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长臂猿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yond870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类人猿吗?很多人都不知道吧,也包括我。提到类人猿首先想到的就是黑猩猩、大猩猩,但它们都生活在遥远的非洲。中国竟然也有类人猿,还是世界上栖息海拔最高、最北端的类人猿,长什么样呢?
  天行长臂猿
  
  学名Hoolock tianxing,英文名Skywalker Hoolock Gibbon,也称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是长臂猿家族最新添的“新丁”,2017年1月才正式确认的新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该物种在中国仅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北部和保山市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腾冲猴桥边境一带,种群数量不到150只,2018年7月被最新的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度濒危(CR)。
  妙不可言的猿(缘)分
  2016年,我离开了任职多年的北京电视台,开始摸索学习如何成为一个自然影片的导演和制片人。
  2016年8月,我跟随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师董磊第一次来到云南高黎贡山,在这里他遇到了一只和他儿子同岁的白眉长臂猿,并且让他牵挂了五六年。我有点水土不服,一路上吐下泻发着烧。董磊见我这副样子,估计我是爬不动山了,“就带你看看长臂猿生活的环境吧,但是想看见它们,不进山等上几天是不太可能的。”
  
  一下车,见到眼前又陡又长的台阶,我脚底开始发麻。为了传说中的中国类人猿,一咬牙,迈开了腿。穿过人造的建筑之后,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这里是中性常绿阔叶林的原始森林,云南的雨林在地理上是个很奇妙的存在。高黎贡山位于欧亚板块的边缘地带,与印度洋板块碰撞的最前沿,隆起的青藏高原与横断山脉阻断了蒙古高压带来的寒潮。而高黎贡山西面广阔的缅北低地则像一个敞开的口袋,迎接来自印度洋强大而湿润的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降水,在缅甸北部形成了这个纬度本不该有的热带雨林,且与东南亚的热带雨林通过缅甸南部的沿海走廊连接在一起,很多典型的东南亚物种通过这条廊道一直分布到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比如苏门答腊犀牛、熊狸、马来熊。
  在漫长的进化岁月里,缅甸中部的旱区呈周期性的扩大与缩小,从而与东部的怒江及横断山南缘的一系列山脉形成一个隔离带,和人类有着亲缘关系的天行长臂猿,一个行踪隐蔽的动物种群,在这里栖居了上百万年,过着隐士般的生活。
  “董老师,快看,什么在树上动?”我们刚沿着游客通道走了几百米,我就看见有东西在树上迅速移动。定睛一看,是几只松鼠,对于野外经验丰富的董磊和丁铨来说,松鼠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足够有吸引力了,便期待着茂密的树林里再发出点什么动静。
  “唰唰—”我还在原地,树林竟再次发出了颤动。我忍不住又把董磊和丁铨唤过来,“董老师,那不是松鼠了吧,是黑的,在动,是什么?”
  “长臂猿!”丁铨脱口而出,那瞬间他自己也不敢相信。
  “天啊,怎么第一次来就被你撞见了!我们之前在这儿待了好几天才看见。”
  “快看!不是一只,是一家子啊!”
  很难形容我当时的心情。在那之前,关于它们的种种故事和传闻,已经让我有过无数次的想象。下了山,我激动地给发现并命名天行长臂猿的范朋飞教授发了微信,告诉他我的兴奋和喜悦,我还清晰记得他的回复:“恭喜你,几乎每一个见过天行长臂猿的人,都会爱上它们!”
  这就是猿(缘)分吧。
  一个新物种的确认
  
  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年轻人,试图完成一件不知道能否实现的事:跟长臂猿交朋友,让它们信任他。
  2017年是范朋飞教授研究天行長臂猿的第10个年头,但在镜头前他并不愿过多地表达自己对长臂猿的感性认知,他希望可以通过严谨的数据记录和分析来反映这一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但那些山里起早贪黑跟踪长臂猿的经历,酸甜苦辣,与自然朝夕相处的“野人”生活,早已生动地融入了他的课堂,带领着学生透过类人猿的研究,进而建立起对人性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明天的新闻发布会,将正式宣布高黎贡山的白眉长臂猿种群是一个新物种!”2017年1月11日晚,我与范朋飞教授通了电话,他正在昆明准备第二天的新闻发布会讲稿。
  范朋飞教授团队自2007年开始研究高黎贡山保护区内的白眉长臂猿,这一地区的长臂猿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东白眉长臂猿(Hoolock leuconedys)。他们在高黎贡山建立了长期的野外科考基地,先后习惯化了3群白眉长臂猿,得以对它们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全面的研究。“习惯化”,即让长臂猿熟悉人类存在的过程。
  为了彻底搞清我国天行长臂猿的分类地位,范朋飞和昆明动物所蒋学龙研究员、何锴博士,联合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灵长类分类学家,从外部形态特征、牙齿几何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多个方面对天行长臂猿与典型的东白眉长臂猿进行了比较分析。“ 分子种计算的结果显示这两种长臂猿的分化时间在49万年前。”最终,范朋飞及其团队研究了近十年的科学成果,被国际权威灵长类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接收并正式发表。国际上的主流媒体BBC、CNN等也同步报道了这个震惊人类的消息,“难以置信在21世纪,还有我们不认识的类人猿!这说明我们对地球的了解还多么的少啊。”
  这个物种被命名为天行长臂猿(Hoolock tianxing),又称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类人猿物种。天行的名字来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道家古训,呼吁人们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同时期望天行长臂猿(长臂猿在中国古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君子的代表)这一“君子”能够自强不息,在地球上长期繁衍。此外,“天行”生动描述了长臂猿在树冠层行走的生动姿态,它甚至还有了一个极具电影感的英文名Skywalker,让人想到电影《星球大战》里的天行者。   一只独猿和一个家庭
  
  “有时候它就坐在枝头一动不动,一直看着家群,独猿那个眼神,哎呀……看着特别让人揪心。”
  这是我们缤纷自然团队来高黎贡山拍摄纪录片《中国天行者》的第三天傍晚,幸运地见到了传说中的那只母独猿,并成功拍下了它的画面。回到营地,云南林科院的白冰博士意犹未尽地给我们讲述着他过去见到独猿的经历。那是一只成年的雌性天行长臂猿,单身20多年,一直没有找到对象。它的旁边,却生活着一个圆满的天行长臂猿家庭,一夫一妻,还有两只健康活泼的小猿。
  长臂猿是领地意识很强的动物,以家庭为单位生活。长臂猿家群一般包括一对父母,年轻的儿女和新生的幼崽。那只独猿一直很想加入这个家庭。我们开玩笑说,也许隔壁家的公猿是它的梦中情人。但是可惜,天行长臂猿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每次母独猿一靠近,公猿都会首先冲上去把它逐出领地。
  雄性长臂猿的主要任务是维持领地,保证配偶和子女有足够的生活资源,防止外来种群个体的骚扰,保证子女的安全。
  但独猿和家群的活动区域重叠很大,独猿想过来打落单的家群母猿,结果被夫妻俩追出200米,只用了2分钟,速度非常快。我们的机器都来不及架设,它们就这样从我们的头上风驰电掣般飞了过去。
  猿鸣三声泪沾裳
  杨加连是带我们进山寻猿的老护林员,今年61岁。他说这只独猿可能有30岁了,并不一直单身,它可能曾经有过配偶。老杨的这个猜测是从他兄弟的经历推断的。他说10年前,他的兄弟在母独猿活动的领地打下过一只雄猿,那只不幸的雄猿可能就是它当时的配偶。但这只是护林员的猜测。根据长期研究这群长臂猿的范朋飞教授判断,现存的这只独猿无论从体型特征还是哺乳特征来看,都应该是一只从未哺育过后代的20岁左右的单身母猿。
  
  没有人知道它从哪里来,它的家人去了哪里。在我们拍摄的过程中,这只独猿的行踪是最难琢磨的。它形单影只,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非常难以发现。只有它鸣叫的时候,才能大概判断到它的位置。
  猿鸣,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行为。长臂猿不仅通过鸣叫来宣示领地,也通过鸣叫来呼唤爱情。
  称长臂猿是中国最有魅力的动物之一,是有历史依据的。中国人在古代就注意到了这种神奇的动物,并把它们写进诗歌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诗人李白、杜甫所在的唐代,长臂猿的分布曾北及长江。然而,1300年后的今天,只有西南边境还能听到长臂猿自由的呼唤。
  长臂猿没有明显的发情期,理论上可以全年交配。但是由于雌性妊娠期較长,长臂猿每隔3年才生一胎,它们一般不会在妊娠期和哺乳期间交配,配偶间常常1~2年内不发生性行为。即使这样,也能够保持稳定的配偶关系。从恋爱到死亡,天行长臂猿一般一生只与一只配偶在一起。
  然而,偌大的高黎贡森林,方圆30公里内,现在除了邻居的这个一家四口,独猿见不到其他的同类。长臂猿是胆小的动物,5公里已经是它们的极限移动范围,要它们跋涉30公里之外去寻找同类是不太可能的。更何况,森林之外早已横亘着人类的村庄和公路。这5只天行长臂猿,就这样孤伶伶地守着高黎贡山南端的这片家园。
  让董磊心心念念的那只2008年出生的小长臂猿今年将满10岁,长臂猿通常要8~10年才成年,成年的天行长臂猿无论雌雄都将离开家群,去建立自己的新领地,寻找自己的配偶。拍摄它们最难捕捉的画面是互动行为,尤其是家中这只喜欢独自行动的亚成年个体。它似乎意识到自己即将独立,在为自己的未来排练。我总是在想一个问题,当它需要走出熟悉的森林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它的命运会怎样发展?
  白眉天行者
  生存海拔最高的类人猿
  
  盛夏8月的高黎贡山里,雨水不断,体表感受仍然很冷。世界上的长臂猿大部分分布在东南亚的平原地区,因为那里有它们赖以生存的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雨林。然而,高黎贡山的南端因为海拔与纬度都相对较低,适合长臂猿生存的湿润雨林沿山体一直爬升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亚热带区域,长臂猿也随着山地雨林一路扩散到了这里。可以说这里是亚洲类人猿分布的最北端,也是全世界长臂猿生存海拔最高的地方。
  范教授告诉我,最适合长臂猿生存的海拔是1300米左右,然而低海拔的地方早已被人类开发。被迫在高海拔生存下来的天行长臂猿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寻找食物,它们的主要食物——浆果在高海拔山区数量少,树叶成了重要的食物补给。我们的镜头还捕捉到它们“食肉”的瞬间,它们通过食用蜥蜴、幼虫、鸟蛋甚至泥土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
  白眉长臂猿因眼部上方有两道白眉而得名,与典型的东白眉长臂猿相比,天行长臂猿的两道白眉明显分开且粗细均匀,雄性下巴没有白胡须。毛色方面,雄性为黑褐色,胸腹部有浅色斑块,头顶扁平,毛发较长,披向后方;雌性体背为灰褐色,四肢颜色比身体较淡,面部及眼下方环有一圈白色毛发。
  天行长臂猿是一种会变色的动物,某种程度上我们需要靠毛色来判断雌雄。出生时都是浅棕色的猿宝宝,和妈妈一样,2~3个月之后,无论雌雄都会变成黑色的小猿,一直到它们成年的变化。雌性长臂猿从亚成年开始,毛色会逐渐从黑变成浅棕色,而亚成年的雄性仍然保留黑色的毛发,还会长出两撮棕色的阴毛,外表看很像屁股上的一个小短尾巴。
  天行长臂猿生活在中缅边境纷繁神秘的原始森林里,在中国,它们栖息于云南西部怒江以西的保山、腾冲和盈江一带。它们靠强健修长的手臂在林间摆荡,常常像人一样在树上直立行走,故名“天行者”;脸上两撇弯弯的白眉,让人联想到武侠小说里来去自如、轻功了得的白眉大侠。
其他文献
在科罗拉多州北部,有一座以爱为名的小城—爱之地(Loveland)。平日里,这是座浪漫文艺的艺术小镇;而当每年2月来临,这里就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让这座美国著名的甜心城(The Sweetheart City)陷入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城热恋。每一年,爱之地(Loveland)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浪漫活动,庆祝2月14日情人节的到来。小城里挂满了写有爱情宣言的心形牌;可以喝到为情人节特酿的
都说开车太快,走路太慢,想要探寻一座老城的角落又不愿意浪费太多时间,自行车就是最合适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在一些欧洲城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一些自行车底蕴深厚的国家,自行车甚至比汽车更为受宠。这一次,就跟着我们的车轮来盘点几座适合骑行的欧陆老城吧。    伦敦  一如既往的英式腔调  骑自行车早已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不论上学还是上班都会选择自行车为交通工具,原因是伦敦高昂的交通费在全球都能排进前10
2018年7月5日,瑞士国家旅游局在北京怡亨酒店举办首次城市文化主题发布会,推广瑞士城市,精致小镇。瑞士不仅以自然美景闻名,它还是城市文化爱好者的天堂。瑞士国家旅游局今年首次在京舉办城市文化主题发布会推出瑞士精致城镇,推广苏黎世、日内瓦、伯尔尼、巴塞尔、圣加仑、琉森及日内瓦湖区。中国市场作为瑞士旅游第四大海外市场,自由行游客的增长已经超越了整体市场的增幅,文化等细分需求日益凸显。瑞士的城镇保存完好
每年一度的班夫山地电影巡展(Banff Mountain Film Festival World Tour)就像老朋友一样如约而至,自从2010年班夫中国将“班夫山地电影节”引入中国,便致力于户外影像与生活方式推广。2017年6~9月,班夫中国将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5个城市进行巡展,包含旗下3大夏季影展项目:班夫山地电影节 国际海洋电影节 磐石影展;2个独立影展项目:阳光跑步电影节 中国
2009年5月,《户外探险》杂志特别策划了“5·12地震周年回访”。10年前,杂志编辑部深入震中汶川映秀,以及户外小镇日隆镇(现名,四姑娘山镇)进行一周年回访。他们访问了日隆当地向导卢三嫂和袁二哥,听他们讲述地震当天到震后一年,日隆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当地登山向导的生活变化。  10年过去了。  当年的卢三嫂五十多岁了,依然靠开客栈为生,偶尔作为登山向导带领三哥的老朋友去登四姑娘山。她说,身体不行了
波兰,一个近乎神奇的民族,三次灭国,又三次重生,孕育出了哥白尼与肖邦,建立了中欧的第一所大学,创造了欧洲第一部民主宪法,如今整体经济却还徘徊在欧洲“三线”国家水准。  波兰人骨子里带着两份基因:自由与坚韧,促使“他们在强盛时难有作为,但在没落时却永不灭亡”。如此特性,也被生生镌刻到了攀登领域。  可以说,反季节攀登8000 雪峰,是一场波兰人与全世界的荣誉之争。本文将说说在这场勇敢战役中最有代表性
供图 Red Bull、Trek 翻译 马拉松Sean  山地車速降是这个星球上最残酷无情、最危险的运动之一,但这项运动的方方面面都具备全球化的基因。还不止于此,看看世界杯各分站赛就能马上理解:谁能最快从山上下来,谁就能赢得比赛。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线路遍布全球,从澳大利亚、阿尔卑斯山到南非,到处都有。而这其中,阿瑟顿(Atherton)家族的故事最为人称道。    攻无不克的阿瑟顿(Athert
带上CAMEL骆驼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由于一位潜水教练的船宿行程出现了有人临时退出的情况,在潜水行程出发前一周,低价甩仓位。在此机缘巧合下,2016年1月,我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九天七晚马尔代夫深南船宿潜水 五天斯里兰卡海边游 三天新加坡城市游。  考虑到气温、日晒以及换洗的需要,这次我带了四件2016新款骆驼上衣,分别是两件春夏运动皮肤衣、一件圆领短袖速干衣和一件短袖速干衬衫。同时,
提名:王小源 登山滑雪运动员  提名理由  王小源,The North Face?赞助运动员,原中国登山滑雪国家队队员,他是中国登山滑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有着令人羡慕的滑雪技术,无论是在人工滑雪场进行猫跳比赛还是攀登慕士塔格进行登山滑雪,他对技术的充分掌握和理解让他对各种情况应付自如。2007年初,中国登山协会在北京南山滑雪场举办了国内首次登山滑雪赛,王小源获得了冠军,并代表中国参加了韩国和日本的
提名:张昕宇、梁红探索马鲁姆火山   提名理由  2012年12月1日,由张昕宇带领的中国首支民间火山探险队在位于南太平洋的瓦努阿图安布里姆岛上考察一周后,冒着酸雨,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通过绳降成功进入马鲁姆火山口内,距离滚烫的岩浆池只有270米,成为首位如此近距离与火山“亲密接触”的中国人。  在马鲁姆火山口,张昕宇采集到了极为难得的“佩雷之发”,连同其他火山熔岩标本,一同赠送给国家地震火山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