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是“IT与会计一体化教育模式”系列研究论文的第四篇。这组系列研究论文包括对IT与会计一体化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方案设计、课程设置、教材体系变革、教学对象和师资、教学内容和形式、实验教学、实践环境建设、运行维护机制、考核形式变革和考核评价标准等一系列研究。本文则以IT与课程整合理论及其深入思考为起点,分析了IT与课程整合模式在会计学科的应用以及与会计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指导思想,着重对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问题、对策及整合框架等做出较为深入的论述。
[关键词] IT与会计; 教学模式; 课程整合; 问题与对策; 整合框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59
[中图分类号] G642.0;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091- 05
1 IT与课程整合的一般理论回顾
IT与课程整合的一般理论文献颇多、研究成果丰硕,大多集中于教育技术学领域,且以中小学教育阶段的课程整合为主。关于IT与课程整合理论的核心内容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是要解决3个问题:① 为什么要整合——“IT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意义);② 什么是整合——“IT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③ 如何进行整合——“IT与课程整合”的途径(方法)。任何一种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都必须能够对这3个基本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与回答,并且这种回答应能够通过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实践的检验。可见对这3个基本问题的研究及其结论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核心内容[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 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对前述3个问题的回答,研究结论认为: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 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既是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 也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 同时,也是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大力倡导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因所在。②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涵, 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 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③ 如何进行整合?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 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整合”; 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要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整合”课的教学设计;要努力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 这是实施“整合”的先决条件);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创建能支持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1]。
教学模式属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范畴,但又不等同于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一般是指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单一的方法或策略,而教学模式则是指教学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或策略的稳定组合与运用[2]。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按课内、课外标准将其分成了两大类5种教学模式:① 课内整合模式包括“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和“探究性”教学模式; ② 课外整合模式包括“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WebQuest”(基于网络探究)教学模式和“JiTT”(Just-in-Time Teaching)适时教学模式。
2 IT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再思考
2.1 课内整合模式的特征与比较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特别强调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虽然关注,但有不足。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特征是“主导—主体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在:当前探究性学习的对象要由教师确定;探究之前的启发性问题要由教师提出;探究过程中要由教师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与指导;探究过程完成后要由教师帮助总结与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比较而言,“传递—接受”式要比探究性教学模式节省时间,教学效率更高一些,而后者对于学生而言可以较深入地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2 课外整合模式的特征与比较
2.2.1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特征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强调学习的研究性、实践性、体验性、自主性和开放性,即 ① 学生的知识获得与能力培养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探索过程中来完成; ② 学习与研究的主题必须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③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亲身体验,以完成认识的3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和2个飞跃; ④ 从开始选题、收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到成果展示和答辩、交流、总结的全部学习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过程; ⑤ 学习的主题和由该主题展开的学习内容不是已经确定的知识体系,也没有相关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专用教材,而是与时俱进的、不断更新的、涉及领域极为宽广的开放性问题。
2.2.2 “WebQuest”教学模式的特征
① WebQuest 的主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这一特征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特征完全一致; ② 学生使用的全部或大部分信息都是从网上获得的”,所以 WebQuest 能有效激发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的积极性; ③ WebQuest 为教师提供有固定结构的教学设计流程模板和一系列的指导信息,这就相当于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一种便于掌握、运用教学设计新理念的脚手架,从而使广大教师易于实施。 2.2.3 “JiTT”(适时教学)模式的特征
① 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学生在课前必须在网上完成教师指定的预习任务并用电子邮件向教师提交反馈材料,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前提交的反馈材料,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做出适应性调整(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当前的授课内容、方法策略与教学进度做适当的调整),实施有针对性的、比较切合实际的教学(谓之适时教学); ② 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教师利用课堂开展各种各样的讨论与辩论——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全班性的或小组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操练与练习、演示或实验等活动,以充分调动每一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③ 学生在课后开展的基于网络的“难题探究”活动,其作用主要是促进学生高级、复杂认知能力的发展。
2.3 IT与课程整合模式在会计学科的应用分析
上述5种IT与课程整合模式在高校会计学专业的适用情况各有不同。“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巩固性和直观性等,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比较迅速地掌握人类长期以来积累的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有利于系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和学习。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来讲,它是一种比较经济、高效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比较符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较容易接受,因此,它是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课堂采用较多的整合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因其确立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所以,这一模式应将成为高校IT与会计课程整合模式的主流发展趋势。
问题与答案是高校会计学专业教与学过程中的一对统一体。这一对统一体在本科阶段、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的教与学过程中,可以概略、形象地比喻为本科阶段是“有问题有答案”的教学过程,即系统性知识的传授过程。这一过程中,如果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对应的教学模式就是“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如果同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对应的教学模式就是“探究性”教学模式。无论是那种模式均是典型的课内整合模式。硕士阶段是“有问题无答案”的教学过程,即问题由导师提出,要求学生去寻找答案,导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这就是典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博士阶段是“无问题无答案”的教学过程,即导师只提供研究的方向,问题与答案均由学生去探寻未知的领域、寻求创新的问题、追求卓越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导师给予必要的研究方向和思路的指导与调整。这是典型的“JiTT”(适时教学)模式。至于“WebQuest”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和“JiTT”(适时教学)模式中引入了网络技术手段,是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延伸和补充。
当然,上述关于IT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在高校会计学专业适用情形的划分主要是为了说明两种课内整合模式和3种课外整合模式的具体应用,并不是刻板划一的一一对应。只要能达到创新思维、素质教育的会计教育目标并结合会计学科各层次人才培养特征和各门课程的特点,无论哪种教学模式或教育技术手段都应服务于会计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毕竟我们不能舍本逐末,为模式而模式,就技术而技术。
2.4 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现有的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及其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如何运用于IT与会计学科体系内的课程整合?其中,有非常科学、合理的部分,值得我们借鉴。如前所述,可以推论,IT与会计一体化教育模式的终极目标是:利用IT来营造一种会计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而不是把IT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以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为目的,造就企业信息化管理进程中的信息化项目顾问角色和企业决策的参与者角色(会计职业角色的转变),实现会计的控制职能。据此,可以把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目标定位于: ① 优化会计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② 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达成这一目标的指导思想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4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3]。
3 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现实应用
3.1 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问题及对策
前述关于“IT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及其教学模式”的探讨,同时引发了“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切入点的思考。以问题为起点,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切入点在哪里?值得深入探讨。
IT与会计课程整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遇到的主要问题是① 课堂上的“满堂灌”以及学生的被动接受;② 现有的教材体系、教学计划和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不相匹配;③ 大多数会计专业教师还不能适应IT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甚至毫无意识。显然,IT与会计课程整合在现阶段的成功实施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是对传统会计教育模式的一场变革,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为了达到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目标、实现最终的价值,我们只能遵循“迎难而上、曲线变革、潜移默化、成就整合”的16字方针,把不可能变为现实。其中,“迎难而上”是毅力和精神,“曲线变革”是政策和策略,“潜移默化”是方式和方法,“成就整合”是目标和价值。 这里仅就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模式变革讨论对策。针对上述问题①③,主要牵涉到对会计学专业教师关于IT与会计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目标、意义、理念和技术、方法方面的培训和影响,这就取决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意志和决心。这是IT与会计课程整合所面临的大的会计教育环境的问题,是解决这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的必要性的问题,这在“IT与会计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中已有论述(发表于《中国会计研究与教育》第5卷第1辑,2011年5月第1版)。我们在此只是呼吁,不做深入讨论,因为各位从事会计信息化教育的同行专家深谙此道,毋庸赘言,竭力推动,乃是正题。
这里所说的正题就是针对该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的可行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即针对问题②的对策。问题②牵涉到教材体系的变更和教学计划的更改,这同样是一项浩大的的系统工程,尚待时日与实质性地解决必要性问题并驾齐驱,这也是“IT与会计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系列论文后续的研究重点。那么,解决问题②的可行性和解决方案在哪里?本文的观点是:在不改变现有会计学科教材体系和教学计划的前提下,能否探寻到一种IT与会计学科相融合的、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以“曲线变革”的策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找到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框架,最终“成就整合”的目标和价值。在此期待与同行的分享、交流与指正。
3.2 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框架分析
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框架应遵循的原则是:①运用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整合的实践;② 根据会计学科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③ 根据会计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策略; ④ 依据“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会计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⑤ 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受教学计划和时数的限制,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的设计思路是融信息技术于会计专业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之中。结合ERP系统在会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该整合框架的初步设计方案如表1所示。
该整合框架是否具有可行性?实现的途径是什么?这就需要从该整合框架的理论基础、解决方案和实施平台3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考察和分析[4]。
3.2.1 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再造理论为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奠定了理论基础
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再造的基本思想是:在包括网络、数据库、管理软件平台等要素的IT环境下,将企业经营中的3大主要流程,即业务流程、财务会计流程、管理流程有机融合,将计算机的“事件驱动”概念引入流程设计,建立基于业务事件驱动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处理流程,使财务和业务数据融为一体。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将企业的经营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干业务事件;业务事件处理器按业务和信息处理规则,将企业的财务、业务和管理信息集中于一个数据库(财务和非财务数据)。当业务事件发生时,利用事件驱动来记录业务;当需要信息时,具有数据使用权的各类“授权”人员通过报告工具自动输出所需信息。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再造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共享,实时控制经济业务,真正发挥会计的控制职能。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中的业务流程分析与诊断、业务流程的再设计、业务流程重组的实施正是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的理论基础。而业务流程重组的主要方法,例如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合并相关工作或工作组、工作流程的各个步骤按其自然顺序进行、模糊或跨越组织界限等等,正是摆脱传统会计教育模式束缚、破除条块分割的会计教育的利器。从理论到方法,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再造都和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的设计初衷相吻合。
3.2.2 动态会计平台IT模型设计原理为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此,有必要对动态会计平台原理做一简要介绍。要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除观念创新、流程优化外,核心方案是利用IT构建一个支持一体化的动态会计平台,才能保证财务和业务信息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可靠性。该平台是能够自动将业务单据转换为记账凭证并进行实时控制的IT模型,如图1所示。它是包括事件接受器和控制器、凭证模板、生成器和实时凭证的动态会计平台。
事件接收器和控制器的功能是当一项经济业务(事件)发生时,该事件通过经营业务模块驱动事件接收器接收事件信息。事件信息包括以下基本特征:发生了何事、涉及哪些资源(业务类型);何时发生;涉及何人、充当何种角色;事件发生的地点;事件发生时为什么出错、风险是什么。可以看出接受信息的特征已基本上能够概括企业所发生的业务事件。所采集的信息不仅能满足企业对外报告的需要,而且还能满足企业各个部门管理的需要(可生成不同的管理视图)。
凭证模板是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策略之一,是实现自动生成凭证的桥梁,是企业财务人员根据经济业务,严格按现行会计制度、准则和法规的要求设计的、反映每种经济业务转换成相应会计借贷科目和金额的规则。财务管理人员根据企业经济业务在财务上的核算需要设计若干个凭证模板保存在数据库中,每一项经济业务事件对应一个凭证模板;凭证模板设计得越多,经济业务转换成记账凭证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会计人员转抄和计算错误的概率就越小,会计信息的准确度就越高。
生成器的功能是根据经济业务事件信息和凭证模板生成记账凭证的规则,利用计算机系统,自动生成实时凭证并传递到总账系统。这不仅保证了实时将业务信息转换为财务信息的处理速度,而且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实时凭证又称机制凭证(即计算机自动生成的记账凭证),是财务业务一体化核算模式下的输出结果和总账系统生成账簿和报表的基础[5]。在动态会计平台支持的一体化模式下,只要业务信息生成会计信息的规则制定正确,AIS就能实时、高效地同步生成、实时更新会计信息。企业得到实时信息的支持就能追溯业务事件,对经济环境变化作出实时反映,进行实时决策和控制,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上述原理为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提供了解决方案,即围绕集成数据处理与控制平台,将ERP系统模块与会计和财务管理相关的专业课程融为一体(或融合成一个综合的多学分的核心课程),按照会计信息的生成、利用及控制来设计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以培养出具有高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 3.2.3 ERP产品及其教学软件为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构建了实施平台
“会计信息化”概念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延用了20余年的“会计电算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国内管理软件公司的 ERP产品正在迅速走向成熟。目前,许多企业开始接受 ERP的理念,并正在或开始实施 ERP环境下的信息化工程,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与此同时,相应的ERP教育软件产品亦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例如企业经营实战模拟系统,大学生管理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系统等等。这一切都为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构建了实施平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ERP产品及其教学软件在业务管理方面,业务部门使用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等业务子系统,同时启用合并报表、财务分析、决策支持等功能,完成报表合并工作并为分析决策提供依据。在角色分工方面,改变了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人员相互分离的状态,将两者进行适当的整合。财务人员的工作也不再局限于会计问题的处理,而是延伸到业务问题的处理,利用实时信息控制经济业务如采购、销售业务,真正将会计工作的控制职能发挥出来。具体地,按照企业相关联的业务,将企业的实际部门或虚拟的组织设为一个角色,并进行相应的授权。由指定人员将业务事件信息输入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预先设计的业务流程规则和信息处理规则,使信息在公共的数据库中同时触发多个事件驱动程序,同步生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真正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这些流程化、功能性软件都可成为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的实施平台。
4 结 语
本文认为,无论哪种教学模式或教育技术手段都应服务于会计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在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现阶段,“迎难而上、曲线变革、潜移默化、成就整合”是引领IT与会计课程整合进入现实应用的基本方针。当IT与会计课程整合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进行时,“成就整合”的目标和价值的一切活动都将成为一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习惯性活动,正所谓由“自然王国”向“必然王国”的迈进之路。
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的理论基础是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再造理论,其解决方案基于动态会计平台IT模型设计原理,其实施平台搭建在ERP产品及其教学软件之上。至于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中的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步骤是怎样的?如何处理和协调现行会计学教材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师资与该整合框架所倡导的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如何使它们相吻合?如何将这一整合框架运用于具体的课内整合实践?在《IT与会计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系列论文的后续研究中,笔者将结合上述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框架应遵循的原则和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案例分析进行深入、具体的论述。
主要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建构[J]. 中国电化教育,2008(7):1-2,6-10.
[2] 何克抗,吴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一[J]. 现代教育技术,2008(7):6.
[3]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EB/OL]. 中华心理教育网,http://www.xinli110.com/xxlp/xgyj/200710/58766.html,2007-10-22.
[4] 周国钢. IT会计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 中国会计研究与教育,2011(5):140-142.
[5] 张瑞君. 会计信息系统[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0-131.
[关键词] IT与会计; 教学模式; 课程整合; 问题与对策; 整合框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59
[中图分类号] G642.0;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091- 05
1 IT与课程整合的一般理论回顾
IT与课程整合的一般理论文献颇多、研究成果丰硕,大多集中于教育技术学领域,且以中小学教育阶段的课程整合为主。关于IT与课程整合理论的核心内容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是要解决3个问题:① 为什么要整合——“IT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意义);② 什么是整合——“IT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③ 如何进行整合——“IT与课程整合”的途径(方法)。任何一种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都必须能够对这3个基本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与回答,并且这种回答应能够通过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实践的检验。可见对这3个基本问题的研究及其结论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核心内容[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 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对前述3个问题的回答,研究结论认为: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 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既是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 也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 同时,也是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大力倡导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因所在。②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涵, 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 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③ 如何进行整合?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 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整合”; 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要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整合”课的教学设计;要努力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 这是实施“整合”的先决条件);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创建能支持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1]。
教学模式属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范畴,但又不等同于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一般是指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单一的方法或策略,而教学模式则是指教学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或策略的稳定组合与运用[2]。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按课内、课外标准将其分成了两大类5种教学模式:① 课内整合模式包括“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和“探究性”教学模式; ② 课外整合模式包括“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WebQuest”(基于网络探究)教学模式和“JiTT”(Just-in-Time Teaching)适时教学模式。
2 IT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再思考
2.1 课内整合模式的特征与比较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特别强调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虽然关注,但有不足。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特征是“主导—主体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在:当前探究性学习的对象要由教师确定;探究之前的启发性问题要由教师提出;探究过程中要由教师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与指导;探究过程完成后要由教师帮助总结与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比较而言,“传递—接受”式要比探究性教学模式节省时间,教学效率更高一些,而后者对于学生而言可以较深入地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2 课外整合模式的特征与比较
2.2.1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特征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强调学习的研究性、实践性、体验性、自主性和开放性,即 ① 学生的知识获得与能力培养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探索过程中来完成; ② 学习与研究的主题必须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③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亲身体验,以完成认识的3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和2个飞跃; ④ 从开始选题、收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到成果展示和答辩、交流、总结的全部学习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过程; ⑤ 学习的主题和由该主题展开的学习内容不是已经确定的知识体系,也没有相关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专用教材,而是与时俱进的、不断更新的、涉及领域极为宽广的开放性问题。
2.2.2 “WebQuest”教学模式的特征
① WebQuest 的主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这一特征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特征完全一致; ② 学生使用的全部或大部分信息都是从网上获得的”,所以 WebQuest 能有效激发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的积极性; ③ WebQuest 为教师提供有固定结构的教学设计流程模板和一系列的指导信息,这就相当于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一种便于掌握、运用教学设计新理念的脚手架,从而使广大教师易于实施。 2.2.3 “JiTT”(适时教学)模式的特征
① 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学生在课前必须在网上完成教师指定的预习任务并用电子邮件向教师提交反馈材料,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前提交的反馈材料,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做出适应性调整(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当前的授课内容、方法策略与教学进度做适当的调整),实施有针对性的、比较切合实际的教学(谓之适时教学); ② 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教师利用课堂开展各种各样的讨论与辩论——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全班性的或小组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操练与练习、演示或实验等活动,以充分调动每一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③ 学生在课后开展的基于网络的“难题探究”活动,其作用主要是促进学生高级、复杂认知能力的发展。
2.3 IT与课程整合模式在会计学科的应用分析
上述5种IT与课程整合模式在高校会计学专业的适用情况各有不同。“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巩固性和直观性等,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比较迅速地掌握人类长期以来积累的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有利于系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和学习。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来讲,它是一种比较经济、高效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比较符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较容易接受,因此,它是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课堂采用较多的整合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因其确立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所以,这一模式应将成为高校IT与会计课程整合模式的主流发展趋势。
问题与答案是高校会计学专业教与学过程中的一对统一体。这一对统一体在本科阶段、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的教与学过程中,可以概略、形象地比喻为本科阶段是“有问题有答案”的教学过程,即系统性知识的传授过程。这一过程中,如果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对应的教学模式就是“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如果同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对应的教学模式就是“探究性”教学模式。无论是那种模式均是典型的课内整合模式。硕士阶段是“有问题无答案”的教学过程,即问题由导师提出,要求学生去寻找答案,导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这就是典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博士阶段是“无问题无答案”的教学过程,即导师只提供研究的方向,问题与答案均由学生去探寻未知的领域、寻求创新的问题、追求卓越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导师给予必要的研究方向和思路的指导与调整。这是典型的“JiTT”(适时教学)模式。至于“WebQuest”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和“JiTT”(适时教学)模式中引入了网络技术手段,是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延伸和补充。
当然,上述关于IT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在高校会计学专业适用情形的划分主要是为了说明两种课内整合模式和3种课外整合模式的具体应用,并不是刻板划一的一一对应。只要能达到创新思维、素质教育的会计教育目标并结合会计学科各层次人才培养特征和各门课程的特点,无论哪种教学模式或教育技术手段都应服务于会计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毕竟我们不能舍本逐末,为模式而模式,就技术而技术。
2.4 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现有的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及其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如何运用于IT与会计学科体系内的课程整合?其中,有非常科学、合理的部分,值得我们借鉴。如前所述,可以推论,IT与会计一体化教育模式的终极目标是:利用IT来营造一种会计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而不是把IT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以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为目的,造就企业信息化管理进程中的信息化项目顾问角色和企业决策的参与者角色(会计职业角色的转变),实现会计的控制职能。据此,可以把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目标定位于: ① 优化会计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② 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达成这一目标的指导思想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4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3]。
3 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现实应用
3.1 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问题及对策
前述关于“IT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及其教学模式”的探讨,同时引发了“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切入点的思考。以问题为起点,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切入点在哪里?值得深入探讨。
IT与会计课程整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遇到的主要问题是① 课堂上的“满堂灌”以及学生的被动接受;② 现有的教材体系、教学计划和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不相匹配;③ 大多数会计专业教师还不能适应IT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甚至毫无意识。显然,IT与会计课程整合在现阶段的成功实施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是对传统会计教育模式的一场变革,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为了达到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目标、实现最终的价值,我们只能遵循“迎难而上、曲线变革、潜移默化、成就整合”的16字方针,把不可能变为现实。其中,“迎难而上”是毅力和精神,“曲线变革”是政策和策略,“潜移默化”是方式和方法,“成就整合”是目标和价值。 这里仅就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模式变革讨论对策。针对上述问题①③,主要牵涉到对会计学专业教师关于IT与会计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目标、意义、理念和技术、方法方面的培训和影响,这就取决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意志和决心。这是IT与会计课程整合所面临的大的会计教育环境的问题,是解决这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的必要性的问题,这在“IT与会计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中已有论述(发表于《中国会计研究与教育》第5卷第1辑,2011年5月第1版)。我们在此只是呼吁,不做深入讨论,因为各位从事会计信息化教育的同行专家深谙此道,毋庸赘言,竭力推动,乃是正题。
这里所说的正题就是针对该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的可行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即针对问题②的对策。问题②牵涉到教材体系的变更和教学计划的更改,这同样是一项浩大的的系统工程,尚待时日与实质性地解决必要性问题并驾齐驱,这也是“IT与会计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系列论文后续的研究重点。那么,解决问题②的可行性和解决方案在哪里?本文的观点是:在不改变现有会计学科教材体系和教学计划的前提下,能否探寻到一种IT与会计学科相融合的、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以“曲线变革”的策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找到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框架,最终“成就整合”的目标和价值。在此期待与同行的分享、交流与指正。
3.2 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框架分析
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框架应遵循的原则是:①运用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整合的实践;② 根据会计学科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③ 根据会计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策略; ④ 依据“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会计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⑤ 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受教学计划和时数的限制,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的设计思路是融信息技术于会计专业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之中。结合ERP系统在会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该整合框架的初步设计方案如表1所示。
该整合框架是否具有可行性?实现的途径是什么?这就需要从该整合框架的理论基础、解决方案和实施平台3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考察和分析[4]。
3.2.1 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再造理论为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奠定了理论基础
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再造的基本思想是:在包括网络、数据库、管理软件平台等要素的IT环境下,将企业经营中的3大主要流程,即业务流程、财务会计流程、管理流程有机融合,将计算机的“事件驱动”概念引入流程设计,建立基于业务事件驱动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处理流程,使财务和业务数据融为一体。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将企业的经营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干业务事件;业务事件处理器按业务和信息处理规则,将企业的财务、业务和管理信息集中于一个数据库(财务和非财务数据)。当业务事件发生时,利用事件驱动来记录业务;当需要信息时,具有数据使用权的各类“授权”人员通过报告工具自动输出所需信息。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再造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共享,实时控制经济业务,真正发挥会计的控制职能。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中的业务流程分析与诊断、业务流程的再设计、业务流程重组的实施正是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的理论基础。而业务流程重组的主要方法,例如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合并相关工作或工作组、工作流程的各个步骤按其自然顺序进行、模糊或跨越组织界限等等,正是摆脱传统会计教育模式束缚、破除条块分割的会计教育的利器。从理论到方法,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再造都和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的设计初衷相吻合。
3.2.2 动态会计平台IT模型设计原理为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此,有必要对动态会计平台原理做一简要介绍。要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除观念创新、流程优化外,核心方案是利用IT构建一个支持一体化的动态会计平台,才能保证财务和业务信息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可靠性。该平台是能够自动将业务单据转换为记账凭证并进行实时控制的IT模型,如图1所示。它是包括事件接受器和控制器、凭证模板、生成器和实时凭证的动态会计平台。
事件接收器和控制器的功能是当一项经济业务(事件)发生时,该事件通过经营业务模块驱动事件接收器接收事件信息。事件信息包括以下基本特征:发生了何事、涉及哪些资源(业务类型);何时发生;涉及何人、充当何种角色;事件发生的地点;事件发生时为什么出错、风险是什么。可以看出接受信息的特征已基本上能够概括企业所发生的业务事件。所采集的信息不仅能满足企业对外报告的需要,而且还能满足企业各个部门管理的需要(可生成不同的管理视图)。
凭证模板是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策略之一,是实现自动生成凭证的桥梁,是企业财务人员根据经济业务,严格按现行会计制度、准则和法规的要求设计的、反映每种经济业务转换成相应会计借贷科目和金额的规则。财务管理人员根据企业经济业务在财务上的核算需要设计若干个凭证模板保存在数据库中,每一项经济业务事件对应一个凭证模板;凭证模板设计得越多,经济业务转换成记账凭证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会计人员转抄和计算错误的概率就越小,会计信息的准确度就越高。
生成器的功能是根据经济业务事件信息和凭证模板生成记账凭证的规则,利用计算机系统,自动生成实时凭证并传递到总账系统。这不仅保证了实时将业务信息转换为财务信息的处理速度,而且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实时凭证又称机制凭证(即计算机自动生成的记账凭证),是财务业务一体化核算模式下的输出结果和总账系统生成账簿和报表的基础[5]。在动态会计平台支持的一体化模式下,只要业务信息生成会计信息的规则制定正确,AIS就能实时、高效地同步生成、实时更新会计信息。企业得到实时信息的支持就能追溯业务事件,对经济环境变化作出实时反映,进行实时决策和控制,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上述原理为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提供了解决方案,即围绕集成数据处理与控制平台,将ERP系统模块与会计和财务管理相关的专业课程融为一体(或融合成一个综合的多学分的核心课程),按照会计信息的生成、利用及控制来设计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以培养出具有高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 3.2.3 ERP产品及其教学软件为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构建了实施平台
“会计信息化”概念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延用了20余年的“会计电算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国内管理软件公司的 ERP产品正在迅速走向成熟。目前,许多企业开始接受 ERP的理念,并正在或开始实施 ERP环境下的信息化工程,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与此同时,相应的ERP教育软件产品亦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例如企业经营实战模拟系统,大学生管理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系统等等。这一切都为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构建了实施平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ERP产品及其教学软件在业务管理方面,业务部门使用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等业务子系统,同时启用合并报表、财务分析、决策支持等功能,完成报表合并工作并为分析决策提供依据。在角色分工方面,改变了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人员相互分离的状态,将两者进行适当的整合。财务人员的工作也不再局限于会计问题的处理,而是延伸到业务问题的处理,利用实时信息控制经济业务如采购、销售业务,真正将会计工作的控制职能发挥出来。具体地,按照企业相关联的业务,将企业的实际部门或虚拟的组织设为一个角色,并进行相应的授权。由指定人员将业务事件信息输入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预先设计的业务流程规则和信息处理规则,使信息在公共的数据库中同时触发多个事件驱动程序,同步生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真正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这些流程化、功能性软件都可成为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的实施平台。
4 结 语
本文认为,无论哪种教学模式或教育技术手段都应服务于会计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在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现阶段,“迎难而上、曲线变革、潜移默化、成就整合”是引领IT与会计课程整合进入现实应用的基本方针。当IT与会计课程整合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进行时,“成就整合”的目标和价值的一切活动都将成为一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习惯性活动,正所谓由“自然王国”向“必然王国”的迈进之路。
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的理论基础是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再造理论,其解决方案基于动态会计平台IT模型设计原理,其实施平台搭建在ERP产品及其教学软件之上。至于IT与会计课程整合框架中的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步骤是怎样的?如何处理和协调现行会计学教材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师资与该整合框架所倡导的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如何使它们相吻合?如何将这一整合框架运用于具体的课内整合实践?在《IT与会计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系列论文的后续研究中,笔者将结合上述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框架应遵循的原则和IT与会计课程整合的案例分析进行深入、具体的论述。
主要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建构[J]. 中国电化教育,2008(7):1-2,6-10.
[2] 何克抗,吴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一[J]. 现代教育技术,2008(7):6.
[3]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EB/OL]. 中华心理教育网,http://www.xinli110.com/xxlp/xgyj/200710/58766.html,2007-10-22.
[4] 周国钢. IT会计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 中国会计研究与教育,2011(5):140-142.
[5] 张瑞君. 会计信息系统[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0-131.