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支撑新农村建设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od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湖南省宁远县把原来提出的“科教兴县”战略进一步完善为“科教兴县,建设创新型宁远”战略,实质上是强调自主创新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渗透与融合,进一步突出科技进步创新支撑发展,服务发展的根本任务。
   科技创新在支撑新农村建设中究竟有哪些重要作用?科技创新支撑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实施哪些路径战略?科技创新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有哪些?笔者结合宁远县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一、科技创新在支撑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科技创新是科研和技术创新的统称,是人类社会具有高尚内涵的基本活动之一。人类文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植根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是实现“两个转变”的必然选择,是获得高质量增长的唯一途径,也是发展新产业的有效途径。三年来,宁远县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在支撑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科技创新支撑,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增强。
   经济的发展要依靠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十一五”期间,宁远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小康宁远为目标,全面实施了“科教兴县,建设创新型宁远”战略,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由于把“科技兴农”放在优先位置,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50%以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覆盖率达98%以上,良种普及率达96%以上。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森林覆盖率达到59%。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农产品检测体系和动物防疫体系初步建立,农业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的监控和治理,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防控。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支撑,促进了农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增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2.科技创新支撑,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生产动力。
   实践证明,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立足经济不断创新,经济依靠科技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利用科技创新积极发展现代科技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最近五年,宁远县通过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科学研究,大量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得到了广泛利用,企业效益明显,农民收入大大增加,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生产动力。
   二、科技创新支撑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新农村建设的科技创新支撑,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眼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突破制约新农村建设中关键和共性技术瓶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
   首先,要增加对农村科技的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扶持。
   目前,科技投入存在一些倾向,国家科技经费大多数投向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省级科技经费大多数投向高新科技项目,市级科技经费大多数投向市级单位工业、社会发展项目,国家、省市对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多,县级科技经费严重不足,除给予工业和社会发展项目的少量投入外,真正投入到农村农业生产项目上的科技经费就微乎其微了。然而,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投入,只有增加科技经费预算,才能为农业科技项目提供资金扶持,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为建设新农村服务。
   其次,要大力开展科技引进推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作用。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大力引进、推广新产品、新技术,让新产品、新技术等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大力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强化农技、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通过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重点培育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乡(镇)、科技龙头企业,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发挥示范作用。然后,以点带面,总结经验,稳步推进,全面推广。只有加快科技引进推广,才能更好地为农村种、养、加产业提供示范,从而带动农村农业产业化更快更好地健康发展,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再次,要积极举办农业科技培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必须以人为本,以人才为保证。各级政府要投入一定的经费,由科技、农业、农机、畜牧、水利、林业、劳动、职业技校等有关部门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充分利用现有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农业推广中心、农村网上远程教育等渠道,采取专业技术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法,着力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三、科技创新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为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有效运用科技创新支撑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战略和服务模式,笔者提以下四条建议。
   第一、增加对农村科技经费的投入,为种养业提供引导资金。
   投入科技就是投入经济,把科技投入作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千方百计加大增量,逐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经常性增长机制。县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规定,将科技三项经费、科技事业费、科普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并依法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确保规范使用。
   第二、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建好科技示范基地。科技有关部门都要建好一个科技示范基地。农业、农机、林业、畜牧、开发办、烤烟办等部门都要高标准办好一个科技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加强引导,进行推广。二是培育好科技示范户。认真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一大批科技示范户、养殖示范小区和家庭农场。三是抓好优质种苗工程。根据宁远县的实际情况,重点抓好千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千亩两系杂交糯高梁制种基地、优质苗木基地、种猪场、种兔场、县鱼苗苗种场及牛羊品改站等优质种苗基地建设,搞好地方优良畜禽品种的选育、保护和利用工作。四是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因地制宜,引进名优特新品种,进行推广示范。加快优质高产、节能增效、生态安全等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示范和应用,突出抓好节水农业、平衡施肥、无公害生态农业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第三、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之一“农村青壮年接受科技培训率达到70%以上”。要求到2015年,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正规的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培训,每个中青年农民都能熟练掌握1至2门农业实用新技术或转移就业技能。因此,大力组织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培养懂科学、用科学、会管理、善经营的产业型农民和务工型农民。同时,在农村要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要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第四、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建立健全新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积极推广农村科技合作社等农村服务体系模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集技术指导,物资供应,产品营销等功能,实行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实施农村科技信息“户”联网工程,利用12396平台,让科技服务到农家。以适时的科技信息为切入点,以创新的科技服务网络为载体,以“科技、人才、信息、服务、管理”互动效应为内容,促进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中心建设。加快县级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常设技术市场、专业技术协会、技术服务站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其他文献
鱼雷是一种水中武器。它可从舰艇、飞机上发射,发射后可自行控制航行方向和深度,遇到舰船,只要一接触就会爆炸。鱼雷可用于攻击敌方水面舰船和潜艇,也可以用于封锁港口和狭窄水道。  鱼雷的前身是一种诞生于19世纪初的“撑杆雷”,撑杆雷用一根长杆固定在小艇艇艏,海战时小艇冲向敌舰,撑杆雷受到撞击后发生爆炸。  1864年,奥匈帝国海军的卢庇乌斯舰长把发动机安装在撑杆雷上,利用高压容器中的压缩空气推动发动机活
观察发明法是指发明人主要利用“观察”这一手段,获得新的发明课题或突破某一发明过程中的难点,从而取得发明成果的创新技法。在创造发明的实践中,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运用好这一技法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目标转移   观察,作为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重要方法,必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感知活动。这种感知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反射式印象,它具有主动性。换而言之,观察是根据需要,有目的、有意识的
从iPhone4去年在中国市场大卖,到iPad统领中国的平板电脑市场,再到最近iPad2问世,“苹果”俨然已成为时尚代名词,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获得的不菲业绩,让许多中国企业垂涎。然而遗憾的是,尽管长期以来中国也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至今却未能有“苹果”这样的企业和产品出现。  “苹果”公司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来源于3个因素:一是持之以恒地追求原始创新;二是有创新的文化、精神和
在美国曾经做过一次网络调查,“如果是砍掉一个手指,或者被终生剥夺使用搜索引擎的权利,你会选择哪个?”近三分之一的网民选择了前者。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离不开搜索引擎,他们将自己的衣食住行、求医问药、教育求职等诸多需求向搜索框求助。  在搜索引擎领域中,最初称霸的是google,但是百度后来居上,成为新的霸主。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百度与众不同的模式创新。  2003年,使用搜索引擎的互联网用户比例是50%,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