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舌尖上的中国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minsi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5月,《舌尖上的中国》在CCTV纪录频道播出。该片总导演陈晓卿说:“CCTV-9纪录频道的宗旨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
  这部投资不大、耗时不长的纪录片播出之后,在中国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收视率赶超BBC巨额投资的纪录大片;在国外的视频网站获得了2000万次以上的点击量;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好评,法国纪录片公司的卡琳娜女士看完片花后赞叹“片子精彩,质量很高,具有国际水准”,海外版权受到多方竞买;7月初英文版定稿,10月在欧亚美三大陆播放,此前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刊载题为《舌尖上的中国:用美食拉近与观众距离》的文章,积极评价:该片制作者用高清摄像机遍寻中国,记录了一个个已经很难在京沪城市丛林中找到的饮食传统。
  《舌尖上的中国》热播造成的海外影响,最重要的就是创作者找准了定位——不能拍成简单地展示美食的片子。陈晓卿说:“……这部片子要怎样做才能让观众了解中国,特别是让国外观众了解今天的中国,这是我们最关心的。”
  一膳一食一故事
  陈晓卿与美食顾问沈宏非、蔡澜先期就摄制基调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美食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不需要高高在上。于是,对质朴安然的中国原味的追寻成为了贯穿整部纪录片的线索。“大味必淡,往往在最偏远闭塞的厨房里,你能尝到最好的人间味道。”
  但是,整部纪录片在食物的烹饪制作上的着墨并不多,更多是对小人物的平凡生活和艰辛劳动的刻画,让我们看到食物与人、与社会的微妙关系。执行总导演任长箴说,拉着700个黄馍馍上县城卖的黄国胜、徽州做毛豆腐的方兴玉母女……一个个美食的草根达人被搬上了荧屏。
  不过,《舌尖上的中国》也有让人流口水又流眼泪的。《我们的田野》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江苏兴化,有一块独一无二的土地叫垛田,四面环水。盛夏中午,老两口用特制的水瓢给芋头浇水。这种芋头特别嗜水,每天要浇四次,每次浇够一个小时才行。《主食的故事》里,浙江宁波井头村的一对空巢老人,期盼儿孙归家,特地制作可口的水磨年糕。节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嚼嚼年糕,唠唠家常。然而,短暂的团聚之后,儿孙们各自离去,家里又只剩下这双老人。
  “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舌尖上的中国》因此有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陈晓卿说,它的热播刺激了世界人民的味蕾,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情怀。
  现实的中国,传统的大家庭正在消解,乡土气息被城市化吞噬。但中国人都有“故乡的胃”,再美的佳肴比不过妈妈烧的家乡菜,片子中戳心窝的,便是这份悠远的思念——美食里的故土、乡亲、勤俭、坚忍。
  这份情怀,又何尝只有中国老百姓才能体味?19世纪英国威塞克斯恬静乡村生活的逐渐逝去,在哈代笔下显得那么绝望。美国南北战争时,南方依赖土地的庄园生活,在工业资本主义的炮火下“随风而逝”。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总要经历疼痛。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饮食文化大多从中发展而来,再看片子时,那来自乡土的原生态美食,相信世界人民都能体会其中的一番滋味。
  一膳一食一哲思
  有外国人纳闷,中国人为什么花那么多精力做饭?为什么不在餐馆用餐省下时间来好好享受生活?可见他们并不清楚,准备食材、烹饪和用餐在中国人眼里都是享受生活,而且还是理解生活与自然的途径。中国人将天地自然之本的五行与五味相配,只有五味调和,才能做出“天人合一”的健康膳食。中国人对美食的敬意实则是对天地的敬仰,就像中世纪的炼金术士对上帝的崇拜。
  《我们的田野》中叙述,在西藏的日喀则,青稞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食。望果节在青稞成熟前举行,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祭台上,铺满青稞粉的手印,被赋予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青稞粉被抛向空中。人们相信,祈祷的声音,可以直达天宇。
  片子中讲到,中国人在顺应自然的同时,也有使食材宜于自身的创举,比如豆腐。在蛋白质的提供上,大豆是唯一能够抗衡肉类的植物性食材,豆腐改善了口感并消除了大豆中对人体不利的因素,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利用达到了一种高峰,因此被孙中山先生称为“穷人的肉食”。
  烹饪中,中国人最讲究刀法,一把刀,能行种种刀法。著名的淮扬菜文思豆腐,需要将豆腐切成毛发之细,考验的不仅是手、眼、刀的配合,更要心手合一。豆腐表现的是水的柔性和温和,切豆腐时人要保持心境平和,无欲无求,才能顺应豆腐的“和德”。由此可知,中国的烹饪,是对真理的理解与融入,犹如炼金术士在试管这个缩小的宇宙中领会变化的真谛,与主宰事物创造与变化的上帝合二为一。
  中国人对膳食品尝,讲究真、善、美。比如吃大闸蟹,国人推崇蒸着吃,最大限度保留其真,原有的鲜味;美,色泽光鲜、香气逼人;善,古时同“膳”,即要利于健康。
  中国人的“吃”中有太多学问,是需求,是方式,是哲思。许多外国人难以理解中国人对“吃”的执著,也许他们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可以有所领悟,就像整部片子的结束语所言:“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一膳一食一世界
  《舌尖上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成功,还要归因于其拍摄技巧的国际水准。
  我们没有以前念一首唐诗再开始讲一段故事这种节奏,陈晓卿强调说。
  《厨房的秘密》一开篇,几十个各地美食的烹饪特写迅疾闪过,令人应接不暇。悬念便设计而成:中国的厨房里藏匿着什么样的秘密?镜头放慢,转向了西藏林芝的尼西的翠山流云,娓娓讲述一户普通藏家简单粗糙的生活:用黑陶煮食,通过水与火将温度传给食物,让美味散发出来。这简单的沸腾,蕴藏的正是尼西人厨房的秘密。接着,片子又讲述了其他厨房的秘密,有广东村宴、杭州咸鸭蛋。尾声处诉出衷肠:厨房的秘密是水与火的艺术,是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关系,所以,厨房没有秘密。
  首席摄影师闫大众谈道,城市的昼夜瞬息变化、馒头的瞬间膨胀,这些画面很好地起到了抒情或转场的功能;还有大量的高清特写镜头,将事物放大到最大,既展现了食物的诱人,也表现了对其的敬意。
  CCTV纪录频道国际版的翻译人员表示,该片剪辑逻辑性强,没有散漫之感。以上三点,都为其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肯定打下了基础。
  请看——
  《侨报》报道,许多美国华人在网络上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尚未结束,就已成为纽约的年轻华人茶余饭后的必聊话题,让这些海外游子口水往肚里咽,眼泪顺脸颊流。
  日本神户国际大学的中文教师兼神户市外国语大学的客座教授毛丹青,在课堂上让日本大学生观看《舌尖上的中国》。日本大学生也认为这套片子很有“质感”,有一种能够触摸到真实的感觉,因为他们以前看到的影像中国基本都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的繁华。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毛丹青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因其纵深感很强。
  同名书籍已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该社与韩国海星国际出版机构举行了版权贸易签约仪式。
  好的艺术作品终会被全世界理解并赞美。
  “这只是个开始,标志着我们在向国际影像叙事靠近,前面的路还有很长。”总导演陈晓卿最后说。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国民致力于将体育大国转变为体育强国,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运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详细阐述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