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改善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中国与日本在“中高职”教育衔接方面既有相似点,也呈现出各自的差异。日本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既推动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促进了社会进步,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是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的。本文从入学方式、学分、学位等方面介绍了日本职业教育的衔接模式,并提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
关键词:“中高职”; “衔接”;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61-002
1.日本职业教育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教育逐渐回到了为了国家的教育的轨道。先是中等后教育的多样化,在中等后教育普及后开始追求高等教育的多样化[1]。日本的职业教育院校主要有专门高校(职业高中)、高等专门学校(“3 2”的初中起点的5年制大专)、专门学校(大专院校)、短期大学(以女子为主的2年制专科院校)、应用型大学(专升本的原专科学校)、“专门职”大学院(专科起点的“专门职”研究生院)。日本职业教育的原则是为了国家的教育,国家负责,如:日本的传统是重实业、轻人文,高等专门学校主要以工科为主(为了国家工业发展而设立的学校),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所以日本高等专门学校基本为国公立院校,私立不到5%。而专门学校、短期大学则是为了个人生活方式而追求的教育,原则上采取受益者负担的原则,也就是市场化、个性化。战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就是这样多样化、个性化、市场化的结果[2]。
2.日本职业教育的衔接模式
(1)以“推荐入学” “自主招生”为中心的衔接模式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教育部)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平成26年(2014年)日本采用“推荐入学”制度的国公立大学共计157所,占国公立大学总数(163所)的96.3%,同年采用“推荐入学”制度的私立大学共计578所,占私立大学总数(580所)的99.7%;2014年通过“推荐入学”升学的学生共计205,849人,占总人数(599,234人)的34.3%[3]。日本的“推荐入学”是大学招生改革多样化的重要举措,它以调查书、高中校长推荐书等为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通过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适应性等来决定录取与否。高校通过“推荐入学”选择优秀的职业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或应用型大学,并开发出与职业大学内容相当的教学计划,以协调高中和大学的教育目标。该制度既有助于中高职教育之间的无缝对接,也有利于各高校自主招生方案的实施并获取更多的生源。
2008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教育部)在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初等中等教育部会上提出:日本已经进入了“全员大学生”时代,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转为了考生和大学之间“双向性选择”的时代。这也就意味着日本的职业大学在进行新生选拔时,除了重视他们在中职阶段取得的职业资格,在入学考试中考虑和照顾到职业课程的出题比例等之外,还要开发出能与职业高中的教学内容相衔接的教学计划,以谋求两者间的协作。日本打破一次考试定终身,学生可以通过“知识 技能”的“自主招生”考试后获得入学资格。富有个性化和灵活性的各高校组织的“自主招生”是大学与考生双方的“双向选择式”的又一模式。考试所涉及的科目、内容及方式由各大院校根据本校的系部及专业定位、目的、特性等方面的需要自行决定,通过综合多方面的考试内容和方法,来实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性选择”。
日本的立命馆学园拥有两所大学,四所附属高中,四所附中,合作院校基本上都是以“立命馆升学班”命名的。附属学校在开展富有各自特色的教育活动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其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力求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立命馆学园在2008年度开始在合作校的高三上学期启动内部推荐的报名,通过审核的学生在高考前半年就可以拿到立命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学园会组织这一部分提前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学生选修“中高职衔接课程”,使得高中和大学课程得以顺利衔接,终生受益[4]。
(2)弹性学分制的衔接
日本允许学生分段完成学业,职业教育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也比较宽松,允许有特长的高中生“跳级”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除了在高中阶段参加各种各样的大赛或有特长的学生可以获得奖励学分之外,日本很多学院通过导入中高职的一贯教育方针,使得某些在特定领域有很强的能力和欲望的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接受职业高中的教育,还可以在高中阶段就选修“中高职衔接”课程,或是到合作院校去选修相应的课程(高中生通过旁听生的身份进入大学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日本Benesse(ベネッセ)教育综合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员樋口健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日本大学实施的“中高职衔接活动”的最多方式是“大学教师前往高中授课制度”(93.5%),其次就是“除校园开放日之外面向高中生进行公开授课、讲座等”(69%)。这些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的课程模式,实行模块化职业教育课程[5]。
前面提及的立命馆学园也活用其一贯教育,设置了许多“衔接课程”,并在学生进校后作为学分加以承认。如:学生在高二或高三的时候可以选修立命馆大学的政策科学院的“知识探究项目”、“管理
关键词:“中高职”; “衔接”;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61-002
1.日本职业教育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教育逐渐回到了为了国家的教育的轨道。先是中等后教育的多样化,在中等后教育普及后开始追求高等教育的多样化[1]。日本的职业教育院校主要有专门高校(职业高中)、高等专门学校(“3 2”的初中起点的5年制大专)、专门学校(大专院校)、短期大学(以女子为主的2年制专科院校)、应用型大学(专升本的原专科学校)、“专门职”大学院(专科起点的“专门职”研究生院)。日本职业教育的原则是为了国家的教育,国家负责,如:日本的传统是重实业、轻人文,高等专门学校主要以工科为主(为了国家工业发展而设立的学校),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所以日本高等专门学校基本为国公立院校,私立不到5%。而专门学校、短期大学则是为了个人生活方式而追求的教育,原则上采取受益者负担的原则,也就是市场化、个性化。战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就是这样多样化、个性化、市场化的结果[2]。
2.日本职业教育的衔接模式
(1)以“推荐入学” “自主招生”为中心的衔接模式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教育部)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平成26年(2014年)日本采用“推荐入学”制度的国公立大学共计157所,占国公立大学总数(163所)的96.3%,同年采用“推荐入学”制度的私立大学共计578所,占私立大学总数(580所)的99.7%;2014年通过“推荐入学”升学的学生共计205,849人,占总人数(599,234人)的34.3%[3]。日本的“推荐入学”是大学招生改革多样化的重要举措,它以调查书、高中校长推荐书等为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通过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适应性等来决定录取与否。高校通过“推荐入学”选择优秀的职业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或应用型大学,并开发出与职业大学内容相当的教学计划,以协调高中和大学的教育目标。该制度既有助于中高职教育之间的无缝对接,也有利于各高校自主招生方案的实施并获取更多的生源。
2008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教育部)在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初等中等教育部会上提出:日本已经进入了“全员大学生”时代,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转为了考生和大学之间“双向性选择”的时代。这也就意味着日本的职业大学在进行新生选拔时,除了重视他们在中职阶段取得的职业资格,在入学考试中考虑和照顾到职业课程的出题比例等之外,还要开发出能与职业高中的教学内容相衔接的教学计划,以谋求两者间的协作。日本打破一次考试定终身,学生可以通过“知识 技能”的“自主招生”考试后获得入学资格。富有个性化和灵活性的各高校组织的“自主招生”是大学与考生双方的“双向选择式”的又一模式。考试所涉及的科目、内容及方式由各大院校根据本校的系部及专业定位、目的、特性等方面的需要自行决定,通过综合多方面的考试内容和方法,来实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性选择”。
日本的立命馆学园拥有两所大学,四所附属高中,四所附中,合作院校基本上都是以“立命馆升学班”命名的。附属学校在开展富有各自特色的教育活动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其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力求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立命馆学园在2008年度开始在合作校的高三上学期启动内部推荐的报名,通过审核的学生在高考前半年就可以拿到立命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学园会组织这一部分提前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学生选修“中高职衔接课程”,使得高中和大学课程得以顺利衔接,终生受益[4]。
(2)弹性学分制的衔接
日本允许学生分段完成学业,职业教育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也比较宽松,允许有特长的高中生“跳级”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除了在高中阶段参加各种各样的大赛或有特长的学生可以获得奖励学分之外,日本很多学院通过导入中高职的一贯教育方针,使得某些在特定领域有很强的能力和欲望的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接受职业高中的教育,还可以在高中阶段就选修“中高职衔接”课程,或是到合作院校去选修相应的课程(高中生通过旁听生的身份进入大学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日本Benesse(ベネッセ)教育综合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员樋口健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日本大学实施的“中高职衔接活动”的最多方式是“大学教师前往高中授课制度”(93.5%),其次就是“除校园开放日之外面向高中生进行公开授课、讲座等”(69%)。这些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的课程模式,实行模块化职业教育课程[5]。
前面提及的立命馆学园也活用其一贯教育,设置了许多“衔接课程”,并在学生进校后作为学分加以承认。如:学生在高二或高三的时候可以选修立命馆大学的政策科学院的“知识探究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