
大泉山位于山西东北部一块黄土丘陵上,辖区流域面积2.3平方公里,有12座山头,24条沟,24面坡,1000亩耕地,6000亩林地;全村户籍人口多年来维持着62户200多口人这个数字,而常住人口还不足70人,是半个世纪前的三分之一。
1953年,36岁的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在阳高县调查时发现了大泉山这个典型。1955年,毛主席主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收录了他亲自改定的标题为《看,大泉山变了样子!》一文,毛主席还写了精辟的按语。之后的两三年里,毛主席先后几次在全国性会议上赞扬大泉山经验。2008年,山西省副省长李小鹏特地登上大泉山考察,恭敬地默读毛主席当年的批示。而本地领导对大泉山的发展更是具体入微地倾情关注。阳高县委在大泉山村专门召开座谈会,立志要把大泉山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大泉山及周边村的老百姓翘首以盼,希望2006年颁发的“第一批山西省旅游特色村”牌匾、新近颁发的“山西省农业旅游点”牌匾和新近验收并确认的“全国20世纪水土保持文化遗产”等品牌,能给大泉山带来新的福音。
然而,大泉山有着致命的干旱缺水等先天性不足。山下的曹庄、大白登是富水区,天旱时大泉山村只能雇车从山下拉水,否则,树木长到一定高度时便会干枯死亡。山上沟里也有点泉水,用2寸水管每天提四五吨水到水塔,仅够人蓄吃水和旅游用水,至于农业用水只能靠天等雨。当年为800亩水浇地配套的153米扬程的三级高灌、喷灌和依山铺设的500米水泥槽防渗渠早已被不明不白地废弃,但那些管道还能用。可是从山下的曹庄二级提水,扬程达2000米,从普家梁一级提水,扬程也有1000米,成本高,不划算。山上倒是建了积雨场,但这些年越来越干旱,每年的降雨量仅有350毫米。有山无水,不成山水,多数人只好到外地居住或出外打工,常年在村的人基本上是一些打工没体力、外迁没财力的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难怪乎聚集在街头的村民们忿忿不平地发泄说:“有钱的人都走了!”其实不然,不全是有钱的才走,穷人家为孩子成家立业着想,也不得不选择更为艰难的外出谋生之路。
尽管这样,县、镇政府仍然没有选择放弃。老支书高进才晚年患病于1989年去世。镇里先后选拔山下南杨官屯村原支书杨恒、本村的石钢、钱全、镇团委书记云阔继任村支书职务。2008年4月,镇里任命54岁的镇纪检副书记赵善福兼任村支书。这几年,县、镇两级政府投资50万元专修了通往大泉山的长4600米、宽5米的柏油路,山上也有了串联几个山头的简易水泥路;镇里筹资23.8万元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大泉山测绘制定了图文并茂的彩色《山西省阳高县大泉山旅游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如今,大泉山旅游尚未成规模,赵善福兼任村支书两年来,每年接待前来参观、考察、调研、旅游的人数为5000多人次,主要是大同本地人,来接受教育的学生团队又居多,都是免费。村里的个体旅馆接待游客午休或住一夜,也只十来块钱。村当街的一排房曾被出租用作羊圈,这次由镇里出面返租回五间(因租赁合同尚未到期),装修成漂亮的新展览馆。馆内有地形沙盘,55年来的历史沿革,还有大泉山人创业时使用过的马灯、柳条水兜、“踢到山”家做鞋等生产生活用具。我在这里特别注意到高进才与陈永贵、李顺达、申纪兰一同出席省党代会时的合影,他们分别来自三个知名的村子:平顺县西沟村、阳高县大泉山村、昔阳县大寨村。当时,可谓齐头并进,不相上下,而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大泉山尽管也有新变化,尽管也一直在努力,但是活生生的现实告诉人们,大泉山分明与大寨和西沟的差距拉大了。
毛主席当年赞扬过的山西这三个农村方面的典型,今日西沟村不仅郁郁葱葱,满眼绿色,而且通过办厂、成立各种实业公司,融入市场经济,村民日渐富裕,80多岁的申纪兰连续当选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还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又是全国的道德模范,西沟展览馆被列为全国87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大寨村退耕还林,兴办企业,发展旅游业,工商业兴旺,有知名产品,虎头山上游人如织,纪念馆高大气派,馆藏丰富,大寨村被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的“红色旅游基地”。唯独大泉山,守着这种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源,虽然也在发展,但一直没有做到人们预期的那样大。去年10月我在北京偶逛王府井大街,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办的《搞好水土保持 建设美好家园》的图片展览,我转遍展区、翻遍那本16个页码的长方形折叠式宣传册子,也找不到“大泉山”三个字,连毛主席对大泉山批示这个历史事件也未见一字,说明大泉山在全国近乎销声匿迹,曾经名播三晋、叫响神州的“全国治理水土流失一面红旗”已褪色,“大泉山变成了花果山”的神话业已淡出人们的记忆而盛名不再,全社会知晓这个地方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在中国,大泉山这杆红旗应该永远打下去。大泉山的再度辉煌,不在这一代人手中完成,便在下一代人手中完成,这是历史的必然。否则交代不了,会对历史欠账,会受谴责。大泉山需要高屋建瓴地整体规划和深度开发。
(责编 雷蕾)
大泉山的地理海拔只有1200米,但她是我心目中的巍巍高山。因为大泉山人早在50多年前,面对 “天旱担不满锅,雨涝爬不上坡”,“山山和尚头,水土遍地流,谁见谁发愁”的穷山恶水,针对“水是一条龙,从上往下行,治下不治上,万事一场空”的特点,发明了“八连环工程”(指土谷方、沟头埂、旱井、挖卧牛坑、鱼鳞坑、排水沟、修水平梯田、植树造林等生态、生物工程),实施了“油松上山,杨柳下沟”的战略,终于把“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改造成“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实现了当初“水不出沟,土不下坡”,“深沟变浅沟,宽沟变窄沟,陡坡变梯田”的水土保持目标。
“大泉山在中国华北地区是一座树种最全、绿化最好的名山”(年年来大泉山植树的日本绿色地球网络考察评价)。
大泉山位于山西东北部一块黄土丘陵上,辖区流域面积2.3平方公里,有12座山头,24条沟,24面坡,1000亩耕地,6000亩林地;全村户籍人口多年来维持着62户200多口人这个数字,而常住人口还不足70人,是半个世纪前的三分之一。
1953年,36岁的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在阳高县调查时发现了大泉山这个典型。1955年,毛主席主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收录了他亲自改定的标题为《看,大泉山变了样子!》一文,毛主席还写了精辟的按语。之后的两三年里,毛主席先后几次在全国性会议上赞扬大泉山经验。2008年,山西省副省长李小鹏特地登上大泉山考察,恭敬地默读毛主席当年的批示。而本地领导对大泉山的发展更是具体入微地倾情关注。阳高县委在大泉山村专门召开座谈会,立志要把大泉山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大泉山及周边村的老百姓翘首以盼,希望2006年颁发的“第一批山西省旅游特色村”牌匾、新近颁发的“山西省农业旅游点”牌匾和新近验收并确认的“全国20世纪水土保持文化遗产”等品牌,能给大泉山带来新的福音。
然而,大泉山有着致命的干旱缺水等先天性不足。山下的曹庄、大白登是富水区,天旱时大泉山村只能雇车从山下拉水,否则,树木长到一定高度时便会干枯死亡。山上沟里也有点泉水,用2寸水管每天提四五吨水到水塔,仅够人蓄吃水和旅游用水,至于农业用水只能靠天等雨。当年为800亩水浇地配套的153米扬程的三级高灌、喷灌和依山铺设的500米水泥槽防渗渠早已被不明不白地废弃,但那些管道还能用。可是从山下的曹庄二级提水,扬程达2000米,从普家梁一级提水,扬程也有1000米,成本高,不划算。山上倒是建了积雨场,但这些年越来越干旱,每年的降雨量仅有350毫米。有山无水,不成山水,多数人只好到外地居住或出外打工,常年在村的人基本上是一些打工没体力、外迁没财力的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难怪乎聚集在街头的村民们忿忿不平地发泄说:“有钱的人都走了!”其实不然,不全是有钱的才走,穷人家为孩子成家立业着想,也不得不选择更为艰难的外出谋生之路。
尽管这样,县、镇政府仍然没有选择放弃。老支书高进才晚年患病于1989年去世。镇里先后选拔山下南杨官屯村原支书杨恒、本村的石钢、钱全、镇团委书记云阔继任村支书职务。2008年4月,镇里任命54岁的镇纪检副书记赵善福兼任村支书。这几年,县、镇两级政府投资50万元专修了通往大泉山的长4600米、宽5米的柏油路,山上也有了串联几个山头的简易水泥路;镇里筹资23.8万元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大泉山测绘制定了图文并茂的彩色《山西省阳高县大泉山旅游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如今,大泉山旅游尚未成规模,赵善福兼任村支书两年来,每年接待前来参观、考察、调研、旅游的人数为5000多人次,主要是大同本地人,来接受教育的学生团队又居多,都是免费。村里的个体旅馆接待游客午休或住一夜,也只十来块钱。村当街的一排房曾被出租用作羊圈,这次由镇里出面返租回五间(因租赁合同尚未到期),装修成漂亮的新展览馆。馆内有地形沙盘,55年来的历史沿革,还有大泉山人创业时使用过的马灯、柳条水兜、“踢到山”家做鞋等生产生活用具。我在这里特别注意到高进才与陈永贵、李顺达、申纪兰一同出席省党代会时的合影,他们分别来自三个知名的村子:平顺县西沟村、阳高县大泉山村、昔阳县大寨村。当时,可谓齐头并进,不相上下,而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大泉山尽管也有新变化,尽管也一直在努力,但是活生生的现实告诉人们,大泉山分明与大寨和西沟的差距拉大了。
毛主席当年赞扬过的山西这三个农村方面的典型,今日西沟村不仅郁郁葱葱,满眼绿色,而且通过办厂、成立各种实业公司,融入市场经济,村民日渐富裕,80多岁的申纪兰连续当选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还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又是全国的道德模范,西沟展览馆被列为全国87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大寨村退耕还林,兴办企业,发展旅游业,工商业兴旺,有知名产品,虎头山上游人如织,纪念馆高大气派,馆藏丰富,大寨村被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的“红色旅游基地”。唯独大泉山,守着这种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源,虽然也在发展,但一直没有做到人们预期的那样大。去年10月我在北京偶逛王府井大街,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办的《搞好水土保持 建设美好家园》的图片展览,我转遍展区、翻遍那本16个页码的长方形折叠式宣传册子,也找不到“大泉山”三个字,连毛主席对大泉山批示这个历史事件也未见一字,说明大泉山在全国近乎销声匿迹,曾经名播三晋、叫响神州的“全国治理水土流失一面红旗”已褪色,“大泉山变成了花果山”的神话业已淡出人们的记忆而盛名不再,全社会知晓这个地方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在中国,大泉山这杆红旗应该永远打下去。大泉山的再度辉煌,不在这一代人手中完成,便在下一代人手中完成,这是历史的必然。否则交代不了,会对历史欠账,会受谴责。大泉山需要高屋建瓴地整体规划和深度开发。
(责编 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