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特别是学习杜郎口中学高效课堂模式以来,笔者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观摩同行的课堂教学,发现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主体地位较以前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但同时也发现另一个问题:朗读教学被淡化。语文课堂上讨论声此起彼伏,轰轰烈烈,而琅琅书声几乎没有。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的严重缺失,对语文教学极为不利。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朗读教学仍需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我们应用朗读来唤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此应树立以下三种意识。
一、本位意识
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技能和语言文字基本功的根本是课文。离开了课文,语文教学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无论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以课本为本,并将此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全面把握、综合理解。
如果因为学生手中有了学案,在教学中让学生放弃课文,而围绕教师从课文抽出的三五个问题打转,虽然学生也能读读课文,却是七零八碎的,无法整体感知和整体理解,这样的教法是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性阅读能力的。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教材为本,而不能以问题为本。
二、朗读意识
学生阅读理解的基本途径是读。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多读有利于识记生字,多读可以领悟遣词造句之妙,多读可以学习布局谋篇之法。读书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职能,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教师的教学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阅读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读和思,变少数学生发言表演为人人自觉参与的自主学习。这样的阅读教学,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在学案编写、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多读勤思,熟读精思。
三、自我意识
阅读是学生运用一定读书方法和思维方法,独立地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获取知识并形成技能的一种过程。阅读过程中,学生依靠自己的读、主动的思和大胆的问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自控意识得到强化。其读书活动主要是由学生自读自思、自我感悟、自问自解,从而感知文本,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到的发现。
在新课堂教学模式下如何进行朗读教学呢?
1.将舞台还给学生
一般来讲,一节阅读课的教学,学生自由读书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应在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之间。这些时间不宜一次性集中,应该完全由学生来自己支配,包括读书、进行圈点批画、理解难点以及向老师和同学质疑等。
当然,阅读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如自读前明示读的要求、自读中把握读的动态、自读后检查读的效果等。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自学过程中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的掌握及调控,以免少数学生滥竽充数混时间。
2.目标设置合理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这是训练学生读书的核心。由于阅读水平的差异,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在阅读理解方面总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一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尽量自己弄通弄懂;二是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三是不要急于给出现成答案,要善于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提示,善于引发学生的思维,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顿悟的喜悦。
3.指导方法到位
读书强调以自学为主。这样,学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结合具体
的教学内容,将阅读过程所需要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和有关技巧教给学生,使学生对阅读理解的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在掌握关键性操作要领的基础上,讲究操作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文章选用不同的学法,主动理解文本的内容。学法指导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巧妙地渗透学法,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自然领悟并牢固掌握。
阅读教学是多元对话,其主体包括教师、学生、文本。它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尤其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一切忽视与文本对话的语文课堂都是虚浮和功利的。所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构建学生与作者平等对话的平台,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语文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本位意识
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技能和语言文字基本功的根本是课文。离开了课文,语文教学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无论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以课本为本,并将此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全面把握、综合理解。
如果因为学生手中有了学案,在教学中让学生放弃课文,而围绕教师从课文抽出的三五个问题打转,虽然学生也能读读课文,却是七零八碎的,无法整体感知和整体理解,这样的教法是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性阅读能力的。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教材为本,而不能以问题为本。
二、朗读意识
学生阅读理解的基本途径是读。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多读有利于识记生字,多读可以领悟遣词造句之妙,多读可以学习布局谋篇之法。读书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职能,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教师的教学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阅读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读和思,变少数学生发言表演为人人自觉参与的自主学习。这样的阅读教学,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在学案编写、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多读勤思,熟读精思。
三、自我意识
阅读是学生运用一定读书方法和思维方法,独立地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获取知识并形成技能的一种过程。阅读过程中,学生依靠自己的读、主动的思和大胆的问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自控意识得到强化。其读书活动主要是由学生自读自思、自我感悟、自问自解,从而感知文本,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到的发现。
在新课堂教学模式下如何进行朗读教学呢?
1.将舞台还给学生
一般来讲,一节阅读课的教学,学生自由读书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应在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之间。这些时间不宜一次性集中,应该完全由学生来自己支配,包括读书、进行圈点批画、理解难点以及向老师和同学质疑等。
当然,阅读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如自读前明示读的要求、自读中把握读的动态、自读后检查读的效果等。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自学过程中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的掌握及调控,以免少数学生滥竽充数混时间。
2.目标设置合理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这是训练学生读书的核心。由于阅读水平的差异,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在阅读理解方面总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一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尽量自己弄通弄懂;二是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三是不要急于给出现成答案,要善于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提示,善于引发学生的思维,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顿悟的喜悦。
3.指导方法到位
读书强调以自学为主。这样,学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结合具体
的教学内容,将阅读过程所需要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和有关技巧教给学生,使学生对阅读理解的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在掌握关键性操作要领的基础上,讲究操作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文章选用不同的学法,主动理解文本的内容。学法指导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巧妙地渗透学法,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自然领悟并牢固掌握。
阅读教学是多元对话,其主体包括教师、学生、文本。它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尤其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一切忽视与文本对话的语文课堂都是虚浮和功利的。所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构建学生与作者平等对话的平台,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语文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