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有利于给学生呈现生动形象的导入和画龙点睛的小结,还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拓宽学生的视野,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达到“观古今于一瞬”的美妙境界。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历史;导入;小结;情操;视野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7801
新课程改革恰如春雨——滋润着学子们的心田,犹如春风——吹拂着城乡校园。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广大一线教师瞄准教学时机,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不仅营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而且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那么,到底如何才能让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绽放异彩呢?
一、直观导入,生动形象
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坦言:“学生对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初中生只有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深入了解历史,全面感悟历史,尤其在新课导入时,灵活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直接拉近历史与现实间的距离。譬如,笔者在《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一课的导入中,就直接播放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的剪辑片段。随着影视片段的播放,许多学生被其中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并被优美的草原歌曲旋律所陶醉,他们心旷神怡,都充满兴趣地参与到自主探究学习中。此时,笔者含情脉脉地提问学生:“这个画面反映了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蒙古族!”全体学生异口同声地给出了回答。接着,笔者继续播放12世纪北方草原统一前的各部落的征战镜头和如今蒙古草原高楼林立、水波涟漪的美好风光,从而让学生自然走进历史,切身感悟成吉思汗一生的丰功伟绩。
二、课堂小结,画龙点睛
反馈小结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总结,既节省了时间,又有利于插入练习,帮助学生轻松实现了知识应用,达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譬如,当学生基本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这一课的知识后,笔者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结,打开课件播放本堂课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三、潜移默化,陶冶情操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身心尚未成熟,还没有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自觉担负“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既要向学生传授新课标要求其掌握的基础知识,又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早日成为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实现这样的目标虽然有很多的渠道,但是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受到启迪,在潜移默化中陶冶道德情操。譬如,笔者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前进》一课中提到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时,先借助多媒体展示了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人的先进事迹的剪辑片段,并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向这些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学生通过广泛的分析、交流和总结,最后明确: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是英雄人物最阳光的一面,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更需要向英雄学习,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学生。
四、超越时空,拓宽视野
不管是古代史,还是近代史,都属于“过去时”,与现代的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将多媒体技术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能成功超越时空的限制,化远为近,生动形象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使学生轻松学到新知识。譬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二战的尾声”时,先用多媒体播放长沙保卫战中日军被中国军队打败的剪辑画面以及美国在日本投放的两颗原子弹爆炸的画面,然后要求学生深入讨论:“日本天皇为什么突然宣布无条件投降?”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若有所思,若有所悟:二战的结尾是多么的惊天动地,侵略者注定是要失败的。接着,再让他们观赏如下镜头:在东京湾的“密蘇里”号军舰上,当时的日本外相和陆军参谋长耷拉着耳朵在投降书上签字;势如破竹的苏联红军在中国东北把日本“关东军”打得落花流水……这些多媒体镜头真正实现了历史时空的跨越,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扫清了障碍。
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现代的教学模式,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捕捉应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千万不能盲目使用多媒体技术,否则,课堂气氛即使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但还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吸取传统教学中的可取之处,同时继续深入挖掘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真正让多媒体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绽放异彩。
(责任编辑 袁 妮)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历史;导入;小结;情操;视野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7801
新课程改革恰如春雨——滋润着学子们的心田,犹如春风——吹拂着城乡校园。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广大一线教师瞄准教学时机,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不仅营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而且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那么,到底如何才能让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绽放异彩呢?
一、直观导入,生动形象
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坦言:“学生对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初中生只有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深入了解历史,全面感悟历史,尤其在新课导入时,灵活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直接拉近历史与现实间的距离。譬如,笔者在《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一课的导入中,就直接播放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的剪辑片段。随着影视片段的播放,许多学生被其中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并被优美的草原歌曲旋律所陶醉,他们心旷神怡,都充满兴趣地参与到自主探究学习中。此时,笔者含情脉脉地提问学生:“这个画面反映了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蒙古族!”全体学生异口同声地给出了回答。接着,笔者继续播放12世纪北方草原统一前的各部落的征战镜头和如今蒙古草原高楼林立、水波涟漪的美好风光,从而让学生自然走进历史,切身感悟成吉思汗一生的丰功伟绩。
二、课堂小结,画龙点睛
反馈小结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总结,既节省了时间,又有利于插入练习,帮助学生轻松实现了知识应用,达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譬如,当学生基本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这一课的知识后,笔者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结,打开课件播放本堂课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三、潜移默化,陶冶情操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身心尚未成熟,还没有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自觉担负“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既要向学生传授新课标要求其掌握的基础知识,又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早日成为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实现这样的目标虽然有很多的渠道,但是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受到启迪,在潜移默化中陶冶道德情操。譬如,笔者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前进》一课中提到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时,先借助多媒体展示了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人的先进事迹的剪辑片段,并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向这些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学生通过广泛的分析、交流和总结,最后明确: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是英雄人物最阳光的一面,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更需要向英雄学习,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学生。
四、超越时空,拓宽视野
不管是古代史,还是近代史,都属于“过去时”,与现代的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将多媒体技术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能成功超越时空的限制,化远为近,生动形象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使学生轻松学到新知识。譬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二战的尾声”时,先用多媒体播放长沙保卫战中日军被中国军队打败的剪辑画面以及美国在日本投放的两颗原子弹爆炸的画面,然后要求学生深入讨论:“日本天皇为什么突然宣布无条件投降?”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若有所思,若有所悟:二战的结尾是多么的惊天动地,侵略者注定是要失败的。接着,再让他们观赏如下镜头:在东京湾的“密蘇里”号军舰上,当时的日本外相和陆军参谋长耷拉着耳朵在投降书上签字;势如破竹的苏联红军在中国东北把日本“关东军”打得落花流水……这些多媒体镜头真正实现了历史时空的跨越,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扫清了障碍。
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现代的教学模式,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捕捉应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千万不能盲目使用多媒体技术,否则,课堂气氛即使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但还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吸取传统教学中的可取之处,同时继续深入挖掘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真正让多媒体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绽放异彩。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